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

關燈
一、道州決策 太平軍撤出全州後,原拟沿湘江北進,直取長沙,因在蓑衣渡受挫,遂東渡湘江,由陸路進抵湖南永州城西。

    由于潇水阻隔,未能攻克永州城,隻得揮師南向,取道雙牌,于1852年6月12日占領湖南道州(今道縣)。

    該地“四面山險,惟一線可通,鳥道崎岖,人力難逞”①,利于守而不利于攻。

    太平軍占領道州後,廣西布政使勞崇光與總兵和春雖帶領清軍一萬二千餘人尾随而來,但均系屢為太平軍所敗的疲憊之師,僅能圍堵,不敢強攻。

    于是,太平軍在此得到一個休整補充的機會,開始進入迅速發展壯大的時期。

     早在廣西全州時,太平軍的領導者們對進軍方向就有各種議論,占領道州後,對這一重大戰略決策問題再次進行了商讨。

    洪秀全主張下廣東,楊秀清主張出湖南,石達開主張入四川,還有一部分将領主張回廣西。

    經過議論,基本上統一了認識,決定進軍湖南、湖北,然後東取金陵(今江蘇南京)。

    這就是所謂“道州決策”①。

    當時,清廷從各省調集的重兵,大部仍在廣西,而湖南則清軍兵力空虛,且會一黨一盛行,進軍兩湖,既可避實就虛,又有較好的群衆基矗因此,道州決策是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

     在道州,太平軍領袖們除了決定進軍方向外,還由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聯名發布了三篇檄文②,揭露清王朝的黑暗統治,列舉其民族壓迫和封建剝削的種種罪行;号召有志之士,同舉義旗,“報不共戴天之仇,共立勤王之勳”,“務期肅清胡氛,同享太平之樂”。

    道州一帶是天地會頻繁活動的地區,在革命檄文的号召下,當地人民踴躍參軍,使太平軍迅速補充了二萬餘人,總數達到五萬以上。

    太平軍在這裡整頓隊伍,增修戰具,制備軍一火,鑄炮三百餘門,軍事實力較前有很大增強。

     二、進攻長沙 清廷為實現其四面堵截,一舉殲滅太平軍于道州的企圖,屢命欽差大臣賽尚阿、兩廣總督徐廣缙等加強長沙、衡州及湖南水陸要隘的防守,在粵、桂、湘、贛邊界要地派兵控扼,阻止太平軍向北、東、西突進,又從河南、陝西、四川、江西等省調兵進入湘、鄂。

     太平軍明确了戰略進攻方向之後,便積極準備向長江流域進軍。

    8月10日棄道州,經甯遠、藍山、嘉禾、桂一陽一州(今桂一陽一),于17日攻占了湖南重鎮郴州(今郴縣)。

    太平軍在這一帶又擴軍二三萬人,并将其中數千挖煤工人集中編組為“土營”,專門擔負挖地道、埋地雷、炸城堡和掘壕築壘等任務,在以後的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太平軍占領郴州後,和春、江忠源率清軍二萬餘人尾随而來。

    賽尚阿也自永州移營衡州。

    由于他調度無方,清廷嚴旨斥責:“該大臣奉命出征一年有餘,曆次奏報軍情,不過派兵尾追,并未迎頭截擊,出奇制勝,所謂調度者安在?”①随即撤消其欽差大臣職務,改命兩廣總督徐廣缙接替。

     太平軍探悉長沙守兵較少,乃于8月下旬由西王蕭朝貴率總制李開芳、禦林侍衛林鳳祥以下二千餘人,由郴州奔襲長沙。

    ②為避開清軍主力,奔襲部隊不走耒一陽一、衡州大道,而繞經永興、安仁、攸縣、茶陵、醴陵,于9月11日進抵長沙南門外妙高一峰一帶。

    這時長沙守城清軍約僅四千人(後即增至萬餘),不敢出戰,緊閉城門①。

    太平軍未能收到奇襲的效果,隻得連日強攻,但因兵力不足,難以奏效。

    在第二天的攻城戰鬥中,蕭朝貴中炮受傷,不久犧牲。

    太平天國又失去了一位重要領袖。

     洪秀全、楊秀清等得悉蕭朝貴等奔襲長沙受挫後,便于9月25日棄郴州,率大隊往援。

    10月13日趕到長沙時,清軍和春、江忠源和向榮部已先期到達,加上其它各路援軍,敵人兵力已達五六萬人。

    由于長沙城守漸趨穩固,太平軍失去了乘虛攻取的戰機。

    加之,清軍擁有三千斤、五千斤大炮,置高處轟擊,更增加了攻城的困難。

    清廷為加強統一指揮,命新任欽差大臣徐廣缙立即趕至長沙,統籌軍務,先解省圍,然後并力“進剿”。

    ② 太平軍大隊駐紮南門外,北阻省城,西濱湘江,前有和春、江忠源部阻攔,後有賽尚阿部尾随,形勢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