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北伐

關燈
李開芳分别率部固守,同時報告天京,要求迅即派出援軍。

    ①他們在這裡築木城,挖塹壕,建望台,埋地雷,豎木樁,堅守待援。

     北伐軍自1853年5月中旬從浦口出發,到10月29日占領靜海、獨流,近半年中,一直保持着進攻姿态,掌握着作戰的主動權,隊伍也擴充至四五萬人。

    但到達靜海、獨流後,在遠離後方接應的情況下駐止下來,等待援兵,從而陷入重圍,被迫轉入防禦。

    這是北伐軍進軍中的一個明顯的轉折。

    至此,進攻北京的計劃實際上已無法實現了。

     圍攻靜海、獨流的勝保軍計有兩萬餘人。

    勝保設大營于良王莊,以主力圍困獨流鎮,由西淩阿帶領少量部隊圍困靜海縣城。

    僧格林沁也自楊村移營獨流鎮以北三十餘裡的王慶坨以為聲援,同時防堵太平軍進襲北京。

    此外,在天津及其附近各縣尚有二萬七千餘名一團一練武裝,配合清軍作戰。

     開始,勝保軍憑借優勢的武器(包括八千斤至萬餘斤的重炮)和充足的給養,連日進行圍攻,企圖迅速消滅北伐軍。

    但北伐軍依托木城、塹壕頑強抵抗,使勝保軍屢攻屢挫,以緻束手無策。

    北伐軍有時也抓住有利戰機,對清軍實施反擊,并擊斃率領火器營的副都統佟鑒和天津壯勇統領謝子澄等。

    由于久攻不下,勝保多次受到清廷申斥,最後不得不要求僧格林沁移營前線,與之合力圍攻。

     北伐軍在靜海、獨流一帶憑借臨時構築的工事,忍受着嚴寒和饑餓,抗擊三四萬清軍和一團一練的不斷圍攻,整整堅持了一百天,充分表現出堅韌頑強的戰鬥一精一神。

    但終因被圍日久,糧食、彈藥均感困難,援軍又無消息,不得已于1854年(鹹豐四年)2月5日突圍南走。

     (二)束城、阜城之戰 北伐軍自靜海、獨流突圍後,經大城縣,于2月6日到達河間府之束城鎮,并占據附近的桃園、西成、辛莊等六七個村莊。

    這一帶村落稠密,樹木叢雜,太平軍就地取材,迅速建造土壘、木城等防禦工事。

     僧格林沁和勝保企圖殲滅北伐軍于撤退途中,率領馬隊緊追不舍,當天就追到束城。

    不久,大隊清軍趕到,對北伐軍繼續實行包圍。

    清軍在四周挖掘深壕,設置鹿砦、木栅,防止太平軍突圍,并不時發起進攻。

    太平軍憑壘固守,一俟清軍接近,便施放槍炮,投擲火罐、火球,大量殺傷敵人。

     束城是個小鎮,糧彈給養難以補充,因此,北伐軍在這裡駐守一個月後,又于3月7日乘着大霧再次突圍,途經獻縣,于3月9日抵達阜城。

     阜城也是一個小邑,城内積水很多,房屋甚少。

    太平軍除據有全城外,還占領城北的連村、對村、杜家場和城西南的塔露頭村、紅葉屯等村落,周圍密布鹿砦、樹栅,有的地方多達五六層,準備堅守。

     北伐軍到阜城後,很快又被三萬多清軍包圍。

    不久,城北各村落入敵手。

    在3月25日的戰鬥中,吉文元受傷犧牲,北伐軍的處境更加嚴酷。

    幸好這時北伐援軍已過黃河北上,清廷為不使其與北伐軍會合,即命勝保帶領萬餘清軍(内有馬隊二千),趕往山東防堵。

    這就減輕了對阜城的壓力,使北伐軍得以在此堅守兩個月之久。

     三、援軍的北上與覆沒 按照預定計劃,天京當局于得知北伐軍抵達天津後,應立即派出後續部隊,北上增援。

    由于天京外圍及西征戰場的形勢均較緊張,援軍未能預先籌組和即時派出。

    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臨時決定放棄揚州,以便騰出部隊北上增援。

    但揚州被江北大營清軍所困,守軍曾立昌部難以撤出,于是由天京派出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率部前往揚州外圍接應。

    賴漢英于12月2日出發,26日才接出曾立昌部,放棄揚州。

    之後,留兵一部退守瓜洲、儀征,主力前往安慶,準備北援。

    北伐援軍原拟由燕王秦日綱統領,秦日綱将這一艱巨使命交給了曾立昌等人,自己仍留守安慶。

    ① 北伐援軍共十五個軍,七千五百人,由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冬官副丞相許宗揚、夏官副丞相陳仕保等率領,遲至1854年2月4日才從安慶出發,經桐城、舒城、六安、正一陽一關、颍上,于3月1日到達蒙城。

    援軍在這一帶吸收了大批撚一黨一和遊民等入伍。

    3月上旬,北伐援軍入河南永城、夏邑,中旬轉至江蘇蕭縣西北的包家樓、蔡家莊一帶,就地取材,紮木筏渡過黃河①,并占領豐縣,3月19日入山東境。

    但擔任掩護任務的二三千人未能渡河,退回河南永城,爾後轉入安徽六安一帶活動。

    由于山東清軍正集結于北部地區,防堵北伐軍南下,魯西地區兵力空虛,故北伐援軍進入山東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