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北伐
關燈
小
中
大
如入無人之境,連下金鄉、巨野、郓城、一陽一谷、莘縣、冠縣,于3月31日直一逼一距阜城僅二百餘裡的漕運咽喉要地臨清城下。
這時,援軍兵力已擴充至三四萬人。
奉命阻擊北伐援軍的勝保率部自阜城出發後,經故城入山東,于4月4日到達臨清外圍。
北伐援軍一面阻擊南下的勝保軍,一面猛攻臨清城。
12日,用地雷轟塌西南城牆兩處,攻入城内,但糧秣彈藥已被清軍全部焚毀,僅得一座空城。
在援軍攻臨清期間,清廷調兵遣将,很快集結兵力一萬六七千人(内有馬隊四千餘名),加上一團一練等約有二三萬人。
援軍入城後,清軍随即對臨清形成合圍,并不斷用重炮猛轟援軍營壘及城垣。
援軍屢戰不利,不得不于4月23日放棄臨清,南退至李官莊、清水鎮一帶,部隊傷亡逃散者萬餘人。
北伐援軍如果堅持北上,很快便能與北伐軍會師。
當時清廷甚為恐慌,鹹豐帝驚呼“将斃之虎,又添雙翼”。
但援軍在臨清作戰失利後,領導層中對下一步的行動發生了激烈争論。
曾立昌認為清軍已經疲乏,又屢勝而驕,主張“乘勢趨阜城,僧營不虞後路之變,此轉敗為勝事也!”但許宗揚和陳仕保等置北伐軍數萬将士的安危于不顧,說什麼“衆心欲南趨,北行恐多逃亡。
我則深入,不如南行,明旦迅發,官軍未能追也。
”①雙方争執不決,最後南返的主張占了上風。
4月27日,援軍南退冠縣,在清軍的追擊和地主武裝的襲擊下,被殺二三千人,新附之衆紛紛潰散。
曾立昌渡黃河時淹死(一說自一殺)。
陳仕保渡河後在安徽鳳台縣境内陣亡。
許宗楊隻身逃回天京,楊秀清将其投入東牢。
北伐援軍的失敗,固然與本身兵力不足及同樣是孤軍深入有關,但主要是缺乏堅強有力的領導和集中統一的指揮。
當援軍進至山東、直隸之交的臨清時,竟在清軍已經一逼一近的情況下,強攻州城,不僅勞師費時,而且陷于被圍的境地。
撤出臨清後,援軍的主要領導者不敢繞道運河以東清軍防守薄弱而又不便騎兵行動的地區,繼續北上接應北伐軍,而是遷就某些領導成員貪生怕死和新附之衆留戀鄉土的情緒,卷旗南返,結果非但未能達到馳援北伐軍的目的,反而先于北伐軍而覆滅了。
1854年5月,天京方面又決定派燕王秦日綱再次組織增援,但秦借口“北路官軍甚多,兵單難往”②,不願北行。
天京當局終因金陵、廬州(今安徽合肥市)以及湖南方面戰事十分緊張,無力一抽一兵而作罷。
此後,北伐軍隻得依靠本身的力量作最後的奮戰了。
四、北伐軍的最後失敗及其教訓 1854年5月5日,北伐軍由阜城突圍東走,占領東光縣的連鎮。
連鎮橫跨運河,分東西兩鎮,分别由林鳳祥、李開芳率部據守。
當天,僧格林沁即率馬隊追來,不久步隊也趕到,又将北伐軍緊緊包圍。
北伐軍為了“另擇一處”牽制清軍,便商定由李開芳率領經過挑選的健卒六百餘人騎馬突圍南下。
5月28日,李開芳率隊自東連鎮突圍成功,過吳橋,入山東境,29日襲占高唐。
勝保在殲滅北伐援軍後,于5月19日返抵連鎮外圍,得知北伐軍突圍南下,立即率馬隊跟蹤追擊。
此時,留守連鎮的太平軍僅有六七千人,而僧格林沁則擁軍二三萬人。
清軍在連鎮四周挖掘深壕,構築土城,壕深寬各二丈餘,土城高一丈五六尺,厚八九尺,上安擡槍、火炮,每隔一丈支帳篷一座,設兵十名,嚴密圍堵,企圖将太平軍困死。
可是圍攻數月,清軍不但未能取勝,反而損兵折将,士氣越來越低,以緻僧格林沁不斷受到清廷申斥。
太平軍方面,也由于久據連鎮,糧食匮乏,僅以黑豆充饑,及至年底,糧食幾荊于是,僧格林沁在加緊軍事進攻的同時,乘機開展誘降活動,北伐軍前後出降者達三千餘人。
1855年(鹹豐五年)2月17日,太平軍放棄西連鎮,集中力量防守東連鎮。
林鳳祥利用僧格林沁的誘降一陰一謀,于2月18日派蕭鳳山(原系清朝縣丞)等九十餘人詐降清軍,以便聯絡降衆為内應,配合守軍出擊,打破清軍的圍困。
但這項計劃被清軍識破,詐降的九十餘人全部被害。
3月7日,清軍對東連鎮發起總攻,集中炮火轟擊木城,北伐軍将士拚死抵抗。
林鳳祥在督戰時身受重傷,士氣大受影響。
不久,木城被攻破,清軍紛紛突入。
太平軍将士與敵人展開白刃戰,大量殺傷清軍。
最後,太平軍大部陣亡,其餘或被俘,或從運河潛逃。
林鳳祥受傷後藏于地道深處,後被清軍搜獲,解送北京,慷慨就義。
李開芳率領的六百餘人(突圍途中擴充近
這時,援軍兵力已擴充至三四萬人。
奉命阻擊北伐援軍的勝保率部自阜城出發後,經故城入山東,于4月4日到達臨清外圍。
北伐援軍一面阻擊南下的勝保軍,一面猛攻臨清城。
12日,用地雷轟塌西南城牆兩處,攻入城内,但糧秣彈藥已被清軍全部焚毀,僅得一座空城。
在援軍攻臨清期間,清廷調兵遣将,很快集結兵力一萬六七千人(内有馬隊四千餘名),加上一團一練等約有二三萬人。
援軍入城後,清軍随即對臨清形成合圍,并不斷用重炮猛轟援軍營壘及城垣。
援軍屢戰不利,不得不于4月23日放棄臨清,南退至李官莊、清水鎮一帶,部隊傷亡逃散者萬餘人。
北伐援軍如果堅持北上,很快便能與北伐軍會師。
當時清廷甚為恐慌,鹹豐帝驚呼“将斃之虎,又添雙翼”。
但援軍在臨清作戰失利後,領導層中對下一步的行動發生了激烈争論。
曾立昌認為清軍已經疲乏,又屢勝而驕,主張“乘勢趨阜城,僧營不虞後路之變,此轉敗為勝事也!”但許宗揚和陳仕保等置北伐軍數萬将士的安危于不顧,說什麼“衆心欲南趨,北行恐多逃亡。
我則深入,不如南行,明旦迅發,官軍未能追也。
”①雙方争執不決,最後南返的主張占了上風。
4月27日,援軍南退冠縣,在清軍的追擊和地主武裝的襲擊下,被殺二三千人,新附之衆紛紛潰散。
曾立昌渡黃河時淹死(一說自一殺)。
陳仕保渡河後在安徽鳳台縣境内陣亡。
許宗楊隻身逃回天京,楊秀清将其投入東牢。
北伐援軍的失敗,固然與本身兵力不足及同樣是孤軍深入有關,但主要是缺乏堅強有力的領導和集中統一的指揮。
當援軍進至山東、直隸之交的臨清時,竟在清軍已經一逼一近的情況下,強攻州城,不僅勞師費時,而且陷于被圍的境地。
撤出臨清後,援軍的主要領導者不敢繞道運河以東清軍防守薄弱而又不便騎兵行動的地區,繼續北上接應北伐軍,而是遷就某些領導成員貪生怕死和新附之衆留戀鄉土的情緒,卷旗南返,結果非但未能達到馳援北伐軍的目的,反而先于北伐軍而覆滅了。
1854年5月,天京方面又決定派燕王秦日綱再次組織增援,但秦借口“北路官軍甚多,兵單難往”②,不願北行。
天京當局終因金陵、廬州(今安徽合肥市)以及湖南方面戰事十分緊張,無力一抽一兵而作罷。
此後,北伐軍隻得依靠本身的力量作最後的奮戰了。
四、北伐軍的最後失敗及其教訓 1854年5月5日,北伐軍由阜城突圍東走,占領東光縣的連鎮。
連鎮橫跨運河,分東西兩鎮,分别由林鳳祥、李開芳率部據守。
當天,僧格林沁即率馬隊追來,不久步隊也趕到,又将北伐軍緊緊包圍。
北伐軍為了“另擇一處”牽制清軍,便商定由李開芳率領經過挑選的健卒六百餘人騎馬突圍南下。
5月28日,李開芳率隊自東連鎮突圍成功,過吳橋,入山東境,29日襲占高唐。
勝保在殲滅北伐援軍後,于5月19日返抵連鎮外圍,得知北伐軍突圍南下,立即率馬隊跟蹤追擊。
此時,留守連鎮的太平軍僅有六七千人,而僧格林沁則擁軍二三萬人。
清軍在連鎮四周挖掘深壕,構築土城,壕深寬各二丈餘,土城高一丈五六尺,厚八九尺,上安擡槍、火炮,每隔一丈支帳篷一座,設兵十名,嚴密圍堵,企圖将太平軍困死。
可是圍攻數月,清軍不但未能取勝,反而損兵折将,士氣越來越低,以緻僧格林沁不斷受到清廷申斥。
太平軍方面,也由于久據連鎮,糧食匮乏,僅以黑豆充饑,及至年底,糧食幾荊于是,僧格林沁在加緊軍事進攻的同時,乘機開展誘降活動,北伐軍前後出降者達三千餘人。
1855年(鹹豐五年)2月17日,太平軍放棄西連鎮,集中力量防守東連鎮。
林鳳祥利用僧格林沁的誘降一陰一謀,于2月18日派蕭鳳山(原系清朝縣丞)等九十餘人詐降清軍,以便聯絡降衆為内應,配合守軍出擊,打破清軍的圍困。
但這項計劃被清軍識破,詐降的九十餘人全部被害。
3月7日,清軍對東連鎮發起總攻,集中炮火轟擊木城,北伐軍将士拚死抵抗。
林鳳祥在督戰時身受重傷,士氣大受影響。
不久,木城被攻破,清軍紛紛突入。
太平軍将士與敵人展開白刃戰,大量殺傷清軍。
最後,太平軍大部陣亡,其餘或被俘,或從運河潛逃。
林鳳祥受傷後藏于地道深處,後被清軍搜獲,解送北京,慷慨就義。
李開芳率領的六百餘人(突圍途中擴充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