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

關燈
人自龍脖子沖出,搖旗呐喊,牽制和吸引清軍注意力。

    同日,石達開軍北支隊也趕到仙鶴門、堯化門一帶,築壘數十處,前鋒抵達紫金山東面的黃馬群,切斷了江南大營赴仙鶴門的必由之路。

    向榮見大營危在旦夕,急令張國梁一抽一帶兵勇千餘名由溧水星夜趕回大營,并從丹一陽一、秣陵關調兵一千三百人回援;同時,嚴令王浚等“加意固守待援”,密令都司馮子材帶廣勇五百名,“多帶火彈,夤夜潛赴黃馬群”,焚燒太平軍新築各壘,以便“與仙鶴門之營通氣”。

    ② 6月19日拂曉,太平軍四五千人直撲仙鶴門敵營,接着又出動數千人分七八隊進行包抄,王浚等部清軍潰退。

    與此同時,龍脖子方面的太平軍也出動二三千人,排立山腳,向榮不得不從大營一抽一兵六百前往抵禦。

    當天,張國梁率兵一千二百名趕至大營,但懾于太平軍的聲勢,不敢應戰,隻是連夜在青馬群(黃馬群南)一帶築壘,妄圖阻止太平軍的進攻。

     6月20日晨,各路太平軍發起總攻。

    仙鶴門方向的太平軍多路齊出,将敵營一團一團一圍困;另一路太平軍二三千人翻過紫金山,從後路直一插清營。

    與此同時,天京城内又派數千人出通濟門,直撲七橋甕。

    向榮親率大營兵勇一千二百名趕赴七橋甕,名為抗擊,實則為逃跑作準備。

    這時,紫金山上又一支太平軍四五千人由靈谷寺下山,攻破滿洲馬隊營盤,縱火焚燒;同時,洪武(今光華門)、朝一陽一(今中山門)等門太平軍亦分路出擊,連下清軍營寨二十餘座,進而攻破孝陵衛大營。

    清軍大潰,死傷副将以下千餘人。

    向榮、張國梁等連夜敗走淳化鎮,21日又經句容逃往丹一陽一。

    至此,威脅天京達三年之久的清軍江南大營也被太平軍徹底摧毀。

     摧毀江南大營之後,楊秀清即令秦日綱統軍追擊殘餘清軍,韋昌輝主持江西軍政,石達開前往湖北,解武漢之圍。

     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等率部于6月27日占句容,7月3日進抵丹一陽一城外,與清軍相持月餘。

    8月9日,向榮恐清廷治罪,自一殺于丹一陽一營中(一說憂郁而死),欽差大臣由江南提督和春繼任。

     太平軍先後攻破江北、江南大營,打破了清軍對鎮江的圍困,拔掉了威脅天京的兩個釘子,大大改善了天京的處境。

    太平軍這一重要的軍事行動,是集中了各戰場的主力進行的。

    它雖然取得了相當大的勝利,但從戰争全局來看,在進攻時機的選擇上并不十分恰當。

    因為,在西征軍正由節節退卻轉入勝利反攻的時候,驟然将主力一抽一出,使湖北、江西戰場停止了對敵人的進攻,特别是放過了處于垂敗狀态的曾國藩湘軍,這不能不說是指導上的失策。

    此外,太平軍在作戰過程中大都是打的擊潰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不多;特别是在擊潰江北大營和解鎮江之圍的作戰中,都放過了追殲逃敵和攻殲援敵的有利戰機,因而江北大營不久就又恢複,鎮江則仍處于敵軍包圍之中,并于次年年底被清軍攻陷。

     自1851年初金田起義到1856年夏季天京解圍,太平天國革命戰争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但也遭受了幾次大的挫折。

    從戰略指導上看,在占領金陵之前,太平軍基本上是集中兵力向着一個戰略方向實行進攻的,而其所選定的戰略方向,是關系着敵人的要害而又是敵人防禦薄弱的方向,是可以得到廣大群衆支持和易于取得人力物力補充的方向,因而能比較順利地打破清軍的圍追堵截,長驅直進,勢如破竹,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并迅速壯大了革命隊伍。

    占領金陵之後,迅速攻占鎮江、揚州,切斷北京的糧運孔道,取得拱衛天京的屏障,這一決策也是正确的。

    但洪、楊等對跟蹤包圍自己的敵軍卻未及時予以殲滅,而聽其建成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同時,違背集中兵力的原則,分兵北伐與西征,冀圖以有限的兵力,在兩個互不聯系的戰略方向上同時取勝,以緻一支軍隊全軍覆滅,另一支軍隊也遭受很大挫折,使整個戰局陷入被動地位(如果沒有西征軍的湖口之捷,則局勢将會迅速惡化)。

    這是太平天國領導者在定都金陵之後滋長了驕傲輕敵情緒的結果,也是缺乏通觀和駕馭全局能力的表現。

    軍事戰略上的這種失策還是可以改正和彌補的,而革命領導集一團一内部自相殘殺,才是緻命的。

    1856年秋開始的天京内讧,終于導緻革命形勢的急轉直下,太平軍從此在戰略上一步步地陷入了被動應付的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