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

關燈


    10月14日、15日,太平軍連續出動六七千人發起進攻,遭到清軍的頑強抵抗,傷亡甚衆。

    17日,石達開率領二三千人渡過湘江,控制西岸龍回潭等要地和湘江中的水陸洲(即桔子洲),并在江上搭造浮橋,使東西聲勢聯絡,初步改變了兵力密集城南一地,難以展開的被動一态勢。

    但向榮也跟着率部過江,并于10月31日率兵三千餘人從西岸渡江進犯水陸洲,企圖截斷太平軍的東西聯系。

    太平軍埋伏于洲南樹林中,而以零星騎兵佯敗誘敵,待向榮部深入後,伏兵旁出,抄襲敵後。

    清軍大敗潰逃,死傷千餘人。

    向榮乘馬凫水過江,幸免于死。

    11月10日,湘江東岸的太平軍采用一穴一地攻城法,轟塌長沙南門附近的城牆數丈,突擊部隊二三千人蜂擁而上。

    負責防守南門的清軍副将鄧紹良率部拚死抵禦。

    太平軍傷亡數百人,隻得後撤。

    其後,太平軍又多次一穴一地攻城,由于僅限城南一面,以及突擊部隊組織欠佳和清軍防守頑強等原因,均未得手。

    太平軍在長沙城郊曠日持久地與敵相持,形勢日趨不利,乃于11月30日主動撤圍北上,守城清軍并未及時發覺。

     三、攻克武漢 太平軍撤離長沙後,于12月3日占領益一陽一,獲船數千隻,并吸收許多船戶、水手參軍。

    9日,太平軍乘船出湘一陰一臨資口,越洞庭湖。

    13日占領兩湖咽喉要地嶽州(今湖南嶽一陽一)①,繳獲大批糧饷、軍械(其中有清初吳三桂部所遺大批火炮),武器裝備得到了改善。

    在這裡,又有五千船戶帶着船隻參軍。

    太平軍将船戶編組成“水營”,由“典水匠”(職同将軍)唐正才②統率。

    這時,太平軍總數達到了十餘萬人。

     鹹豐帝聞嶽州失守,嚴厲申斥徐廣缙,将其革職留任,并命令他以重兵在嶽州北面堵截,防止太平軍進入湖北。

    但太平軍已于12月17日撤離嶽州,水陸并進,直趨武昌,其勢甚盛,“艨艟萬艘,帆幟蔽江,所過城鎮,望風披一靡一”①。

    前鋒于12月19日進至距武昌僅六十裡之金口。

    清廷深恐太平軍占領武漢水陸要沖,然後北上河南或東下皖、蘇,立命徐廣缙親率大軍繞道援救武昌。

     武昌是湖北的省會,西枕長江,東依洪山,城高牆厚,形勢險要。

    當時武昌清軍僅三千餘人,湖北巡撫常大淳、提督雙福以城内兵少,将城外兵勇全部撤入城内。

    12月21日,自湖南來援的總兵常祿、王錦繡所率千餘名清軍趕到,也全部入城,準備依城固守。

    ②為了防備太平軍“潛挖地道”,常大淳等以“有礙炮路”為名,下令盡毀城外民房,大火延燒七晝夜,引起人民極大憤恨。

     12月22日,陸路太平軍六七千人由蒲圻直一逼一武昌城外,未遇任何抵抗即占領了城東洪山、小标山、紫荊山諸要點,并向南北兩翼展開,包圍武昌城,同時挖溝築壘,阻擊敵人援軍。

    水路太平軍也于22日抵鹦鹉洲,經一晝夜激戰,于23日占領漢一陽一,29日又占領漢口。

    攻占漢一陽一後,典水匠唐正才率部于漢一陽一、武昌間以船隻相聯,用巨纜橫縛大木,上鋪木闆,架起兩座可通人馬的浮橋(是年長江水小,為數十年少見,更便于架浮橋),溝通漢一陽一、武昌間的聯系,以便進攻武昌城。

     向榮于12月24日率萬餘援軍趕到武昌附近,随後對圍城的太平軍多次發起攻擊,但始終無法突破太平軍的包圍線,與城内清軍取得聯系。

     太平軍自12月25日開始進攻武昌城,先後使用了大炮、火箭①雲梯等武器。

    清軍則用炮火、唧水筒、滾木、礌石等抵禦。

    太平軍攻城未下,決定采用一穴一地攻城法。

    1853年(鹹豐三年)1月12日淩晨,埋在文昌門附近的火藥轟發,炸開城牆,太平軍先頭部隊立即由缺口沖入,大隊相繼突進,其餘太平軍也緣梯而上,紛紛攻入城内。

    守城清軍丢下武器,四散逃跑,巡撫常大淳、提督雙福等喪命,武昌為太平軍占領。

    這是金田起義以來太平軍攻下的第一座省城。

     攻克武漢的勝利表明,太平軍已經成為一支能攻克堅城的軍隊。

    它的編制内已區分為陸營、水營、土營,具備了正規軍隊的規模。

    兩年内,清廷先後調集滇、黔、川、粵、桂、湘、鄂、皖等省三四萬兵力,耗銀千餘萬兩,結果非但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