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
關燈
小
中
大
,暗釘木樁。
英軍進犯前,各炮台共安設大小火炮八十六門,連同定海潰兵,共有防兵五千餘人。
其部署是:提督餘步雲率兵千餘防守招寶山及其以西之東嶽宮;總兵謝朝恩率兵一千五百防守金雞山;總兵李廷揚率兵數百防守東嶽宮以西之攔口埠炮台(該台控扼江口,與金雞、招寶兩山之炮台互為犄角);沿江兩岸停泊火攻船隻,凡可登陸之處,均挖掘暗溝,密布蒺藜,分駐兵勇。
裕謙率兵千餘坐鎮縣城指揮。
英軍攻占定海後,供一應困難,急謀進窺鎮海、甯波,為其冬季駐軍奪取營地。
10月8日,英軍在鎮海外海黃牛礁附近集結,9日完成了臨戰準備。
其進攻計劃和部署是:以艦炮摧毀金雞、招寶兩山的炮台和工事,并阻止鎮海縣城清軍增援,掩護陸軍登岸,攻占上述兩山(以金雞山為主要進攻方向);爾後水陸并進,奪取鎮海。
登陸部隊由陸軍、水兵和海員等二千四百餘人組成,分為左、中、右三個縱隊。
左縱隊由英軍第55一團一、第18一團一以及炮兵、工兵等一千一百七十三人組成,攜山炮四門、臼炮兩門,由卧烏古指揮,擔任攻占金雞山的任務。
中央縱隊由英軍第49一團一以及炮兵、工兵等五百零五人組成,攜榴炮、野戰炮各二門,由馬利斯中校指揮,協助左縱隊奪占金雞山。
右縱隊由水兵、海員以及炮兵、工兵等七百九十七人組成,攜臼炮兩門,由荷伯特艦長指揮,負責攻占招寶山。
10日晨,英軍左、中兩縱隊在三艘軍艦的掩護下開始攻擊。
中央縱隊在金雞山東北的突出部登岸,占領竺山,随即向金雞山前進。
左縱隊乘舢闆駛入小浃江登陸,繞攻金雞山側後。
守軍在腹背受敵,并不斷遭到英軍艦炮和野戰炮猛烈轟擊的情況下,頑強抵抗,多次同進攻之敵展開肉一搏戰。
終因傷亡甚衆,總兵謝朝恩也受傷落海陣亡,金雞山遂為英軍所占。
與此同時,英軍“威裡土厘”号等大型軍艦四艘,以二百餘門艦炮的優勢火力,對招寶山實施猛烈炮擊。
浙江提督餘步雲貪生怕死,率先棄台逃跑。
裕謙指揮鎮海城守兵發炮攔阻,餘步雲仍率部繞山逃往甯波。
上午11時許,英軍右縱隊在招寶山西北麓登岸,不久即占領了招寶山炮台,居高臨下,俯擊縣城。
守軍登城抗擊,英軍以排炮猛轟,掩護其步兵緣梯登城。
裕謙見金雞山、招寶山相繼失守,鎮海城危,為實踐其與城共存亡的誓言,投水自荊守軍傷亡慘重,餘部棄城逃走,鎮海遂于當天下午落入敵手。
英軍攻占鎮海後,其海軍司令巴加于12日乘輪船溯甬江而上,進行測量和偵察。
他發覺甯波甚為空虛,即于次日晨率“摩底士底”号等軍艦四艘和輪船四隻,載兵七百餘名,直犯甯波。
當時,提督餘步雲和知府鄧廷彩所率清軍尚有兩千多人,但他們不作任何抵抗,即率部逃往上虞。
英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浙東重鎮甯波,奪獲城中大批物資。
12月底和次年初,英軍派出小部隊竄至餘姚、慈谿和奉化,進行一騷一擾劫掠後又撤回甯波。
英軍侵占定海、鎮海等地并四出搶掠的罪惡行徑,激起了浙東等地人民和一愛一國人士的強烈反抗。
甯波、鎮海等處人民自動組織各種群衆武裝,神出鬼沒地打擊侵略者。
甯波“黑水一黨一”屢出奇計,“四散隐伏,兩月之中,擒斬數百”,引起“英人一大恐”。
①同時,台灣人民也組織起了衆達數萬的自衛一團一體,抗擊英軍的侵擾。
1841年9月30日,英國運輸艦“牛布大”号炮擊雞籠港(今台灣省基隆佰)時,當地軍民發炮回去,使其桅折索斷,倉皇退出港口,觸礁破裂,艦上人員大部被殲。
同年10月,英兵船一艘再次竄擾 台灣人民英勇抗擊進犯的英軍 台灣雞籠并在三沙灣鼻頭山登陸時,當地人民群衆配合守軍奮力抗擊,經兩日激戰,将敵人逐往外洋。
人民群衆這種可歌可泣的抗英鬥争,與某些清軍的望風潰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五、清軍浙東反攻(參見附圖二) 英軍第二次北犯以來,相繼攻陷廈門、定海、鎮海、甯波等地,不但東南沿海形勢緊張,江蘇、山東、直隸(今河北)、奉天(今遼甯)等省也紛紛告急,要求增加兵力、槍炮和經費。
同時,朝廷内外交章奏議,有的評論失敗的原因,有的陳述今後“剿夷戰法”,有的名為奏報戰防情況,實則認為一切防禦皆無能為力,惟有妥協求和。
京口副都統海齡把戰敗原因歸于沒有“跟蹤追剿”,并認為南方各省軍隊銳氣已失,應另調吉林、黑龍江、直隸、山東等省辟兵,才能“一以當百,足敷堵剿”①。
禦史黎光曙則認為,“前定海、鎮海之所以失利者,由于兵陣單薄,未能層層設伏故也”。
他主張海防炮位應分三層布置,“第二層務使堅于第一層,第三層務更堅于第二層”。
①浙江巡撫劉韻珂則道出了統治集一團一中妥協投降派的失敗主義心聲,他奏稱:“伏查自古制馭外夷之法,惟戰守撫三端,今戰守不利,撫又不可,……實
英軍進犯前,各炮台共安設大小火炮八十六門,連同定海潰兵,共有防兵五千餘人。
其部署是:提督餘步雲率兵千餘防守招寶山及其以西之東嶽宮;總兵謝朝恩率兵一千五百防守金雞山;總兵李廷揚率兵數百防守東嶽宮以西之攔口埠炮台(該台控扼江口,與金雞、招寶兩山之炮台互為犄角);沿江兩岸停泊火攻船隻,凡可登陸之處,均挖掘暗溝,密布蒺藜,分駐兵勇。
裕謙率兵千餘坐鎮縣城指揮。
英軍攻占定海後,供一應困難,急謀進窺鎮海、甯波,為其冬季駐軍奪取營地。
10月8日,英軍在鎮海外海黃牛礁附近集結,9日完成了臨戰準備。
其進攻計劃和部署是:以艦炮摧毀金雞、招寶兩山的炮台和工事,并阻止鎮海縣城清軍增援,掩護陸軍登岸,攻占上述兩山(以金雞山為主要進攻方向);爾後水陸并進,奪取鎮海。
登陸部隊由陸軍、水兵和海員等二千四百餘人組成,分為左、中、右三個縱隊。
左縱隊由英軍第55一團一、第18一團一以及炮兵、工兵等一千一百七十三人組成,攜山炮四門、臼炮兩門,由卧烏古指揮,擔任攻占金雞山的任務。
中央縱隊由英軍第49一團一以及炮兵、工兵等五百零五人組成,攜榴炮、野戰炮各二門,由馬利斯中校指揮,協助左縱隊奪占金雞山。
右縱隊由水兵、海員以及炮兵、工兵等七百九十七人組成,攜臼炮兩門,由荷伯特艦長指揮,負責攻占招寶山。
10日晨,英軍左、中兩縱隊在三艘軍艦的掩護下開始攻擊。
中央縱隊在金雞山東北的突出部登岸,占領竺山,随即向金雞山前進。
左縱隊乘舢闆駛入小浃江登陸,繞攻金雞山側後。
守軍在腹背受敵,并不斷遭到英軍艦炮和野戰炮猛烈轟擊的情況下,頑強抵抗,多次同進攻之敵展開肉一搏戰。
終因傷亡甚衆,總兵謝朝恩也受傷落海陣亡,金雞山遂為英軍所占。
與此同時,英軍“威裡土厘”号等大型軍艦四艘,以二百餘門艦炮的優勢火力,對招寶山實施猛烈炮擊。
浙江提督餘步雲貪生怕死,率先棄台逃跑。
裕謙指揮鎮海城守兵發炮攔阻,餘步雲仍率部繞山逃往甯波。
上午11時許,英軍右縱隊在招寶山西北麓登岸,不久即占領了招寶山炮台,居高臨下,俯擊縣城。
守軍登城抗擊,英軍以排炮猛轟,掩護其步兵緣梯登城。
裕謙見金雞山、招寶山相繼失守,鎮海城危,為實踐其與城共存亡的誓言,投水自荊守軍傷亡慘重,餘部棄城逃走,鎮海遂于當天下午落入敵手。
英軍攻占鎮海後,其海軍司令巴加于12日乘輪船溯甬江而上,進行測量和偵察。
他發覺甯波甚為空虛,即于次日晨率“摩底士底”号等軍艦四艘和輪船四隻,載兵七百餘名,直犯甯波。
當時,提督餘步雲和知府鄧廷彩所率清軍尚有兩千多人,但他們不作任何抵抗,即率部逃往上虞。
英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浙東重鎮甯波,奪獲城中大批物資。
12月底和次年初,英軍派出小部隊竄至餘姚、慈谿和奉化,進行一騷一擾劫掠後又撤回甯波。
英軍侵占定海、鎮海等地并四出搶掠的罪惡行徑,激起了浙東等地人民和一愛一國人士的強烈反抗。
甯波、鎮海等處人民自動組織各種群衆武裝,神出鬼沒地打擊侵略者。
甯波“黑水一黨一”屢出奇計,“四散隐伏,兩月之中,擒斬數百”,引起“英人一大恐”。
①同時,台灣人民也組織起了衆達數萬的自衛一團一體,抗擊英軍的侵擾。
1841年9月30日,英國運輸艦“牛布大”号炮擊雞籠港(今台灣省基隆佰)時,當地軍民發炮回去,使其桅折索斷,倉皇退出港口,觸礁破裂,艦上人員大部被殲。
同年10月,英兵船一艘再次竄擾 台灣人民英勇抗擊進犯的英軍 台灣雞籠并在三沙灣鼻頭山登陸時,當地人民群衆配合守軍奮力抗擊,經兩日激戰,将敵人逐往外洋。
人民群衆這種可歌可泣的抗英鬥争,與某些清軍的望風潰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五、清軍浙東反攻(參見附圖二) 英軍第二次北犯以來,相繼攻陷廈門、定海、鎮海、甯波等地,不但東南沿海形勢緊張,江蘇、山東、直隸(今河北)、奉天(今遼甯)等省也紛紛告急,要求增加兵力、槍炮和經費。
同時,朝廷内外交章奏議,有的評論失敗的原因,有的陳述今後“剿夷戰法”,有的名為奏報戰防情況,實則認為一切防禦皆無能為力,惟有妥協求和。
京口副都統海齡把戰敗原因歸于沒有“跟蹤追剿”,并認為南方各省軍隊銳氣已失,應另調吉林、黑龍江、直隸、山東等省辟兵,才能“一以當百,足敷堵剿”①。
禦史黎光曙則認為,“前定海、鎮海之所以失利者,由于兵陣單薄,未能層層設伏故也”。
他主張海防炮位應分三層布置,“第二層務使堅于第一層,第三層務更堅于第二層”。
①浙江巡撫劉韻珂則道出了統治集一團一中妥協投降派的失敗主義心聲,他奏稱:“伏查自古制馭外夷之法,惟戰守撫三端,今戰守不利,撫又不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