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
關燈
小
中
大
帝會力量的壯大和活動的加緊,逐漸引起了廣西地方當局的注意。
他們不斷派兵“搜剿”,妄圖把這股革命勢力扼殺于搖籃中。
1850年12月底,浔州協副将李殿元等率部包圍了洪秀全和馮雲山的駐地——平南縣花洲山人村。
楊秀清在金田聞訊,立即派衆往援,把洪秀全、馮雲山等接往金田村。
1851年1月1日,總兵周鳳歧和副将李殿元、伊克坦布等又率兵進攻金田村。
洪秀全、楊秀清于村東五六裡的蔡村江邊設伏,擊敗清軍,殺死伊克坦布。
洪秀全等在起義準備過程中打了兩次勝仗,大大鼓舞了會衆的鬥志,接着,便于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洪秀全的生日)在金田村正式宣布起義,建号“太平天國”①,公開舉起了推翻清朝、武裝奪取政權的義旗。
二、轉戰廣西 (一)西進武宣,北上象州 金田起義後的第三天,洪秀全即揮師東向,一舉奪占廣西浔江邊上的大湟江口(今江口鎮),準備向東南方向發展。
不久,又接受了天地會羅大綱、蘇三一娘一等部衆二千餘人加入太平軍,聲勢更加壯大。
金田起義引起了清政一府的震驚。
欽差大臣李星沅急令廣西提督向榮率兵二千,從橫州(今橫縣)趕赴桂平一帶,對太平軍實行“圍剿”。
鹹豐帝(清文宗奕詝)多次下谕,提出“圍剿”起義軍的方略:一是“聚集一精一兵全力攻剿”,各地一團一練“分段兜擒”,以期迅速就地殲滅;二是“解散脅從”,以便瓦解起義軍。
①同時,決定從貴州再調兵一千進入廣西,妄圖乘太平天國發難之初,将其一舉扼殺。
1851年2月18日,向榮會同總兵李能臣、周鳳歧,率部自東西兩個方向向大湟江口進攻。
太平軍暗設地雷,佯敗誘敵,并出奇兵抄襲清軍後方,共斃清軍守備以下數百人。
但是,清軍繼續取包圍态勢。
太平軍向東南方向發展的企圖受阻,便于3月10日夜撤出大湟江口,向武宣縣的東鄉一帶轉移。
19日,太平軍與敵戰于東鄉西面的東嶺村,擊敗清軍。
此後,太平軍與清軍在三裡圩一帶對峙。
3月23日,洪秀全在東鄉自稱“天王”,并分封了五軍主将:楊秀清為中軍主将,蕭朝貴為前軍主将,馮雲山為後軍主将,韋昌輝為右軍主将,石達開為左軍主将。
4月3日,廣西巡撫周天爵夥同向榮督軍六千餘人向三裡圩進攻。
洪秀全、馮雲山親自指揮太平軍奮勇殺敵,再次打敗清軍。
5月12日,欽差大臣李星沅因兵敗于武宣憂郁而死(一說畏罪自一殺)。
5月16日,太平軍乘機自東鄉突圍北上,後進占象州中平一帶。
清軍尾随趕到,以新從廣東調來的廣州副都統烏蘭泰所部千餘人駐中平西北的梁山村,向榮部駐中平東北的界嶺,堵截太平軍的北進道路。
獨鳌嶺(梁山村北)一戰,太平軍予烏蘭泰部以迎頭痛擊。
但太平軍多次向西北、東北方向突進均未成功,不得不于7月初撤離象州境,經原路退回桂平紫荊山根據地。
在西進武宣和北走象州過程中,太平軍招集了不少沒能趕往金田參加起義的拜上帝會會衆,起到了擴大隊伍的作用。
(二)官村伏擊,大敗清軍 早在同年4月,清廷以廣西将帥不和,剿辦不力,命首席軍機大臣賽尚阿為欽差大臣,前往湖南廣西交界地方督辦防堵,并聲援廣西;同時,派都統巴清德、副都統達洪阿随同協助,又從湖南調兵千名,四川調兵三千名,統歸賽尚阿節制。
7月初,賽尚阿到達桂林,随即派巴清德、達洪阿率部趕赴紫荊山地區,增援尾随太平軍的向榮和烏蘭泰所部清軍,企圖就地圍殲太平軍。
清軍的進攻部署是:向榮和巴清德部從西北方向進攻紫荊山區,烏蘭泰和達洪阿部沿黔江而下,繞至紫荊山區東南,直撲莫村、新圩等地。
7月25日,清軍發起進攻,展開了激烈戰鬥。
太平軍于各重要隘口挖斷道路,壘石架木,嚴密防堵,多次擊退進犯之敵。
至8月底,清軍相繼占領了紫荊山區西北部要隘雙髻嶺、豬仔峽、風門坳等處,對太平軍的紫荊山根據地構成嚴重威脅。
9月11日夜,太平軍向東北五峒山方向突圍,後轉移至平南縣思旺一帶。
清軍發覺太平軍突圍後,由烏蘭泰部尾随東進,向榮部則經大湟江
他們不斷派兵“搜剿”,妄圖把這股革命勢力扼殺于搖籃中。
1850年12月底,浔州協副将李殿元等率部包圍了洪秀全和馮雲山的駐地——平南縣花洲山人村。
楊秀清在金田聞訊,立即派衆往援,把洪秀全、馮雲山等接往金田村。
1851年1月1日,總兵周鳳歧和副将李殿元、伊克坦布等又率兵進攻金田村。
洪秀全、楊秀清于村東五六裡的蔡村江邊設伏,擊敗清軍,殺死伊克坦布。
洪秀全等在起義準備過程中打了兩次勝仗,大大鼓舞了會衆的鬥志,接着,便于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洪秀全的生日)在金田村正式宣布起義,建号“太平天國”①,公開舉起了推翻清朝、武裝奪取政權的義旗。
二、轉戰廣西 (一)西進武宣,北上象州 金田起義後的第三天,洪秀全即揮師東向,一舉奪占廣西浔江邊上的大湟江口(今江口鎮),準備向東南方向發展。
不久,又接受了天地會羅大綱、蘇三一娘一等部衆二千餘人加入太平軍,聲勢更加壯大。
金田起義引起了清政一府的震驚。
欽差大臣李星沅急令廣西提督向榮率兵二千,從橫州(今橫縣)趕赴桂平一帶,對太平軍實行“圍剿”。
鹹豐帝(清文宗奕詝)多次下谕,提出“圍剿”起義軍的方略:一是“聚集一精一兵全力攻剿”,各地一團一練“分段兜擒”,以期迅速就地殲滅;二是“解散脅從”,以便瓦解起義軍。
①同時,決定從貴州再調兵一千進入廣西,妄圖乘太平天國發難之初,将其一舉扼殺。
1851年2月18日,向榮會同總兵李能臣、周鳳歧,率部自東西兩個方向向大湟江口進攻。
太平軍暗設地雷,佯敗誘敵,并出奇兵抄襲清軍後方,共斃清軍守備以下數百人。
但是,清軍繼續取包圍态勢。
太平軍向東南方向發展的企圖受阻,便于3月10日夜撤出大湟江口,向武宣縣的東鄉一帶轉移。
19日,太平軍與敵戰于東鄉西面的東嶺村,擊敗清軍。
此後,太平軍與清軍在三裡圩一帶對峙。
3月23日,洪秀全在東鄉自稱“天王”,并分封了五軍主将:楊秀清為中軍主将,蕭朝貴為前軍主将,馮雲山為後軍主将,韋昌輝為右軍主将,石達開為左軍主将。
4月3日,廣西巡撫周天爵夥同向榮督軍六千餘人向三裡圩進攻。
洪秀全、馮雲山親自指揮太平軍奮勇殺敵,再次打敗清軍。
5月12日,欽差大臣李星沅因兵敗于武宣憂郁而死(一說畏罪自一殺)。
5月16日,太平軍乘機自東鄉突圍北上,後進占象州中平一帶。
清軍尾随趕到,以新從廣東調來的廣州副都統烏蘭泰所部千餘人駐中平西北的梁山村,向榮部駐中平東北的界嶺,堵截太平軍的北進道路。
獨鳌嶺(梁山村北)一戰,太平軍予烏蘭泰部以迎頭痛擊。
但太平軍多次向西北、東北方向突進均未成功,不得不于7月初撤離象州境,經原路退回桂平紫荊山根據地。
在西進武宣和北走象州過程中,太平軍招集了不少沒能趕往金田參加起義的拜上帝會會衆,起到了擴大隊伍的作用。
(二)官村伏擊,大敗清軍 早在同年4月,清廷以廣西将帥不和,剿辦不力,命首席軍機大臣賽尚阿為欽差大臣,前往湖南廣西交界地方督辦防堵,并聲援廣西;同時,派都統巴清德、副都統達洪阿随同協助,又從湖南調兵千名,四川調兵三千名,統歸賽尚阿節制。
7月初,賽尚阿到達桂林,随即派巴清德、達洪阿率部趕赴紫荊山地區,增援尾随太平軍的向榮和烏蘭泰所部清軍,企圖就地圍殲太平軍。
清軍的進攻部署是:向榮和巴清德部從西北方向進攻紫荊山區,烏蘭泰和達洪阿部沿黔江而下,繞至紫荊山區東南,直撲莫村、新圩等地。
7月25日,清軍發起進攻,展開了激烈戰鬥。
太平軍于各重要隘口挖斷道路,壘石架木,嚴密防堵,多次擊退進犯之敵。
至8月底,清軍相繼占領了紫荊山區西北部要隘雙髻嶺、豬仔峽、風門坳等處,對太平軍的紫荊山根據地構成嚴重威脅。
9月11日夜,太平軍向東北五峒山方向突圍,後轉移至平南縣思旺一帶。
清軍發覺太平軍突圍後,由烏蘭泰部尾随東進,向榮部則經大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