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

關燈
攻部隊的行動。

    攻城英軍共二千七百五十三人,其兵力部署是:以英軍第26一團一為右縱隊,配屬炮兵二十人和工兵三十人,共三百六十人,擔任進攻商館區的任務。

    以英軍第49一團一、第18一團一及水兵、炮兵等共二千三百九十三人為左縱隊,在廣州城西北清軍防備薄弱的泥城、缯步一帶登陸,擔任主攻。

    左縱隊分為四個大隊:步兵大隊由英軍第49一團一、馬德拉斯步兵一團一和孟加拉“志願軍”各一部編成(共六百四十六人);炮兵大隊由馬德拉斯炮兵和皇家炮兵、印度工兵各一部編成(共四百一十七人),攜各型野戰炮十三門;水兵大隊由“威裡士厘”号和“甯得羅”号艦的水兵編成(共四百三十人);預備大隊由皇家海軍陸戰隊和英軍第18一團一編成(共九百人)。

     5月24日下午3時,英軍右縱隊開始在商館附近登陸,未遭任何阻擊就占領了商館區。

    該區緊一靠城南,對廣州城威脅甚大,但廣州城高兵多,進攻不易奏效。

    在右縱隊登陸一小時後,左縱隊搭乘的三十隻船在鐵殼輪船“尼米斯”号(即“複仇神”号)拖帶下,溯江而上,于下午6時到達登岸地點。

    當晚,步兵大隊和炮兵大隊一部先後登岸,遭到當地壯勇的阻擊,死傷數十人。

    但湖南兵為了争功,竟在後面亂放排槍,擊傷壯勇多名,引起混亂。

    英軍後續部隊趁勢大批上岸,占領了附近一座廟宇和一些高地,布置了警戒。

    25日淩晨,英軍全部上岸,經由西村、流花橋直撲北門外各炮台。

     廣州城北的越秀山一帶,築有炮台六座,自西至東分别為拱極、保極、耆定、永康(即“四方”)和東西得勝炮台,由四千一百名貴州、湖北兵防守。

    25日上午8時,英軍炮兵開始炮擊最西端的拱極、保極炮台。

    9時半,步兵開始進攻。

    英軍第49一團一負責襲取炮台北側的一個高地;第18一團一從左面迂回到炮台側後,占領另一高地,以切斷拱極、保極炮台後路,并掩護第49一團一的進攻。

    從正面進攻拱極、保極炮台的任務,則由水兵大隊擔負。

     防守城北各炮台的清軍,稍事抵抗,即放棄炮台和陣地,紛紛退入城内。

    廣東按察使王廷蘭欲乘敵立足未穩,帶兵出城奪回炮台,奕山不允,清軍隻得依托城牆不斷地炮擊敵軍。

    英軍占領城北四座炮台和山岡後,居高臨下,俯瞰廣州全城。

    萬餘清軍收縮城内,滿城大吏惶惶無主。

     26日,英軍正準備攻城,奕山派廣州知府餘保純出城乞和。

    次日,即與義律達成了屈辱的廣州停戰協定,即《廣州和約》。

    條約規定:奕山、隆文、楊芳以及全部外省軍隊,六日内撤至離廣州城六十裡以外的地方;于一周内交出“贖城費”六百萬元;款項交清後,英軍全部撤至虎門口外。

    條約沒有涉及香港的地位問題,但義律卻于6月7日單方面宣布香港為“自一由港”。

     清軍在廣州城下打了敗仗,并與義律簽訂了屈辱的《廣州和約》,奕山等竟編造一套謊言,詭稱英軍乞和,“求大将軍轉懇大皇帝開恩,追完商欠,俯準通商,立即退出虎門,繳還各炮台,不敢滋事”①等等,欺騙清廷。

    昏聩自大的道光帝,也明知打了敗仗,卻于6月18日下谕,以“該夷一性一等犬羊,不值與之計較”,“朕諒汝等不得已之苦衷,準令通商”②為詞,默認了《廣州和約》。

     七、三元裡等地人民的抗英鬥争(參見附圖一) 英軍侵入廣州地區後,清軍節節敗退,而廣州城郊的人民群衆,卻自動武裝起來,用簡陋的武器和農具等不斷打擊侵略者。

    廣州北郊三元裡一帶人民轟轟烈烈的抗英鬥争,更是成了百餘年來中國人民武裝抗擊外國侵略軍的先聲。

     英軍攻占廣州城北各炮台後,連日四出一騷一擾,無惡不作,激起北郊人民的極大義憤和反抗。

    三元裡附近一百餘鄉的村民,在菜農韋紹光等的聯絡和号召下,紛紛拿起武器,組成義軍,進行武裝自衛。

    他們以北帝廟中的三星旗為“令旗”,相互約定,一村有事,各村支援,共同抗擊英國侵略者。

     三元裡人民抗英戰鬥指揮旗 5月30日淩晨,臥烏古親自率領英軍第26一團一和馬德拉斯第37步兵一團一約六百人,分左右兩路向三元裡一帶進犯。

    在敵軍進攻面前,義軍主動撤向山岡,當英軍停止前進時,則鳴鑼擊鼓,一齊向敵人進一逼一。

    英軍複進,義軍再退,最後将英軍誘至牛欄岡附近。

    此時,伏衆四起,漫山遍野,殺聲震天,英軍被迫轉入防禦,處境十分狼狽。

    下午2時,雷雨将至,英軍為擺脫被動,再次發起進攻。

    義軍依然不與敵軍正面交鋒。

    不久,大雨傾盆,英軍一火藥盡濕,槍打不響。

    義軍乘機從兩翼包抄,迫使英軍後撤。

    義軍趁勢追擊,用長矛和鈎鐮槍刺死刺傷敵人十四名。

    在追擊過程中,一路義軍截住了英軍第37一團一的一個連(共六十人),将其包圍于稻田中,用刀矛斃傷三十四名印度雇傭兵。

    後英軍派出兩個水兵連,帶着“雷一管槍”①前來增援,這個被困兩小時之久的連隊才擡着傷員,狼狽逃回營地。

    接着,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