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
關燈
小
中
大
進行中外貿易的旺季。
自1月上旬英軍攻陷沙角、大角以來,英國和其它國家的商船停泊珠江口外,迫切要求開市貿易。
同時,英軍也急需增加兵力,然後才敢進攻廣州。
清軍方面,參贊大臣楊芳雖于3月5日到達廣州,但主帥奕山和另一參贊大臣隆文尚未抵達,從各省調集的兵勇也未到齊。
在此情況下,義律與楊芳出于各自的需要,達成臨時休戰協議。
從3月20日起,廣州恢複貿易。
但是,楊芳等“先通商暫作羁縻”以待大軍的主張,有違道光帝的本意。
4月18日,道光帝大加斥責說:“現在各路征調兵丁一萬六千有餘,陸續抵粵(按:楊芳于4月3日奏稱:奉調之貴州、湖南、江西、四川等省辟兵,陸續到粵者已有八千餘名),楊芳何以不痛加剿洗,乃遷延觀望,有意阻撓,汲汲以通商為詞,是複蹈琦善故轍,變其文而情則一,殊不可解。
”并令奕山等到粵後“迅速督饬兵弁,分路兜剿,務使該逆片帆不返,俾知儆畏。
倘夷船聞風遠遁,空勞兵力,惟該将軍等是問。
”① 兵力不足是英軍面臨的最大問題。
為了集中兵力于廣東,定海英軍遵照義律的命令,于2月25日撤離南下,3月初先後抵達廣東。
這時,新任英國遠征軍陸軍總司令卧烏古也率兵七百名趕到。
即使這樣,英軍能參戰的人員仍不過三千餘人,不敷擴大侵略戰争的需要。
為此,侵略軍總司令伯麥于3月31日離開廣東,前往印度加爾各答,向奧克蘭報告廣東軍情,并争取援軍,以便加強進攻廣州的力量。
廣州城分新城和老城(或稱外城、内城),均系明代建築。
它南瀕珠江,北依白雲山,沿江傍山築有大小炮台十五座,防衛相當嚴密。
4月14日,奕山、隆文、祁■抵達廣州。
林則徐向奕山提出六條禦敵措施①,未被重視。
奕山與隆文、楊芳等計議,判定英軍進攻廣州,“必由東南、西南兩路而入。
東南一帶,水面較窄,中流亦淺;西南由白鵝潭直接大黃滘,水面寬闊,中流水深三四丈不等,此路最當賊沖”②。
接着,将本省和外省調來的清軍,作了如下部署:除原廣東兵仍分守城垣及各炮台外,派江西、湖南、廣西兵共一千一百名,在城上分段協防;派四川兵六百名,紮于外城西南靖海門外,以固西炮台後路,并在城南之東西兩炮台安設新鑄八千斤大炮二門,控制江面;于城北之東西得勝炮台等處,布置四川、江西等省兵四千名,以為犄角;以貴州、湖北兵四千一百餘名分置于城東北與西北兩處,以策應東、西、北三面的作戰;以湖南兵一千二百名紮于城北,聯絡舊城北面守城兵,以壯聲威;截留廣西兵一千五百名于佛山,以保護糧台重地。
同時,從廣西購買大木,于韶關、肇慶制造木排,從江西、廣西催造大炮,在香山、東莞一帶招募水勇二三千人。
此外,尚有兩湖、四川、廣西兵共約四千餘人正在赴粵途中。
(二)英艦沿江上犯,清軍三路反攻 在道光帝的嚴令催促下,奕山等決定于5月10日以後選擇月黑潮順之夜,對侵入廣州附近的英軍發起一次反攻,企圖以夜襲取勝,進而收複各處炮台。
當時,英軍艦船早已占據大黃滘、二沙尾二要隘,并經常遊弋于白鵝潭一帶。
由于連日大雨,河水驟漲,清軍未能“克期進剿”,而英軍艦船卻乘水漲之機,自大黃滘、二沙尾兩路駛進,謀攻省城。
奕山等“不敢坐失機宜,遂決計先發以制之”①。
5月21日,奕山等令陸路兵弁“加意防堵”,令都司胡俸伸、守備孫應照、千總楊澤等率領熟悉水一性一的義勇一千七百餘名,暗藏火箭火彈,手執鈎鐮,于傍晚潛出城外,分伏三處:一伏西炮台為中路;一伏東炮台為左路;一伏城西北之泥城為右路。
約定于三更後一齊出動,利用夜暗乘駕小快艇靠近敵船,用長鈎将其鈎住,抛擲火箭火彈,火攻泊于二沙尾和白鵝潭一帶的英軍艦船。
英軍對清軍的反攻早有察覺和準備,21日白天,義律即通令住在廣州的外國人于日落前秘密離開廣州。
當晚11時許,清軍發起攻擊。
英軍立即開炮還擊,由于艦船較高,火炮死角較大,打不到附近水面,因而有的英船受創,少數侵略軍跳水溺死。
與此同時,清軍西炮台和東炮台也向江中的英船射擊,給英軍艦船以一定殺傷。
②但整個戰鬥的戰果不大,英艦未沉一艘,而中國民船卻被燒掉不少。
同時,當晚清軍沖入商館區搜捕義律等人時,也一無所獲。
次日黎明,英艦乘順風發起進攻,對西炮台進行猛烈炮擊,守軍潰退。
英軍接着進攻泥城,數十隻民船、木筏及大批造船材料被毀。
奕山等籌劃多時的廣東反攻作戰,由于謀劃不周、敵已有備等原因,遂以失敗告終。
(三)英軍圍攻廣州,迫簽《廣州和約》 清軍三路反攻失利,英軍決定乘勢進攻廣州城。
義律等根據偵察所得的情報,選定城西北為主攻方向。
在此方向上,首先奪取西炮台,爾後繞道城西直一插城北越秀山,奪取山上的炮台,控制俯瞰全城的制高點。
同時,以一部兵力進攻城西南的商館區,吸引清軍注意力,保證主
自1月上旬英軍攻陷沙角、大角以來,英國和其它國家的商船停泊珠江口外,迫切要求開市貿易。
同時,英軍也急需增加兵力,然後才敢進攻廣州。
清軍方面,參贊大臣楊芳雖于3月5日到達廣州,但主帥奕山和另一參贊大臣隆文尚未抵達,從各省調集的兵勇也未到齊。
在此情況下,義律與楊芳出于各自的需要,達成臨時休戰協議。
從3月20日起,廣州恢複貿易。
但是,楊芳等“先通商暫作羁縻”以待大軍的主張,有違道光帝的本意。
4月18日,道光帝大加斥責說:“現在各路征調兵丁一萬六千有餘,陸續抵粵(按:楊芳于4月3日奏稱:奉調之貴州、湖南、江西、四川等省辟兵,陸續到粵者已有八千餘名),楊芳何以不痛加剿洗,乃遷延觀望,有意阻撓,汲汲以通商為詞,是複蹈琦善故轍,變其文而情則一,殊不可解。
”并令奕山等到粵後“迅速督饬兵弁,分路兜剿,務使該逆片帆不返,俾知儆畏。
倘夷船聞風遠遁,空勞兵力,惟該将軍等是問。
”① 兵力不足是英軍面臨的最大問題。
為了集中兵力于廣東,定海英軍遵照義律的命令,于2月25日撤離南下,3月初先後抵達廣東。
這時,新任英國遠征軍陸軍總司令卧烏古也率兵七百名趕到。
即使這樣,英軍能參戰的人員仍不過三千餘人,不敷擴大侵略戰争的需要。
為此,侵略軍總司令伯麥于3月31日離開廣東,前往印度加爾各答,向奧克蘭報告廣東軍情,并争取援軍,以便加強進攻廣州的力量。
廣州城分新城和老城(或稱外城、内城),均系明代建築。
它南瀕珠江,北依白雲山,沿江傍山築有大小炮台十五座,防衛相當嚴密。
4月14日,奕山、隆文、祁■抵達廣州。
林則徐向奕山提出六條禦敵措施①,未被重視。
奕山與隆文、楊芳等計議,判定英軍進攻廣州,“必由東南、西南兩路而入。
東南一帶,水面較窄,中流亦淺;西南由白鵝潭直接大黃滘,水面寬闊,中流水深三四丈不等,此路最當賊沖”②。
接着,将本省和外省調來的清軍,作了如下部署:除原廣東兵仍分守城垣及各炮台外,派江西、湖南、廣西兵共一千一百名,在城上分段協防;派四川兵六百名,紮于外城西南靖海門外,以固西炮台後路,并在城南之東西兩炮台安設新鑄八千斤大炮二門,控制江面;于城北之東西得勝炮台等處,布置四川、江西等省兵四千名,以為犄角;以貴州、湖北兵四千一百餘名分置于城東北與西北兩處,以策應東、西、北三面的作戰;以湖南兵一千二百名紮于城北,聯絡舊城北面守城兵,以壯聲威;截留廣西兵一千五百名于佛山,以保護糧台重地。
同時,從廣西購買大木,于韶關、肇慶制造木排,從江西、廣西催造大炮,在香山、東莞一帶招募水勇二三千人。
此外,尚有兩湖、四川、廣西兵共約四千餘人正在赴粵途中。
(二)英艦沿江上犯,清軍三路反攻 在道光帝的嚴令催促下,奕山等決定于5月10日以後選擇月黑潮順之夜,對侵入廣州附近的英軍發起一次反攻,企圖以夜襲取勝,進而收複各處炮台。
當時,英軍艦船早已占據大黃滘、二沙尾二要隘,并經常遊弋于白鵝潭一帶。
由于連日大雨,河水驟漲,清軍未能“克期進剿”,而英軍艦船卻乘水漲之機,自大黃滘、二沙尾兩路駛進,謀攻省城。
奕山等“不敢坐失機宜,遂決計先發以制之”①。
5月21日,奕山等令陸路兵弁“加意防堵”,令都司胡俸伸、守備孫應照、千總楊澤等率領熟悉水一性一的義勇一千七百餘名,暗藏火箭火彈,手執鈎鐮,于傍晚潛出城外,分伏三處:一伏西炮台為中路;一伏東炮台為左路;一伏城西北之泥城為右路。
約定于三更後一齊出動,利用夜暗乘駕小快艇靠近敵船,用長鈎将其鈎住,抛擲火箭火彈,火攻泊于二沙尾和白鵝潭一帶的英軍艦船。
英軍對清軍的反攻早有察覺和準備,21日白天,義律即通令住在廣州的外國人于日落前秘密離開廣州。
當晚11時許,清軍發起攻擊。
英軍立即開炮還擊,由于艦船較高,火炮死角較大,打不到附近水面,因而有的英船受創,少數侵略軍跳水溺死。
與此同時,清軍西炮台和東炮台也向江中的英船射擊,給英軍艦船以一定殺傷。
②但整個戰鬥的戰果不大,英艦未沉一艘,而中國民船卻被燒掉不少。
同時,當晚清軍沖入商館區搜捕義律等人時,也一無所獲。
次日黎明,英艦乘順風發起進攻,對西炮台進行猛烈炮擊,守軍潰退。
英軍接着進攻泥城,數十隻民船、木筏及大批造船材料被毀。
奕山等籌劃多時的廣東反攻作戰,由于謀劃不周、敵已有備等原因,遂以失敗告終。
(三)英軍圍攻廣州,迫簽《廣州和約》 清軍三路反攻失利,英軍決定乘勢進攻廣州城。
義律等根據偵察所得的情報,選定城西北為主攻方向。
在此方向上,首先奪取西炮台,爾後繞道城西直一插城北越秀山,奪取山上的炮台,控制俯瞰全城的制高點。
同時,以一部兵力進攻城西南的商館區,吸引清軍注意力,保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