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

關燈
一、英國遠征軍的組成和作戰部署 英國政一府作出發動侵華戰争的決定之後,即着手組織遠征軍。

    至1840年初,這支侵略軍基本組成。

    海軍艦隊以駐印度海軍司令伯麥為司令,由十六艘軍艦、四艘武裝輪船和二十餘艘運輸船組成。

    這十六艘軍艦中,三艘來自英國本土,三艘來自開普敦②,五艘來自印度,另五艘已先期在中國海面活動。

    侵華陸軍共四千名,其中包括從錫蘭(今斯裡蘭卡)一抽一調的英軍第18一團一,從印度加爾各答一抽一調的英軍第26一團一和第49一團一,此外,還一抽一調了一個印度混合營和兩個炮兵連、兩個工兵連。

    所有陸軍由布爾利上校統率。

    戰争過程中,侵華英軍以印度為主要基地,英國駐印度總督奧克蘭受命籌組陸軍,并對海軍的行動予以合作。

     1840年2月,英國政一府對懿律和義律下達了作戰訓令,給侵華遠征軍規定了如下任務和實施步驟:(一)到達廣東海面後,立即封鎖珠江口,扣留一切中國船隻。

    由于廣州距北京太遠,所以不在那裡進行任何陸上的軍事行動。

    (二)封鎖珠江口之後,立即北上,切斷台灣和廈門之間的運輸,封鎖錢塘江口、長江口和黃河口,占領舟山群島中最适于作司令站以便長期占領的島嶼,并扣留一切中國船隻。

    (三)前往北直隸灣(即渤海灣),遞送《巴麥尊子爵緻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以武力為後盾,與清政一府進行談判,一逼一迫它接受英國政一府提出的關于道歉、賠款、割地、通商等要求。

    (四)如果清政一府拒絕談判,或者談判決裂,海軍司令就應該根據他所指揮的兵力,采取最有效的辦法進行更加活躍的敵對行動。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派一支兵力進入黃河,在黃河與運河的交叉點切斷南北諸省的交通;或派一支兵力進至長江與運河的交叉點,擄走那裡的船隻與貨物;如果認為兵力足夠,還可以占領廈門。

    訓令指出:“給海軍司令留有最充分的自行決斷的餘地,以便他根據他自己的判斷,用最有效的辦法進行他的敵對行動;在這樣情況下,如果中國政一府拒絕滿足我們或中止談判,或迫使陛下全權代表中止談判,那麼海軍司令的敵對行動就不該停止,也不中斷,一直等到中國全權代表簽下足稱滿意的協定,并由皇帝诏準該協定的時候為止。

    ”訓令還給全權代表“保留廣闊的自行決斷的餘地”。

    ① 二、清政一府的海防戰備 (一)清王朝的戰備方針 清朝最高統治集一團一,對于收繳鴉片之後中英之間将會出現何種局面,是否可能爆發戰争等,從未進行廷議,作出應有的分析判斷,提出相應的政治軍事對策,僅由道光帝及軍機大臣們看奏報,下谕令。

    而道光帝既昏聩無知,又狂妄自大,他不準沿海疆臣丢失寸土尺地,又不願為加強海防動用國庫銀兩。

    清朝同西方各國通商近二百年,道光帝對歐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政治經濟制度,竟茫無所知。

    英國借口鴉片問題,已經在調兵遣将,決心武裝侵略中國了,他還認為是“虛聲恫吓”,“實無能為”,隻要嚴防海口,“總不與之外洋接仗”,就足以使敵不攻自斃。

    在這種驕妄無知、盲目輕敵的思想支配下,清廷逐步形成了如下政治、軍事戰略一性一方針,即“先威後德”,“大張撻伐,聚而殲旃”,“沿海一體嚴密防範”等。

    所謂“先威後德”,即驅逐英商,收繳鴉片,必要時“示以兵威”,“使一奸一夷聞風懾服”;然後許以繼續通商,“以示懷遠羁縻”,認為這樣,英人就會“感恩天朝”了。

    顯然,這是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的驕妄自大思想的産物。

    至于“沿海一體嚴密防範”,由于沒有提出明确而具體的措施,實行起來,隻能是分兵把口,處處消極防堵而已。

     (二)東南沿海的設防備戰 東南沿海是清朝布防重點之一,其中廣東駐軍七萬,福建六萬,浙江四萬,江蘇五萬。

    但是,由于清軍的主要任務是鎮壓人民的反抗與起義,沿海水師主要是緝拿海盜,對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武裝侵略缺乏應有的警惕。

    1800年(嘉慶五年)以後,清政一府查禁鴉片,英國的武裝走私商船開始在廣東沿海活動,特别是1830年以後,英國政一府公然派出兵船前來中國沿海,保護鴉片走私,清廷和廣東當局對西方列強的軍事威脅,才開始有所警惕和準備,但仍然缺乏認真的戰備措施。

     1834年9月,兩艘英國軍艦強行闖入虎門并進抵黃埔的嚴重 關天培像 事件發生後,清廷任命關天培①為廣東水師提督。

    關到任後,親曆重洋,查勘要塞,整頓水師,加築炮台,添鑄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