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

關燈
,使廣東海防尤其是虎門的防務,得到了加強。

     虎門位于珠江入海處,是從海上進入廣州的咽喉要地,地勢十分險要。

    沙角山、大角山夾岸對峙,構成第一道門戶。

    由沙角、大角沿江上溯七裡,有上下橫檔島聳立江中,将水道分隔為二。

    東航道可通大船,為洋船進入廣州的唯一水道,兩岸山峰雄峙,構成第二道門戶。

    由橫檔島再上溯五裡,江中有大虎山島,構成第三道門戶。

    沙角山、大角山均築有炮台(沙角炮台築于1801年,大角炮台築于1832年),關天培以兩台間的炮火不能形成交叉火力,無法封鎖海口,将其改為信号炮台,擔負了望警報任務。

    上橫檔島早在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即修築了橫檔炮台,其東岸之南山(亦稱武山)修築了威遠炮台;1815年(嘉慶二十年)又在威遠炮台北側修築了鎮遠炮台。

    關天培到任後,于威遠、鎮遠炮台之間添築了靖遠炮台,于上橫檔島西端添築了永安炮台,西岸南沙山(即蘆灣山)添築了鞏固炮台。

    到鴉片戰争時,橫檔地區共有炮台六座,安置新舊火炮二百一十二門。

    此外,在兩廣總督鄧廷桢的積極支持下,關天培還在橫檔島和南山之間建造了兩道鐵鍊,以防敵艦闌入。

    對1818年修築的大虎山炮台,關天培到任後也作了加固,并添置了炮位。

     關天培不但添築炮台,增加炮位,在炮台構築方面也作了一些改進。

    舊的炮台均系石牆石地,一經炮彈轟擊,碎石橫飛,反而增大敵炮的殺傷力。

    新築的炮台則以巨石為基,上築三合土牆,并增加胸牆厚度,用沙袋或三合土圍護火藥庫。

    此外,還部分改建舊炮台,以減少戰時損傷。

    每門火炮還用增減木墊的辦法,調整射距。

    但所有新舊炮台,仍未脫離古代城堡的結構形式,長牆高台,既無掩蓋,又無交通壕,戰時人員、火炮易受損傷。

     福建也是重點設防的省份之一。

    全省六萬駐軍中,大體水陸各半,分别由水師提督和陸路提督統轄,下設南澳、漳州、台灣、金門、海壇、福甯等鎮。

    福建沿海設防情況遠不如廣東,海口“舊設炮台,大者不過周圍十餘丈,安炮不過四位六位,重不過千斤”①。

    英國鴉片走私船在廣東被逐以後,自1839年冬起,就不斷向福建沿海竄擾。

    1840年3月,新任閩浙總督鄧廷桢由粵抵閩,立即增強沿海兵力,分饬水陸官兵加意嚴防,并自廣東購得洋炮十四門,添築炮台,加強福建防務。

    鑒于形勢緊迫,永久一性一炮台來不及構築,兵部尚書祁寯藻建議以炮墩①代替炮台,于沿海險要處用沙袋築成簡易炮台,以資禦敵。

     (三)林則徐的戰備措施 林則徐抵粵後,在嚴厲禁煙的同時,陸續采取了一系列戰備措施,以應付日益緊張的形勢。

    這些措施是:整頓水師,嚴肅軍紀,演練槍炮,以提高戰鬥力;在尖沙嘴、官湧等處新建炮台;秘密購置西洋大炮,使虎門各炮台的大炮增至三百餘門;購置西洋大船,改裝民船,招募漁民、疍戶(以舟為家的土民)丁壯五千餘人,加以訓練,準備殺敵;此外又一抽一調廣東内地營汛防兵,加強第一線兵力,使虎門的水陸兵力增至三千餘名,澳門增至一千三百餘名,尖沙嘴增至八百餘名。

     林則徐還就如何對付英軍入侵問題,提出過一些具體設想,概括起來,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守為戰,以逸待勞。

    他在1840年3月7日的奏折中寫道:英人“妄誇炮利船堅,各夷船恃為護符,謂可沮我師之驅逐。

    臣等若令師船整隊而出,遠赴外洋,并力嚴驅,非不足以一操一勝算,第洪濤巨一浪一,風信一靡一常,即使将該夷船盡數擊沉,亦隻尋常之事。

    而師船既經遠涉,不能頃刻收回,設有一二疏虞,轉為不值,仍不如以守為戰,以逸待勞之百無一失也。

    ”① 第二,在近海陸地殲敵,不在遠洋接仗。

    林則徐于1839年9月奏稱:有些被英吉利之名所震驚者,往往以其船堅炮利而稱其強,而不知其兵船笨重,吃水深至數丈,僅能取勝外洋,隻要不與之外洋接仗,其技即無所施。

    該兵船一旦進入内河,就會運棹不靈,一遇水淺沙膠,更難轉動。

    其貨船進口,尚需以重金雇請當地人導引,兵船則更不待言。

    “且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娴,……若至岸上,更無能為。

    是其強非不可制也。

    ”② 第三,組織民衆,軍民配合,火攻英船。

    林則徐到廣東以後,一直比較注意依靠民衆,陸上則組織鄉勇、一團一練,水上則招募漁民、疍戶等,以便配合軍隊作戰。

    1840年3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