第六節 西征
關燈
小
中
大
自靖港等地退守嶽州。
後由林紹璋率部西向,連克湖南龍一陽一(今漢壽)、常德、桃源。
6月中旬,林部與由湖北南下的曾天養部在常德會師,後乘船越洞庭湖回到嶽州,于是西征前線的兵力才得以相對集中。
南路太平軍在湘潭失利後,率軍圍攻武昌的韋志俊等恐湘軍長驅北上,湖北難保,便将分散于鄂北各地的太平軍調回,并力進攻武昌城,而由石祥祯、林紹璋分軍活動于通城、嶽州、常德等地,牽制和阻遏湘軍。
當時,武昌城内清軍由于被圍日久,饷绌糧盡,巡撫青麟束手無策;總督台湧仍然株守德安府,不敢南下救援;荊州将軍官文則受北路太平軍牽制,無暇東顧。
在此情況下,太平軍終于在6月26日攻克武昌,青麟等僥幸突圍,繞道逃往荊州。
在攻城戰鬥中,年僅十八歲的太平軍将領陳玉成率五百壯士,奮勇當先,表現非常突出。
清廷以武昌失守,将台湧革職,青麟軍前“正法”。
二、被迫退卻 (一)嶽州争奪戰 湘軍經過兩個多月的休整補充後,戰鬥力又得到恢複。
1854年7月上旬,曾國藩以二萬之衆,自長沙北上,水陸并進,再次對太平軍發動進攻。
水路以水師總統褚汝航等率水師四營二千人進泊嶽州南六十裡的鹿角,扼嶽州太平軍南進之路。
陸路以署提督塔齊布所部為中路,增派知州羅澤南、魁聯之湘勇二千人為助,由新牆直趨嶽州;以道員胡林翼所部為西路,由常德向北推進;以同知林源恩、江忠淑等部為東路,出平江,取道通城、崇一陽一,直一逼一武昌。
湘軍以湖南為大後方,其兵員、糧饷的籌集與供一應事宜,均由湖南巡撫駱秉章和左宗棠等負責,基本上無後顧之憂。
7月16日,當塔齊布率陸師自新牆向民州前進時,曾天養率部迎戰不利,仍退守嶽州。
23日,太平軍水師在東洞庭湖君山、雷公湖一帶遭湘軍水師伏擊,損失不少船隻。
太平軍水陸連敗,形勢十分不利,遂于25日主動放棄嶽州,退守嶽州以北二十餘裡之城陵矶。
湘軍進占嶽州之後,太平軍決定乘其立營未穩,組織反攻。
7月27日,曾天養等督戰船四百隻,在陸路配合下反攻嶽州。
湘軍分五路迎戰。
太平軍水陸皆敗,失戰船七十六隻,炮二百八十餘門,傷亡逾千人,曾天養隻得率餘部退守臨湘。
7月30日,韋志俊率部自武昌來援,與曾天養、林紹璋等率戰船五六百隻,再次反攻嶽州。
湘軍水師迎擊于城陵矶。
開始勝負未分,後由于湘軍水師營官楊載福率舢闆繞至太平軍水師之後,乘風縱火,太平軍戰船被焚百餘隻,傷亡千餘人,不得不撤出戰鬥。
8月8日,曾國藩親率總兵陳輝龍所部廣東水師四百餘人自長沙進抵嶽州(道員李孟群所部粵桂水師一千人不久也由長沙開到)。
8月9日,陳輝龍督隊進擊太平軍。
出發前,曾國藩告以“下遊水急,進易退難,如遇南風,不必開仗,且沿江港汊,慮有埋伏,獲勝後仍勿窮追”①。
陳輝龍深以為然。
及至城陵矶,與太平軍相遇,雙方前鋒開始交戰。
此時,南風忽起,湘軍水師船隻順流而下,難以自控。
曾天養見此情景,令大隊戰船埋伏于旋湖港,另出小舢闆誘戰。
湘軍水師中計,陷入重圍,進退兩難。
陳輝龍見風勢愈大,急欲收隊,但恐前隊有失,不得不親自趕往救援,由于坐船笨重,激戰中擱淺。
太平軍将士蜂擁而上,當即陣斬陳輝龍。
湘軍水師總統褚汝航率船救援,也被太平軍擊斃。
同時被殲的還有同知夏銮、遊擊沙鎮邦、千總何若澧以下數百人。
陳輝龍一營船炮盡失,其餘各營亦損失不少戰船。
曾國藩聞報,“傷心隕涕”,哀歎經營多時的船械一天之内損失将半。
8月11日,曾天養率兵三千由城陵矶登岸,準備據險紮營,牽制湘軍北上,不意塔齊布率兵猝至,來勢兇猛。
年近花甲的曾天養單槍匹馬沖入敵陣,直奔塔齊布。
塔連忙躲閃,僅傷坐騎,而曾天養反為湘軍所傷,落馬犧牲。
塔齊布乘勢揮軍沖擊,太平軍因主将陣亡,且戰且走,從水路撤回,傷亡數百人。
曾天養骁勇善戰,夙有“虎頭軍”之稱。
此次作戰,其勇敢一精一神誠屬可嘉,但作為一軍主将,脫離部隊,單騎陷陣,則是一種魯莽行為。
曾天養陣亡後,太平軍在韋志俊率領下,于城陵矶一帶與敵相持十餘日,接戰五次,敗多勝少,遂于8月25日撤往武漢。
(二)放棄武漢 太平軍撤離城陵矶後,湘軍水陸并進,直指武漢:水師于9月4日占嘉魚,15日進抵武昌西南六十餘裡的金口;陸師由塔齊布等率領,9月5日從嶽州出發,因沿途受到太平軍阻擊,遲至10月6日才抵達武昌南六十裡的紙坊(今武昌縣)。
曾國藩于10月2日抵金口,不久,與塔齊布、羅澤南等共同商定了進攻武漢的計劃:先以水師控制江面,隔斷武昌與漢一陽一之間的聯系;以陸師塔齊布部四千人由紙坊進攻洪山,羅澤南部三千人由金口進攻武昌花園,副都統魁玉、已革總兵楊昌泗率荊州兵四千三百人進攻漢一陽一。
太平軍于6月26日克武昌後,由韋以德、石鳳魁、黃再興等率軍約二萬人防守。
三個多月來,在外圍修築了大量防禦工事。
于花園一帶立大營三座,掘深溝寬二丈,長約三裡,溝的内側立木城,實以沙土,中開炮眼,溝外側立木樁,交互連釘,樁外密布竹簽,環以荊棘。
木城之内,又有磚城内壕,安炮百餘門。
漢一陽一的防禦工事也相當堅固。
10月12日,清軍開始總攻。
當日,曾國藩督水陸兩軍自金口沿長江三路齊下:李孟群等率水師為中路,其前隊闖過鹽關,直抵鹦鹉洲,出現于太平軍水師之後;當鹽關太平軍戰船回援鹦鹉洲時,湘軍水師後隊又至,對太平軍水師實行前後夾擊,燒毀其戰船三百餘隻。
羅澤南部合荊州派來的李光榮部川勇共四千人為右路,進攻花園。
他們分路撲向太平軍營壘,縱火焚燒,太平軍不支敗退。
魁玉等所率的荊州清軍為左路,進攻漢一陽一蝦蟆矶,沖進土城,并破鹦鹉洲太平軍營壘。
同日,塔齊布部湘軍也進扼武昌城東的洪山。
13日,湘軍水師直下武昌塘角等地,又焚太平軍戰船三百餘隻,前鋒進至青山。
羅澤南等部破武昌鲇魚套附近太平軍營壘六座。
漢一陽一方面,魁玉、楊昌泗部毀太平軍晴川閣木栅及大别山(即龜山)木壘。
至此,武漢江面無太平軍船隻,城外無太平軍營壘,武漢三鎮暴露在湘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太平軍守将石鳳魁、黃再興等(當時韋志竣石祥祯、韋以德等已東返天京)匆忙決定放棄武漢,于14日晨開始撤離。
撤退過程中,武昌太平軍在城東的洪山遭湘軍塔齊布部截擊,損失千餘人;泊于漢水中的太平軍水師戰船千餘隻,因來不及下駛,被湘軍焚燒殆荊 武漢地處天京上遊,南控湘贛,北扼荊襄,它的失守,對西征戰局的影響甚大。
武漢失守的主要原因有三:首先,當太平軍在城陵矶阻擊湘軍時,武漢方面一再派出援軍,損失一精一銳不少,使防守武昌、漢一陽一的兵力逐漸減少。
其次,自曾天養陣亡後,西征戰場前線缺乏适當的統帥人物,負責駐守武昌的國宗石鳳魁,“粗通文墨,不谙軍務”①,協助防守的地官副丞相黃再興,系辦文案出身,同樣不長于軍事,而石達開則一直遠離前線,鞭長莫及,無法進行有效的指揮。
再次,西征太平軍自湖南敗退後,士氣大挫,一時失去了與湘軍作戰的信心。
在湘軍水師前鋒剛剛占領金口時,國宗韋以德即托故先回天京;待湘軍水師進至武漢江面并戰敗太平軍水師時,武昌太平軍倉皇撤離,駐防漢一陽一、漢口的太平軍也随之棄城而走。
此外,曾國藩注意到了沿江作戰的特點,先以優勢的水師從中路突破,取得江面主動權,将兩岸太平軍分隔開來,以便陸路各個擊破,這也是設防堅固的武漢之所以迅速易手的原因之一。
(三)田家鎮、半壁山防線被突破 湘軍占領武漢後,聲名大噪。
清廷賞曾國藩兵部侍郎銜,辦理軍務。
曾國藩于得意之餘,即籌劃大舉東犯,并決定以奪取九江為第一目标。
他與新任湖廣總督楊霈商定了一個水陸并進,夾江而下,首先突破太平軍田家鎮、半壁山江防,進而奪占九江的三路進軍計劃。
其兵力部署是:南路由新任湖南提督塔齊布和知府羅澤南分統湘軍兵勇沿長江南岸進攻鄂東大冶、興國(今一陽一新);北路由楊霈督陝西提督桂明率綠營兵進攻蕲州、廣濟(今蕲春東南);中路以水師順江而下,由參将楊載福、同知彭玉麟率部先發,曾國藩與李孟群率後隊繼進。
預定三路會師于田家鎮,總兵力約萬餘人。
太平軍方面,楊秀清已于10月15日将湖北軍事委托給燕王秦日綱統理(秦奉命巡查河道,當時已到九江),命其在湖北田家鎮、半壁山一線加緊設防。
太平軍在田家鎮至蕲州一段四十裡之江岸修築了一些土木城,安置炮位;在田家鎮與南岸半壁山之間橫架鐵鍊二道,兩鍊相距約十餘丈,鐵鍊之下排列小船數十隻,配以槍炮;在半壁山紮大營一座、小營四座,山下挖掘三四丈寬的深溝,内側建立木栅、炮台,外側密釘竹簽、木樁。
為了加強該處防禦,楊秀清還專門派人從天京送來一座木簰①,作為江中堡壘。
此時,從武漢退回和從下遊來援的太平軍總數又達數萬,号稱十萬人。
他們設防雖較嚴密,但在作戰指導上卻采取消極防禦的
後由林紹璋率部西向,連克湖南龍一陽一(今漢壽)、常德、桃源。
6月中旬,林部與由湖北南下的曾天養部在常德會師,後乘船越洞庭湖回到嶽州,于是西征前線的兵力才得以相對集中。
南路太平軍在湘潭失利後,率軍圍攻武昌的韋志俊等恐湘軍長驅北上,湖北難保,便将分散于鄂北各地的太平軍調回,并力進攻武昌城,而由石祥祯、林紹璋分軍活動于通城、嶽州、常德等地,牽制和阻遏湘軍。
當時,武昌城内清軍由于被圍日久,饷绌糧盡,巡撫青麟束手無策;總督台湧仍然株守德安府,不敢南下救援;荊州将軍官文則受北路太平軍牽制,無暇東顧。
在此情況下,太平軍終于在6月26日攻克武昌,青麟等僥幸突圍,繞道逃往荊州。
在攻城戰鬥中,年僅十八歲的太平軍将領陳玉成率五百壯士,奮勇當先,表現非常突出。
清廷以武昌失守,将台湧革職,青麟軍前“正法”。
二、被迫退卻 (一)嶽州争奪戰 湘軍經過兩個多月的休整補充後,戰鬥力又得到恢複。
1854年7月上旬,曾國藩以二萬之衆,自長沙北上,水陸并進,再次對太平軍發動進攻。
水路以水師總統褚汝航等率水師四營二千人進泊嶽州南六十裡的鹿角,扼嶽州太平軍南進之路。
陸路以署提督塔齊布所部為中路,增派知州羅澤南、魁聯之湘勇二千人為助,由新牆直趨嶽州;以道員胡林翼所部為西路,由常德向北推進;以同知林源恩、江忠淑等部為東路,出平江,取道通城、崇一陽一,直一逼一武昌。
湘軍以湖南為大後方,其兵員、糧饷的籌集與供一應事宜,均由湖南巡撫駱秉章和左宗棠等負責,基本上無後顧之憂。
7月16日,當塔齊布率陸師自新牆向民州前進時,曾天養率部迎戰不利,仍退守嶽州。
23日,太平軍水師在東洞庭湖君山、雷公湖一帶遭湘軍水師伏擊,損失不少船隻。
太平軍水陸連敗,形勢十分不利,遂于25日主動放棄嶽州,退守嶽州以北二十餘裡之城陵矶。
湘軍進占嶽州之後,太平軍決定乘其立營未穩,組織反攻。
7月27日,曾天養等督戰船四百隻,在陸路配合下反攻嶽州。
湘軍分五路迎戰。
太平軍水陸皆敗,失戰船七十六隻,炮二百八十餘門,傷亡逾千人,曾天養隻得率餘部退守臨湘。
7月30日,韋志俊率部自武昌來援,與曾天養、林紹璋等率戰船五六百隻,再次反攻嶽州。
湘軍水師迎擊于城陵矶。
開始勝負未分,後由于湘軍水師營官楊載福率舢闆繞至太平軍水師之後,乘風縱火,太平軍戰船被焚百餘隻,傷亡千餘人,不得不撤出戰鬥。
8月8日,曾國藩親率總兵陳輝龍所部廣東水師四百餘人自長沙進抵嶽州(道員李孟群所部粵桂水師一千人不久也由長沙開到)。
8月9日,陳輝龍督隊進擊太平軍。
出發前,曾國藩告以“下遊水急,進易退難,如遇南風,不必開仗,且沿江港汊,慮有埋伏,獲勝後仍勿窮追”①。
陳輝龍深以為然。
及至城陵矶,與太平軍相遇,雙方前鋒開始交戰。
此時,南風忽起,湘軍水師船隻順流而下,難以自控。
曾天養見此情景,令大隊戰船埋伏于旋湖港,另出小舢闆誘戰。
湘軍水師中計,陷入重圍,進退兩難。
陳輝龍見風勢愈大,急欲收隊,但恐前隊有失,不得不親自趕往救援,由于坐船笨重,激戰中擱淺。
太平軍将士蜂擁而上,當即陣斬陳輝龍。
湘軍水師總統褚汝航率船救援,也被太平軍擊斃。
同時被殲的還有同知夏銮、遊擊沙鎮邦、千總何若澧以下數百人。
陳輝龍一營船炮盡失,其餘各營亦損失不少戰船。
曾國藩聞報,“傷心隕涕”,哀歎經營多時的船械一天之内損失将半。
8月11日,曾天養率兵三千由城陵矶登岸,準備據險紮營,牽制湘軍北上,不意塔齊布率兵猝至,來勢兇猛。
年近花甲的曾天養單槍匹馬沖入敵陣,直奔塔齊布。
塔連忙躲閃,僅傷坐騎,而曾天養反為湘軍所傷,落馬犧牲。
塔齊布乘勢揮軍沖擊,太平軍因主将陣亡,且戰且走,從水路撤回,傷亡數百人。
曾天養骁勇善戰,夙有“虎頭軍”之稱。
此次作戰,其勇敢一精一神誠屬可嘉,但作為一軍主将,脫離部隊,單騎陷陣,則是一種魯莽行為。
曾天養陣亡後,太平軍在韋志俊率領下,于城陵矶一帶與敵相持十餘日,接戰五次,敗多勝少,遂于8月25日撤往武漢。
(二)放棄武漢 太平軍撤離城陵矶後,湘軍水陸并進,直指武漢:水師于9月4日占嘉魚,15日進抵武昌西南六十餘裡的金口;陸師由塔齊布等率領,9月5日從嶽州出發,因沿途受到太平軍阻擊,遲至10月6日才抵達武昌南六十裡的紙坊(今武昌縣)。
曾國藩于10月2日抵金口,不久,與塔齊布、羅澤南等共同商定了進攻武漢的計劃:先以水師控制江面,隔斷武昌與漢一陽一之間的聯系;以陸師塔齊布部四千人由紙坊進攻洪山,羅澤南部三千人由金口進攻武昌花園,副都統魁玉、已革總兵楊昌泗率荊州兵四千三百人進攻漢一陽一。
太平軍于6月26日克武昌後,由韋以德、石鳳魁、黃再興等率軍約二萬人防守。
三個多月來,在外圍修築了大量防禦工事。
于花園一帶立大營三座,掘深溝寬二丈,長約三裡,溝的内側立木城,實以沙土,中開炮眼,溝外側立木樁,交互連釘,樁外密布竹簽,環以荊棘。
木城之内,又有磚城内壕,安炮百餘門。
漢一陽一的防禦工事也相當堅固。
10月12日,清軍開始總攻。
當日,曾國藩督水陸兩軍自金口沿長江三路齊下:李孟群等率水師為中路,其前隊闖過鹽關,直抵鹦鹉洲,出現于太平軍水師之後;當鹽關太平軍戰船回援鹦鹉洲時,湘軍水師後隊又至,對太平軍水師實行前後夾擊,燒毀其戰船三百餘隻。
羅澤南部合荊州派來的李光榮部川勇共四千人為右路,進攻花園。
他們分路撲向太平軍營壘,縱火焚燒,太平軍不支敗退。
魁玉等所率的荊州清軍為左路,進攻漢一陽一蝦蟆矶,沖進土城,并破鹦鹉洲太平軍營壘。
同日,塔齊布部湘軍也進扼武昌城東的洪山。
13日,湘軍水師直下武昌塘角等地,又焚太平軍戰船三百餘隻,前鋒進至青山。
羅澤南等部破武昌鲇魚套附近太平軍營壘六座。
漢一陽一方面,魁玉、楊昌泗部毀太平軍晴川閣木栅及大别山(即龜山)木壘。
至此,武漢江面無太平軍船隻,城外無太平軍營壘,武漢三鎮暴露在湘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太平軍守将石鳳魁、黃再興等(當時韋志竣石祥祯、韋以德等已東返天京)匆忙決定放棄武漢,于14日晨開始撤離。
撤退過程中,武昌太平軍在城東的洪山遭湘軍塔齊布部截擊,損失千餘人;泊于漢水中的太平軍水師戰船千餘隻,因來不及下駛,被湘軍焚燒殆荊 武漢地處天京上遊,南控湘贛,北扼荊襄,它的失守,對西征戰局的影響甚大。
武漢失守的主要原因有三:首先,當太平軍在城陵矶阻擊湘軍時,武漢方面一再派出援軍,損失一精一銳不少,使防守武昌、漢一陽一的兵力逐漸減少。
其次,自曾天養陣亡後,西征戰場前線缺乏适當的統帥人物,負責駐守武昌的國宗石鳳魁,“粗通文墨,不谙軍務”①,協助防守的地官副丞相黃再興,系辦文案出身,同樣不長于軍事,而石達開則一直遠離前線,鞭長莫及,無法進行有效的指揮。
再次,西征太平軍自湖南敗退後,士氣大挫,一時失去了與湘軍作戰的信心。
在湘軍水師前鋒剛剛占領金口時,國宗韋以德即托故先回天京;待湘軍水師進至武漢江面并戰敗太平軍水師時,武昌太平軍倉皇撤離,駐防漢一陽一、漢口的太平軍也随之棄城而走。
此外,曾國藩注意到了沿江作戰的特點,先以優勢的水師從中路突破,取得江面主動權,将兩岸太平軍分隔開來,以便陸路各個擊破,這也是設防堅固的武漢之所以迅速易手的原因之一。
(三)田家鎮、半壁山防線被突破 湘軍占領武漢後,聲名大噪。
清廷賞曾國藩兵部侍郎銜,辦理軍務。
曾國藩于得意之餘,即籌劃大舉東犯,并決定以奪取九江為第一目标。
他與新任湖廣總督楊霈商定了一個水陸并進,夾江而下,首先突破太平軍田家鎮、半壁山江防,進而奪占九江的三路進軍計劃。
其兵力部署是:南路由新任湖南提督塔齊布和知府羅澤南分統湘軍兵勇沿長江南岸進攻鄂東大冶、興國(今一陽一新);北路由楊霈督陝西提督桂明率綠營兵進攻蕲州、廣濟(今蕲春東南);中路以水師順江而下,由參将楊載福、同知彭玉麟率部先發,曾國藩與李孟群率後隊繼進。
預定三路會師于田家鎮,總兵力約萬餘人。
太平軍方面,楊秀清已于10月15日将湖北軍事委托給燕王秦日綱統理(秦奉命巡查河道,當時已到九江),命其在湖北田家鎮、半壁山一線加緊設防。
太平軍在田家鎮至蕲州一段四十裡之江岸修築了一些土木城,安置炮位;在田家鎮與南岸半壁山之間橫架鐵鍊二道,兩鍊相距約十餘丈,鐵鍊之下排列小船數十隻,配以槍炮;在半壁山紮大營一座、小營四座,山下挖掘三四丈寬的深溝,内側建立木栅、炮台,外側密釘竹簽、木樁。
為了加強該處防禦,楊秀清還專門派人從天京送來一座木簰①,作為江中堡壘。
此時,從武漢退回和從下遊來援的太平軍總數又達數萬,号稱十萬人。
他們設防雖較嚴密,但在作戰指導上卻采取消極防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