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

關燈
群衆重重包圍了四方炮台。

     三元裡人民繳獲英軍的軍裝、肩章等物品 在三元裡一帶人民圍殲英國侵略軍的同時,三山村人民也拿起武器,斃傷另路英軍多人,繳獲火炮二門及槍械一部。

    廣州附近其它各地的人民群衆也紛紛自動參加抗英鬥争。

    5月28日,佛山鎮義民圍殲占據龜岡炮台的英軍,傷敵數十人,擊毀舢闆數隻。

    新安縣武舉庾體群等亦組織群衆,于5月24日深夜襲擊泊于虎門的英船,燒毀一艘。

    所有這些,都表現了中國人民堅決反對外來侵略的英勇鬥争一精一神。

     5月31日,英國侵略者以進攻廣州城相威脅,迫使奕山派餘保純出面誘騙和威脅抗英群衆,解散了義軍。

    6月1日,英軍根據《廣州和約》的規定開始撤離廣州,6月7日全部撤至珠江口外。

     英軍此次沿珠江北進,孤軍深入百餘裡,進犯廣州,本為清軍提一供了極好的殲敵機會。

    當時,集中于廣州附近的清軍不下二萬人,占有很大的兵力優勢,又有縱橫交錯的江河港汊和山岡林木可以利用,有堅固的城池和衆多的炮台可資依托,有廣大民衆一愛一國武裝的自動支援,完全可以利用以逸待勞、以衆擊寡的有利條件,多方襲擾和打擊敵人。

    特别是英軍在廣州登岸之後,基本上不再擁有“船堅炮利”的優勢,清軍更可以己之長,擊敵之短,給敵人以重創。

    但清軍不僅在水上敵不過英軍,在陸上同樣不能取勝,這是清廷昏庸、将帥無能的表現。

    清軍軍事思想保守,築城落後,戰法呆闆,加以臨時從各省一抽一兵參戰,非但兵将互不熟悉,而且互相對立,互不支援,雖然數量上占有很大優勢,卻形不成一支組織嚴密、指揮統一、行動一緻的軍隊,這些都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即使如此,仍有部分一愛一國官兵在戰争中表現了不屈不撓的英勇犧牲一精一神,特别是手持簡陋武器的三元裡等地人民,憑着一腔熱血,有勇有謀,使擁有良好武器裝備的英軍多次陷入重圍,遭到重大殺傷,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

     -------------------------------------------------------------------------------- ①《會審琦善親供》,《鴉片戰争》(四),第210頁。

     ②高人■:《琦善将白含章鮑鵬帶往粵東或至别構事端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645頁。

     ③琦善:《照複英人并籌辦防守情形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655頁。

     ④《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617—618頁。

     ①陳連升(?—1841),湖北鶴峰人,行伍出身。

    1839年李部擊退盤踞珠江口官湧之英軍,因功擢三江口副将,調守沙角炮台。

     ①[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譯本)第一卷,第306頁。

     ②[英]賓漢:《英軍在華作戰記》,《鴉片戰争》(五),第175—176頁。

     ③琦善:《籌防堵英船并酌拟章程底稿呈覽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814—815頁。

     ④參見《光明日報》1983年2月2日第3版胡思庸、鄭永福文章:《〈川鼻草約〉考略》。

    * ⑤《上谕二》,《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712頁。

     ①《廷寄二》,《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806頁。

     ①楊芳:《籌備攻守機宜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883頁。

     ①《廷寄》,《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956—957頁。

     ①林則徐提出的六條禦敵措施:一,堵塞水道要口;二,洋面船隻查明備用;三,炮位驗演撥用;四,火船水勇,整理挑用;五,外海戰船,分别籌辦;六,夷情宜周密探報。

    (參見梁廷楠《夷氛聞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65頁。

    ) ②奕山:《官兵漸次到粵分守要隘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1003頁。

     ①奕山:《乘夜焚剿省河英船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1029頁。

     ②關于這次夜襲的戰果,據奕山等奏稱:共燒大兵船二隻,大舢闆船四隻,小舢闆數十隻。

    英方記載:帆船“曙光”、“路易沙”号損失很大,兵船“摩底士底”号上三人受傷,兩根護桅索被切掉。

     ①奕山:《英船攻擊省城并請權宜準其貿易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1044頁。

     ②《廷寄》,《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1046頁。

     ①當時,印度軍裝備的是比較落後的燧發槍,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

    但英軍已部分裝備了先進的用雷一管擊發的布倫司威克式步槍,槍彈仍是球形,前裝藥,射程為三百三十米,雨天已不受影響。

    英軍派到三元裡增援的兩個水兵連,即裝備這類步槍,俗稱“雷一管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