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鴉片戰争前的世界與中國

關燈
1840—1842年,英國殖民者對中國發動了一場侵略戰争,其導火線是由于英國強行向中國推銷鴉片,故稱鴉片戰争,也叫第一次鴉片戰争。

    這次戰争以後,中國由封建社會一步步地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1840年成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一節鴉片戰争前的世界與中國 第一次鴉片戰争前,世界資本主義正處于迅速發展時期。

    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美等)經過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為主要标志的産業革命,社會生産力大幅度提高,創造了過去任何時代無法比拟的巨大的物質财富和先進的科學技術。

    但是,随着經濟的發展和生産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日益加深了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

    資産階級為了擺脫經濟危機,貪得無厭地追求利潤,對内加緊剝削、壓迫工人和廣大勞動人民,對外不斷發動侵略戰争,大規模地掠奪殖民地,開辟新的原料産地和商品銷一售市常 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争奪殖民地的過程中,經曆了許多次戰争,建立了強大的武裝力量,并随着工業的發展,不斷改進軍隊的組織編制和武器裝備。

     由于戰争頻繁,戰争的地域和規模不斷擴大,歐洲各國的常備軍不斷增加。

    至十九世紀上半葉,整個歐洲約有二百萬軍隊(戰時倍之),其中為數五十萬以上的有法國和俄國。

    英國當時主要是海上強國,陸軍約有十四萬,連同用于内衛的國民軍,共二十萬左右。

    鴉片戰争前,歐洲除英國外,各主要國家已普遍實行征兵制,英、法等國還招募外籍雇傭兵。

    各國普遍設立培訓軍官的軍事學校。

    法國曾規定所有軍官都要經過軍事學校訓練。

    平時,大多數國家軍隊的最高編制單位通常是一團一,也有的編基幹軍;軍(軍一團一)、師、旅的建制多半在戰時才采用。

    步兵一般以營為基本戰術單位,編制人數在八百至一千之間。

    英軍每營有十個連,每連九十至一百二十人;法軍每營六個連,每連人數不等。

    騎兵一般以連為基本戰術單位。

     在武器裝備方面,到十九世紀初,歐洲各國都能用生鐵和銅鑄造各種滑膛前裝火炮,并依其口徑與炮管長度之比例,區分為加農炮、榴彈炮和臼炮;炮身重量從幾百斤、幾千斤直至萬餘斤;口徑從幾英寸到十餘英寸;炮彈有實心彈、霰彈、燃一燒彈和爆炸彈(英國已發明空中爆炸的榴霰彈);火炮的有效射程達到千餘米。

    随着炮車的不斷改進,火炮的機動一性一能大大增強,逐漸成為西歐各國作戰的重要武器,有的在一次會戰中,雙方各自動用的火炮達四五百門之多。

    步槍的改進則比較緩慢,在相當長的時期中,始終以前裝滑膛為基本型式。

    英軍在第一次鴉片戰争時期使用的博克式和布倫司威克式步槍,也都是滑膛槍,有效射程為三百米左右。

     為适應對外貿易和掠奪海外殖民地的需要,西方國家十分重視發展海軍。

    自1807年美國發明第一艘用蒸汽作動力的客輪[1]以後,英國于1827年首先将蒸汽機裝在軍艦上。

    這種艦隻可以不受風向和水的流向的影響,從而加快了航速,增強了機動一性一。

    但由于蒸汽機體積龐大,機器和燃一燒用煤占了很大的面積和重量,以緻裝載火炮的數量大受限制,加以機器和劃水輪都暴露在外,作戰時易被敵方炮火擊中,因此,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前後,裝有蒸汽機的明輪艦隻一般隻用于巡航、偵察、通信和短途運輸。

    第一次鴉片戰争時,英國的戰列艦仍全部依靠帆力,大型戰列艦有二至三層甲闆,分别裝備有七十到一百二十門火炮,發射三十二磅炮彈,艦首和艦尾裝有可發射五十六和六十八磅實心彈的加農炮,或裝有可發射爆炸彈的大口徑加農炮。

    英國是海軍發展最快的國家,1836年時,已擁有大小艦艇五百六十艘,并積累了許多海戰和登陸作戰經驗,成為稱霸世界的最大的海軍強國。

     英、法等資本主義列強,正是憑借裝備有先進的軍艦、大炮和具有戰争經驗的侵略軍,實行炮艦政策,到處橫沖直闖,打開了一個又一個經濟不發達國家的大門。

    至第一次鴉片戰争前,中國的一些鄰近地區和國家,有的已經變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有的正在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和威脅。

    中國也早已成為它們觊觎的對象。

     當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向世界各地猛烈侵略擴張的時候,中國正處于封建制度沒落和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盛到衰的時期。

     自康熙(1662—1722年)到乾隆(1736—1795年)年間,清朝封建統治者從王朝的“長治久安”出發,采取了一些客觀上有利于休養生息的措施。

    經過各族人民的創造一性一勞動,使明末清初陷于崩潰的社會經濟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