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北伐
關燈
小
中
大
千人)占據高唐的當天,勝保即率馬隊三百名趕到,不久大隊清軍麕集高唐城外,使這支太平軍又陷入重圍。
李開芳得知援軍潰敗,早已退出臨清,而高唐城高池深,糧草尚多,遂組織居民在城外立栅築壘,開掘壕溝,并在城内挖掘地道多處,直通城外,準備依城固守。
這時,勝保擁兵萬餘,先後用雲梯、呂公車攻城,均未得逞,便改用臨時鑄造的重炮轟擊。
太平軍利用壕溝地道作掩護,保存自己,并于黑夜搶修被敵人轟塌的城牆。
以後,清軍又改取挖地道、埋地雷的辦法,也未能破城。
太平軍憑借堅固的防禦工事,利用夜暗襲擊敵營,前後三十餘次,斃傷不少清軍。
高唐久攻不下,勝保先後受到拔去花翎和革職留任的處分。
留守連鎮的北伐軍被殲後,清廷便命僧格林沁移師進攻高唐,勝保被解京問罪。
僧格林沁于3月11日選一精一兵八千餘名,抵達高唐外圍,使圍城清軍增至二萬餘人。
此時,李開芳得知林鳳祥部已覆沒,決意突圍南返。
僧格林沁從俘獲的太平軍人員中得到李開芳等急欲突圍的情報後,便于3月17日夜密令南面清軍分開隊伍,故作疏防之勢,誘使太平軍由此突圍。
李開芳沒有識破敵人的詭計,于當日午夜率部突出,向南急走。
僧格林沁以馬隊五百餘名銜尾緊追,李開芳部遂入據離高唐約五十裡的茌平縣馮官屯。
馮官屯有三村相連,外有高牆。
太平軍占據後,又掘壕立栅,嚴密防守。
18日,僧格林沁率馬隊趕到,首先占據西邊二村,然後在四面安放大炮,向馮官屯轟擊,将房屋盡行轟塌。
太平軍在屯内挖掘縱橫交錯的壕溝、地道和地窖,待敵人進至鳥槍射程以内時,通過工事射孔開槍射擊,清軍始終無法攻入屯内。
最後,僧格林沁決定采用惡毒的水灌法,強迫大批民工挖一條全長一百二十餘裡的水渠(曆時月餘),引運河水至馮官屯。
4月20日,開始放水浸灌,屯内平地水深數尺,壕溝地洞被淹,糧草火藥盡濕。
這時,僧格林沁一面用大炮轟擊,一面對太平軍展開誘降活動。
5月31日,清軍圍攻益急,太平軍糧彈告罄,陷于絕境。
李開芳率八十餘人突圍,被清軍俘獲(一說降于清軍),後解送北京,于6月11日遇害。
至此,這支由數萬一精一銳組成的北伐軍,經過兩年多艱苦卓絕的奮戰,終于全軍覆沒。
北伐軍及其援軍的全部覆沒,這是太平天國自金田起義以來在軍事上所遭到的最嚴重的失利和挫折,對整個太平天國革命戰争所帶來的影響甚大,教訓也極為深刻。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戰略決策錯誤。
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在剛剛占據金陵一隅之後,就以區區二三萬之衆,遠離後方,進軍數千裡,深入清王朝的腹心地區,冀圖控制一二個外圍要點,堅守待援,然後再增兵攻占北京,這完全是一種輕敵冒險的戰略決策。
戰略上的這種錯誤決策,又未能及時察覺和改正,以緻前方将士雖然英勇善戰,也難以挽回失敗的命運。
第二,援軍派出過遲。
洪秀全等決定待北伐軍到天津紮住之後,再發援兵,這在當時的交通、通信條件下,顯然失之過遲。
如果後續部隊早日派出,與先遣部隊互相策應,即使不能直下京津,也可與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地蓬勃一發展的人民革命運動相結合,建立革命基地,與敵人進行争奪中原的鬥争。
這樣,北伐軍和援軍仍有獲勝的希望。
第三,機械執行指令。
北伐軍打到天津外圍之後,即遵照出發前洪秀全等給予的指令,在靜海、獨流停止待援,從而失去了根據實際情況機動作戰的特長,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困境。
在從靜海到馮官屯十五個月的被迫南撤過程中,一味單純地進行陣地防禦作戰,雖然善于迅速構築各種野戰工事,但畢竟經受不住清軍大炮的連續轟擊,以緻始終處于被敵軍追趕、包圍的不利狀态。
林鳳祥、李開芳等如能根據前線實際情況機斷行一事,并通過機動作戰,有計劃地伏擊尾追之敵,給敵軍以殲滅一性一的打擊,北伐軍或不緻全軍覆沒。
北伐軍是失敗了,但這支遠離天京孤軍遠征的隊伍,在地形、氣候、民情均不适應的情況下,忍着饑餓和寒冷,與優勢的敵軍進行了近兩年的艱苦奮戰,大部分将士最後英勇犧牲或慷慨就義,發揚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太平天國革命戰争史上寫下了極其悲壯的一頁。
英雄們的鮮血沒有白流。
他們的長驅北伐,不但在政治上擴大了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推動了北方人民的起義,而且牽制了數萬清軍,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天京周圍和西征戰場的軍事壓力。
李開芳得知援軍潰敗,早已退出臨清,而高唐城高池深,糧草尚多,遂組織居民在城外立栅築壘,開掘壕溝,并在城内挖掘地道多處,直通城外,準備依城固守。
這時,勝保擁兵萬餘,先後用雲梯、呂公車攻城,均未得逞,便改用臨時鑄造的重炮轟擊。
太平軍利用壕溝地道作掩護,保存自己,并于黑夜搶修被敵人轟塌的城牆。
以後,清軍又改取挖地道、埋地雷的辦法,也未能破城。
太平軍憑借堅固的防禦工事,利用夜暗襲擊敵營,前後三十餘次,斃傷不少清軍。
高唐久攻不下,勝保先後受到拔去花翎和革職留任的處分。
留守連鎮的北伐軍被殲後,清廷便命僧格林沁移師進攻高唐,勝保被解京問罪。
僧格林沁于3月11日選一精一兵八千餘名,抵達高唐外圍,使圍城清軍增至二萬餘人。
此時,李開芳得知林鳳祥部已覆沒,決意突圍南返。
僧格林沁從俘獲的太平軍人員中得到李開芳等急欲突圍的情報後,便于3月17日夜密令南面清軍分開隊伍,故作疏防之勢,誘使太平軍由此突圍。
李開芳沒有識破敵人的詭計,于當日午夜率部突出,向南急走。
僧格林沁以馬隊五百餘名銜尾緊追,李開芳部遂入據離高唐約五十裡的茌平縣馮官屯。
馮官屯有三村相連,外有高牆。
太平軍占據後,又掘壕立栅,嚴密防守。
18日,僧格林沁率馬隊趕到,首先占據西邊二村,然後在四面安放大炮,向馮官屯轟擊,将房屋盡行轟塌。
太平軍在屯内挖掘縱橫交錯的壕溝、地道和地窖,待敵人進至鳥槍射程以内時,通過工事射孔開槍射擊,清軍始終無法攻入屯内。
最後,僧格林沁決定采用惡毒的水灌法,強迫大批民工挖一條全長一百二十餘裡的水渠(曆時月餘),引運河水至馮官屯。
4月20日,開始放水浸灌,屯内平地水深數尺,壕溝地洞被淹,糧草火藥盡濕。
這時,僧格林沁一面用大炮轟擊,一面對太平軍展開誘降活動。
5月31日,清軍圍攻益急,太平軍糧彈告罄,陷于絕境。
李開芳率八十餘人突圍,被清軍俘獲(一說降于清軍),後解送北京,于6月11日遇害。
至此,這支由數萬一精一銳組成的北伐軍,經過兩年多艱苦卓絕的奮戰,終于全軍覆沒。
北伐軍及其援軍的全部覆沒,這是太平天國自金田起義以來在軍事上所遭到的最嚴重的失利和挫折,對整個太平天國革命戰争所帶來的影響甚大,教訓也極為深刻。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戰略決策錯誤。
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在剛剛占據金陵一隅之後,就以區區二三萬之衆,遠離後方,進軍數千裡,深入清王朝的腹心地區,冀圖控制一二個外圍要點,堅守待援,然後再增兵攻占北京,這完全是一種輕敵冒險的戰略決策。
戰略上的這種錯誤決策,又未能及時察覺和改正,以緻前方将士雖然英勇善戰,也難以挽回失敗的命運。
第二,援軍派出過遲。
洪秀全等決定待北伐軍到天津紮住之後,再發援兵,這在當時的交通、通信條件下,顯然失之過遲。
如果後續部隊早日派出,與先遣部隊互相策應,即使不能直下京津,也可與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地蓬勃一發展的人民革命運動相結合,建立革命基地,與敵人進行争奪中原的鬥争。
這樣,北伐軍和援軍仍有獲勝的希望。
第三,機械執行指令。
北伐軍打到天津外圍之後,即遵照出發前洪秀全等給予的指令,在靜海、獨流停止待援,從而失去了根據實際情況機動作戰的特長,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困境。
在從靜海到馮官屯十五個月的被迫南撤過程中,一味單純地進行陣地防禦作戰,雖然善于迅速構築各種野戰工事,但畢竟經受不住清軍大炮的連續轟擊,以緻始終處于被敵軍追趕、包圍的不利狀态。
林鳳祥、李開芳等如能根據前線實際情況機斷行一事,并通過機動作戰,有計劃地伏擊尾追之敵,給敵軍以殲滅一性一的打擊,北伐軍或不緻全軍覆沒。
北伐軍是失敗了,但這支遠離天京孤軍遠征的隊伍,在地形、氣候、民情均不适應的情況下,忍着饑餓和寒冷,與優勢的敵軍進行了近兩年的艱苦奮戰,大部分将士最後英勇犧牲或慷慨就義,發揚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太平天國革命戰争史上寫下了極其悲壯的一頁。
英雄們的鮮血沒有白流。
他們的長驅北伐,不但在政治上擴大了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推動了北方人民的起義,而且牽制了數萬清軍,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天京周圍和西征戰場的軍事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