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遊,沿江軍民英勇抗戰
關燈
小
中
大
一、英國增兵及其新的侵略部署
早在1841年9月英軍從廈門北犯舟山時,英國政一府即決定再次增加兵力,進一步擴大侵華戰争,以迫使清政一府盡快簽訂一項滿足其侵略要求的條約。
清軍在浙江的節節失敗,更加助長了英國的侵略氣焰。
但是,其侵略野心又不能不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約。
同年11月4日,英國新任外相阿伯丁在給璞鼎查的信中說:“雖然女王陛下的軍隊可能已奏膚功,可是并不見得戰争會宣告結束,……女王陛下政一府已決定作必要的準備,以便繼續從事于強有力的和決定一性一的戰役。
”他要璞鼎查向清政一府勒索一大筆賠款,但是不能因此而使談判破裂,或使戰争無限延長。
信中還指出,英國政一府拟改變原訓令中關于長期占領舟山或其它沿海島嶼的打算,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考慮到“把這些占有地永久保留在英國國主領域之内,卻會使龐大而固定的開支随之而來”,而且會使英國人“在政治上同中國人發生更多全無必要的接觸”。
①這既暴露了英國政一府貪得無厭的海盜面目,又反映出英國侵略者外強中幹的虛弱本質。
它吞不下中國這塊大肥肉,特别是害怕占領中國領土後,引起中國人民長期的反侵略鬥争,正是其侵略野心不得不稍加節制的根本原因。
基于上述各點,英國政一府決定從英國、印度增派陸、海軍來華,以期通過“決定一性一的戰役”,盡早結束戰争。
由于這些軍隊是陸續一抽一調增運來的,需要時間,所以,從1841年10月起,侵華英軍有半年多時間停留于浙東地區,沒有大的軍事行動。
在此期間,英國侵略者為尋求盡快實現其侵略目的之途徑,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地理等情況,作了進一步的調查分析,認為:(一)北京雖為京師要地,但比較貧瘠,清政一府的物資銀财主要仰給于南方各省,并經由運河輸送。
如進攻北京,清政一府必遷都于更遠的内地,屆時難以找到談判的對象,勢必遷延時日,達不到迅速結束戰争的目的。
同時,清政一府正全力加強北京一帶防務,對長江的防禦則未予重視。
(二)隻要沿着長江攻入江蘇、安徽,占領南京,控制大運河,并占領乍浦和上海,扼住主要的航道,清政一府就無法拒絕英國的各種要求,這樣,“不但所有作戰的實際目标可以迅速達到,而且可以産生同等深刻的一精一神效果”。
①英國政一府根據以上的分析,确定英軍在增加兵力後,沿長江西進,封鎖運河口,奪取南京。
進攻發起時間選在春夏之交,因為那時正是糧食等物資北運的季節。
1841年9月底,英國政一府訓令其駐印度的殖民當局,在1842年4月間,集中一切可能調動的海陸軍于新加坡,以便随時行動。
這批奉調來華的海陸軍,計有軍艦七艘和陸軍約七個一團一,從而使侵華英軍共“擁有軍艦二十五艘,載炮六百六十八門,輪船十四艘,載炮五十六門,醫院船、測量船及其他船艦共九艘,運輸艦還沒計算在内。
地面部隊,除了炮兵以外,有步兵一萬餘人”。
②為集中兵力從長江口入侵,英軍于1842年5月上旬主動撤出甯波,并将鎮海守軍減至二百人,主要控制招寶山。
1841年冬,道光帝即風聞英軍可能進犯上海,曾谕令新任兩江總督牛鑒加以防備。
但牛鑒卻認為,“下遊之堵禦既嚴,瓜洲之防護又密”,英艦“斷不敢飛越數百裡重兵駐守之地,冒險入江,阻我漕運”。
③牛鑒這種輕敵的估計,嚴重影響了長江下遊的設防。
二、乍浦清軍的抗擊戰鬥 乍浦位于錢塘江口,是江浙兩省的海防重鎮。
該城南臨大海,東南有綿延的小山作為天然屏障。
清軍原有一名副都統率旗兵一千八百餘人駐此。
浙東戰事吃緊時,增建了炮台,添設了炮位,并增加了兵力,總數達到六千餘人。
1842年5月13日,英軍艦隊離開甬江口外黃牛礁海域,開始向長江口進犯,并決定于北上途中順便摧毀乍浦港。
5月17日,英艦駛抵乍浦海域,随即派出輪船偵察乍浦設防情況。
次日,即派軍艦七艘,載陸軍二千二百餘人,對乍浦發起進攻。
英軍以三艘大型軍艦對西山咀(燈光山西端)等炮台實施炮擊,登陸兵在四艘小型軍艦的掩護下分三個縱隊登陸:右縱隊九百餘人首先在陳山西面的唐家灣上岸,遭清軍抗擊;左縱隊八百餘人由西山咀登陸,向清軍陣地進攻;中央縱隊三百餘人由燈光山一帶登岸,沿着山麓迅速推進,企圖切斷守軍與乍浦城之間的聯系,并協同左縱隊奪占乍浦城。
唐家灣等處清軍抗擊約二小時,發現乍浦城方向起火,以
清軍在浙江的節節失敗,更加助長了英國的侵略氣焰。
但是,其侵略野心又不能不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約。
同年11月4日,英國新任外相阿伯丁在給璞鼎查的信中說:“雖然女王陛下的軍隊可能已奏膚功,可是并不見得戰争會宣告結束,……女王陛下政一府已決定作必要的準備,以便繼續從事于強有力的和決定一性一的戰役。
”他要璞鼎查向清政一府勒索一大筆賠款,但是不能因此而使談判破裂,或使戰争無限延長。
信中還指出,英國政一府拟改變原訓令中關于長期占領舟山或其它沿海島嶼的打算,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考慮到“把這些占有地永久保留在英國國主領域之内,卻會使龐大而固定的開支随之而來”,而且會使英國人“在政治上同中國人發生更多全無必要的接觸”。
①這既暴露了英國政一府貪得無厭的海盜面目,又反映出英國侵略者外強中幹的虛弱本質。
它吞不下中國這塊大肥肉,特别是害怕占領中國領土後,引起中國人民長期的反侵略鬥争,正是其侵略野心不得不稍加節制的根本原因。
基于上述各點,英國政一府決定從英國、印度增派陸、海軍來華,以期通過“決定一性一的戰役”,盡早結束戰争。
由于這些軍隊是陸續一抽一調增運來的,需要時間,所以,從1841年10月起,侵華英軍有半年多時間停留于浙東地區,沒有大的軍事行動。
在此期間,英國侵略者為尋求盡快實現其侵略目的之途徑,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地理等情況,作了進一步的調查分析,認為:(一)北京雖為京師要地,但比較貧瘠,清政一府的物資銀财主要仰給于南方各省,并經由運河輸送。
如進攻北京,清政一府必遷都于更遠的内地,屆時難以找到談判的對象,勢必遷延時日,達不到迅速結束戰争的目的。
同時,清政一府正全力加強北京一帶防務,對長江的防禦則未予重視。
(二)隻要沿着長江攻入江蘇、安徽,占領南京,控制大運河,并占領乍浦和上海,扼住主要的航道,清政一府就無法拒絕英國的各種要求,這樣,“不但所有作戰的實際目标可以迅速達到,而且可以産生同等深刻的一精一神效果”。
①英國政一府根據以上的分析,确定英軍在增加兵力後,沿長江西進,封鎖運河口,奪取南京。
進攻發起時間選在春夏之交,因為那時正是糧食等物資北運的季節。
1841年9月底,英國政一府訓令其駐印度的殖民當局,在1842年4月間,集中一切可能調動的海陸軍于新加坡,以便随時行動。
這批奉調來華的海陸軍,計有軍艦七艘和陸軍約七個一團一,從而使侵華英軍共“擁有軍艦二十五艘,載炮六百六十八門,輪船十四艘,載炮五十六門,醫院船、測量船及其他船艦共九艘,運輸艦還沒計算在内。
地面部隊,除了炮兵以外,有步兵一萬餘人”。
②為集中兵力從長江口入侵,英軍于1842年5月上旬主動撤出甯波,并将鎮海守軍減至二百人,主要控制招寶山。
1841年冬,道光帝即風聞英軍可能進犯上海,曾谕令新任兩江總督牛鑒加以防備。
但牛鑒卻認為,“下遊之堵禦既嚴,瓜洲之防護又密”,英艦“斷不敢飛越數百裡重兵駐守之地,冒險入江,阻我漕運”。
③牛鑒這種輕敵的估計,嚴重影響了長江下遊的設防。
二、乍浦清軍的抗擊戰鬥 乍浦位于錢塘江口,是江浙兩省的海防重鎮。
該城南臨大海,東南有綿延的小山作為天然屏障。
清軍原有一名副都統率旗兵一千八百餘人駐此。
浙東戰事吃緊時,增建了炮台,添設了炮位,并增加了兵力,總數達到六千餘人。
1842年5月13日,英軍艦隊離開甬江口外黃牛礁海域,開始向長江口進犯,并決定于北上途中順便摧毀乍浦港。
5月17日,英艦駛抵乍浦海域,随即派出輪船偵察乍浦設防情況。
次日,即派軍艦七艘,載陸軍二千二百餘人,對乍浦發起進攻。
英軍以三艘大型軍艦對西山咀(燈光山西端)等炮台實施炮擊,登陸兵在四艘小型軍艦的掩護下分三個縱隊登陸:右縱隊九百餘人首先在陳山西面的唐家灣上岸,遭清軍抗擊;左縱隊八百餘人由西山咀登陸,向清軍陣地進攻;中央縱隊三百餘人由燈光山一帶登岸,沿着山麓迅速推進,企圖切斷守軍與乍浦城之間的聯系,并協同左縱隊奪占乍浦城。
唐家灣等處清軍抗擊約二小時,發現乍浦城方向起火,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