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
關燈
小
中
大
了三年之久的江北大營被太平軍一舉摧毀,萬餘清軍作鳥獸散。
秦日綱等率軍北攻揚州,主要目的在于征集糧食,以濟鎮江、瓜洲守軍的急需。
因此,在攻破江北大營并完成糧食征集任務後,為了回軍天京進攻江南大營,随即率部南返,僅留少數兵力駐守揚州,緻使這個江北米糧集聚要地又于4月17日被清軍江南大營所派援兵及江北大營的敗兵再占。
秦日綱等本欲率軍自瓜洲南渡,因得悉據守倉頭的周勝坤部被清軍所敗,由南岸返回天京之路已被切斷,乃于4月14日率兵自揚州西進,前隊于16日攻占浦口,準備由此渡江南返。
但就在當天,欽差大臣向榮派總兵張國梁率兵勇二千四百名由南岸栖霞附近之石埠橋渡江,配合北岸清軍于4月22日攻陷浦口,27日又進占江浦,緻使太平軍由浦口南渡之路被阻。
秦日綱等隻得于28日折而東返,經儀征至三汊河,并在此休整二十餘天,于5月27日由瓜洲渡江,屯駐金山。
于是,大江以北仍僅有瓜洲一地為太平軍所據守。
清廷因揚州之敗,将托明阿等革職查辦,任命副都統德興阿為欽差大臣,統率江北諸軍。
三、擊敗鎮江外圍之敵 秦日綱等率太平軍南渡之後,5月29日攻占黃泥洲,并乘勝猛攻高資清營,拟打通回京之路。
吉爾杭阿聞警,自九華山大營率隊往援。
6月1日,太平軍大敗高資清軍,并擊斃吉爾杭阿(一說吉自一殺)。
3日,太平軍圍攻九華山,清軍見主帥已死,不戰自潰,三十餘座營盤全部瓦解,提督餘萬清負傷後逃往京岘山大營。
6日夜,太平軍從地道攻入京岘山清軍西營,守敵早已潰逃。
次日,太平軍繼續進攻東營。
由于鎮江告急,向榮派署江甯将軍福興和總兵張國梁率馬步兵三千人自龍潭出發,經上塘、河一陽一繞至鎮江以東的丹徒鎮,于6月10日向圍攻京岘山的太平軍進攻。
秦日綱等見防守龍潭的清軍主力已前來鎮江,不積極打擊授兵,反而盡棄九華山營壘,于13日經高資、下蜀、龍潭返抵天京東北的燕子矶、觀音門,給鎮江的防禦帶來了不利影響。
四、摧毀江南大營(參見附圖四) 當秦日綱等率軍東援鎮江之際,石達開率領的二三萬太平軍于5月2日占領安徽甯國府(今宣城),11日克蕪湖,18日進攻秣陵關。
向榮見江南大營受到威脅,急忙派總兵張國梁率部前往阻截。
這時的形勢對太平軍十分有利。
江南大營原有兵力二三萬人,由于太平軍東援鎮江和進攻江北大營時向榮已從江南大營一抽一兵往援,石達開部取道皖南回京時,向榮又分調清軍數千進行防堵,因而其部隊被迫分布于孝陵衛、鎮江、廣德、溧水、甯國等寬廣的地區,各處兵力都很薄弱。
向榮在奏折中訴苦說:“臣軍一精一銳,盡已調出,存營不滿五千,除去疲病守營,出隊僅一千餘人……。
”①向榮為了要求迅即增兵,難免誇大其詞,但江南大營兵力空虛,确是實情。
為了調動敵人,石達開采取聲東擊西的戰法,令其南路部隊于6月13日攻占溧水。
“溧水咫尺東壩,接連溧一陽一,均系入蘇常要道”50000061_0151_1②。
而屏一蔽蘇、常,是江南大營的主要任務之一,太平軍攻占溧水,向榮認為“大局攸關”,立即調兵遣将:令江長貴部一千四百人由句容前往堵截,“先遏内犯之路”;令明安泰部“星夜拔隊,由湖熟趕往援剿”;并由大營一抽一調親軍千名、義勇五百名“先往助仗”,随後又令得力幹将張國梁選帶一精一兵,“馳往統領督剿”,“迅圖克複”。
③這樣一來,天京附近的清軍兵力更形空虛。
秦日綱等率軍回抵燕子矶、觀音門後,本欲進入天京,但東王楊秀清見清軍江南大營已危如累一卵一,嚴令他們必須攻破孝陵衛江南大營後方準入城。
陳玉成、李秀成等進京當面向楊秀清申述:“向營久紮營堅,不能速戰進攻。
”楊秀清厲聲說:“不奉令者斬!”于是陳玉成等“不敢再求,即而行戰”。
① 太平軍選定孝陵衛東北的仙鶴門為主攻方向,西北的龍脖子(地保城)為助攻方向。
6月17日,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等率部自燕子矶移營仙鶴門。
天京太平軍一隊數千人越過龍脖子,另一隊七八千人自神策門、太平門出城,占據大小水關及馮家邊一帶,離仙鶴門數裡築壘,與秦日綱軍相呼應。
向榮派總兵王浚統帶馬步兵二千人前往仙鶴門防堵。
18日,雙方接戰,未分勝負。
當天,另一隊太平軍三四千
秦日綱等率軍北攻揚州,主要目的在于征集糧食,以濟鎮江、瓜洲守軍的急需。
因此,在攻破江北大營并完成糧食征集任務後,為了回軍天京進攻江南大營,随即率部南返,僅留少數兵力駐守揚州,緻使這個江北米糧集聚要地又于4月17日被清軍江南大營所派援兵及江北大營的敗兵再占。
秦日綱等本欲率軍自瓜洲南渡,因得悉據守倉頭的周勝坤部被清軍所敗,由南岸返回天京之路已被切斷,乃于4月14日率兵自揚州西進,前隊于16日攻占浦口,準備由此渡江南返。
但就在當天,欽差大臣向榮派總兵張國梁率兵勇二千四百名由南岸栖霞附近之石埠橋渡江,配合北岸清軍于4月22日攻陷浦口,27日又進占江浦,緻使太平軍由浦口南渡之路被阻。
秦日綱等隻得于28日折而東返,經儀征至三汊河,并在此休整二十餘天,于5月27日由瓜洲渡江,屯駐金山。
于是,大江以北仍僅有瓜洲一地為太平軍所據守。
清廷因揚州之敗,将托明阿等革職查辦,任命副都統德興阿為欽差大臣,統率江北諸軍。
三、擊敗鎮江外圍之敵 秦日綱等率太平軍南渡之後,5月29日攻占黃泥洲,并乘勝猛攻高資清營,拟打通回京之路。
吉爾杭阿聞警,自九華山大營率隊往援。
6月1日,太平軍大敗高資清軍,并擊斃吉爾杭阿(一說吉自一殺)。
3日,太平軍圍攻九華山,清軍見主帥已死,不戰自潰,三十餘座營盤全部瓦解,提督餘萬清負傷後逃往京岘山大營。
6日夜,太平軍從地道攻入京岘山清軍西營,守敵早已潰逃。
次日,太平軍繼續進攻東營。
由于鎮江告急,向榮派署江甯将軍福興和總兵張國梁率馬步兵三千人自龍潭出發,經上塘、河一陽一繞至鎮江以東的丹徒鎮,于6月10日向圍攻京岘山的太平軍進攻。
秦日綱等見防守龍潭的清軍主力已前來鎮江,不積極打擊授兵,反而盡棄九華山營壘,于13日經高資、下蜀、龍潭返抵天京東北的燕子矶、觀音門,給鎮江的防禦帶來了不利影響。
四、摧毀江南大營(參見附圖四) 當秦日綱等率軍東援鎮江之際,石達開率領的二三萬太平軍于5月2日占領安徽甯國府(今宣城),11日克蕪湖,18日進攻秣陵關。
向榮見江南大營受到威脅,急忙派總兵張國梁率部前往阻截。
這時的形勢對太平軍十分有利。
江南大營原有兵力二三萬人,由于太平軍東援鎮江和進攻江北大營時向榮已從江南大營一抽一兵往援,石達開部取道皖南回京時,向榮又分調清軍數千進行防堵,因而其部隊被迫分布于孝陵衛、鎮江、廣德、溧水、甯國等寬廣的地區,各處兵力都很薄弱。
向榮在奏折中訴苦說:“臣軍一精一銳,盡已調出,存營不滿五千,除去疲病守營,出隊僅一千餘人……。
”①向榮為了要求迅即增兵,難免誇大其詞,但江南大營兵力空虛,确是實情。
為了調動敵人,石達開采取聲東擊西的戰法,令其南路部隊于6月13日攻占溧水。
“溧水咫尺東壩,接連溧一陽一,均系入蘇常要道”50000061_0151_1②。
而屏一蔽蘇、常,是江南大營的主要任務之一,太平軍攻占溧水,向榮認為“大局攸關”,立即調兵遣将:令江長貴部一千四百人由句容前往堵截,“先遏内犯之路”;令明安泰部“星夜拔隊,由湖熟趕往援剿”;并由大營一抽一調親軍千名、義勇五百名“先往助仗”,随後又令得力幹将張國梁選帶一精一兵,“馳往統領督剿”,“迅圖克複”。
③這樣一來,天京附近的清軍兵力更形空虛。
秦日綱等率軍回抵燕子矶、觀音門後,本欲進入天京,但東王楊秀清見清軍江南大營已危如累一卵一,嚴令他們必須攻破孝陵衛江南大營後方準入城。
陳玉成、李秀成等進京當面向楊秀清申述:“向營久紮營堅,不能速戰進攻。
”楊秀清厲聲說:“不奉令者斬!”于是陳玉成等“不敢再求,即而行戰”。
① 太平軍選定孝陵衛東北的仙鶴門為主攻方向,西北的龍脖子(地保城)為助攻方向。
6月17日,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等率部自燕子矶移營仙鶴門。
天京太平軍一隊數千人越過龍脖子,另一隊七八千人自神策門、太平門出城,占據大小水關及馮家邊一帶,離仙鶴門數裡築壘,與秦日綱軍相呼應。
向榮派總兵王浚統帶馬步兵二千人前往仙鶴門防堵。
18日,雙方接戰,未分勝負。
當天,另一隊太平軍三四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