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

關燈
能将太平軍消滅,反而被太平軍牽着鼻子,出廣西,越湖南,趨武漢,一直陷于被動。

     四、東取金陵 太平軍進軍湖北,尤其是攻克武漢三鎮後,湖北及其鄰近各省紛紛告急。

    鹹豐帝不顧财政經濟困難,進一步調兵遣将,妄圖阻止太平軍的前進,并進而将其殲滅于長江中遊地區。

    由于摸不清太平軍下一步的進軍方向,隻得分兵防堵,并企圖把扼守要地與主動進剿結合施行。

    他接連任命三名欽差大臣,指揮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作戰:以向榮代替徐廣缙為欽差大臣,指揮二三萬清軍緊随太平軍不舍;任命署河南巡撫琦善為欽差大臣,會同直隸提督陳金绶等,指揮從陝甘、直隸、山東、山西等省調來的清軍一萬九千名和從吉林、黑龍江調來的馬隊四千名,于河南南部的南一陽一、信一陽一、商城一線防堵太平軍北上;任命兩江總督陸建瀛為欽差大臣,統籌蘇、皖、贛三省軍務,自金陵率兵趕赴九江一帶,防堵太平軍沿江東下。

    此外,命原雲貴總督羅繞典與荊州将軍台湧合力籌防襄一陽一;命署四川總督裕瑞選派将領酌帶一精一兵,進至四川、湖北交界一帶防堵。

    以上總兵力約計七八萬之多。

    同時,還命令南北各省普遍組織一團一練,凡在籍官員和地方豪紳,均須籌銀募勇,以鎮壓風起雲湧的人民起義。

     此時,在太平軍内部,對下一步的進軍方向又産生了争論:有人主張建都武昌,“遣兵道襄樊”,北進中原;有人主張東取金陵,“踞為根本,徐圖進缺。

    ①兩種意見一時統一不起來,最後楊秀清假托“天父降凡”,堅持其進軍金陵的一貫主張,才結束了這場争論。

    當時,太平軍無論“北走信一陽一,東下九江,西上荊襄,南回嶽州之路,(清軍)俱屬空虛”②。

    但從清廷的決心和部署看,河南方向兵力較強,長江下遊則相對薄弱。

    從太平軍本身來說,由于在益一陽一、嶽州、武漢一帶獲得了數以萬計的船隻,并已編成“水營”,成為太平軍的一支重要作戰力量和運輸隊伍,因此,順江東下,不僅可以直接威脅清王朝賴以生存的南北水陸運輸線和江南财源要地,而且能充分發揮水營的作用(如果北上中原,就不能發揮水陸配合作戰的特長)。

    所以,從雙方實力和天時、地利等條件來看,太平軍順江東下的決策還是較為可取的。

     在武漢,太平軍又吸收大量群衆參加自己的隊伍,形成了湘南擴軍以來的第二次擴軍高一潮。

    據稱,太平軍離開武漢時,武昌城中“男子從者十之九,女子從者十一二”③。

    經過短期休整之後,太平軍于1853年2月9日(鹹豐三年正月初二日)放棄武漢。

    洪秀全、楊秀清等率領号稱五十萬之衆(兵力約十餘萬)、船萬餘艘,水陸并進,浩浩蕩蕩地順江東下。

    陸路由胡以晃、李開芳、林鳳祥等率領,沿長江兩岸推進;水路由東、北、翼三王及秦日綱、羅大綱、賴漢英等率領,順流而東。

    天王洪秀全随水路行動。

     2月15日,秦日綱、羅大綱所率先鋒水師于鄂東廣濟縣南的老鼠峽一帶大敗陸建瀛的江防軍(約三千人),斃其翼長壽春鎮總兵恩長。

    陸建瀛在九江聞敗,倉皇棄師先逃,返回金陵。

    沿江防兵紛紛潰散。

    此後,太平軍長驅直進,先鋒水師于2月18日占領九江,24日攻破安徽省城安慶,殺巡撫蔣文慶,并繳獲大批軍需物資①。

    2月26日至3月7日,又連克安徽池州(今貴池)、銅陵、蕪湖、太平府(今當塗)及和州(今和縣)。

    由于水路太平軍進展神速,陸路太平軍也未遇多大抵抗即順利地進抵金陵城下。

    在進軍途中,各地人民紛紛參軍,使太平軍的人數大增,号稱百萬。

    清廷在得知九江、安慶失守後,急命向榮率兵趕赴江蘇,命琦善、陳金绶率兵急趨安徽(後又令其由皖北進兵江南),協助防守,并保衛南北漕運。

     金陵當時稱江甯,是江南的名城大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它城牆高厚,周長九十餘裡,西北兩面瀕臨長江,東依鐘山,附近丘陵環繞,形勢險要,向有“龍盤虎踞”之稱。

    江蘇清軍共有綠營兵三萬餘人、八旗兵數千人,分守各要點,能機動之兵不足萬人。

    太平軍攻占武昌後,陸建瀛從全省一抽一調綠營兵四千八百人,其中三千名帶赴上遊防堵,一千八百名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