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争

關燈
英國資産階級為了牟取斑額利潤,最大限度地掠奪中國人民,除了向中國輸出一般商品外,還大力傾銷鴉片。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英國東印度公司①獲得了印度鴉片出口的壟斷權,即在印度大規模地生産鴉片,并以非法手段大量輸入中國。

    鴉片貿易給英國資産階級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在一段時期内,“印度的不列颠(英國)當局的收入當中,整整有七分之一是來自向中國人出一售鴉片”②。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清王朝從嘉慶初年開始,便正式宣布禁止鴉片進口。

    這對英國的鴉片販子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

    之後,英商在英國政一府和印度的英國殖民當局的大力鼓勵和慫恿下,賄賂和勾結清朝官吏,大規模地進行鴉片走私,一方面牟取暴利,一方面腐蝕清朝整個官僚體系。

    因此,盡避清王朝三令五申地嚴禁鴉片,年輸入量仍由十九世紀初的四千箱左右,猛增到1838年(道光十八年)的四萬餘箱。

     鴉片的大量輸入,嚴重損害了中國人民的健康和經濟生活,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危機。

    上至貴族達官,下至紳商百姓以及八旗綠營兵丁,吸食鴉片的人越來越多。

    據1835年統計,全國吸食鴉片者約在二百萬人以上,而“現任督撫,嗜煙者約占半數”①,這就加速了清朝統治機器的腐化。

    鴉片輸入激增,使中國在中英貿易中迅速由年出超白銀七百餘萬兩轉為入超數千萬兩,造成白銀外一流、銀貴錢賤、國庫空虛等嚴重的經濟後果。

    而這些後果最終又都轉嫁到廣大勞動人民身上,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滿與反抗。

    道光帝②迫于煙毒泛濫的嚴重形勢,害怕有朝一日真會出現“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饷之銀”③的局面,乃于1838年冬,改變了以往既畏懼鴉片之害,又不願放棄因鴉片走私而受賄獲利的猶豫搖擺态度,決定摒棄與鴉片走私有密切關系的“弛禁派”的主張,采納了“嚴禁派”④的建議。

    同時,任命在兩湖地區禁煙卓有成效的湖廣總督林則徐①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主持禁煙事宜,并節制廣東水師。

     林則徐于1839年3月10日到達廣州後,立即與兩廣總督鄧廷桢②等整頓海防,嚴拿煙販,懲處受賄官弁;同時曉谕外商,限 林則徐畫像 期呈繳煙土,出具“永不夾帶鴉片”的保證書。

    在當地人民的積極支持下,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在廣東迅速開展起來。

    林則徐排除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巨商的阻撓破壞,于4、5月間,共繳得英美等國輸入的鴉片二百三十七萬餘斤,并根據道光帝的命令,于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上全部當衆銷毀。

    這一果敢的舉動,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反抗鴉片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決心,給了英國侵略勢力以沉重的打擊。

    自然,英國侵略者決不肯就此罷休,他們決心借機挑一起戰争,以達其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目的。

     英國決定發動侵華戰争是蓄謀已久的。

    早在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密令大鴉片商胡夏米乘船自廣州北駛,經廈門、福州、甯波、上海、山東半島、山海關等地,對中國沿海作了一次帶戰略偵察一性一的航行。

    1835年7月24日,胡夏米在給英國政一府的報告中提出:隻要一支小小的海軍艦隊,就足以制一服清王朝。

    他還對艦隊的組成、兵力數量、集結海域和行動季節等等提出了具體建議。

    ①1838年7月,英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他侖遵照英國政一府的旨意,率領軍艦三艘,竄到珠江口,再次對中國進行武力威脅和偵察。

    同年,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訓令義律利用任何有利的機會獲取中國沿海貿易場所和海島的情報,并要他在廣州或澳門的公務人員中指定專人從事此項工作,返回後,把所到地方的商業、工業情況以及所獲悉的任何有關地理、博物等方面的知識,寫成詳細報告,以便轉呈英國政一府。

    ②1839年4月3日,義律以中國收繳鴉片為由,建議英國政一府“立刻用武力占領舟山島,嚴密封鎖廣州、甯波兩港,以及從海口直到運河口的揚子江江面”,給中國“以迅速而沉重的打擊”。

    ①林則徐虎門銷煙後,義律命令英國船主拒絕在“永不夾帶鴉片”的保證書上簽字。

    7月7日發生英國海員在九龍尖沙嘴村毆斃中國百姓林維喜事件,義律又拒不交出兇犯。

    在此情況下,林則徐下令将英國人逐出澳門,并斷絕其一切接濟。

    義律離開澳門後,即派人馳報英印總督奧克蘭,請求派兵船來華。

    不久,英艦“窩拉尼”号、“海阿新”号先後抵達廣東海面。

    9月4日,義律率軍艦“窩拉尼”号及武裝船多艘,闖入九龍灣,炮擊清軍水師船隻。

    清軍水師奮勇還擊,将其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