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
關燈
小
中
大
一、英國決定擴大侵略戰争
1841年4月,義律關于簽訂所謂《穿鼻草約》的報告送到倫敦。
英國政一府嫌義律勒索太少,責備他違背了政一府的訓令,在已經獲勝的情況下,“同意了極其不夠的條件”①,尤其是不該同意撤出舟山。
4月30日,英國内閣會議決定召回義律,改派璞鼎查②為全權代表,主持和擴大侵華戰争。
璞鼎查于6月5日離開倫敦,途經印度孟買,會同新任侵華海軍司令巴加,于8月10日抵達澳門。
璞鼎查離倫敦時,巴麥尊除了重申原給義律的訓令依然有效外,要求他抵達中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占領舟山。
因此,璞鼎查到達澳門後,就立即準備北犯。
8月21日,他會同海軍司令巴加和陸軍司令卧烏古,率領軍艦十艘、輪船四艘、運輸船二十一艘,裝載陸軍二千五百餘人,駛離香港,開始了英軍的第二次北犯。
以軍艦六艘和輪船二隻,以及陸軍一千三百餘人留守香港。
二、廈門清軍的抗登陸作戰 英軍退出虎門後,清廷誤認為戰争已經結束,乃于7月28日通谕沿海将軍督撫,酌量裁撤各省調防官兵。
8月上旬,專辦浙江軍務的欽差大臣裕謙接奕山、祁■等咨文,獲悉英軍即将再犯閩浙,乃要求清廷暫緩撤退江、浙兩省防兵。
道光帝竟于8月19日作了如下批複:“如果逆夷别有思逞,斷無先行傳播透漏之理。
著裕謙仍遵前旨,會同劉韻珂、餘步雲體察情形,于鎮海、定海緊要處所,酌量暫留弁兵外,其餘調防官兵,即著奏明裁撤歸伍。
……不必為浮言所惑,以緻糜饷勞師。
”①可是,事隔數日,英國軍艦的大炮就在廈門開火了。
廈門的防務,自上年7月英軍第一次侵擾以後有所加強:東面的白石頭至沙坡尾一帶,改沙囊為石壁,高一丈,厚八尺,長五百丈,每五丈留一炮洞;其它濱海之處,也增加了炮位和兵力,以防敵人登陸。
鼓一浪一嶼是咽喉要地,有數座堅固的石砌炮台,安炮七十六門,并環以沙墩炮台,以加強主炮台的防禦能力。
英軍再次進犯前,整個廈門地區共安設大小火炮二百七十九門,有水陸防兵二千八百名,并有近萬名水勇、鄉勇可資調遣。
8月25日晚,英艦隊自廣東駛抵廈門南之青嶼附近碇泊集結,随即給福建水師提督窦振彪發出限期獻出廈門城的最後通牒。
這時,窦振彪正率水師出巡外洋,閩浙總督顔伯焘便督同道員劉耀椿,傳令清軍據守各要隘,準備抗擊敵人。
26日晨,英軍先以火輪數艘對鼓一浪一嶼和廈門實施火力偵察,接着,大隊兵船闖入。
白石頭、鼓一浪一嶼、嶼仔尾等炮台守軍,以猛烈炮火三面環擊。
英軍采取鎊個擊破辦法,集中七八艘艦船的二三百門火炮對各炮台逐一猛轟。
下午1時,英艦三艘對鼓一浪一嶼和廈門沿岸各炮台繼續進行炮擊之後,英軍一部乘舢闆首先在鼓一浪一嶼登陸。
由于敵人“勢甚猖獗”,守軍稍事抵抗,即行潰散,鼓一浪一嶼遂于下午3時落入敵手。
與此同時,另幾艘英艦進攻廈門以東各炮台,守軍堅決抵抗,有的擊退敵登陸兵達三五次之多,副将淩志、總兵江繼芸等犧牲,守兵傷亡數百名。
下午4時左右,白石頭及其以西各炮台被英艦炮火擊毀,英軍便由此登陸。
此後,英艦延伸火力,轟擊廈門城,守城清軍向虎山退卻。
傍晚,廈門被英軍占領,顔伯焘、劉耀椿等退守同安。
道光帝接到廈門失守的奏報後,急調江西兵二千援閩,并嚴令顔伯焘收複廈門。
此時,道光帝才意識到戰事并未了結,英軍既占廈門,“難保不乘風北駛,擾及沿海各時,同時,也感到英軍并非隻習水戰,因而“陸路亦不可不加嚴備”,于是下令浙江、江蘇、山東、直隸、奉天各省将軍督撫停止撤兵,“悉心籌畫,以固疆圉”。
① 9月5日晨,英軍撤出廈門,以軍艦三艘、運輸船三隻,以及陸軍四百名留守鼓一浪一嶼,其餘艦船全部北駛。
廈門之戰,是一次島嶼要塞的登陸與抗登陸作戰。
清軍從英軍第一次進窺廈門之後,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使該處防禦工事有了明顯的加強和一定的改進,火炮數量也有增加,并新添了少數八千至一萬廳的大口徑炮。
此外,還制定了水師與岸炮協同配合,夾擊敵艦,殲敵于近海的作戰方案。
但是,由于對敵情缺乏不間斷的偵察,以緻英艦進犯時,水師提督正率隊出巡外海,使防禦兵力減弱,加之缺乏縱深設防,因而盡避顔伯焘親臨前線督戰,守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廈門最終仍不免失陷。
三、第二次定海抗戰 早在1841年2月10日,道光帝以定海未能及時收複,命伊裡布回任兩江總督,以江蘇巡撫裕謙接替伊裡布為欽差大臣,馳赴鎮海,辦理浙江軍務。
裕謙主持浙江軍務之後,親赴定海,勘察地形,督饬該處守軍采取措施,加強防務。
定海城三面環山,前有稻桶山、東嶽山為屏障,左右有曉峰、青壘諸山為輔翼,形勢頗為險要。
裕謙督令守軍于東嶽山頂
英國政一府嫌義律勒索太少,責備他違背了政一府的訓令,在已經獲勝的情況下,“同意了極其不夠的條件”①,尤其是不該同意撤出舟山。
4月30日,英國内閣會議決定召回義律,改派璞鼎查②為全權代表,主持和擴大侵華戰争。
璞鼎查于6月5日離開倫敦,途經印度孟買,會同新任侵華海軍司令巴加,于8月10日抵達澳門。
璞鼎查離倫敦時,巴麥尊除了重申原給義律的訓令依然有效外,要求他抵達中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占領舟山。
因此,璞鼎查到達澳門後,就立即準備北犯。
8月21日,他會同海軍司令巴加和陸軍司令卧烏古,率領軍艦十艘、輪船四艘、運輸船二十一艘,裝載陸軍二千五百餘人,駛離香港,開始了英軍的第二次北犯。
以軍艦六艘和輪船二隻,以及陸軍一千三百餘人留守香港。
二、廈門清軍的抗登陸作戰 英軍退出虎門後,清廷誤認為戰争已經結束,乃于7月28日通谕沿海将軍督撫,酌量裁撤各省調防官兵。
8月上旬,專辦浙江軍務的欽差大臣裕謙接奕山、祁■等咨文,獲悉英軍即将再犯閩浙,乃要求清廷暫緩撤退江、浙兩省防兵。
道光帝竟于8月19日作了如下批複:“如果逆夷别有思逞,斷無先行傳播透漏之理。
著裕謙仍遵前旨,會同劉韻珂、餘步雲體察情形,于鎮海、定海緊要處所,酌量暫留弁兵外,其餘調防官兵,即著奏明裁撤歸伍。
……不必為浮言所惑,以緻糜饷勞師。
”①可是,事隔數日,英國軍艦的大炮就在廈門開火了。
廈門的防務,自上年7月英軍第一次侵擾以後有所加強:東面的白石頭至沙坡尾一帶,改沙囊為石壁,高一丈,厚八尺,長五百丈,每五丈留一炮洞;其它濱海之處,也增加了炮位和兵力,以防敵人登陸。
鼓一浪一嶼是咽喉要地,有數座堅固的石砌炮台,安炮七十六門,并環以沙墩炮台,以加強主炮台的防禦能力。
英軍再次進犯前,整個廈門地區共安設大小火炮二百七十九門,有水陸防兵二千八百名,并有近萬名水勇、鄉勇可資調遣。
8月25日晚,英艦隊自廣東駛抵廈門南之青嶼附近碇泊集結,随即給福建水師提督窦振彪發出限期獻出廈門城的最後通牒。
這時,窦振彪正率水師出巡外洋,閩浙總督顔伯焘便督同道員劉耀椿,傳令清軍據守各要隘,準備抗擊敵人。
26日晨,英軍先以火輪數艘對鼓一浪一嶼和廈門實施火力偵察,接着,大隊兵船闖入。
白石頭、鼓一浪一嶼、嶼仔尾等炮台守軍,以猛烈炮火三面環擊。
英軍采取鎊個擊破辦法,集中七八艘艦船的二三百門火炮對各炮台逐一猛轟。
下午1時,英艦三艘對鼓一浪一嶼和廈門沿岸各炮台繼續進行炮擊之後,英軍一部乘舢闆首先在鼓一浪一嶼登陸。
由于敵人“勢甚猖獗”,守軍稍事抵抗,即行潰散,鼓一浪一嶼遂于下午3時落入敵手。
與此同時,另幾艘英艦進攻廈門以東各炮台,守軍堅決抵抗,有的擊退敵登陸兵達三五次之多,副将淩志、總兵江繼芸等犧牲,守兵傷亡數百名。
下午4時左右,白石頭及其以西各炮台被英艦炮火擊毀,英軍便由此登陸。
此後,英艦延伸火力,轟擊廈門城,守城清軍向虎山退卻。
傍晚,廈門被英軍占領,顔伯焘、劉耀椿等退守同安。
道光帝接到廈門失守的奏報後,急調江西兵二千援閩,并嚴令顔伯焘收複廈門。
此時,道光帝才意識到戰事并未了結,英軍既占廈門,“難保不乘風北駛,擾及沿海各時,同時,也感到英軍并非隻習水戰,因而“陸路亦不可不加嚴備”,于是下令浙江、江蘇、山東、直隸、奉天各省将軍督撫停止撤兵,“悉心籌畫,以固疆圉”。
① 9月5日晨,英軍撤出廈門,以軍艦三艘、運輸船三隻,以及陸軍四百名留守鼓一浪一嶼,其餘艦船全部北駛。
廈門之戰,是一次島嶼要塞的登陸與抗登陸作戰。
清軍從英軍第一次進窺廈門之後,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使該處防禦工事有了明顯的加強和一定的改進,火炮數量也有增加,并新添了少數八千至一萬廳的大口徑炮。
此外,還制定了水師與岸炮協同配合,夾擊敵艦,殲敵于近海的作戰方案。
但是,由于對敵情缺乏不間斷的偵察,以緻英艦進犯時,水師提督正率隊出巡外海,使防禦兵力減弱,加之缺乏縱深設防,因而盡避顔伯焘親臨前線督戰,守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廈門最終仍不免失陷。
三、第二次定海抗戰 早在1841年2月10日,道光帝以定海未能及時收複,命伊裡布回任兩江總督,以江蘇巡撫裕謙接替伊裡布為欽差大臣,馳赴鎮海,辦理浙江軍務。
裕謙主持浙江軍務之後,親赴定海,勘察地形,督饬該處守軍采取措施,加強防務。
定海城三面環山,前有稻桶山、東嶽山為屏障,左右有曉峰、青壘諸山為輔翼,形勢頗為險要。
裕謙督令守軍于東嶽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