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

關燈
略機動部隊。

    往往一抽一兵數千,牽動數省;且千裡赴援,遠水近火。

    戰火臨頭,既不知敵,又不知己,倉卒應戰,自然無法實施正确的戰争指導。

    戰争過程中,清廷先則輕敵如蟻,繼則畏敵如虎;對于戰守大計,隻能籠統地提出什麼“先威後德”、“大張撻伐,聚而殲旃”、“沿海一體嚴密防範”之類的陳詞濫調,提不出任何切合實際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

    可是,軍政大權卻又高度集中,和戰大事一操一于皇帝一人之手。

    前線作戰,事無巨細,都決策于北京,而當時通信不便,上下情況隔膜,前方将帥無權根據具體情況機斷行一事,即使朝廷作出的決策明顯落後于形勢,也不得不遵照執行。

    道光帝颟顸無能,主觀随意,時而言戰,時而乞和,時而增兵,時而裁撤,弄得下面無所适從,嚴重地束縛了前方将帥的手腳。

    加之清廷對全國的戰事又缺乏統一及時的指揮,以緻各戰區常常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使英軍有機可乘。

     四、将領保守,戰術笨拙 清軍将領軍事思想保守落後,戰術呆闆,指揮笨拙,隻知消極防禦,不善于靈活擊敵。

    英軍雖有“船堅炮利”之長,但孤軍遠征,不耐久一戰,更不利于深入内河内陸。

    當時有識之士有鑒于此,曾提出過引敵深入内河内陸,伺機予以奇襲、火攻等戰法。

    無奈前線大吏和将領多數隻知株守炮壘,待敵進攻,不知巧布險勢,出奇緻勝;隻會一線設防,不知縱深機動。

    英軍沿海沿江登陸進攻,多是利用清軍設防的弱點,以艦炮正面轟擊,以登陸兵側翼上陸,行包圍攻擊。

    清軍前敵将領不知認真研究敵人的登陸戰法,改進自己的抗登陸戰術,以緻屢蹈覆轍。

    倘能以炮壘為中堅,設奇兵于側後,待敵迂回接近時,出其不意地伏擊或反擊之,則不難收破敵或挫敵之效。

    英軍深入廣州和浙江慈谿等地時,兵單勢孤,清軍有過不少殲敵良機,卻非但未能乘機殲敵,反為英軍所敗。

    前線将領指揮如此笨拙,豈有不敗之理?! 五、軍隊腐朽,軍民對立 受清王朝腐敗政治的影響,加上承平日久,清軍不僅武器落後,而且軍紀廢弛。

    将弁多同文官一樣,養尊處優,耽于安樂,不理營務。

    他們或坐吃空名,冒領軍饷,或勾結煙販,走私販私。

    軍中酗酒吸毒、聚賭挾一妓一者比比皆是。

    遇有軍事行動,公開勒索地方,強拉夫役,苛征暴斂,甚至強取豪奪,殺害良民。

    加以清朝統治者一向重八旗而輕綠營①,造成軍内矛盾,而駐守各省的軍隊調往有事省區時,又出現“主軍”(本地軍隊)與“客軍”(外省軍隊)的矛盾。

    這些矛盾往往發展成尖銳對立,遇戰互不救援,見利競相搶奪,彼此争功诿過,甚至自相厮殺。

     此外,清軍不但平時欺壓人民,在外敵入侵的情況下依然與人民群衆站在對立的地位。

    英軍每入侵一個地方,當地的人民群衆便紛紛起而自衛,打擊敵人,表現出極大的抗戰積極一性一。

    可是,清廷和各地統兵大員,除林則徐等極少數有識之士外,一般都仇視人民。

    他們動辄誣蔑沿海地區“到處漢一奸一充斥”,聲稱“患不在外而在内”,甚至濫殺無辜。

    由于無視人民群衆的偉大作用,對于象臧纡青所建議的軍民結合、遊擊戰與正規戰結合的“散戰”之法,自然不可能付諸實施。

    更有甚者,每遇征戰,軍隊便借機向人民群衆敲榨勒索。

    在浙東反攻作戰前,有的旗兵竟“沿途擄丁壯,掠闆扉,以四民擡一兵卧而入城”②。

    軍隊紀律如此敗壞,不僅很難得到人民群衆的支援與配合,其戰鬥力也勢難維持。

     總之,清王朝政治腐敗,經濟落後,閉關自守,不明敵情,戰守無策,指導無能,将領保守,戰術笨拙,軍隊腐朽,軍民對立,所有這一切,正是它腐朽沒落的反映,也是招緻戰争失敗的主要原因。

     -------------------------------------------------------------------------------- ①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206頁。

     ①清統治者在節制軍隊方面也反映出民族歧視的特點。

    八旗兵半數以上駐于京畿地區,其餘駐于全國各戰略要地,一方而鎮壓各族人民的反抗,一方面起着監視綠營的作用。

    綠營兵分散駐于全國各地,除守衛邊防、鎮守地方外,還要擔負河工、漕運、守陵以及其它各種繁雜勤務,而政治和物質待遇卻遠比八旗兵為差。

     ②範城:《質言》,轉引自範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