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
關燈
小
中
大
一、廣州談判破裂
1840年11月中旬,懿律和義律率領“麥爾威厘”号等四艘軍艦和一些輔助船隻離開定海,于11月20日抵達澳門。
英國駐印度總督奧克蘭對大沽談判的結果十分不滿,責令懿律等采取包為強硬的态度。
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不久即與英方代表開始談判。
義律(懿律因病回國,全權代表由義律接任,遠征軍總司令由伯麥接任)遵照奧克蘭的指示一精一神,堅持其償還煙價二千萬元,割讓香港,開辟廈門、定海為商埠等無理要求,并一再以開戰相威脅。
琦善對禁煙态度一貫消極,此次奉命赴粵,原隻準備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他在赴粵途中就公開揚言:“現在辦理夷務,在柔遠不在威遠”①,“英夷強橫,非中國可能敵”②。
他到廣州後,非但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廣東防務,反而将數千名義勇解散。
虎門内外各隘口原有防兵萬餘,琦善抵粵前,林則徐在道光帝嚴斥下已被迫撤去二千名,琦善到任後,又大加裁撤,并将水師水勇船隻或撤或裁,又拆除江底暗樁等障礙物,以迎一合英國侵略者,求得早日達成和議。
琦善還向道光帝謊報情況,說什麼廣東“船炮不堅,兵心不固”,“現在水陸将士中,又絕少曾經戰陣之人,即水師提臣關天培,亦情面太軟,未足稱為骁将”③,企圖以此争取道光帝同意他在談判中所持的妥協求和态度。
琦善的所作所為,不僅打擊了清軍的士氣,而且給了英國侵略者進行軍事訛詐以可乘之機,加速了廣州談判的破裂。
英國侵略者為了加強其在談判中的地位,于12月上旬,出動兵船二十餘艘陸續駛抵虎門外,進行武力威脅。
琦善見事出緊急,不得不把義律要求割讓香港等事上報清廷。
12月30日,道光帝在琦善奏折上十分惱怒地批道:“看此光景,該逆夷反複鸱張,恐難以理喻。
必當一面論說,一面準備,多方羁絆,待其稍形疲憊,乘機剿戮,方可制伏也。
”④于是又下令琦善及沿海督撫嚴密防範,令四川備兵二千,湖南、貴州各備兵一千,聽候調遣,令伊裡布準備收複定海。
在此情況下,琦善不得不一抽一兵二千分布于廣州以東江岸。
但義律認為,隻要對琦善施加軍事壓力,便會取得滿意的結果,因而在談判過程中,悍然對虎門要塞區的沙角、大角炮台發起進攻。
侵略者的大炮,宣告了琦善“柔遠”政策的破産。
二、沙角、大角清軍抗擊英軍的侵犯 (參見附圖一) 沙角炮台位于虎門口東側的沙角山上,安有舊式鐵炮十二門,大角炮台位于虎門口西側的大角山上,安有舊式鐵炮十七門。
山上築有了望台,炮位沿山環繞布置。
炮台圍有石牆,并有外壕環護,有些地方埋設了地雷。
琦善撤兵以來,兩台均僅駐有防兵數十名。
虎門形勢緊張後,才由副将陳連升①率兵六百餘名,臨時加強兩台的防禦。
1841年1月7日上午8時,一千五百餘名英國侵略軍以及臨時招募的流一氓、遊民數百人(一說二千人),分左右兩支隊,向沙角、大角炮台同時發起進攻。
英軍以右支隊擔任主攻,計有一千四百餘人,由“加略普”号等三艘軍艦和四艘輪船運載,負責進攻沙角炮台。
當三艘軍艦駛達預定水域後,立即對沙角炮台進行炮擊。
與此同時,登陸部隊在川鼻灣登岸,抄襲炮台側後。
由于守軍大部集中在炮台及其周圍,四周要隘和山頂兵力薄弱,因此,兩小時後,英軍即占領了各制高點,并安好了野戰炮,俯擊沙角炮台。
在敵人水陸夾擊下,守軍腹背受敵,傷亡甚衆。
不久,英軍突入炮台,守台清軍英勇抵抗,大部傷亡,陳連升父子也英勇犧牲,沙角炮台遂被英 軍占領。
停泊在沙角附近的清軍水師船十餘艘亦同時被毀。
老将陳連升年過七旬,曾在反擊英艦挑釁的戰鬥中屢立戰功,此次又督兵堅守沙角炮台,直至以身殉國,是清軍中突出的一愛一國将領之一。
進攻大角炮台的英軍左支隊,主要由“薩馬蘭”号等四艘軍艦組成。
它們錨泊在距大角炮台很近的地方,用舷側炮壓制炮台火力,摧毀胸牆、炮洞、圍牆多處。
與此同時,部分兵力從南北兩側登陸包抄炮台。
守軍被迫将大炮推入海内,突圍撤退,大角炮台随即失陷。
英軍放火燒毀營房,拆毀炮台,然後全部撤回艦上。
沙角、大角之戰,清軍傷亡六百餘名,英軍死傷百餘人。
在這次防禦戰鬥中,清軍憑借有利地形和要塞工事,給了進攻之敵以一定的殺傷,但由于防守兵力不足,戰術呆闆,炮台側後暴露,經不起英軍正面炮擊與側後登陸的包圍攻擊而陷入被動。
當時,水師提督關天培和總兵李廷钰等各率兵數百防守橫檔、武山各炮台。
關天培深感前線兵力單薄,派李廷钰回廣州“哭求增兵”,全省文武亦請求派兵往援,而琦善卻以有礙“撫議”為由,按兵不動,坐視沙角、大角兩炮台被英軍攻占。
三、英軍霸占香港 沙角、大角陷落後,琦善非但不從中汲取教訓,反而把它作為妥協求和的借口,更加強調敵軍船炮的厲害,并胡
英國駐印度總督奧克蘭對大沽談判的結果十分不滿,責令懿律等采取包為強硬的态度。
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不久即與英方代表開始談判。
義律(懿律因病回國,全權代表由義律接任,遠征軍總司令由伯麥接任)遵照奧克蘭的指示一精一神,堅持其償還煙價二千萬元,割讓香港,開辟廈門、定海為商埠等無理要求,并一再以開戰相威脅。
琦善對禁煙态度一貫消極,此次奉命赴粵,原隻準備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他在赴粵途中就公開揚言:“現在辦理夷務,在柔遠不在威遠”①,“英夷強橫,非中國可能敵”②。
他到廣州後,非但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廣東防務,反而将數千名義勇解散。
虎門内外各隘口原有防兵萬餘,琦善抵粵前,林則徐在道光帝嚴斥下已被迫撤去二千名,琦善到任後,又大加裁撤,并将水師水勇船隻或撤或裁,又拆除江底暗樁等障礙物,以迎一合英國侵略者,求得早日達成和議。
琦善還向道光帝謊報情況,說什麼廣東“船炮不堅,兵心不固”,“現在水陸将士中,又絕少曾經戰陣之人,即水師提臣關天培,亦情面太軟,未足稱為骁将”③,企圖以此争取道光帝同意他在談判中所持的妥協求和态度。
琦善的所作所為,不僅打擊了清軍的士氣,而且給了英國侵略者進行軍事訛詐以可乘之機,加速了廣州談判的破裂。
英國侵略者為了加強其在談判中的地位,于12月上旬,出動兵船二十餘艘陸續駛抵虎門外,進行武力威脅。
琦善見事出緊急,不得不把義律要求割讓香港等事上報清廷。
12月30日,道光帝在琦善奏折上十分惱怒地批道:“看此光景,該逆夷反複鸱張,恐難以理喻。
必當一面論說,一面準備,多方羁絆,待其稍形疲憊,乘機剿戮,方可制伏也。
”④于是又下令琦善及沿海督撫嚴密防範,令四川備兵二千,湖南、貴州各備兵一千,聽候調遣,令伊裡布準備收複定海。
在此情況下,琦善不得不一抽一兵二千分布于廣州以東江岸。
但義律認為,隻要對琦善施加軍事壓力,便會取得滿意的結果,因而在談判過程中,悍然對虎門要塞區的沙角、大角炮台發起進攻。
侵略者的大炮,宣告了琦善“柔遠”政策的破産。
二、沙角、大角清軍抗擊英軍的侵犯 (參見附圖一) 沙角炮台位于虎門口東側的沙角山上,安有舊式鐵炮十二門,大角炮台位于虎門口西側的大角山上,安有舊式鐵炮十七門。
山上築有了望台,炮位沿山環繞布置。
炮台圍有石牆,并有外壕環護,有些地方埋設了地雷。
琦善撤兵以來,兩台均僅駐有防兵數十名。
虎門形勢緊張後,才由副将陳連升①率兵六百餘名,臨時加強兩台的防禦。
1841年1月7日上午8時,一千五百餘名英國侵略軍以及臨時招募的流一氓、遊民數百人(一說二千人),分左右兩支隊,向沙角、大角炮台同時發起進攻。
英軍以右支隊擔任主攻,計有一千四百餘人,由“加略普”号等三艘軍艦和四艘輪船運載,負責進攻沙角炮台。
當三艘軍艦駛達預定水域後,立即對沙角炮台進行炮擊。
與此同時,登陸部隊在川鼻灣登岸,抄襲炮台側後。
由于守軍大部集中在炮台及其周圍,四周要隘和山頂兵力薄弱,因此,兩小時後,英軍即占領了各制高點,并安好了野戰炮,俯擊沙角炮台。
在敵人水陸夾擊下,守軍腹背受敵,傷亡甚衆。
不久,英軍突入炮台,守台清軍英勇抵抗,大部傷亡,陳連升父子也英勇犧牲,沙角炮台遂被英 軍占領。
停泊在沙角附近的清軍水師船十餘艘亦同時被毀。
老将陳連升年過七旬,曾在反擊英艦挑釁的戰鬥中屢立戰功,此次又督兵堅守沙角炮台,直至以身殉國,是清軍中突出的一愛一國将領之一。
進攻大角炮台的英軍左支隊,主要由“薩馬蘭”号等四艘軍艦組成。
它們錨泊在距大角炮台很近的地方,用舷側炮壓制炮台火力,摧毀胸牆、炮洞、圍牆多處。
與此同時,部分兵力從南北兩側登陸包抄炮台。
守軍被迫将大炮推入海内,突圍撤退,大角炮台随即失陷。
英軍放火燒毀營房,拆毀炮台,然後全部撤回艦上。
沙角、大角之戰,清軍傷亡六百餘名,英軍死傷百餘人。
在這次防禦戰鬥中,清軍憑借有利地形和要塞工事,給了進攻之敵以一定的殺傷,但由于防守兵力不足,戰術呆闆,炮台側後暴露,經不起英軍正面炮擊與側後登陸的包圍攻擊而陷入被動。
當時,水師提督關天培和總兵李廷钰等各率兵數百防守橫檔、武山各炮台。
關天培深感前線兵力單薄,派李廷钰回廣州“哭求增兵”,全省文武亦請求派兵往援,而琦善卻以有礙“撫議”為由,按兵不動,坐視沙角、大角兩炮台被英軍攻占。
三、英軍霸占香港 沙角、大角陷落後,琦善非但不從中汲取教訓,反而把它作為妥協求和的借口,更加強調敵軍船炮的厲害,并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