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
關燈
小
中
大
營地于當晚8時落入敵手。
次日中午,英軍開始向長溪嶺清軍大營進發,下午3時許抵達長溪嶺。
文蔚擁兵數千,在長溪嶺“阻險而陣”,竟不敢與敵交鋒,于15日夜即丢棄營地和大批軍械給養,倉皇率部退往曹娥江以西的紹興。
英軍将工事和火藥庫全行毀壞之後,撤回慈谿,17日又全部撤回甯波。
英軍長于海戰,定海地處海島,清軍欲一舉驅逐該處敵軍,确有困難。
而鎮海毗連大一陸,甯波更屬内地,清軍如果指揮得當,同心協力,是有可能将其收複的。
可是,清軍浙東反攻的結果,不僅未能攻克定海、鎮海和甯波,就連大軍雲集的慈谿營地也沒有守祝其所以如此,主要是統兵将領指揮無能。
甯波、鎮海都是比較大的城鎮,各駐英軍千餘人(當時英軍已從印度新調來兩個一團一的兵力),并控制着招寶山、金雞山等炮台,浙東清軍可用于反攻作戰的正規部隊僅一萬餘人,且大部從外省調來,人地生疏,裝備和戰鬥力均差。
而這萬餘兵力,又未集中使用,大部留在數十裡之外,僅以少數兵力采取輕裝奔襲的戰法,企圖同時攻克浙東三城,實屬輕率魯莽之舉。
如此指揮反攻作戰,焉能取勝?甯波、鎮海反攻失利之後,清軍主力損失不大,戰事仍有可為。
當英軍以千餘人冒險深入慈谿時,清軍在數量、地勢和社會條件諸方面都比英軍有利,如能利用這些有利條件,集中使用兵力,各個擊破敵人,不難将侵略軍趕出浙東地區。
但文蔚畏敵如虎,當英軍進攻大寶山之際,他非但不派兵增援,反而聞風喪膽,未戰先逃,緻使清軍又一次遭到失敗,傷亡潰散千餘人。
浙東反攻失敗後,奕經以應援靠近省城的尖山為名,帶領江南兵千人,于3月20日渡過錢塘江,逃回杭州。
為推卸戰敗責任,他在奏折中除強調英軍“船堅炮利”、詭谲異常外,還大肆誣蔑浙東“到處漢一奸一充斥”。
劉韻珂則露骨地宣揚投降派的觀點,在所謂“十慮”的奏折中,大談什麼清軍“銳氣全消”,“其勢必難再振”,即使“續行添調,亦恐無濟于用”,而英軍一火器一精一良,“猛烈異常,無可抵禦”①。
他還特别提醒道光帝注意國内人民可能趁機揭竿而起。
道光帝鑒于廣東和浙東兩次反攻均遭失敗,又害怕人民起而推翻其封建統治,于是在對英态度上,由過去的忽戰忽和變為一意求和。
他起用投降派,任命盛京将軍耆英為欽差大臣、署理杭州将軍,會同已被革職的伊裡布趕赴浙江前線,辦理乞和事宜,并準備釋放英俘。
而此時璞鼎查正野心勃勃地準備進軍長江下遊的鎮江和江甯(今南京),對清廷的乞和根本不予理睬。
-------------------------------------------------------------------------------- ①[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譯本)第一卷,第306頁。
②璞鼎查(1789—1856),英國人。
1803年随英國海軍至印度,參與殖民活動近四十年。
1840年在侵略阿富汗的戰争中晉封男爵。
因富于侵略亞洲“經驗”,受到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的賞識。
①《廷寄》,《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1129頁。
①《廷寄五》,《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1158頁。
①裕謙:《請派林則徐差使并拟駐紮嘉興居中策應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1040頁。
對于裕謙的正确建議,道光帝非但沒有采納,反而将林則徐流戍新疆。
①裕謙:《籌防鎮海片》,《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三),第1226頁。
①[英]賓漢:《英軍在華作戰記》,《鴉片戰争》(五),第264頁。
①汪洵:《光緒定海直隸廳志》,《鴉片戰争》(四),第382—383頁。
①海齡:《請吉林等省辟兵堵剿浙洋英軍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三),第1328—1329頁。
①黎光曙:《籌備天津海防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三),第1421—1422頁。
②劉韻珂:《戰守失利請派元戎速安海嶠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三),第1300—1301頁。
①梁廷楠:《夷氛聞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01頁。
②奕經:《剿襲甯波鎮海未能即時克複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四),第1663頁。
①貝青喬在《咄咄吟》中,稱頌朱貴所部給侵略軍以重大打擊,“英夷自進犯浙東以來,從未遇如此勁兵”。
英人賓漢《英軍在華作戰記》中也說:朱貴“堅持得很好,守住了山”,經多次短兵接戰,最後才放棄。
①劉韻珂:《大兵在慈谿失利事勢深可危慮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四),第1679—1682頁。
次日中午,英軍開始向長溪嶺清軍大營進發,下午3時許抵達長溪嶺。
文蔚擁兵數千,在長溪嶺“阻險而陣”,竟不敢與敵交鋒,于15日夜即丢棄營地和大批軍械給養,倉皇率部退往曹娥江以西的紹興。
英軍将工事和火藥庫全行毀壞之後,撤回慈谿,17日又全部撤回甯波。
英軍長于海戰,定海地處海島,清軍欲一舉驅逐該處敵軍,确有困難。
而鎮海毗連大一陸,甯波更屬内地,清軍如果指揮得當,同心協力,是有可能将其收複的。
可是,清軍浙東反攻的結果,不僅未能攻克定海、鎮海和甯波,就連大軍雲集的慈谿營地也沒有守祝其所以如此,主要是統兵将領指揮無能。
甯波、鎮海都是比較大的城鎮,各駐英軍千餘人(當時英軍已從印度新調來兩個一團一的兵力),并控制着招寶山、金雞山等炮台,浙東清軍可用于反攻作戰的正規部隊僅一萬餘人,且大部從外省調來,人地生疏,裝備和戰鬥力均差。
而這萬餘兵力,又未集中使用,大部留在數十裡之外,僅以少數兵力采取輕裝奔襲的戰法,企圖同時攻克浙東三城,實屬輕率魯莽之舉。
如此指揮反攻作戰,焉能取勝?甯波、鎮海反攻失利之後,清軍主力損失不大,戰事仍有可為。
當英軍以千餘人冒險深入慈谿時,清軍在數量、地勢和社會條件諸方面都比英軍有利,如能利用這些有利條件,集中使用兵力,各個擊破敵人,不難将侵略軍趕出浙東地區。
但文蔚畏敵如虎,當英軍進攻大寶山之際,他非但不派兵增援,反而聞風喪膽,未戰先逃,緻使清軍又一次遭到失敗,傷亡潰散千餘人。
浙東反攻失敗後,奕經以應援靠近省城的尖山為名,帶領江南兵千人,于3月20日渡過錢塘江,逃回杭州。
為推卸戰敗責任,他在奏折中除強調英軍“船堅炮利”、詭谲異常外,還大肆誣蔑浙東“到處漢一奸一充斥”。
劉韻珂則露骨地宣揚投降派的觀點,在所謂“十慮”的奏折中,大談什麼清軍“銳氣全消”,“其勢必難再振”,即使“續行添調,亦恐無濟于用”,而英軍一火器一精一良,“猛烈異常,無可抵禦”①。
他還特别提醒道光帝注意國内人民可能趁機揭竿而起。
道光帝鑒于廣東和浙東兩次反攻均遭失敗,又害怕人民起而推翻其封建統治,于是在對英态度上,由過去的忽戰忽和變為一意求和。
他起用投降派,任命盛京将軍耆英為欽差大臣、署理杭州将軍,會同已被革職的伊裡布趕赴浙江前線,辦理乞和事宜,并準備釋放英俘。
而此時璞鼎查正野心勃勃地準備進軍長江下遊的鎮江和江甯(今南京),對清廷的乞和根本不予理睬。
-------------------------------------------------------------------------------- ①[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譯本)第一卷,第306頁。
②璞鼎查(1789—1856),英國人。
1803年随英國海軍至印度,參與殖民活動近四十年。
1840年在侵略阿富汗的戰争中晉封男爵。
因富于侵略亞洲“經驗”,受到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的賞識。
①《廷寄》,《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1129頁。
①《廷寄五》,《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1158頁。
①裕謙:《請派林則徐差使并拟駐紮嘉興居中策應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1040頁。
對于裕謙的正确建議,道光帝非但沒有采納,反而将林則徐流戍新疆。
①裕謙:《籌防鎮海片》,《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三),第1226頁。
①[英]賓漢:《英軍在華作戰記》,《鴉片戰争》(五),第264頁。
①汪洵:《光緒定海直隸廳志》,《鴉片戰争》(四),第382—383頁。
①海齡:《請吉林等省辟兵堵剿浙洋英軍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三),第1328—1329頁。
①黎光曙:《籌備天津海防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三),第1421—1422頁。
②劉韻珂:《戰守失利請派元戎速安海嶠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三),第1300—1301頁。
①梁廷楠:《夷氛聞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01頁。
②奕經:《剿襲甯波鎮海未能即時克複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四),第1663頁。
①貝青喬在《咄咄吟》中,稱頌朱貴所部給侵略軍以重大打擊,“英夷自進犯浙東以來,從未遇如此勁兵”。
英人賓漢《英軍在華作戰記》中也說:朱貴“堅持得很好,守住了山”,經多次短兵接戰,最後才放棄。
①劉韻珂:《大兵在慈谿失利事勢深可危慮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四),第1679—16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