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
關燈
小
中
大
說什麼廣東地勢無險可扼,軍械無利可恃,兵力不固,民情不堅,與敵交鋒實無把握。
1841年1月中旬,他照會義律,表示願意“代為奏懇”,在尖沙嘴或香港地方擇一隅(并非全島)供英人寄居(并非割讓)。
然而,義律不待琦善“代為奏懇”,迫不及待地于1月20日單方面發布“公告”,詭稱“和中國欽差大臣已經簽訂了初步協定”,“香港本島及其港口割讓與英王”①。
六天之後,即1月26日,英軍便強行占領了香港。
第二天,琦善與義律會于蓮花城(今廣東番禺縣蓮花山)。
義律出示他拟定的條款,琦善不敢應允。
對此,英方記載也很明确:“他們毫未達成具體協議”②。
2月10日,琦善與義律又會于穿鼻洋蛇頭灣。
琦善拿出了自己的“章程”草稿,其中包括“準就新安縣屬之香港地方一處寄居”。
義律不滿足于寄居一隅,“堅求全島”,以緻會談仍無結果。
③英國殖民者聲稱義律和琦善簽訂了《穿鼻草約》,将香港割讓給英國,純屬訛詐。
④ 四、清廷對英宣戰 1月27日,沙角、大角炮台失守的消息報到北京,道光帝甚為惱怒,當即決定對英宣戰。
他一面命令文華殿大學士穆彰阿等将英國侵略行徑“通谕中外知之”,一面命令兩江總督伊裡布“克日進兵,收複定海”,令琦善“激勵士卒,奮勇直前”,并令沿海各省将軍督撫“加意巡查,來則攻擊”。
⑤接着,又令禦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将軍,戶部尚書隆文和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前往廣東主持軍務。
除催促湖南、四川、貴州、江西各省所派之兵共六千人迅速啟程赴粵外,又增調四川兵一千、湖北和貴州兵各一千五百、雲南和湖南兵各五百,兼程開赴廣東。
2月26日,道光帝接到廣東巡撫怡良關于英軍強占香港的奏報,立即下令将琦善革職鎖拿,并查抄其全部家産。
同時,補授原刑部尚書祁■為兩廣總督,未到任前由怡良署理。
道光帝著怡良等“一俟奕山、隆文到粵,即行大張撻伐,極力攻剿”①。
五、英軍侵犯虎門,清軍浴血奮戰 早在2月中旬,義律在獲悉清廷向廣東調兵遣将和對英宣戰的消息後,便立即命令英軍備戰,準備進攻虎門和廣州,以先發制人。
2月19日,英艦開始向虎門口集結。
25日前,英軍完成了進攻虎門的臨戰準備。
英軍經過偵察,發現下橫檔島沒有設防,遂于2月25日下午派出炮兵分隊,攜帶臼炮三門,在一百五十名步兵護衛下,由“複仇神”号輪船拖運至該島登陸,并連夜選擇陣地,安設炮位。
26日清晨,占據下橫檔島的英軍炮兵猛烈炮擊上橫檔島,壓制橫檔、永安兩炮台的火力。
與此同時,英軍派艦船阻斷清軍增援上橫檔島的水道,另以四艘軍艦由西航道駛入,對上橫檔島形成半月形包圍,用艦炮轟擊,以掩護另外三艘大型艦船和三艘火箭船進攻東岸的南山。
一個多小時後,上橫檔島守軍被壓縮于炮台内,英軍乘勢在西端的永安炮台附近登陸。
經過激戰,守軍陣亡三百餘人,一部被俘,少數突圍,上橫檔島遂被英軍占領。
進攻南山的英艦由于風潮不順,直到上午11時半,兩艘最大的軍艦“伯蘭漢”号和“麥爾威厘”号才乘漲潮冒着炮火駛抵距南山一裡左右的水域,以右舷炮向威遠、靖遠炮台轟擊。
關天培在靖遠炮台親自指揮守軍沉着應戰。
不久,英軍三千餘人在炮台翼側登陸,威遠、靖遠、鎮遠三炮台守軍在敵炮猛烈轟擊下,堅持抗擊一個半小時,鎮遠台守軍不支先潰。
在靖遠炮台的關天培受了重傷,仍堅持戰鬥,最後英勇犧牲(一說見大勢已去,自刎而死),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靖遠炮台守軍随關天培陣亡者數十人。
英軍攻下南山各炮台後,用汽船拔除水中木樁,破壞鐵鍊,疏通航道,以備溯江直犯廣州。
當日下午4時許,英軍另一部進攻西岸南沙山下的鞏固炮台,守軍未予抵抗即四散潰逃。
英軍将炮台和營房毀壞後,撤回軍艦。
至此,虎門要塞各炮台除大虎山台外,全被英軍攻破。
英軍攻破虎門橫檔地區六座炮台之後,2月27日即由“加略普”号艦長率領軍艦五艘、輪船二隻溯珠江而上,進攻離廣州僅六十裡的烏湧。
該處由署湖南提督祥福等率領湖南兵九百名(2月22日才趕到廣東)和廣東兵七百人駐守。
由于工事尚未就緒,加之江水暴一漲,炮位多沒水中,隻有東南角一炮,可以射擊,但炮架笨重,土質又松一軟,不能轉動,以緻不能命中。
英軍立即換乘舢闆登陸,直撲炮台。
祥福等率部奮勇抗擊,用鳥槍斃敵二百餘人。
後因火藥将盡,清軍且戰且退。
英軍乘勢猛攻,占領炮台。
祥福以下五百餘清軍陣亡,其餘潰散。
3月2日,英軍又西陷獵德炮台,一逼一近省城廣州。
此後,英艦遊弋于二沙尾、大黃滘内外,“或三五隻,或六七隻,距省二十餘裡之間,零星停泊,聚散一靡一常”①。
六、廣州清軍的抗英作戰 (一)英軍緩兵待援,清軍布防廣州 春季是廣州
1841年1月中旬,他照會義律,表示願意“代為奏懇”,在尖沙嘴或香港地方擇一隅(并非全島)供英人寄居(并非割讓)。
然而,義律不待琦善“代為奏懇”,迫不及待地于1月20日單方面發布“公告”,詭稱“和中國欽差大臣已經簽訂了初步協定”,“香港本島及其港口割讓與英王”①。
六天之後,即1月26日,英軍便強行占領了香港。
第二天,琦善與義律會于蓮花城(今廣東番禺縣蓮花山)。
義律出示他拟定的條款,琦善不敢應允。
對此,英方記載也很明确:“他們毫未達成具體協議”②。
2月10日,琦善與義律又會于穿鼻洋蛇頭灣。
琦善拿出了自己的“章程”草稿,其中包括“準就新安縣屬之香港地方一處寄居”。
義律不滿足于寄居一隅,“堅求全島”,以緻會談仍無結果。
③英國殖民者聲稱義律和琦善簽訂了《穿鼻草約》,将香港割讓給英國,純屬訛詐。
④ 四、清廷對英宣戰 1月27日,沙角、大角炮台失守的消息報到北京,道光帝甚為惱怒,當即決定對英宣戰。
他一面命令文華殿大學士穆彰阿等将英國侵略行徑“通谕中外知之”,一面命令兩江總督伊裡布“克日進兵,收複定海”,令琦善“激勵士卒,奮勇直前”,并令沿海各省将軍督撫“加意巡查,來則攻擊”。
⑤接着,又令禦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将軍,戶部
除催促湖南、四川、貴州、江西各省所派之兵共六千人迅速啟程赴粵外,又增調四川兵一千、湖北和貴州兵各一千五百、雲南和湖南兵各五百,兼程開赴廣東。
2月26日,道光帝接到廣東巡撫怡良關于英軍強占香港的奏報,立即下令将琦善革職鎖拿,并查抄其全部家産。
同時,補授原刑部尚書祁■為兩廣總督,未到任前由怡良署理。
道光帝著怡良等“一俟奕山、隆文到粵,即行大張撻伐,極力攻剿”①。
五、英軍侵犯虎門,清軍浴血奮戰 早在2月中旬,義律在獲悉清廷向廣東調兵遣将和對英宣戰的消息後,便立即命令英軍備戰,準備進攻虎門和廣州,以先發制人。
2月19日,英艦開始向虎門口集結。
25日前,英軍完成了進攻虎門的臨戰準備。
英軍經過偵察,發現下橫檔島沒有設防,遂于2月25日下午派出炮兵分隊,攜帶臼炮三門,在一百五十名步兵護衛下,由“複仇神”号輪船拖運至該島登陸,并連夜選擇陣地,安設炮位。
26日清晨,占據下橫檔島的英軍炮兵猛烈炮擊上橫檔島,壓制橫檔、永安兩炮台的火力。
與此同時,英軍派艦船阻斷清軍增援上橫檔島的水道,另以四艘軍艦由西航道駛入,對上橫檔島形成半月形包圍,用艦炮轟擊,以掩護另外三艘大型艦船和三艘火箭船進攻東岸的南山。
一個多小時後,上橫檔島守軍被壓縮于炮台内,英軍乘勢在西端的永安炮台附近登陸。
經過激戰,守軍陣亡三百餘人,一部被俘,少數突圍,上橫檔島遂被英軍占領。
進攻南山的英艦由于風潮不順,直到上午11時半,兩艘最大的軍艦“伯蘭漢”号和“麥爾威厘”号才乘漲潮冒着炮火駛抵距南山一裡左右的水域,以右舷炮向威遠、靖遠炮台轟擊。
關天培在靖遠炮台親自指揮守軍沉着應戰。
不久,英軍三千餘人在炮台翼側登陸,威遠、靖遠、鎮遠三炮台守軍在敵炮猛烈轟擊下,堅持抗擊一個半小時,鎮遠台守軍不支先潰。
在靖遠炮台的關天培受了重傷,仍堅持戰鬥,最後英勇犧牲(一說見大勢已去,自刎而死),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靖遠炮台守軍随關天培陣亡者數十人。
英軍攻下南山各炮台後,用汽船拔除水中木樁,破壞鐵鍊,疏通航道,以備溯江直犯廣州。
當日下午4時許,英軍另一部進攻西岸南沙山下的鞏固炮台,守軍未予抵抗即四散潰逃。
英軍将炮台和營房毀壞後,撤回軍艦。
至此,虎門要塞各炮台除大虎山台外,全被英軍攻破。
英軍攻破虎門橫檔地區六座炮台之後,2月27日即由“加略普”号艦長率領軍艦五艘、輪船二隻溯珠江而上,進攻離廣州僅六十裡的烏湧。
該處由署湖南提督祥福等率領湖南兵九百名(2月22日才趕到廣東)和廣東兵七百人駐守。
由于工事尚未就緒,加之江水暴一漲,炮位多沒水中,隻有東南角一炮,可以射擊,但炮架笨重,土質又松一軟,不能轉動,以緻不能命中。
英軍立即換乘舢闆登陸,直撲炮台。
祥福等率部奮勇抗擊,用鳥槍斃敵二百餘人。
後因火藥将盡,清軍且戰且退。
英軍乘勢猛攻,占領炮台。
祥福以下五百餘清軍陣亡,其餘潰散。
3月2日,英軍又西陷獵德炮台,一逼一近省城廣州。
此後,英艦遊弋于二沙尾、大黃滘内外,“或三五隻,或六七隻,距省二十餘裡之間,零星停泊,聚散一靡一常”①。
六、廣州清軍的抗英作戰 (一)英軍緩兵待援,清軍布防廣州 春季是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