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遊,沿江軍民英勇抗戰
關燈
小
中
大
極其嚴重的破壞。
鎮江保衛戰是鴉片戰争中清軍以劣勢的兵力,落後的武器,打得最為英勇悲壯的一戰。
英軍在這次戰鬥中投入的兵力,是鴉片戰争開始以來最多的一次,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死三十七名,傷一百二十七名)。
事實再一次表明,隻要清軍将領決心抵抗,有敢于犧牲的一精一神,部隊還是有一定戰鬥力的。
恩格斯曾經指出:如果英國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①。
在英軍西侵過程中,江蘇沿江一帶人民和東南沿海各地人民一樣,對侵略者的入侵進行了英勇的回擊。
英軍侵入吳淞口,占領寶山、上海等地後,曾多次派遣小鄙部隊向内地探路搜索,當地人民自動組織起來,伺隙襲擊侵略者。
太倉州臯橋一帶農民曾預設埋伏,誘敵上岸,以鋤頭等擊殺敵人,侵略者終于不敢再行上岸。
靖江人民也用擡槍等襲擊英艦,迫使敵人撤走。
鎮江、揚州、瓜洲、儀征等地鹽民和漁民疍戶,也紛紛拿起武器,殺鬼子,破洋船,狠揍入侵之敵。
長江北岸人民在短期内就組織了八九萬人的一團一練義勇,群衆争獻銅鐵鑄造大炮,準備迎擊侵略軍。
五、《南京條約》的簽訂 早在7月16日,道光帝就密谕耆英,隻要英國息戰退兵,便同意割讓香港,并增開通商口岸。
鎮江失守後,道光帝決心專意“議撫”,授權耆英、伊裡布“便宜行一事,務須妥速辦理,不可稍涉遊一移”,并令奕經所率援軍暫緩由浙赴蘇,“以免該逆疑慮”。
①然而,英軍仍然不理睬清政一府的“羁縻”,他們決心打到江甯,一逼一簽城下之盟。
8月3日,英軍留兵一部于鎮江,艦隊開始向江甯開進,9日抵達江甯江面。
11日,英軍在觀音門附近登岸,軍艦擺開了轟城的架勢。
當天,耆英自無錫趕到江甯,在英軍大炮的威脅下,派人與英方開始了可恥的“和談”,14日即全部接受了英方提出的苛刻條件。
接着,道光帝先後發出了“不得不勉允所請,借作一勞永逸之計”和“各條均準照議辦理”的谕旨。
②29日,耆英、伊裡布、牛鑒等在侵略軍旗艦“臯華麗”号上與英方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外國侵略者強加于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甯條約》,即《南京條約》。
條約規定清政一府割讓香港,開放廣州、廈門、福州、甯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賠款二千一百萬元(等于當時清王朝全年财政收入總數的36%,相當于全國旗綠各營歲饷用銀總數的70%)。
簽約後,英軍艦船陸續撤往定海一帶,第一次鴉片戰争遂告結束。
《南京條約》簽訂後,美、法等國也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一府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
-------------------------------------------------------------------------------- ①《阿伯丁伯爵緻亨利·璞鼎查爵士函》,[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譯本)第一卷,第755—756頁。
①[英]利洛:《英軍在華作戰末期記事——揚子江戰役及南京條約》,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鴉片戰争末期英軍在長江下遊的侵略罪行》弟145頁。
②[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譯本)第一卷,第331頁。
③牛鑒:《防護漕船及江海情形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三),第1575頁。
①牛鑒:《江蘇洋面靜谧現仍嚴防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四),第1877頁。
②牛鑒:《吳淞海口緊要情形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三),第1476頁。
③陳化成(1776—1842),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曆任總兵、提督。
1840年由福建水師提督調任江南提督,在兩江總督裕謙支持下,鑄銅炮、制火藥、修炮台,與士卒同甘苦,于吳淞積極設防,直至以身殉國。
①[英]穆瑞:《在華戰役記》,《鴉片戰争末期英軍在長江下遊的侵略罪行》第228頁。
①由吳淞上駛的英軍艦隊編組情況: ①進攻鎮江的英陸軍編組情況: ①恩格斯:《英人對一華的新遠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第190頁。
①《廷寄》,《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四),第2133頁。
②《廷寄》,《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五),第2277、2307頁。
鎮江保衛戰是鴉片戰争中清軍以劣勢的兵力,落後的武器,打得最為英勇悲壯的一戰。
英軍在這次戰鬥中投入的兵力,是鴉片戰争開始以來最多的一次,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死三十七名,傷一百二十七名)。
事實再一次表明,隻要清軍将領決心抵抗,有敢于犧牲的一精一神,部隊還是有一定戰鬥力的。
恩格斯曾經指出:如果英國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①。
在英軍西侵過程中,江蘇沿江一帶人民和東南沿海各地人民一樣,對侵略者的入侵進行了英勇的回擊。
英軍侵入吳淞口,占領寶山、上海等地後,曾多次派遣小鄙部隊向内地探路搜索,當地人民自動組織起來,伺隙襲擊侵略者。
太倉州臯橋一帶農民曾預設埋伏,誘敵上岸,以鋤頭等擊殺敵人,侵略者終于不敢再行上岸。
靖江人民也用擡槍等襲擊英艦,迫使敵人撤走。
鎮江、揚州、瓜洲、儀征等地鹽民和漁民疍戶,也紛紛拿起武器,殺鬼子,破洋船,狠揍入侵之敵。
長江北岸人民在短期内就組織了八九萬人的一團一練義勇,群衆争獻銅鐵鑄造大炮,準備迎擊侵略軍。
五、《南京條約》的簽訂 早在7月16日,道光帝就密谕耆英,隻要英國息戰退兵,便同意割讓香港,并增開通商口岸。
鎮江失守後,道光帝決心專意“議撫”,授權耆英、伊裡布“便宜行一事,務須妥速辦理,不可稍涉遊一移”,并令奕經所率援軍暫緩由浙赴蘇,“以免該逆疑慮”。
①然而,英軍仍然不理睬清政一府的“羁縻”,他們決心打到江甯,一逼一簽城下之盟。
8月3日,英軍留兵一部于鎮江,艦隊開始向江甯開進,9日抵達江甯江面。
11日,英軍在觀音門附近登岸,軍艦擺開了轟城的架勢。
當天,耆英自無錫趕到江甯,在英軍大炮的威脅下,派人與英方開始了可恥的“和談”,14日即全部接受了英方提出的苛刻條件。
接着,道光帝先後發出了“不得不勉允所請,借作一勞永逸之計”和“各條均準照議辦理”的谕旨。
②29日,耆英、伊裡布、牛鑒等在侵略軍旗艦“臯華麗”号上與英方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外國侵略者強加于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甯條約》,即《南京條約》。
條約規定清政一府割讓香港,開放廣州、廈門、福州、甯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賠款二千一百萬元(等于當時清王朝全年财政收入總數的36%,相當于全國旗綠各營歲饷用銀總數的70%)。
簽約後,英軍艦船陸續撤往定海一帶,第一次鴉片戰争遂告結束。
《南京條約》簽訂後,美、法等國也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一府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
-------------------------------------------------------------------------------- ①《阿伯丁伯爵緻亨利·璞鼎查爵士函》,[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譯本)第一卷,第755—756頁。
①[英]利洛:《英軍在華作戰末期記事——揚子江戰役及南京條約》,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鴉片戰争末期英軍在長江下遊的侵略罪行》弟145頁。
②[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譯本)第一卷,第331頁。
③牛鑒:《防護漕船及江海情形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三),第1575頁。
①牛鑒:《江蘇洋面靜谧現仍嚴防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四),第1877頁。
②牛鑒:《吳淞海口緊要情形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三),第1476頁。
③陳化成(1776—1842),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曆任總兵、提督。
1840年由福建水師提督調任江南提督,在兩江總督裕謙支持下,鑄銅炮、制火藥、修炮台,與士卒同甘苦,于吳淞積極設防,直至以身殉國。
①[英]穆瑞:《在華戰役記》,《鴉片戰争末期英軍在長江下遊的侵略罪行》第228頁。
①由吳淞上駛的英軍艦隊編組情況: ①進攻鎮江的英陸軍編組情況: ①恩格斯:《英人對一華的新遠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第190頁。
①《廷寄》,《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四),第2133頁。
②《廷寄》,《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五),第2277、23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