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次鴉片戰争自1840年6月開始,到1842年8月結束,曆時兩年零兩個月。
這次戰争,英國先後出動軍艦二十八艘(裝備火炮約八百門),各種船隻約八十艘,兵員總數約一萬五千餘人。
以這樣規模的一支軍隊,竟把擁有四億人口和近九十萬常備軍的中國打敗了。
清王朝雖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将,動用了可能動用的各種武器裝備,卻未打過一次大的勝仗,也未守住或克複過一個重要城鎮,最後不得不與英方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
這就告訴人們,經濟、政治、軍事落後的國家,其領土主權的完整和人民生命财産的安全,是很難得到有效保障的。
從作戰雙方條件的對比來看,各有短長。
英國當時處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工業生産和科學文化發達,國家富強。
中國則是一個沒落的封建帝國,沒有機器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生産長期停滞不前,政治反動腐敗,科學文化遭到窒息,國内階級矛盾日益尖銳;但幅員遼闊,人口衆多,物産豐富,與英國相比,擁有人力物力資源的優勢。
軍事方面,英國軍隊的數量雖然不多,但資本主義的工業生産為它提一供了優良的武器裝備,軍事制度有了較大的改革,海軍已稱霸世界,陸軍也屬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資産階級軍隊之一。
清軍在數量上大大超過英軍,但裝備陳舊,軍制落後,是一支戰鬥力相當有限的封建軍隊。
鴉片戰争是英國政一府一手策劃和挑一起來的,中國是被侵略的一方,真理和正義完全在中國一邊,容易激發官兵的抗戰熱情,并取得人民的廣泛支持,加上本土作戰,補給方便,情況熟悉,有利條件是不少的。
英軍則出師不義,遭到本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反對;加之勞師遠征,兵力有限,遠離後方,補給困難,異國作戰,人地生疏,不利條件很多。
英軍在武器裝備和軍隊素質等方面的優勢,往往因受不利條件的制約而削弱;而清軍的不利條件,可以由兵力上的優勢以及有利的地理與人民條件予以彌補。
所以,清政一府如能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的有利條件,克服不利因素,是有可能争取戰争勝利的。
但戰争的結局卻是清軍遭到失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政治腐敗,經濟落後 恩格斯指出:“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産為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産又是以整個生産為基礎,因而是以‘經濟力量’,以‘經濟情況’,以暴力所擁有的物質資料為基礎的。
”①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由于最高統治當局昏愦無能,窮奢極欲,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不但使整個國家機器(包括軍隊在内)彌漫着腐敗氣息,而且由于實行殘酷的封建經濟剝削和民族壓迫,弄得民不聊生,社會生産力不斷遭到破壞,經濟狀況極端落後,從而大大削弱了戰争賴以取勝的經濟基矗在戰争過程中,清廷又動搖妥協,仇視人民,打擊主戰派,重用投降派,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破壞了一團一結對敵的政治基矗這些,乃是中國在鴉片戰争中遭到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閉關鎖國,不明敵情 清王朝夜郎自大,閉關自守,以“天朝”大國自诩,視外國為“蠻夷”,對國外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往往當作“邪說”、“一婬一技”而拒絕傳入。
清政一府不僅沒有研究外國的專門機構,而且反對任何人這樣做,因而對西歐資本主義列強的社會制度、經濟實力和軍隊狀況等方面的了解甚微。
虎門銷煙後,英國政一府決定調集軍隊,發動侵華戰争,清廷竟毫無察覺,及至英軍封鎖珠江口,侵占定海,兵臨大沽,對其侵略意圖仍茫然無知。
在戰争過程中,清廷對敵情仍不注意偵察和研究,往往根據各省督撫大臣的片面奏報,作出錯誤的判斷。
1840年秋,英軍因季節和疫病等原因返棹南下,清廷卻認為“夷情恭順”,趕緊下令沿海各省裁撤防兵。
時過不久,英軍就進犯珠江,隻好被迫宣戰。
1841年夏,廣州反攻未成,卻輕信謊報,複令酌撤沿海防兵。
未幾,英軍又陷廈門、定海。
1842年夏,英軍侵入長江下遊,也是出乎清廷意料之外的。
反之,英軍則随時注意對清軍情況的偵察與研究,常能及時獲得清軍的情報,采取先發制人或防範措施。
清朝統治者既不了解英國發動侵華戰争的真正目的,也不了解英軍的戰略意圖,一再地作出錯誤的決策,焉能不導緻抗英戰争于失敗?! 三、戰守無策,指導無能 以道光帝為首的清朝最高統治當局昏庸無能,平時既不講求治兵之道,也不深研戰守之策。
國防布局,因循防内重于防外的舊章,沿海兵寡力弱,又無戰
這次戰争,英國先後出動軍艦二十八艘(裝備火炮約八百門),各種船隻約八十艘,兵員總數約一萬五千餘人。
以這樣規模的一支軍隊,竟把擁有四億人口和近九十萬常備軍的中國打敗了。
清王朝雖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将,動用了可能動用的各種武器裝備,卻未打過一次大的勝仗,也未守住或克複過一個重要城鎮,最後不得不與英方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
這就告訴人們,經濟、政治、軍事落後的國家,其領土主權的完整和人民生命财産的安全,是很難得到有效保障的。
從作戰雙方條件的對比來看,各有短長。
英國當時處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工業生産和科學文化發達,國家富強。
中國則是一個沒落的封建帝國,沒有機器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生産長期停滞不前,政治反動腐敗,科學文化遭到窒息,國内階級矛盾日益尖銳;但幅員遼闊,人口衆多,物産豐富,與英國相比,擁有人力物力資源的優勢。
軍事方面,英國軍隊的數量雖然不多,但資本主義的工業生産為它提一供了優良的武器裝備,軍事制度有了較大的改革,海軍已稱霸世界,陸軍也屬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資産階級軍隊之一。
清軍在數量上大大超過英軍,但裝備陳舊,軍制落後,是一支戰鬥力相當有限的封建軍隊。
鴉片戰争是英國政一府一手策劃和挑一起來的,中國是被侵略的一方,真理和正義完全在中國一邊,容易激發官兵的抗戰熱情,并取得人民的廣泛支持,加上本土作戰,補給方便,情況熟悉,有利條件是不少的。
英軍則出師不義,遭到本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反對;加之勞師遠征,兵力有限,遠離後方,補給困難,異國作戰,人地生疏,不利條件很多。
英軍在武器裝備和軍隊素質等方面的優勢,往往因受不利條件的制約而削弱;而清軍的不利條件,可以由兵力上的優勢以及有利的地理與人民條件予以彌補。
所以,清政一府如能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的有利條件,克服不利因素,是有可能争取戰争勝利的。
但戰争的結局卻是清軍遭到失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政治腐敗,經濟落後 恩格斯指出:“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産為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産又是以整個生産為基礎,因而是以‘經濟力量’,以‘經濟情況’,以暴力所擁有的物質資料為基礎的。
”①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由于最高統治當局昏愦無能,窮奢極欲,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不但使整個國家機器(包括軍隊在内)彌漫着腐敗氣息,而且由于實行殘酷的封建經濟剝削和民族壓迫,弄得民不聊生,社會生産力不斷遭到破壞,經濟狀況極端落後,從而大大削弱了戰争賴以取勝的經濟基矗在戰争過程中,清廷又動搖妥協,仇視人民,打擊主戰派,重用投降派,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破壞了一團一結對敵的政治基矗這些,乃是中國在鴉片戰争中遭到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閉關鎖國,不明敵情 清王朝夜郎自大,閉關自守,以“天朝”大國自诩,視外國為“蠻夷”,對國外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往往當作“邪說”、“一婬一技”而拒絕傳入。
清政一府不僅沒有研究外國的專門機構,而且反對任何人這樣做,因而對西歐資本主義列強的社會制度、經濟實力和軍隊狀況等方面的了解甚微。
虎門銷煙後,英國政一府決定調集軍隊,發動侵華戰争,清廷竟毫無察覺,及至英軍封鎖珠江口,侵占定海,兵臨大沽,對其侵略意圖仍茫然無知。
在戰争過程中,清廷對敵情仍不注意偵察和研究,往往根據各省督撫大臣的片面奏報,作出錯誤的判斷。
1840年秋,英軍因季節和疫病等原因返棹南下,清廷卻認為“夷情恭順”,趕緊下令沿海各省裁撤防兵。
時過不久,英軍就進犯珠江,隻好被迫宣戰。
1841年夏,廣州反攻未成,卻輕信謊報,複令酌撤沿海防兵。
未幾,英軍又陷廈門、定海。
1842年夏,英軍侵入長江下遊,也是出乎清廷意料之外的。
反之,英軍則随時注意對清軍情況的偵察與研究,常能及時獲得清軍的情報,采取先發制人或防範措施。
清朝統治者既不了解英國發動侵華戰争的真正目的,也不了解英軍的戰略意圖,一再地作出錯誤的決策,焉能不導緻抗英戰争于失敗?! 三、戰守無策,指導無能 以道光帝為首的清朝最高統治當局昏庸無能,平時既不講求治兵之道,也不深研戰守之策。
國防布局,因循防内重于防外的舊章,沿海兵寡力弱,又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