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

關燈
屬束手無策。

    ”②言外之意,惟有妥協乞和一途了。

     雖然前線處處失敗,朝臣衆說紛纭,浙江大吏束手無策,道光帝為維護其統治利益,仍決定再實行一次“大張撻伐,聚而殲旃”的大反攻,以挽回敗局,顯示“天朝兵威”。

     早在1841年10月,道光帝即已任命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将軍,副都統特依順、侍郎文蔚為參贊大臣,并下令從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四川、山西、甘肅、陝西等省調兵遣将,馳赴浙東。

     奕經離京後,一路遊山玩水,蓄意遷延,直至1842年1月21日,才到達嘉興,與文蔚等籌劃反攻事宜。

    當時,浙江各處防禦兵丁,已有四萬餘人,另有義勇鄉勇九萬餘人。

    奕經、文蔚等表示,一俟各省援兵到齊,即克期進剿,“以正兵明攻其前,以奇兵暗襲其後”。

    奕經也和奕山一樣,不信任當地人民群衆。

    其幕僚臧纡青曾建議:從山東、河南等地招募勇士萬人,于沿海及本地招募漁、蛋、鹽民二萬人,分伏甯波、鎮海、定海,“人自為戰,戰不擇地”,襲擾敵人,使其“步步疑忌驚惶,所在皆風聲鶴唳,俟其魂飛氣餒,然後蹙以大軍,伏舟港口,内處交一逼一而盡殲之”;同時,派當地紳士各率兵勇分伏于定海、鎮海、甯波三城,“預為内應”。

    ①對這樣一個頗有見地的“散攻之法”,奕經雖奏報道光帝批準執行,但他們畢竟不敢依靠人民力量抗敵,因而隻采納了臧纡青關于裡應外合的主張,而對于散戰疲敵、先疲後打的方案,則摒棄不用。

     2月10日,奕經等移駐浙江省城杭州。

    3月上旬,各省援兵到齊,共計一萬一千餘人,另有水勇、鄉勇二萬餘人,陸續開赴浙東前線。

    奕經等認為兵力已厚,決定采勸明攻暗襲,同時并舉”的方針,一舉收複甯波、鎮海和定海。

    其具體部署是:水路(即東路)以乍浦為基地,陸續渡海,潛赴舟山各島及定海城内外,預為埋伏,候期舉動。

    陸路(即南路)分為兩支:一支以二千四百人在慈谿(今慈溪縣慈城鎮)西南三十裡之大隐山集結,準備進攻甯波;另一支以一千九百餘人在慈谿西門外的大寶山集結,準備進攻鎮海。

    此外,還在甯波、鎮海之間的梅圩預伏勇壯三千餘人,準備中途截擊英船。

    另由餘步雲率兵二千駐奉化防堵,文蔚率兵二千進駐長溪嶺(慈谿西北)督戰,奕經率兵一千三百餘人駐于紹興以東的東關居中調度,特依順率兵一千二百餘人駐萬松嶺(杭州南),作為後路應援,兼顧省城和乍浦等地。

     奕經等計劃雖較周密,但英軍已有所察覺,“無日不水陸四出,遠近搜掠,拆壞民房,捉拿鄉民,追究屯兵處所”。

    3月6、7日,英軍又分頭搜索。

    奕經等鑒于“兵勇距敵較近,惟恐稍遲,緻有漏洩”,便決定于3月10日夜發起反攻。

    ② 從大隐山出發進攻甯波的一路,由總兵段永福負責指揮。

    10日夜,都司李燕标帶領前鋒義勇四百餘人,潛赴甯波南門,在内應配合下,殺死守門英兵,沖入城内,直奔府署。

    途中遭到英軍阻擊,不支後退。

    這時,段永福率領的大隊趕到西門,由于英軍已有戒備,城門緊閉,隻得爬城而入,沿街進攻。

    英軍從樓房上面抛擲火球、火箭,使清軍進攻受阻。

    不久,天色已明,清軍不得不陸續撤出戰鬥,反攻甯波遂告失敗。

     從大寶山出發進攻鎮海的一路,由副将朱貴負責指揮。

    10日夜,都司劉天保率前鋒數百人進抵鎮海西門外,見城樓起火,知是内應,即沖門而入。

    由于守門英軍拚死抵抗,清軍三次沖鋒,均未能攻入城内。

    時天色已明,而朱貴所率大隊尚未趕到,劉天保恐英軍斷其歸路,即撤出戰鬥,于是反攻鎮海的戰鬥也告失敗。

     水路進攻定海的計劃,由于風潮不順等原因而一再推遲,直至4月14日,才由熟悉定海情況的鄭鼎臣(已故總兵鄭國鴻之子)主持,發動了一次小辨模的夜襲。

    由于英軍事先已有準備,因而亦未能達到預期目的。

     清軍反攻失敗後,主力集結在慈谿大寶山和長溪嶺一帶。

    英軍決定乘勝發動新的進攻。

     3月15日晨,卧烏古和巴加率領三艘輪船和數十隻舢闆,載兵一千二百餘人,攜帶四門小炮,溯姚江而上。

    中午,行抵慈谿以南的大西壩,留下一艘輪船和少量兵力,以防清軍斷其退路,另兩艘輪船載部分兵力繼續上駛至餘姚東面的丈亭一帶,威脅清軍後路。

    大隊英軍則由大西壩登岸,直撲慈谿南門。

    城内守軍不戰而逃,英軍遂穿城而過,出北門,分路進攻大寶山清軍營地。

    劉天保率兵五百餘人,防守大寶山左側,由于進攻鎮海時火器大部丢失,稍事抵抗即行潰散。

    朱貴率兵四百餘名防守大寶山右側,與敵英勇激戰多時①,傷亡過半,請求駐長溪嶺的文蔚派兵支援。

    文蔚畏敵猶豫,未及時派兵前往,待到傍晚才派出三百人,而此時英軍已進至大寶山之西,切斷了守軍後路。

    最後朱貴父子陣亡,部隊潰散,大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