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
關燈
小
中
大
金陵。
金陵設有江甯将軍,轄旗兵三千餘人。
太平軍進攻時,城内共有旗兵、綠營兵五千餘人,另有江甯布政使祁宿藻臨時募集的勇壯八九千人,協助防守。
陸建瀛于2月25日自上遊逃回金陵後,數日不理政事。
江蘇巡撫楊文定借口防守鎮江,也離城而去。
江甯将軍祥厚、江南提督福珠洪阿等将上述情況上奏參劾,結果陸建瀛被拿問治罪,楊文定被革職留任。
可是,未等清廷的谕旨到達,太平軍的先鋒部隊已進抵城下,陸建瀛、祥厚乃盡撤城外兵勇,依城防守。
3月7日晚,太平軍陸路前鋒部隊進抵江甯鎮的闆橋。
3月8日,大隊太平軍在李開芳、林鳳祥等率領下,抵達金陵城西南的善橋一帶,紮營二十四座。
次日,李開芳率數百人占領雨花台,并乘勢奔過吊橋,直薄城下。
當天,水師前鋒亦至,分泊大勝關至草鞋峽一帶江面。
3月12日,太平軍水陸大隊繼續趕到。
同日,分兵占領浦口,并完成了對金陵的包圍。
金陵城垣南北略長,太平軍陸師攻南端的聚寶門(今中華門),水師攻北端的儀鳳門,以便發揮水陸兩軍的優勢,并迫使清軍分散兵力。
陸建瀛于太平軍到達前即将城外防兵盡撤城内,以土袋堵塞十三個城門,企圖負城頑抗;同時,向清廷火急求援。
清廷獲悉金陵被圍,大為震恐,不斷催促向榮、琦善率南北兩路清軍兼程向江甯、浦口急進,另令山東、河南加強黃河各渡口的防務,嚴格控制公私船隻,防止太平軍北上。
太平軍選定北面的儀鳳門為突破口,并決定采用行之有效的一穴一地攻城法。
儀鳳門外約半裡有靜海寺,太平軍以此為掩護,挖掘地道,埋設火藥,準備攻城。
與此同時,南面聚寶門外的太平軍安炮于報恩寺塔上,猛烈轟城,夜間則搬出寺内五百羅漢,以為疑兵,誘使清軍徹夜打一炮,不得休息。
其它城門外的太平軍則派出小部隊進行襲擾,掩護北門外的太平軍進行攻城準備。
3月19日拂曉,太平軍将火藥點燃,炸塌儀鳳門附近城牆約二丈,數百名将士沖入北城,然後分成兩支,一向鼓樓方向進攻,一循金川門至神策門(今中央門),經成賢街直指小營,殺陸建瀛于黃家塘。
此後,攻入城内的太平軍遭到滿洲旗兵的猛烈反擊,力戰不勝,隻得後撤,并由北門缺口退出城外。
然而,防守南城的清軍聞北城已破,總督被殺,便紛紛逃遁,不戰而潰。
于是,進攻南城的數千太平軍在林鳳祥、賴漢英率領下,乘夜緣梯登城,打開聚寶門、水西門、漢西門。
次日黎明,大隊太平軍進入城内,直奔滿城(明代内城,今城東南部)。
江甯将軍祥厚、副都統霍隆武等率旗兵及滿人拚死抵禦。
太平軍奮勇戰鬥,終将滿城攻破,祥厚等被殺,金陵全城遂為太平軍占領。
太平軍自金田起義後,兩年多時間内,轉戰六省,所向披一靡一。
這次又一舉攻占金陵,全殲守敵,取得了繼攻占武昌之後的又一重大勝利。
這一勝利,粉碎了清廷殲滅太平軍于長江中遊的計劃,沉重地打擊了清軍的氣焰和信心。
在這兩年内,清廷耗銀二千五百餘萬兩,動員近十萬軍隊(不算一團一練)①,結果損兵折将,棄城失地,一無所獲。
太平軍能在短期内取得如此重大的勝利,主要是采取了乘虛搗隙的方針,發揚了革命軍隊英勇善戰的特長,特别是善于運用一穴一地攻城法,使不少堅城計日而下,加以太平軍組織嚴密,紀律嚴明,士氣高昂,其革命行動又反映了勞苦群衆要求變革現狀的願望,因而得到了廣大群衆的支持。
而清王朝方面,不僅兵力不敷分撥,而且士氣低落,派系之間矛盾很大,統帥不和,事權下一,加之軍隊紀律敗壞,軍民之間勢如水火,這就為太平軍取得勝利提一供了客觀有利條件。
但是,太平軍在向長江下遊進軍時,卻将沿途攻占的九江、安慶、蕪湖等重要城鎮一概棄之不守,這從發展與鞏固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來說,是失策的;再者,太平軍自武漢東下的過程中,對于尾随的清軍,未能象撤離紫荊山區和永安時那樣,有計劃地組織幾次伏擊,尋機将其殲滅或給予殲滅一性一的打擊,這也是作戰指導上的不足之處。
所有這些,均與道州決策“專意金陵”的指導思想直接有關,它對于爾後的發展産生了不利的影響。
金陵設有江甯将軍,轄旗兵三千餘人。
太平軍進攻時,城内共有旗兵、綠營兵五千餘人,另有江甯布政使祁宿藻臨時募集的勇壯八九千人,協助防守。
陸建瀛于2月25日自上遊逃回金陵後,數日不理政事。
江蘇巡撫楊文定借口防守鎮江,也離城而去。
江甯将軍祥厚、江南提督福珠洪阿等将上述情況上奏參劾,結果陸建瀛被拿問治罪,楊文定被革職留任。
可是,未等清廷的谕旨到達,太平軍的先鋒部隊已進抵城下,陸建瀛、祥厚乃盡撤城外兵勇,依城防守。
3月7日晚,太平軍陸路前鋒部隊進抵江甯鎮的闆橋。
3月8日,大隊太平軍在李開芳、林鳳祥等率領下,抵達金陵城西南的善橋一帶,紮營二十四座。
次日,李開芳率數百人占領雨花台,并乘勢奔過吊橋,直薄城下。
當天,水師前鋒亦至,分泊大勝關至草鞋峽一帶江面。
3月12日,太平軍水陸大隊繼續趕到。
同日,分兵占領浦口,并完成了對金陵的包圍。
金陵城垣南北略長,太平軍陸師攻南端的聚寶門(今中華門),水師攻北端的儀鳳門,以便發揮水陸兩軍的優勢,并迫使清軍分散兵力。
陸建瀛于太平軍到達前即将城外防兵盡撤城内,以土袋堵塞十三個城門,企圖負城頑抗;同時,向清廷火急求援。
清廷獲悉金陵被圍,大為震恐,不斷催促向榮、琦善率南北兩路清軍兼程向江甯、浦口急進,另令山東、河南加強黃河各渡口的防務,嚴格控制公私船隻,防止太平軍北上。
太平軍選定北面的儀鳳門為突破口,并決定采用行之有效的一穴一地攻城法。
儀鳳門外約半裡有靜海寺,太平軍以此為掩護,挖掘地道,埋設火藥,準備攻城。
與此同時,南面聚寶門外的太平軍安炮于報恩寺塔上,猛烈轟城,夜間則搬出寺内五百羅漢,以為疑兵,誘使清軍徹夜打一炮,不得休息。
其它城門外的太平軍則派出小部隊進行襲擾,掩護北門外的太平軍進行攻城準備。
3月19日拂曉,太平軍将火藥點燃,炸塌儀鳳門附近城牆約二丈,數百名将士沖入北城,然後分成兩支,一向鼓樓方向進攻,一循金川門至神策門(今中央門),經成賢街直指小營,殺陸建瀛于黃家塘。
此後,攻入城内的太平軍遭到滿洲旗兵的猛烈反擊,力戰不勝,隻得後撤,并由北門缺口退出城外。
然而,防守南城的清軍聞北城已破,總督被殺,便紛紛逃遁,不戰而潰。
于是,進攻南城的數千太平軍在林鳳祥、賴漢英率領下,乘夜緣梯登城,打開聚寶門、水西門、漢西門。
次日黎明,大隊太平軍進入城内,直奔滿城(明代内城,今城東南部)。
江甯将軍祥厚、副都統霍隆武等率旗兵及滿人拚死抵禦。
太平軍奮勇戰鬥,終将滿城攻破,祥厚等被殺,金陵全城遂為太平軍占領。
太平軍自金田起義後,兩年多時間内,轉戰六省,所向披一靡一。
這次又一舉攻占金陵,全殲守敵,取得了繼攻占武昌之後的又一重大勝利。
這一勝利,粉碎了清廷殲滅太平軍于長江中遊的計劃,沉重地打擊了清軍的氣焰和信心。
在這兩年内,清廷耗銀二千五百餘萬兩,動員近十萬軍隊(不算一團一練)①,結果損兵折将,棄城失地,一無所獲。
太平軍能在短期内取得如此重大的勝利,主要是采取了乘虛搗隙的方針,發揚了革命軍隊英勇善戰的特長,特别是善于運用一穴一地攻城法,使不少堅城計日而下,加以太平軍組織嚴密,紀律嚴明,士氣高昂,其革命行動又反映了勞苦群衆要求變革現狀的願望,因而得到了廣大群衆的支持。
而清王朝方面,不僅兵力不敷分撥,而且士氣低落,派系之間矛盾很大,統帥不和,事權下一,加之軍隊紀律敗壞,軍民之間勢如水火,這就為太平軍取得勝利提一供了客觀有利條件。
但是,太平軍在向長江下遊進軍時,卻将沿途攻占的九江、安慶、蕪湖等重要城鎮一概棄之不守,這從發展與鞏固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來說,是失策的;再者,太平軍自武漢東下的過程中,對于尾随的清軍,未能象撤離紫荊山區和永安時那樣,有計劃地組織幾次伏擊,尋機将其殲滅或給予殲滅一性一的打擊,這也是作戰指導上的不足之處。
所有這些,均與道州決策“專意金陵”的指導思想直接有關,它對于爾後的發展産生了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