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
關燈
小
中
大
一、金田起義
1851年(鹹豐元年)初洪秀全、馮雲山等領導的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是太平天國農民革命的開端。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出生在廣東花縣的一個農民家庭。
年青時的洪秀全,用功讀書,并曾參加農業勞動,十八歲開始在家鄉當塾師。
他曾多次赴廣州應考秀才,均未考齲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第一次鴉片戰争剛剛結束,他第四次到廣州應 洪秀全 考,結果又落第。
清政一府的腐敗無能,廣東及其它各地人民反對清政一府和外國侵略者的鬥争,以及洪秀全自己在科場中的一再失意,激起了他對社會現實的嚴重不滿,産生了強烈的反抗思想。
他研究了基督教傳教士散發的小冊子《勸世良言》,便利用基督教的一些宗教教義和儀式,加以附會解說,進行“傳教”工作,并和他的同學馮雲山①等共同創立了後來名為“拜上帝會”的革命組織。
1844年5月,洪秀全與馮雲山去廣西貴縣等地傳教。
同年底,洪秀全回到廣東花縣,以教書為業,從事拜上帝會教義的創立工作。
他先後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等詩文,奠定了拜上帝會的理論基矗這些詩文,表面上似乎是些關于基督教的迷信說教,但實際内容卻包含一着要求平均、平等,反對壓迫剝削,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等樸素的農民革命思想,因而為爾後發動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作了輿論上的準備。
同一時期,馮雲山則轉入廣西桂平縣的紫荊山區,同樣利用教書之便,進行深入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在耕山和燒炭為業的貧苦農民中,發展了二三千名拜上帝會會員,其中不少人如楊秀清、韋昌輝和蕭朝貴①等,後來都成了太平天國革命的主要領導者。
1847年夏,洪秀全前往廣西紫荊山區,與馮雲山會合,共同進行起義的準備工作,并在附近各縣積極發展拜上帝會成員。
參加者除貧苦農民外,還有不少失業的礦工等。
1850年7月,洪秀全下令“一團一營”(集中結營組軍),各地會衆紛紛向桂平縣北五十裡的金田村集中。
會員們臨行前将田産屋宇變賣,所得錢銀悉數繳納公庫,衣食費用都由公款開支,一律平均。
這就是“聖庫”制度的開始。
到同年底,遠近前來“一團一營”的約達二萬餘人,均編入軍事組織。
這時,在拜上帝會内形成了以洪秀全為首,包括馮雲山、楊秀清、韋昌輝、蕭朝貴和石達開②在内的領導核心。
他們決心為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而鬥争。
在軍事方面,仿照《周禮》,制定了軍隊的編制,規定以軍為基本單位。
軍設軍帥,下轄五個師帥,師帥下轄五個旅帥,旅帥下轄 太平天國刻印的《太平軍目》一書的封面 五個卒長,卒長下轄四個兩司馬,兩司馬下轄五個伍長,伍長下轄四個聖兵。
軍帥共轄一萬三千一百五十五人。
軍帥以上,依次設監軍、總制、将軍、指揮、檢點、丞相、主将、軍師。
另設禦林侍衛(直轄),職位在指揮、将軍之間。
此外,還規定了五條軍紀:“一、遵條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傩,各遵頭目約束;五、同心合力,不得臨陣退縮。
”①同時,在金田村以制造農具為掩護,趕制火器、刀矛等。
至此,起義準備基本就緒。
當時,廣西各地天地會起義武裝活動頻繁,吸引了清廷和廣西當局很大的注意力,這對洪秀全領導起義是一種很好的掩護。
廣西駐有綠營兵二萬二千餘人,大部星散于全省鎊營、汛,能機動作戰的部隊很少。
為了鎮壓廣西各地的起義,清廷不得不從外省調兵遣将。
到1850年底,先後調往廣西的有兩廣總督徐廣缙與前雲南提督張必祿(率兵一二千人)、陝西提督向榮(接替闵正鳳為廣西提督)、前雲貴總督林則徐(授以欽差大臣頭銜,因在赴任途中病殁,改由前兩江總督李星沅繼任)、前漕運總督周天爵(接替鄭祖琛為廣西巡撫)以及廣東、湖南、貴州、雲南兵勇共八千人。
這樣,連同原有駐軍,廣西清軍的兵力達到三萬以上。
另外,還在廣西各州縣組織了大批一團一練,協助清軍鎮壓天地會等起義軍。
拜上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出生在廣東花縣的一個農民家庭。
年青時的洪秀全,用功讀書,并曾參加農業勞動,十八歲開始在家鄉當塾師。
他曾多次赴廣州應考秀才,均未考齲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第一次鴉片戰争剛剛結束,他第四次到廣州應 洪秀全 考,結果又落第。
清政一府的腐敗無能,廣東及其它各地人民反對清政一府和外國侵略者的鬥争,以及洪秀全自己在科場中的一再失意,激起了他對社會現實的嚴重不滿,産生了強烈的反抗思想。
他研究了基督教傳教士散發的小冊子《勸世良言》,便利用基督教的一些宗教教義和儀式,加以附會解說,進行“傳教”工作,并和他的同學馮雲山①等共同創立了後來名為“拜上帝會”的革命組織。
1844年5月,洪秀全與馮雲山去廣西貴縣等地傳教。
同年底,洪秀全回到廣東花縣,以教書為業,從事拜上帝會教義的創立工作。
他先後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等詩文,奠定了拜上帝會的理論基矗這些詩文,表面上似乎是些關于基督教的迷信說教,但實際内容卻包含一着要求平均、平等,反對壓迫剝削,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等樸素的農民革命思想,因而為爾後發動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作了輿論上的準備。
同一時期,馮雲山則轉入廣西桂平縣的紫荊山區,同樣利用教書之便,進行深入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在耕山和燒炭為業的貧苦農民中,發展了二三千名拜上帝會會員,其中不少人如楊秀清、韋昌輝和蕭朝貴①等,後來都成了太平天國革命的主要領導者。
1847年夏,洪秀全前往廣西紫荊山區,與馮雲山會合,共同進行起義的準備工作,并在附近各縣積極發展拜上帝會成員。
參加者除貧苦農民外,還有不少失業的礦工等。
1850年7月,洪秀全下令“一團一營”(集中結營組軍),各地會衆紛紛向桂平縣北五十裡的金田村集中。
會員們臨行前将田産屋宇變賣,所得錢銀悉數繳納公庫,衣食費用都由公款開支,一律平均。
這就是“聖庫”制度的開始。
到同年底,遠近前來“一團一營”的約達二萬餘人,均編入軍事組織。
這時,在拜上帝會内形成了以洪秀全為首,包括馮雲山、楊秀清、韋昌輝、蕭朝貴和石達開②在内的領導核心。
他們決心為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而鬥争。
在軍事方面,仿照《周禮》,制定了軍隊的編制,規定以軍為基本單位。
軍設軍帥,下轄五個師帥,師帥下轄五個旅帥,旅帥下轄 太平天國刻印的《太平軍目》一書的封面 五個卒長,卒長下轄四個兩司馬,兩司馬下轄五個伍長,伍長下轄四個聖兵。
軍帥共轄一萬三千一百五十五人。
軍帥以上,依次設監軍、總制、将軍、指揮、檢點、丞相、主将、軍師。
另設禦林侍衛(直轄),職位在指揮、将軍之間。
此外,還規定了五條軍紀:“一、遵條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傩,各遵頭目約束;五、同心合力,不得臨陣退縮。
”①同時,在金田村以制造農具為掩護,趕制火器、刀矛等。
至此,起義準備基本就緒。
當時,廣西各地天地會起義武裝活動頻繁,吸引了清廷和廣西當局很大的注意力,這對洪秀全領導起義是一種很好的掩護。
廣西駐有綠營兵二萬二千餘人,大部星散于全省鎊營、汛,能機動作戰的部隊很少。
為了鎮壓廣西各地的起義,清廷不得不從外省調兵遣将。
到1850年底,先後調往廣西的有兩廣總督徐廣缙與前雲南提督張必祿(率兵一二千人)、陝西提督向榮(接替闵正鳳為廣西提督)、前雲貴總督林則徐(授以欽差大臣頭銜,因在赴任途中病殁,改由前兩江總督李星沅繼任)、前漕運總督周天爵(接替鄭祖琛為廣西巡撫)以及廣東、湖南、貴州、雲南兵勇共八千人。
這樣,連同原有駐軍,廣西清軍的兵力達到三萬以上。
另外,還在廣西各州縣組織了大批一團一練,協助清軍鎮壓天地會等起義軍。
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