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遊,沿江軍民英勇抗戰

關燈
及大批存糧,均落入敵手。

    21日,英軍一部乘火輪船二艘、舢闆四五隻進犯松江,在距城八裡處遭到總兵尤渤率領的二千陝甘兵的阻擊。

    英軍發炮轟擊,守軍隐蔽不動。

    待敵接近時,槍炮齊發,予敵軍以殺傷。

    激戰半日,英軍被迫撤退。

    22日,英軍再次進犯,仍未得逞。

    英軍在大肆搶掠之後,于23日退出上海,集中于吳淞口外,揚言北上京津,實則準備溯江西犯。

     四、鎮江保衛戰 英軍攻陷吳淞口後,清廷一面催促耆英、伊裡布等由浙江馳赴江蘇,會同牛鑒“辦理夷務”,加緊議和,一面繼續從華北、東北調兵遣将,并命工部尚書賽尚阿為欽差大臣,馳赴天津,會同直隸總督納爾經額加強天津地區的防備,防止英軍北犯。

    而對于長江下遊的防務,仍未予以足夠重視,隻是同意由浙江調兵二千,協助江蘇駐軍(五六千名)防守沿江要隘及江甯府。

    耆英、牛鑒等一意求和,對防務隻是虛應故事而已。

     7月初,英軍援兵全部到芥,璞鼎查、巴加和臥烏古随即于7月6日率領十一艘軍艦、九艘輪船、四艘運兵船和四十八艘運輸船,裝載陸軍一萬餘人,駛離吳淞口,溯長江而上。

    所有艦船編組成先鋒艦隊和五個縱隊,每個縱隊有八至十三艘運輸船,由一艘戰艦率領(第三縱隊由一艘運兵船率領),并接受該艦艦長的指揮。

    ①每縱隊之間保持三至五公裡距離。

    沿途以測量船為先導,邊測量,邊前進。

    另外,英軍在吳淞口留有軍艦兩艘,用以封鎖長江口,保證後路安全。

    英軍西犯過程中,福山、鵝鼻咀和圌山等長江險隘處的炮台守軍,因兵力薄弱,稍事抵抗,即棄陣而走。

     7月14日下午,英軍摧毀鎮江東面五十裡的圌山關炮台(有炮二十門)。

    之後,因風小暫停西進,隻派測量船繼續上駛,進行偵察。

    17日,大隊英艦進入鎮江江面,随即封鎖瓜洲運河北口,阻斷漕運。

     鎮江位于長江和運河的交會處,是運河的咽喉,江甯的屏障。

    鎮江城雄峙長江南岸,西北有金山,東北有北固山、焦山、象山。

    戰前,由副都統海齡率旗兵一千六百名、綠營兵四百名駐守。

    城内大炮因已大多調運吳淞,僅留下數門。

    英軍侵占吳淞後,四川提督齊慎(4月授參贊大臣,赴浙防英)帶江西兵千餘名、湖北提督(6月署江南提督)劉允孝帶湖北兵千餘名倉卒趕到,駐紮城外,協助防守。

    但在英軍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将領間互不協同,各自為戰,沒有集中統一的指揮。

    海齡未派部隊控制金山與北固山等制高點,而将全部旗兵收縮城内,緊閉四門,不準人民出城。

     巴加和卧烏古曾親自登上鎮江西北的金山寺,察看周圍地形。

    侵略者所見到的是:堅固的城牆上沒有士兵守衛,隻有城西南的半山坡上新建了三座軍營。

    于是他們認為,清軍主力可能已經撤至城外,進攻鎮江城将不會遇到什麼抵抗。

     英軍進攻吳淞時,主要由海軍擔任,這次進攻鎮江,則主要由陸軍負責。

    參戰的陸軍共六千九百一十五人,編為第一、二、三旅和炮兵旅。

    ①其進攻部署是:第一旅(二千三百一十八人)、第三旅(二千一百五十五人)和炮兵旅擔任主攻,矛頭主要指向鎮江西南郊高地的清軍;第二旅(一千八百三十二人)擔任助攻,指向鎮江東北,主要任務是牽制和分散清軍兵力。

     7月21日晨,英軍開始進攻。

    右翼的第一、第三旅和炮兵旅在鎮江西北的金山附近未遭抵抗即順利登陸。

    第一旅上岸後,為分割城内外清軍,直指西南山坡上的清軍兵營。

    經過數小時激戰,清軍不支,齊慎、劉允孝率部退往新豐鎮(今江蘇丹一陽一北)。

    英軍第三旅登岸後,則沿着西城根,直指西門。

     與此同時,英軍第二旅在北固山一帶登岸,直薄城下,冒着清軍的炮火,蜂擁爬梯登城。

    守城旗兵誓死抵抗,有的把敵人推下城去,有的扭住敵人一起跳下城牆。

    上午10時許,北門被打開,大隊英軍沖入城内,向西門方向進攻。

     進攻西門的英軍第三旅遭到清軍的頑強抗擊,城門久攻不下。

    中午,英軍一個爆破小隊在炮火掩護下,用三個火藥包(火藥一百六十磅)将甕城門炸開。

    此時,由北門沖向西門的英軍已将内城門打開,于是大隊英軍由西門蜂擁而入。

     守城清軍節節抵抗,與敵人展開巷戰和肉一搏戰。

    許多旗兵甯死不屈,有的殺死自己的妻兒,然後與敵人拚死搏鬥,直至犧牲。

    海齡督戰到最後時刻,也自一殺身亡。

    英軍破城後,大肆一奸一婬一燒殺,全城大火彌漫數日,繁華的鎮江城遭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