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
關燈
小
中
大
口、佛子村、橫嶺,于9月15日進至思旺東南之官村,企圖攔截太平軍南下。
當時,蕭朝貴、馮雲山已率部在此設伏,乘向榮部紮營未穩之際,突然發起攻擊。
向軍措手不及,加之火藥被大雨淋濕,槍炮失效,在太平軍猛烈沖殺下,四處潰逃,軍械辎重盡失。
其後,向榮率殘部逃入平南縣城,托病不出,太平軍得以從容地向永安州(今蒙山縣)轉移。
(三)占領永安,粉碎圍攻 官村獲勝後,太平軍即北上大旺,然後分水陸兩路向永安州進發。
陸路為主力,由蕭朝貴、羅大綱等統率,抄近路輕裝急進;水路主要是辎重和婦孺,由馮雲山、楊秀清等統領,沿大同江東下,再溯濛江北上。
洪秀全随水路前進。
太平軍北進過程中,沿途不少貧苦農民踴躍參軍,太平天國後期的優秀将領陳玉成、李秀成,就是這時參加的。
1851年9月25日,太平軍一舉占領永安城。
這是太平天國起義後奪取的第一座州城。
永安是個小州,人口很少。
州城位于南北東西長寬二十裡左右的平壩中,四面崇山峻嶺。
太平軍分兵防守城外各要隘:南守水秀(俗名水窦)、莫家村;北守上一陽一村、龍眼塘;并于各險要處豎木栅,築土壘,掘壕溝,建炮台,埋地雷,準備長期固守。
這時,太平軍已達三萬七千人,其中一精一壯能戰者約六千人。
太平軍占領永安的次日,烏蘭泰率領其本部及别部清軍共約六千人追至城南二十餘裡的文圩,28日又進至佛子村一帶。
接着,總兵劉長清、李能臣等率雲、貴等省兵四千餘人趕至永安西北的古排塘一帶。
以後,清軍又大量增加,衆達三四萬人,四面包圍永安,主要取南北夾攻之勢。
向榮自官村大敗逃往平南後,不久經藤縣、梧州繞至昭平,當時已被清廷革職,但仍“随營效力”。
10月19日,向榮派總兵李瑞率兵一部由昭平向永安一逼一近,在永安城東二十裡之古蘇沖遭到太平軍伏擊,大敗而逃。
向榮聞訊,喪魂落魄,不久即托病逃往桂林,所部各軍暫由巴清德統率。
由于太平軍防守十分嚴密,清軍圍攻永安數月,仍然不能得逞。
1852年(鹹豐二年)1月15日,鹹豐帝下谕斥責賽尚阿“曠日持久,尚無制勝之謀”,令他親赴前線,采勸層層一逼一近,前剿後應”的部署,聚殲太平軍于永安。
同時,令其嚴明賞罰,以“申紀律而振軍威”;随時酌量裁撤勇一團一,以節饷糈;注意收買太平軍中的動搖分子,以為内應。
此外,還明令向榮複職。
①鹹豐帝的上述谕令,既反映了清廷妄圖圍殲太平軍的急迫心情,也反映了清軍戰鬥力不強和清廷财力不足的困難處境。
太平軍在永安一面抗擊敵人的進攻,一面進行軍政建設。
1851年12月17日,天王洪秀全下诏分封五王: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
诏令還規定,“所封各王,俱受東王節制”②。
此外,在永安還頒行天曆,并進行了内部肅一奸一工作,揭露和打擊了内一奸一周錫能等人的破壞活動③,進一步鞏固了革命隊伍,提高了太平軍的戰鬥力。
太平軍在桂平、武宣、象州等地與敵轉戰大半年之後,在永安停下來進行休整固然必要,但是,長期聚集于四面環山的小城市,很少積極出擊,這在軍事上是不足取的。
當時,包圍永安的清軍衆達四萬餘人,如果他們利用四周的有利地形,嚴密封鎖各隘口,太平軍就有被圍殲或困死的危險。
幸清軍統兵大員賽尚阿是個“未曆行陣”的蒙古貴族,優柔寡斷,缺乏主見,而前線主将向榮與烏蘭泰又意見不一①,以緻南北兩路清軍各行其是,互不協同。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太平軍才得以在條件并不有利的永安停留半年之久。
1852年2月中旬,賽尚阿在鹹豐帝督令下,由廣西一陽一朔赴永安前線督師,命令南北兩路清軍日夜輪番進攻。
太平軍頑強抵抗,與敵人鏖戰月餘。
清軍傷病交加,減員甚多,進展甚微。
但太平軍也因長期困守,“糧草殆盡,紅粉(火藥)亦無”②,食鹽更為短缺,決定突圍。
永安的南北大道都有清軍重點把守,但城東古蘇沖僅有一千餘一團一勇駐防,是清軍包圍圈的薄弱環節。
4月5日,太平軍冒着大雨
當時,蕭朝貴、馮雲山已率部在此設伏,乘向榮部紮營未穩之際,突然發起攻擊。
向軍措手不及,加之火藥被大雨淋濕,槍炮失效,在太平軍猛烈沖殺下,四處潰逃,軍械辎重盡失。
其後,向榮率殘部逃入平南縣城,托病不出,太平軍得以從容地向永安州(今蒙山縣)轉移。
(三)占領永安,粉碎圍攻 官村獲勝後,太平軍即北上大旺,然後分水陸兩路向永安州進發。
陸路為主力,由蕭朝貴、羅大綱等統率,抄近路輕裝急進;水路主要是辎重和婦孺,由馮雲山、楊秀清等統領,沿大同江東下,再溯濛江北上。
洪秀全随水路前進。
太平軍北進過程中,沿途不少貧苦農民踴躍參軍,太平天國後期的優秀将領陳玉成、李秀成,就是這時參加的。
1851年9月25日,太平軍一舉占領永安城。
這是太平天國起義後奪取的第一座州城。
永安是個小州,人口很少。
州城位于南北東西長寬二十裡左右的平壩中,四面崇山峻嶺。
太平軍分兵防守城外各要隘:南守水秀(俗名水窦)、莫家村;北守上一陽一村、龍眼塘;并于各險要處豎木栅,築土壘,掘壕溝,建炮台,埋地雷,準備長期固守。
這時,太平軍已達三萬七千人,其中一精一壯能戰者約六千人。
太平軍占領永安的次日,烏蘭泰率領其本部及别部清軍共約六千人追至城南二十餘裡的文圩,28日又進至佛子村一帶。
接着,總兵劉長清、李能臣等率雲、貴等省兵四千餘人趕至永安西北的古排塘一帶。
以後,清軍又大量增加,衆達三四萬人,四面包圍永安,主要取南北夾攻之勢。
向榮自官村大敗逃往平南後,不久經藤縣、梧州繞至昭平,當時已被清廷革職,但仍“随營效力”。
10月19日,向榮派總兵李瑞率兵一部由昭平向永安一逼一近,在永安城東二十裡之古蘇沖遭到太平軍伏擊,大敗而逃。
向榮聞訊,喪魂落魄,不久即托病逃往桂林,所部各軍暫由巴清德統率。
由于太平軍防守十分嚴密,清軍圍攻永安數月,仍然不能得逞。
1852年(鹹豐二年)1月15日,鹹豐帝下谕斥責賽尚阿“曠日持久,尚無制勝之謀”,令他親赴前線,采勸層層一逼一近,前剿後應”的部署,聚殲太平軍于永安。
同時,令其嚴明賞罰,以“申紀律而振軍威”;随時酌量裁撤勇一團一,以節饷糈;注意收買太平軍中的動搖分子,以為内應。
此外,還明令向榮複職。
①鹹豐帝的上述谕令,既反映了清廷妄圖圍殲太平軍的急迫心情,也反映了清軍戰鬥力不強和清廷财力不足的困難處境。
太平軍在永安一面抗擊敵人的進攻,一面進行軍政建設。
1851年12月17日,天王洪秀全下诏分封五王: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
诏令還規定,“所封各王,俱受東王節制”②。
此外,在永安還頒行天曆,并進行了内部肅一奸一工作,揭露和打擊了内一奸一周錫能等人的破壞活動③,進一步鞏固了革命隊伍,提高了太平軍的戰鬥力。
太平軍在桂平、武宣、象州等地與敵轉戰大半年之後,在永安停下來進行休整固然必要,但是,長期聚集于四面環山的小城市,很少積極出擊,這在軍事上是不足取的。
當時,包圍永安的清軍衆達四萬餘人,如果他們利用四周的有利地形,嚴密封鎖各隘口,太平軍就有被圍殲或困死的危險。
幸清軍統兵大員賽尚阿是個“未曆行陣”的蒙古貴族,優柔寡斷,缺乏主見,而前線主将向榮與烏蘭泰又意見不一①,以緻南北兩路清軍各行其是,互不協同。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太平軍才得以在條件并不有利的永安停留半年之久。
1852年2月中旬,賽尚阿在鹹豐帝督令下,由廣西一陽一朔赴永安前線督師,命令南北兩路清軍日夜輪番進攻。
太平軍頑強抵抗,與敵人鏖戰月餘。
清軍傷病交加,減員甚多,進展甚微。
但太平軍也因長期困守,“糧草殆盡,紅粉(火藥)亦無”②,食鹽更為短缺,決定突圍。
永安的南北大道都有清軍重點把守,但城東古蘇沖僅有一千餘一團一勇駐防,是清軍包圍圈的薄弱環節。
4月5日,太平軍冒着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