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俄國
關燈
小
中
大
的阿穆爾河看,因為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已将他們從這條河那裡逐走。
俄國人的興趣由于中、英之間1839至1842年的所謂的鴉片戰争而得到進一步的促進(見第十六章第一節)。
作為戰争的結果,英國并吞了香港,并在長江流域有了極大的勢力。
俄國人這時決心在阿穆爾河流域定居,以免英國人下一步獲得對阿穆爾河河口的控制,從而堵住他們通往太平洋的天然出口。
在僅僅10年的時間裡,俄國人實現了他們在這一極其重要的地區的所有目标。
他們取得成功的一個原因是年青購民古拉·穆拉維約夫伯爵的野心和幹勁,他于1847年38歲時被任命為東西伯利亞總督。
另一原因是中國的軟弱,那時的中國與17世紀中将俄國人從阿穆爾河流域逐走的強大帝國相比,隻是一個空殼子。
穆拉維約夫伯爵擁有總督的廣泛權力,但是,他仍越權派遣從事探險的遠征隊把俄國旗幟插到外國土地上。
他手下的一名軍官、來維爾斯科伊船長(後來的海軍上将)在堪察加半島建立了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要塞,在攆走薩哈林島上的日本移民後,踏勘并占領了該島,使汽船在阿穆爾河下水,鼓勵俄國殖民者定居阿穆爾河流域,并沿阿穆爾河河口和朝鮮邊界之間的海岸建立了許多貿易站。
對一個巨大地區的這種侵入的顯著特點是僅使用了少量的人。
東維爾斯科伊隻有其船上的全體船員可由他支配,因此,他派6個人守衛一個貿易站,派7個人守衛另一貿易站。
再各派8個人守衛其他兩個貿易越。
由于整個地區是一片中國人對它隻有模糊的宗主權、沒有任何控制的無人地帶,這種小辨模的行動是可行的。
實際上,中國朝廷完全不知道俄國的做法,是俄國政一府自己于1851年5月把所發生的事通知了中國人。
5年後,也就是1856年,戰事再一次在中國和英國之間爆發。
中國人又遭慘敗,不得不因天津條約(1858年)而向西方商人開放更多的港口和作其他的讓步。
穆拉維約夫抓住這一機會警告中國人注意英國人控制阿穆爾河的危險,并提議俄、中兩國共同防守這一地區。
結果是訂立瑷珲條約(1858年);根據這一條約,俄國獲得阿穆爾河的至烏蘇裡江為止的左岸,此外,俄國和中國對阿穆爾河的直到大海為止的兩岸行使共同的主權。
穆拉維約夫這時仔細地勘探了新赢得的地區,發現由于阿穆爾河下遊區的冰的形成情況,控制該河的兩岸對航行方面的目的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他還在朝鮮邊界附近的海岸發現了一個極好的港灣。
他不顧瑷珲條約的規定,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城市(1860年),用意深長地把它取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東方的王後。
當時,中國已卷入與西方強國的進一步的糾紛中,1860年,北京被英、法聯軍占領。
俄國駐北京的公使尼古拉·伊格納蒂夫伯爵作為調解人提一供了幫助,成功地使同盟國在不太煩苛的條件下撤離首都。
作為對這一幫助的報酬,中國政一府心甘情願地議訂了北京條約(1860年),把阿穆爾河的從烏蘇裡江直到大海為止的兩岸以及從阿穆爾河河口到朝鮮邊界的整個沿海地區給了俄國。
随着赢得這些新的遼闊的(存在到今天的)邊遠地區,俄國在遠東的擴張開始停止。
這種擴張直到别世紀初才又重新開始,因為20世紀初,沙皇尼古拉二世試圖向南侵入朝鮮和滿洲,從而加速與日本的一場災難一性一的戰争。
中亞在此期間,俄國人也正在侵入中亞,不過,他們向這一地區的推進是直到19世紀第二個25年時才開始的。
之所以會耽擱,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可與北方有利可圖的皮一毛一貿易相比的經濟刺激。
但是,還有其他一些原因:中亞的氣候和植被全然不同于俄國人所習慣的氣候和植被。
緊一靠着西伯利亞南部的是居住着哈薩克遊牧民的草原區。
再往南去,是大沙漠,上面點綴着供養了布哈拉、希瓦和浩罕這些古老的穆斯林汗國的肥沃綠洲。
19世紀末葉以前,這些汗國在軍事上比分散的西伯利亞部落強大得多,能夠一直避免與俄國人親近。
實際上,俄國人為了擋住遊牧民對其西伯利亞居留地的襲擊,已在18世紀期間從奧倫堡到鄂木斯克修築了一系列防禦工事。
在1824至1854年的30年間,俄國人征服了直到錫爾河的哈薩克草原,從而首次進入中亞。
他們希望錫爾河充當一條永久的天然邊界,但情況證明并非如此。
遠離首都、渴求榮譽和晉升的地方指揮官野心勃勃,時常通過造成既成事實來迫使政一府有所行動。
擄掠集一團一的經常一性一的一騷一擾也緻使俄國人不顧聖彼得堡的疑慮和英國的抗議,進一步奮力前進。
甚至英國政治家寇松勳爵也承認:"由于缺乏實際的障礙,由于所面臨的敵人對生命的統治是劫掠,而且他們除了失敗外不懂得外交上的邏輯,所以,俄國正象地球理應要繞太一陽一轉一樣,不得不前進。
" 中亞穆斯林文明的傳說中的中心,一個又一個地陷入正在前進中的俄國人之手——塔什幹于1865年陷落,布哈拉手1868年陷落,希瓦于1873年陷落,格奧克-傑彼于1881年陷落,梅爾夫于1884年陷落。
這些猛烈的推進使在印度的英國人一大為驚恐,遂戰争的危機和謠言一再發生。
然而,這一世紀是在沒有公開沖突的情況下過去的,主要原因在于英、俄相隔的距離非常遙遠、運輸工具又十分有限。
英、俄之間的鬥争不是圍繞武器的較量,而是圍繞控制介于它們之間的國家、尤其是波斯和阿富汗而進行的。
俄國的統治大大地改變了中亞,不過程度上仍不及美國的統治對印度的改變。
在積極方面,俄國人廢除了普遍的奴隸制度和奴隸貿易,僅僅在撒馬爾罕及其附近地方就解放了10,000名奴隸。
俄國人還鋪築鐵路,其中著名的是奧倫堡-塔什幹鐵路線,它幫助俄國人進行征服和實現現代化。
由于廉價的運輸和俄國紡織工業的不斷增長的需要,棉花栽培有了驚人的增長。
1884年,在俄國人的倡議下,有300俄畝土地(1俄畝=2.7英畝)用于種棉花;到1899年,棉花的種植面積已猛增到90000俄畝。
俄國人還引進某些土地改革,包括減少農民的稅和農民對國家及地主所須履行的義務勞動。
另一方面,由于俄國人有計劃地征用哈薩克人的放牧地,牲畜的數目減少,并出現普遍的饑荒。
俄國人沒有為土著的教育做什麼事,把這一工作幾乎完全留給了穆斯林的一毛一拉。
在其他諸如法院系統和地方政一府之類的領域,他們不及在印度的英國人活躍。
最後結果是,在給中亞和沙皇帝國的其他地區一樣帶來許多變化的布爾什維克革命以前,衆多的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土庫曼人、烏茲别克人和塔吉克人并沒有因俄國人的到來而受到什麼影響。
盡避有了鐵路建設和棉花栽培的傳播,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還是生活在為語言、宗教和風俗習慣的障壁所分隔的不同世界裡。
滿洲19世紀90年代,俄國的興趣從中亞轉移到遠東。
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正慢慢地接近完成,為俄國的經濟擴張和政治擴張提一供了新的機會。
新任命的财政大臣塞奇·維特伯爵向沙皇亞曆山大三世呈遞了一份報告(1892年11月6日),他在報告中說,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線将代替蘇伊士運河、成為前往中國的主要商人路線。
他預見到俄國将處于亞洲和西方世界之間的仲裁人的地位,主張建立中俄聯盟作為實現上述地位的最好手段。
1895年中日戰争的爆發(見第十六章第一節)為維特所贊成的聯盟鋪平了道路。
中國又輕易地被打敗,再三懇求英國和美國進行調解。
英、美兩國的拒絕迫使中國接受馬關條約(1895年4月17日);根據條約,中國割讓台灣、澎湖列島及遼東半島給日本。
但是,俄國這時與德國和法國一起進行幹涉,迫使日本人歸還遼東半島。
這一幫助給中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年,中國人心甘情願地與俄國簽訂一個秘密條約。
該條約規定在日本侵略的情況下相互援助,而且還将建造穿過滿洲、直抵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東鐵路的特許權授予一家共同的中俄銀行。
這家銀行名義上是一個私營公司,但實際上卻為俄國政一府所擁有、歸俄國政一府管理。
到1904年日俄戰争爆發時,它已在滿洲敷設了總長為1596哩的鐵路。
1898年,為了對包括戰略港口旅順在内的遼東半島進行為期25年的租借,俄國跟中國談判;随後,俄國開始了在遠東的下一步推進。
兩年後,俄國人利用伴随義和一團一起義而來的動亂占領了整個滿洲地區。
俄國這種穩步的侵占使日本人驚恐,因為日本人對亞洲大一陸有他們自己的野心。
日本人不能獨力阻擋俄國人,所以決定通過獲得同盟國來加強自己的力量。
1902年1月30日,他們與英國締結軍事聯盟(詳見第十六章第八節);這一後盾增強了日本人的力量,他們決心向俄國進行清算。
1903年7月,日本人提議,俄國應該承認日本在朝鮮的"占優勢的利益",作為回報,他們将承認俄國在滿洲鐵路事業方面的"特殊利益"。
對日本人的這一提議,俄國人的意見有分歧。
财政大臣維特伯爵贊成接受提議,因為他感興趣的是經濟侵入而不是帶有戰争危險的政治并吞。
但是,有影響的俄國冒險家們在朝鮮北部有巨大的木材租借地,希望能使自己的政一府專心一意地促進他們的個人财富。
俄國軍界由于他們在旅順港的現有基地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間的漫長距離,想在朝鮮沿海一帶獲得一個基地。
俄國某些政治家因為擔心國内不斷高漲的革命一浪一潮,贊成以一次"小小的勝利的戰争"充當民衆一騷一動的避雷針。
無疑,在他們的心目中,或者說在軍人的心目中,俄國将在與日本的戰争中取勝。
事實上,他們輕蔑地稱日本人為"馬卡基"即"小猴子",而且他們還認真地辯論一個俄國士兵是否抵得上一個半甚至二個日本士兵。
這批冒險家、軍國主義者和政治家獨行其是,設法免去維特的職務,實際拒絕了日本人的提議。
由于有與英國的聯盟作保障,再加上擔心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即将竣工,日本人迅速、果斷地發動了攻擊。
1904年2月5日,日本人停止談判,三天後,他們未經正式宣戰就進攻在旅順港的俄國艦隊。
日俄戰争在随後的戰役中,日本的大衛始終擊敗俄國的歌利亞。
由于俄國軍隊在離歐洲俄國的工業中心數千裡遠的地方作戰,橫貫西伯利亞的單軌鐵路完全不能滿足他們的供一應需要。
在戰争的第一階段,日本人包圍了旅順港,經過148天的圍攻,于1904年12月19日占領了這座要塞。
第二階段由在滿洲平原上的一系列戰役構成。
日本人在這些戰役中也獲得了勝利,把俄國人趕到沈一陽一以北。
然而,這些戰役并不是決定一性一的,因為俄國軍隊仍未受損,而且還随着交通的改善而得
俄國人的興趣由于中、英之間1839至1842年的所謂的鴉片戰争而得到進一步的促進(見第十六章第一節)。
作為戰争的結果,英國并吞了香港,并在長江流域有了極大的勢力。
俄國人這時決心在阿穆爾河流域定居,以免英國人下一步獲得對阿穆爾河河口的控制,從而堵住他們通往太平洋的天然出口。
在僅僅10年的時間裡,俄國人實現了他們在這一極其重要的地區的所有目标。
他們取得成功的一個原因是年青購民古拉·穆拉維約夫伯爵的野心和幹勁,他于1847年38歲時被任命為東西伯利亞總督。
另一原因是中國的軟弱,那時的中國與17世紀中将俄國人從阿穆爾河流域逐走的強大帝國相比,隻是一個空殼子。
穆拉維約夫伯爵擁有總督的廣泛權力,但是,他仍越權派遣從事探險的遠征隊把俄國旗幟插到外國土地上。
他手下的一名軍官、來維爾斯科伊船長(後來的海軍上将)在堪察加半島建立了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要塞,在攆走薩哈林島上的日本移民後,踏勘并占領了該島,使汽船在阿穆爾河下水,鼓勵俄國殖民者定居阿穆爾河流域,并沿阿穆爾河河口和朝鮮邊界之間的海岸建立了許多貿易站。
對一個巨大地區的這種侵入的顯著特點是僅使用了少量的人。
東維爾斯科伊隻有其船上的全體船員可由他支配,因此,他派6個人守衛一個貿易站,派7個人守衛另一貿易站。
再各派8個人守衛其他兩個貿易越。
由于整個地區是一片中國人對它隻有模糊的宗主權、沒有任何控制的無人地帶,這種小辨模的行動是可行的。
實際上,中國朝廷完全不知道俄國的做法,是俄國政一府自己于1851年5月把所發生的事通知了中國人。
5年後,也就是1856年,戰事再一次在中國和英國之間爆發。
中國人又遭慘敗,不得不因天津條約(1858年)而向西方商人開放更多的港口和作其他的讓步。
穆拉維約夫抓住這一機會警告中國人注意英國人控制阿穆爾河的危險,并提議俄、中兩國共同防守這一地區。
結果是訂立瑷珲條約(1858年);根據這一條約,俄國獲得阿穆爾河的至烏蘇裡江為止的左岸,此外,俄國和中國對阿穆爾河的直到大海為止的兩岸行使共同的主權。
穆拉維約夫這時仔細地勘探了新赢得的地區,發現由于阿穆爾河下遊區的冰的形成情況,控制該河的兩岸對航行方面的目的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他還在朝鮮邊界附近的海岸發現了一個極好的港灣。
他不顧瑷珲條約的規定,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城市(1860年),用意深長地把它取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東方的王後。
當時,中國已卷入與西方強國的進一步的糾紛中,1860年,北京被英、法聯軍占領。
俄國駐北京的公使尼古拉·伊格納蒂夫伯爵作為調解人提一供了幫助,成功地使同盟國在不太煩苛的條件下撤離首都。
作為對這一幫助的報酬,中國政一府心甘情願地議訂了北京條約(1860年),把阿穆爾河的從烏蘇裡江直到大海為止的兩岸以及從阿穆爾河河口到朝鮮邊界的整個沿海地區給了俄國。
随着赢得這些新的遼闊的(存在到今天的)邊遠地區,俄國在遠東的擴張開始停止。
這種擴張直到别世紀初才又重新開始,因為20世紀初,沙皇尼古拉二世試圖向南侵入朝鮮和滿洲,從而加速與日本的一場災難一性一的戰争。
中亞在此期間,俄國人也正在侵入中亞,不過,他們向這一地區的推進是直到19世紀第二個25年時才開始的。
之所以會耽擱,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可與北方有利可圖的皮一毛一貿易相比的經濟刺激。
但是,還有其他一些原因:中亞的氣候和植被全然不同于俄國人所習慣的氣候和植被。
緊一靠着西伯利亞南部的是居住着哈薩克遊牧民的草原區。
再往南去,是大沙漠,上面點綴着供養了布哈拉、希瓦和浩罕這些古老的穆斯林汗國的肥沃綠洲。
19世紀末葉以前,這些汗國在軍事上比分散的西伯利亞部落強大得多,能夠一直避免與俄國人親近。
實際上,俄國人為了擋住遊牧民對其西伯利亞居留地的襲擊,已在18世紀期間從奧倫堡到鄂木斯克修築了一系列防禦工事。
在1824至1854年的30年間,俄國人征服了直到錫爾河的哈薩克草原,從而首次進入中亞。
他們希望錫爾河充當一條永久的天然邊界,但情況證明并非如此。
遠離首都、渴求榮譽和晉升的地方指揮官野心勃勃,時常通過造成既成事實來迫使政一府有所行動。
擄掠集一團一的經常一性一的一騷一擾也緻使俄國人不顧聖彼得堡的疑慮和英國的抗議,進一步奮力前進。
甚至英國政治家寇松勳爵也承認:"由于缺乏實際的障礙,由于所面臨的敵人對生命的統治是劫掠,而且他們除了失敗外不懂得外交上的邏輯,所以,俄國正象地球理應要繞太一陽一轉一樣,不得不前進。
" 中亞穆斯林文明的傳說中的中心,一個又一個地陷入正在前進中的俄國人之手——塔什幹于1865年陷落,布哈拉手1868年陷落,希瓦于1873年陷落,格奧克-傑彼于1881年陷落,梅爾夫于1884年陷落。
這些猛烈的推進使在印度的英國人一大為驚恐,遂戰争的危機和謠言一再發生。
然而,這一世紀是在沒有公開沖突的情況下過去的,主要原因在于英、俄相隔的距離非常遙遠、運輸工具又十分有限。
英、俄之間的鬥争不是圍繞武器的較量,而是圍繞控制介于它們之間的國家、尤其是波斯和阿富汗而進行的。
俄國的統治大大地改變了中亞,不過程度上仍不及美國的統治對印度的改變。
在積極方面,俄國人廢除了普遍的奴隸制度和奴隸貿易,僅僅在撒馬爾罕及其附近地方就解放了10,000名奴隸。
俄國人還鋪築鐵路,其中著名的是奧倫堡-塔什幹鐵路線,它幫助俄國人進行征服和實現現代化。
由于廉價的運輸和俄國紡織工業的不斷增長的需要,棉花栽培有了驚人的增長。
1884年,在俄國人的倡議下,有300俄畝土地(1俄畝=2.7英畝)用于種棉花;到1899年,棉花的種植面積已猛增到90000俄畝。
俄國人還引進某些土地改革,包括減少農民的稅和農民對國家及地主所須履行的義務勞動。
另一方面,由于俄國人有計劃地征用哈薩克人的放牧地,牲畜的數目減少,并出現普遍的饑荒。
俄國人沒有為土著的教育做什麼事,把這一工作幾乎完全留給了穆斯林的一毛一拉。
在其他諸如法院系統和地方政一府之類的領域,他們不及在印度的英國人活躍。
最後結果是,在給中亞和沙皇帝國的其他地區一樣帶來許多變化的布爾什維克革命以前,衆多的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土庫曼人、烏茲别克人和塔吉克人并沒有因俄國人的到來而受到什麼影響。
盡避有了鐵路建設和棉花栽培的傳播,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還是生活在為語言、宗教和風俗習慣的障壁所分隔的不同世界裡。
滿洲19世紀90年代,俄國的興趣從中亞轉移到遠東。
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正慢慢地接近完成,為俄國的經濟擴張和政治擴張提一供了新的機會。
新任命的财政大臣塞奇·維特伯爵向沙皇亞曆山大三世呈遞了一份報告(1892年11月6日),他在報告中說,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線将代替蘇伊士運河、成為前往中國的主要商人路線。
他預見到俄國将處于亞洲和西方世界之間的仲裁人的地位,主張建立中俄聯盟作為實現上述地位的最好手段。
1895年中日戰争的爆發(見第十六章第一節)為維特所贊成的聯盟鋪平了道路。
中國又輕易地被打敗,再三懇求英國和美國進行調解。
英、美兩國的拒絕迫使中國接受馬關條約(1895年4月17日);根據條約,中國割讓台灣、澎湖列島及遼東半島給日本。
但是,俄國這時與德國和法國一起進行幹涉,迫使日本人歸還遼東半島。
這一幫助給中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年,中國人心甘情願地與俄國簽訂一個秘密條約。
該條約規定在日本侵略的情況下相互援助,而且還将建造穿過滿洲、直抵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東鐵路的特許權授予一家共同的中俄銀行。
這家銀行名義上是一個私營公司,但實際上卻為俄國政一府所擁有、歸俄國政一府管理。
到1904年日俄戰争爆發時,它已在滿洲敷設了總長為1596哩的鐵路。
1898年,為了對包括戰略港口旅順在内的遼東半島進行為期25年的租借,俄國跟中國談判;随後,俄國開始了在遠東的下一步推進。
兩年後,俄國人利用伴随義和一團一起義而來的動亂占領了整個滿洲地區。
俄國這種穩步的侵占使日本人驚恐,因為日本人對亞洲大一陸有他們自己的野心。
日本人不能獨力阻擋俄國人,所以決定通過獲得同盟國來加強自己的力量。
1902年1月30日,他們與英國締結軍事聯盟(詳見第十六章第八節);這一後盾增強了日本人的力量,他們決心向俄國進行清算。
1903年7月,日本人提議,俄國應該承認日本在朝鮮的"占優勢的利益",作為回報,他們将承認俄國在滿洲鐵路事業方面的"特殊利益"。
對日本人的這一提議,俄國人的意見有分歧。
财政大臣維特伯爵贊成接受提議,因為他感興趣的是經濟侵入而不是帶有戰争危險的政治并吞。
但是,有影響的俄國冒險家們在朝鮮北部有巨大的木材租借地,希望能使自己的政一府專心一意地促進他們的個人财富。
俄國軍界由于他們在旅順港的現有基地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間的漫長距離,想在朝鮮沿海一帶獲得一個基地。
俄國某些政治家因為擔心國内不斷高漲的革命一浪一潮,贊成以一次"小小的勝利的戰争"充當民衆一騷一動的避雷針。
無疑,在他們的心目中,或者說在軍人的心目中,俄國将在與日本的戰争中取勝。
事實上,他們輕蔑地稱日本人為"馬卡基"即"小猴子",而且他們還認真地辯論一個俄國士兵是否抵得上一個半甚至二個日本士兵。
這批冒險家、軍國主義者和政治家獨行其是,設法免去維特的職務,實際拒絕了日本人的提議。
由于有與英國的聯盟作保障,再加上擔心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即将竣工,日本人迅速、果斷地發動了攻擊。
1904年2月5日,日本人停止談判,三天後,他們未經正式宣戰就進攻在旅順港的俄國艦隊。
日俄戰争在随後的戰役中,日本的大衛始終擊敗俄國的歌利亞。
由于俄國軍隊在離歐洲俄國的工業中心數千裡遠的地方作戰,橫貫西伯利亞的單軌鐵路完全不能滿足他們的供一應需要。
在戰争的第一階段,日本人包圍了旅順港,經過148天的圍攻,于1904年12月19日占領了這座要塞。
第二階段由在滿洲平原上的一系列戰役構成。
日本人在這些戰役中也獲得了勝利,把俄國人趕到沈一陽一以北。
然而,這些戰役并不是決定一性一的,因為俄國軍隊仍未受損,而且還随着交通的改善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