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

關燈
太平軍攻占金陵後,迅速肅清了城内殘敵,建立起新的社會秩序。

    1853年3月29日,天王洪秀全進入金陵,以兩江總督衙門為天王府,并改金陵為天京,定為都城,從而正式建立起與清王朝南北對峙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政權。

    ① 太平軍對天京的防衛工作,進行了嚴密的部署。

    在全城遍設望樓②,派兵日夜觀察警戒,白天和夜晚分别以旗幟和燈火為信号,一方有警,城内指揮機構能迅速得知,及時作出處置。

    城上分兵駐守,各段設有巡守将軍,日夜巡防。

    在各城門外建立營壘,營牆上開設槍眼炮門,營外挖有一至數道深壕,内豎竹簽、木栅,離營一裡半左右設有警戒哨,戰士攜帶兵器、海螺守衛,并規定有口令,每日更換。

     為了更好地拱衛天京,太平軍于3月下旬發兵二支:一支由指揮羅大綱、總制吳如孝率領,于3月31日占領鎮江;一支由地官正丞相李開芳、天官副丞相林鳳祥、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率領,于3月22日克江浦,31日占儀征,4月1日占領揚州。

    鎮江、揚州等地的占領,既屏一蔽了天京的東面和北面,又切斷了南北漕運,予清王朝以嚴重威脅。

    太平軍占鎮江後,原拟乘勢攻取常州、蘇州等地,由于向榮已率軍追至金陵城外,乃停止東進,分軍一部回援天京。

     金陵城大而堅,形勢險要。

    它地處江南富庶之區,供一應充足,加之傍臨長江,交通便利,利于水軍活動。

    元末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就是以金陵為基地進行滅元戰争的。

    太平軍勝利地占領金陵之後,正可效法朱元璋,據金陵以匡天下。

    況且太平軍在轉戰兩年多以後,不論在軍事上、政治上,都需要建立一個有利的鞏固的基地,以便繼續發展。

    因此,洪秀全、楊秀清等決定久據金陵,是符合當時客觀條件和主觀需要的。

    但過早地宣布建都,卻未必有利于爾後革命戰争的發展。

     清廷對太平軍占領金陵後的軍事行動,一時無法判明。

    它既怕太平軍東下蘇浙,占領其财賦之區,更害怕太平軍北上豫魯,進而威脅其京畿重地。

    在此情況下,鹹豐帝嚴令向榮、琦善率所部迅速東下,截擊、防堵太平軍。

    3月28日,向榮部趕至金陵城外闆橋,31日繞至城東二十裡之沙子岡,4月7日移營孝陵衛,建立“江南大營”,共有兵勇一萬七千餘人。

    3月30日,琦善的先頭部隊四千人抵達江浦,4月4日攻陷浦口。

    16日,琦善、陳金绶率部進至揚州城外,紮營雷塘集、帽兒墩一帶,建立“江北大營”,計有兵勇一萬七八千人。

    清軍建立江南、江北大營的目的,正是為了阻扼太平軍向東、向北發展,并伺機奪取金陵。

     太平軍當時号稱百萬,實際上能戰之兵不過十餘萬人。

    以這樣一支部隊對付近在咫尺的江南、江北大營,在兵力上自然處于壓倒優勢。

    但與全國八九十萬清軍相比,太平軍仍處于劣勢。

    其次,這時清王朝仍控制着全國政權和絕大部分人力、物力與财力;而太平天國僅控制金陵附近一隅,人力、物力、财力都極其有限。

    因此,就全國形勢而言,敵強己弱的基本态勢并未改變,太平軍仍然處于被“圍剿”的狀态。

    可是,太平天國的領導者洪秀全等缺乏戰略頭腦,在面臨重大戰略轉變(即由長驅直進、流動作戰到奠都立業)的時候,過高地估計自己,過低地估計敵人,對形勢作出了錯誤的判斷,竟認為“我天王奉天伐罪,除暴救民,迅掃群魔,妖氛幾頸①,因而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作出了一些不正确的決策,采取了一些不合時宜的措施。

     一是大搞封官晉爵,加速了農民政權的封建化。

    太平天國的軍制官制,在起義之初就粗具輪廓,在永安期間又作了增訂。

    定都金陵後,洪秀全等為勝利所陶醉,大肆論功行賞。

    同時,擴充天王府和各王府的機構,增加禮儀、保衛和生活保障等各類人員。

    随着各王府的設立,天京城内大興土木,建造宮殿。

    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