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

關燈
從古蘇沖突破清軍的包圍,向昭平西北之仙回前進。

    烏蘭泰和向榮聞訊,立即提兵追趕截殺。

    太平軍後隊損失千餘人。

    為了擺脫被動,太平軍決定利用龍察嶺大峒山谷地的有利地形,以重兵設伏,殲滅清軍追兵。

    8日上午,清軍進入伏擊圈,太平軍乘大霧迷漫,從四面八方突然向清軍發起攻擊。

    由于道路狹窄,天雨地滑,清軍人馬擁擠,不能列陣,槍炮亦無法施放。

    太平軍将敵人前後圍裹,左右沖殺,半日之間,殲清軍總兵四人③及兵弁二三千人(一說四五千人)。

    事後,賽尚阿受到降四級的處分,向榮和烏蘭泰則被革職留任。

     太平軍永安突圍成功,為以後的勝利發展創造了條件,因而在太平天國前期戰争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四)北攻桂林,進占全州 大峒山伏擊戰勝利後,太平軍取道山間小徑,過牛角瑤山,然後出荔浦之馬嶺,經一陽一朔之高田、臨桂之六塘,前鋒于4月18日進抵桂林城下。

    桂林是廣西的首府,城牆高厚,但當時清軍守兵僅千餘人。

    向榮自大峒山敗後,判斷太平軍将進攻桂林,急率清軍千餘,日夜兼程,搶在太平軍之前進入該城,督饬守城兵勇一團一練緊急設防。

    5月3日,烏蘭泰也率前隊數百人馳抵桂林南門外之将軍橋,被太平軍炮火擊傷,8日死于一陽一朔。

    不久,清軍各處援兵趕到,城内外兵力增至二萬餘人。

    太平軍使用了大炮和呂公車①等攻城器一具,圍攻月餘,水陸二十四戰。

    但因城堅,始終未能攻破,便于5月19日夜撤圍北上,向湖南進軍。

     5月22日,太平軍攻破興安。

    25日路過全州時,南王馮雲山被守城清軍炮火擊中,身受重傷。

    于是,太平軍決心攻下該城。

     這次戰鬥中,太平軍首次成功地使用“一穴一地攻城法”②,于6月3日轟塌全州西門城牆二丈餘,乘勢攻入城内,殺知州曹燮培以下千餘人。

     全州為廣西湖南兩省交通孔道,在太平軍圍攻期間,廣西清軍約二萬人(一說一萬五千,一說七千人)陸續往援。

    湖南巡撫駱秉章也聞訊告急,鹹豐帝命賽尚阿加強湖南衡州(今衡一陽一市)、長沙防務,以水路為重點,控制要地,以阻止太平軍進入湖南。

     6月5日,太平軍撤出全州,分水陸兩路沿湘江北進。

    全州北面十裡之蓑衣渡,是湘江上遊的一個險要渡口。

    這一帶重巒疊嶂,樹木參天,河一床一狹窄,江水湍急。

    湖南永州(今零陵)知州江忠源①為阻扼太平軍北上,在渡口北面三裡的水塘灣江中豎木栅,構築木堰,以楚勇千餘在西岸設伏,并飛函在後追趕太平軍的總兵和春派兵在東岸阻擊。

    水路太平軍在此遭到伏擊,船隊受阻,不少船隻被擊沉。

    幸和春沒有派兵趕到東岸,水路太平軍得以棄船登岸,但辎重盡失。

    陸路太平軍亦于西岸遇伏,一面力戰,一面奪舟東渡。

    太平軍與清軍在蓑衣渡附近激戰兩晝夜,彼此均有較大傷亡。

    這時,馮雲山傷勢惡化,10日不幸犧牲。

    太平天國失去了一位傑出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太平軍自金田起義以來,在廣西境内轉戰了一年半的時間,攻城奪邑,屢敗清軍,極大地鼓舞了革命群衆的鬥志。

    洪秀全、馮雲山等選擇階級矛盾特别尖銳、反清力量相當活躍,而反動統治相對薄弱的廣西為發難地,以偏僻的山區為基點,秘密地宣傳和組織群衆,并在發動群衆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起義的領導核心,進行了較充分的軍事準備,趁清軍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對付天地會起義武裝之際,不失時機地點燃武裝革命的火炬,這是金田起義所以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起義後,為了擺脫敵人的“圍剿”,擴大革命聲勢,解決糧食軍需等問題,決定立即向外發展,這也是正确的。

    不足的是,起義的領導者沒有及時制定一個明确的戰略計劃,缺乏進一步動員和武裝群衆的有力措施,也沒有主動聯合天地會起義武裝共同對敵。

    特别是全軍在四面環山的永安小城停留了半年之久,與愈集愈多的清軍就地對峙,以緻喪失了在群衆條件和地理條件很好的廣西地區打開局面,創建革命一根據地的有利時機,造成戰略上的失着。

    盡避如此,太平軍在轉戰廣西各地的過程中,經受了戰争的鍛煉,隊伍日益擴大,戰鬥力不斷提高,為以後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