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俄國
關燈
小
中
大
t而出名,在這座島上,他把從村子裡挑來的最美貌的姑一娘一交其賓客們支配;另一紳士提一供了最好的藝術和音樂方面的娛樂。
俄羅斯社會的這種顯眼的不公平與葉卡捷琳娜誇耀地提出的啟蒙運動的原則簡直不一緻。
但是,葉卡捷琳娜是一個十足的現實主義者,無法過分地關心理論和現實的脫節。
她知道自己的地位依靠貴族的支持,所以,她從未認真地向貴族的利益和特權挑戰。
正相反,當法國革命爆發時,她轉而激烈地反對哲人們的學說。
她譴責革命是"一種反對宗教的、不道德的、無政一府的、可惡的、兇暴的瘟疫,是上帝和君王的敵人"。
她還說:"國民議會應該燒死所有最厲害的法國作家,燒死所有将這些作家的語言傳遍歐洲的人,盡避所有這些人都表示反對他們所已制造的可惡的混亂。
……至于人民和他們的意見,那是無關緊要的。
" 葉卡捷琳娜能如此輕率地不考慮"人民"的意見,但是,其後繼者們的情況就不同了。
在俄國赢得對拿破侖大軍的巨大勝利之後,情況尤其如此。
1815至1818年間,一支俄國占領軍駐紮在法國。
這些事件自然給俄國的輿論以很深的影響。
多數人對西方的優越感和屈尊感得到了加強,但是,占領軍的許多軍官對他們在其中已生活了4年的比較自一由的西方社會有着極深的印象。
他們吸收了當時法國的自一由主義思想和激進思想,深受這些思想的影響。
當他們于1818年回到俄國時,他們發現沙皇的獨一裁是無法容忍的。
有位老兵将他回到祖國時的反應描繪如下: 我們從法國取道海路回到俄國。
皇家禁衛軍第一師在奧拉甯鮑姆登陸,聽副主教傑爾查文吟詠感恩贊美詩。
祈禱時,警察冷酷無情地毆打着試圖移近排列成行的軍隊的人們。
這給我們留下了回到祖國對第一個令人不快的印象。
…最後,皇帝[亞曆山大一世]在衛兵隊的伴随下出現了,他騎在一匹漂亮的栗色馬上,手執一把出鞘的劍,他準備在皇後面前放下這把劍。
我們都高興地看着他。
然而,就在那時,一個農民幾乎是在他的馬底下穿過了街。
皇帝催馬前進,握着出鞘的劍沖向那個正在奔跑的農民。
警察也用棍棒攻擊那個農民。
我們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背過臉去,替一我們敬一愛一的沙皇感到羞愧。
那是我對他的第一次失望;不自覺地,我想起了一隻貓,它轉變為一個美人,不過,她不能看見一隻老鼠而不撲向它。
1814年,在彼得堡的生活對青年來說是令人厭倦的。
二年中,決定各國命運的一些事件已從我們眼前過去,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還是這些事件的參加者。
如今,在彼得堡守着空虛的生活,聽老人唠唠叨叨地贊揚過去、指責每一個進步的運動,真叫人忍受不了。
我們離他們有100年。
正是象上述這樣的情感說明了所謂的十二月一黨一人起義的原因。
這次起義爆發于1825年12月即亞曆山大一世死後。
其首領多半是希望廢除農奴制和專制制度、使俄國西方化的軍官。
由于得不到群衆的支持,起義不幸地失敗了。
當時,俄羅斯人的生活環境完全不同于西歐普遍的生活環境,所以,他們的确沒準備接受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更準确地說,俄國缺乏商業、工業和已在西方的政治發展中起決定一性一作用的中産階級。
相反,那時存在的是處于社會低層的、被束縛的、無生氣的農奴群衆即通常所說的"黑民"與處于社會頂端的貴族和宮廷。
因而,種種改革和十二月一黨一人所想望的西方式社會皆得不到群衆的支持。
俄國和西方之間的這些基本差别的意義在于使俄國思想家們分成了兩派——西歐派和斯拉夫派。
西歐派痛惜上述的差别,把它們看作是俄國發展速度較緩慢的一個産物。
因此,他們心目中的英雄是彼得大帝,他們極力主張其他統治者要和彼得一樣為驅使俄國趕上西方而作出巨大努力。
但是,斯拉夫派否定西歐派關于人類文明是統一的基本看法。
他們堅持認為,每個國家都體現和表達了其人民的特殊的民族一精一神,如果試圖使一個國家模仿另一國家,必然結果将是矛盾和不一緻。
他們認為,俄國和西方之間的差别是根本的、内在的,反映了民族一精一神方面而不是進步程度方面的深深的不同點。
因此,斯拉夫派把聖彼得以前時期的諧和一緻的俄國社會加以理想化,并把彼得看作是俄羅斯文明和民族一團一結的主要敵人。
他們完全不認為西方社會要好些,他們不接受西方社會,認為它是唯物主義的、無信仰的、被沖突和革命撕一裂了的。
"和俄羅斯的力量、一團一結及和諧成對比,"斯拉夫派的一個成員寫道,"那裡隻有争吵、分裂和軟弱,面對這些東西,我們的偉大顯得更加突出——正象光亮對着一陰一影一樣。
……"因此,站在反對方面的一個西歐派成員反駁道:"那裡[西歐”的文明全是勞動的成果;科學和技術已花費了那麼多代人的那麼多的汗!如果你們丢掉迷信,如果你們抛棄偏見,如果你們不唯恐失掉自己野蠻的過去,如果你們不誇耀自己千百年來的無知,如果你們志在占有所有民族的成果和世界各地的人類一精一神所獲得的财富,那麼,那一切全都能成為你們的。
" 二、俄國和歐洲,1856-1905年 斯拉夫派和西歐派之間的争端不是由于一方對另一方的說服,而是由于迅速發展和擴張的西方社會的不可抵抗的壓力,才得到解決。
這種壓力通過俄國和一些西方強國——其中最重要的是英國和法國——之間的克裡米亞戰争(1854-1856年)而得到戲劇一性一的說明。
戰争是在俄國的土地——克裡米亞半島上進行的,不過,俄國被打敗了,不得不接受恥辱的巴黎條約。
這一條約要求俄國撤回它在黑海的海軍部隊和拆毀它在黑海沿岸的防禦工事,而且還強迫他國交出它在多瑙河沿岸的某些小的但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
克裡米亞的失敗對俄國的民族主義者和斯拉夫派來說,是一個嚴重打擊。
他們已很有信心地預言,俄國專制制度的優越一性一會導緻一個可與1812年對拿破侖的勝利相媲美的勝利。
斯拉夫派的一個成員宣稱:"西方将了解到它所誇耀的自一由和自一由主義制度在危險時候沒有什麼用處,贊美這種制度的俄國人将被迫承認強有力的、指導一切的專制制度是保持民族偉大的唯一手段。
"關于戰争的結果,西歐派并沒分享這種樂觀。
實際上,他們預言了災難一性一的失敗,他們作出這樣的預言,就是因為俄國未能跟上歐洲。
文明現正以它的力量反對我們,我們已為與文明的這場鬥争做什麼準備工作了嗎?我們不能以我們所有廣闊的領土和無數的人。
來對付這場鬥争。
當我們談論反對拿破侖的光榮戰役比我們忘記了自那時以來,歐洲一直在進步的道路上穩步前進,而我們卻一直停止不前。
我們不是在走向勝利,而是在走向失敗,我們唯一得到的一點安慰是,俄國将通過這一經曆學到今後對它有用的一課。
西歐派的這一預言證明在每一方面都是正确的。
俄國被打敗了,這場失敗起了暴露舊制度的腐敗和落後的作用。
俄國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時一樣勇敢地作戰。
但是,形勢令人絕望地對俄國士兵不利:他們所使用的步槍的射程隻有西方軍隊的步槍射程的三分之一。
他們隻有用帆船來對付英國和法國的汽船。
他們沒有名符其實的醫療服務或軍糧供一應服務。
由于克裡米亞半島上缺乏鐵路,他們不得不用大車來拉軍需品,不得不在抵達前線以前步行數百哩。
總之,戰争失敗了,其原因正如西歐派所察覺的,"歐洲一直在進步的道路上穩步前進,而我們卻一直停止不前。
" 舊制度所顯示的破産導緻舊制度的變革。
第一個變革是解放農奴;農奴甚至在戰争以前也一直是極不安定的。
事實上,在1825至1855年尼古拉一世統治的30年間,已爆發了500多次農民一騷一動。
随着克裡米亞的災難,農奴的不斷上升的壓力變得不可抗拒起來,尼古拉的繼任者亞曆山大二世把解放農奴當作代替革命的唯一辦法。
亞曆山大作這決定時也受到許多貴族的鼓勵,這些貴族贊成解放農奴是為了利用日益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歐洲對谷物的不斷增長的需求。
他們發現,隻要全部土地是分配給農奴,他們就無法生産大量的供出口的剩餘糧食,因為農奴種植的糧食在勉強滿足他們自己的需要後,能給貴族地主的隻是很小一部分。
因此,較有遠見的貴族都贊同把農牧從以往一向将他們束縛在小塊土地上的契約中解放出來。
這樣,貴族打算将小塊土地聯成一片,采用有效的、大規模的農業技術,并僅僅雇傭那些其勞動力實際上為他們所需要的從前的農奴做散工,如此,他們就無須供養整個迅速增長的農奴人口。
換句話說,思想進步的俄國貴族贊成解放農奴的原因與英國貴族在前三個世紀中支持和實行圈地的原因是同樣的。
由于這些情況相結合,亞曆山大二世能在1861年3月1日頒布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根據該法令的條款,所有農牧都被宣布為是自一由的,農奴耕種的土地在農奴和貴族地主之間進行分配。
貴族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給農民而得到政一府付給的長期國庫券。
作為回報,農民必須交納49年的贖地費以償還政一府。
這是俄國曆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甚至比美國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
在美國,《解放宣言》僅關系到少數黑人,而在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涉及到占壓倒多數的人口。
解放農奴的影響是如此深遠,以緻其他一系列改革證明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包括法院系統和地方政一府的改革。
在克裡米亞戰争之後的數十年間,西歐因決定一性一地促成了俄國的工業化而進一步削弱了俄國的舊制度。
工廠工人的數目從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000人,進而上升到1898年的3000000人。
到1913年,俄國生産的鐵和法國生産的一樣多,俄國生産的煤為法國生産的四分之三。
工業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半個世紀中的這一迅速發展,并不僅僅是由于西方的援助。
沙皇政權采取了加速工業化的各種措施,包括提一供津貼和實行保護關稅。
但是,西方所作出的貢獻的意義從以下事實中能覺察出來:1917年,投入俄國工業的5億英鎊的總額中,正好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外國投資構成的。
外國資本控制了50%的煤和石油産量、60%的銅和鐵礦産量以及80%的焦炭産量。
這些發展意味着1914年的俄國比起1825年的十二月一黨一人時的俄國更與歐洲相似得多。
然而,這些不斷增長的相似之處正如斯拉夫派所警告的,引起了俄國社會中的某些分裂和沖突。
其中之一是農民群衆的不斷增加的一騷一動和不斷增長的政治覺悟。
他們決沒有滿足于廢除農
俄羅斯社會的這種顯眼的不公平與葉卡捷琳娜誇耀地提出的啟蒙運動的原則簡直不一緻。
但是,葉卡捷琳娜是一個十足的現實主義者,無法過分地關心理論和現實的脫節。
她知道自己的地位依靠貴族的支持,所以,她從未認真地向貴族的利益和特權挑戰。
正相反,當法國革命爆發時,她轉而激烈地反對哲人們的學說。
她譴責革命是"一種反對宗教的、不道德的、無政一府的、可惡的、兇暴的瘟疫,是上帝和君王的敵人"。
她還說:"國民議會應該燒死所有最厲害的法國作家,燒死所有将這些作家的語言傳遍歐洲的人,盡避所有這些人都表示反對他們所已制造的可惡的混亂。
……至于人民和他們的意見,那是無關緊要的。
" 葉卡捷琳娜能如此輕率地不考慮"人民"的意見,但是,其後繼者們的情況就不同了。
在俄國赢得對拿破侖大軍的巨大勝利之後,情況尤其如此。
1815至1818年間,一支俄國占領軍駐紮在法國。
這些事件自然給俄國的輿論以很深的影響。
多數人對西方的優越感和屈尊感得到了加強,但是,占領軍的許多軍官對他們在其中已生活了4年的比較自一由的西方社會有着極深的印象。
他們吸收了當時法國的自一由主義思想和激進思想,深受這些思想的影響。
當他們于1818年回到俄國時,他們發現沙皇的獨一裁是無法容忍的。
有位老兵将他回到祖國時的反應描繪如下: 我們從法國取道海路回到俄國。
皇家禁衛軍第一師在奧拉甯鮑姆登陸,聽副主教傑爾查文吟詠感恩贊美詩。
祈禱時,警察冷酷無情地毆打着試圖移近排列成行的軍隊的人們。
這給我們留下了回到祖國對第一個令人不快的印象。
…最後,皇帝[亞曆山大一世]在衛兵隊的伴随下出現了,他騎在一匹漂亮的栗色馬上,手執一把出鞘的劍,他準備在皇後面前放下這把劍。
我們都高興地看着他。
然而,就在那時,一個農民幾乎是在他的馬底下穿過了街。
皇帝催馬前進,握着出鞘的劍沖向那個正在奔跑的農民。
警察也用棍棒攻擊那個農民。
我們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背過臉去,替一我們敬一愛一的沙皇感到羞愧。
那是我對他的第一次失望;不自覺地,我想起了一隻貓,它轉變為一個美人,不過,她不能看見一隻老鼠而不撲向它。
1814年,在彼得堡的生活對青年來說是令人厭倦的。
二年中,決定各國命運的一些事件已從我們眼前過去,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還是這些事件的參加者。
如今,在彼得堡守着空虛的生活,聽老人唠唠叨叨地贊揚過去、指責每一個進步的運動,真叫人忍受不了。
我們離他們有100年。
正是象上述這樣的情感說明了所謂的十二月一黨一人起義的原因。
這次起義爆發于1825年12月即亞曆山大一世死後。
其首領多半是希望廢除農奴制和專制制度、使俄國西方化的軍官。
由于得不到群衆的支持,起義不幸地失敗了。
當時,俄羅斯人的生活環境完全不同于西歐普遍的生活環境,所以,他們的确沒準備接受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更準确地說,俄國缺乏商業、工業和已在西方的政治發展中起決定一性一作用的中産階級。
相反,那時存在的是處于社會低層的、被束縛的、無生氣的農奴群衆即通常所說的"黑民"與處于社會頂端的貴族和宮廷。
因而,種種改革和十二月一黨一人所想望的西方式社會皆得不到群衆的支持。
俄國和西方之間的這些基本差别的意義在于使俄國思想家們分成了兩派——西歐派和斯拉夫派。
西歐派痛惜上述的差别,把它們看作是俄國發展速度較緩慢的一個産物。
因此,他們心目中的英雄是彼得大帝,他們極力主張其他統治者要和彼得一樣為驅使俄國趕上西方而作出巨大努力。
但是,斯拉夫派否定西歐派關于人類文明是統一的基本看法。
他們堅持認為,每個國家都體現和表達了其人民的特殊的民族一精一神,如果試圖使一個國家模仿另一國家,必然結果将是矛盾和不一緻。
他們認為,俄國和西方之間的差别是根本的、内在的,反映了民族一精一神方面而不是進步程度方面的深深的不同點。
因此,斯拉夫派把聖彼得以前時期的諧和一緻的俄國社會加以理想化,并把彼得看作是俄羅斯文明和民族一團一結的主要敵人。
他們完全不認為西方社會要好些,他們不接受西方社會,認為它是唯物主義的、無信仰的、被沖突和革命撕一裂了的。
"和俄羅斯的力量、一團一結及和諧成對比,"斯拉夫派的一個成員寫道,"那裡隻有争吵、分裂和軟弱,面對這些東西,我們的偉大顯得更加突出——正象光亮對着一陰一影一樣。
……"因此,站在反對方面的一個西歐派成員反駁道:"那裡[西歐”的文明全是勞動的成果;科學和技術已花費了那麼多代人的那麼多的汗!如果你們丢掉迷信,如果你們抛棄偏見,如果你們不唯恐失掉自己野蠻的過去,如果你們不誇耀自己千百年來的無知,如果你們志在占有所有民族的成果和世界各地的人類一精一神所獲得的财富,那麼,那一切全都能成為你們的。
" 二、俄國和歐洲,1856-1905年 斯拉夫派和西歐派之間的争端不是由于一方對另一方的說服,而是由于迅速發展和擴張的西方社會的不可抵抗的壓力,才得到解決。
這種壓力通過俄國和一些西方強國——其中最重要的是英國和法國——之間的克裡米亞戰争(1854-1856年)而得到戲劇一性一的說明。
戰争是在俄國的土地——克裡米亞半島上進行的,不過,俄國被打敗了,不得不接受恥辱的巴黎條約。
這一條約要求俄國撤回它在黑海的海軍部隊和拆毀它在黑海沿岸的防禦工事,而且還強迫他國交出它在多瑙河沿岸的某些小的但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
克裡米亞的失敗對俄國的民族主義者和斯拉夫派來說,是一個嚴重打擊。
他們已很有信心地預言,俄國專制制度的優越一性一會導緻一個可與1812年對拿破侖的勝利相媲美的勝利。
斯拉夫派的一個成員宣稱:"西方将了解到它所誇耀的自一由和自一由主義制度在危險時候沒有什麼用處,贊美這種制度的俄國人将被迫承認強有力的、指導一切的專制制度是保持民族偉大的唯一手段。
"關于戰争的結果,西歐派并沒分享這種樂觀。
實際上,他們預言了災難一性一的失敗,他們作出這樣的預言,就是因為俄國未能跟上歐洲。
文明現正以它的力量反對我們,我們已為與文明的這場鬥争做什麼準備工作了嗎?我們不能以我們所有廣闊的領土和無數的人。
來對付這場鬥争。
當我們談論反對拿破侖的光榮戰役比我們忘記了自那時以來,歐洲一直在進步的道路上穩步前進,而我們卻一直停止不前。
我們不是在走向勝利,而是在走向失敗,我們唯一得到的一點安慰是,俄國将通過這一經曆學到今後對它有用的一課。
西歐派的這一預言證明在每一方面都是正确的。
俄國被打敗了,這場失敗起了暴露舊制度的腐敗和落後的作用。
俄國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時一樣勇敢地作戰。
但是,形勢令人絕望地對俄國士兵不利:他們所使用的步槍的射程隻有西方軍隊的步槍射程的三分之一。
他們隻有用帆船來對付英國和法國的汽船。
他們沒有名符其實的醫療服務或軍糧供一應服務。
由于克裡米亞半島上缺乏鐵路,他們不得不用大車來拉軍需品,不得不在抵達前線以前步行數百哩。
總之,戰争失敗了,其原因正如西歐派所察覺的,"歐洲一直在進步的道路上穩步前進,而我們卻一直停止不前。
" 舊制度所顯示的破産導緻舊制度的變革。
第一個變革是解放農奴;農奴甚至在戰争以前也一直是極不安定的。
事實上,在1825至1855年尼古拉一世統治的30年間,已爆發了500多次農民一騷一動。
随着克裡米亞的災難,農奴的不斷上升的壓力變得不可抗拒起來,尼古拉的繼任者亞曆山大二世把解放農奴當作代替革命的唯一辦法。
亞曆山大作這決定時也受到許多貴族的鼓勵,這些貴族贊成解放農奴是為了利用日益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歐洲對谷物的不斷增長的需求。
他們發現,隻要全部土地是分配給農奴,他們就無法生産大量的供出口的剩餘糧食,因為農奴種植的糧食在勉強滿足他們自己的需要後,能給貴族地主的隻是很小一部分。
因此,較有遠見的貴族都贊同把農牧從以往一向将他們束縛在小塊土地上的契約中解放出來。
這樣,貴族打算将小塊土地聯成一片,采用有效的、大規模的農業技術,并僅僅雇傭那些其勞動力實際上為他們所需要的從前的農奴做散工,如此,他們就無須供養整個迅速增長的農奴人口。
換句話說,思想進步的俄國貴族贊成解放農奴的原因與英國貴族在前三個世紀中支持和實行圈地的原因是同樣的。
由于這些情況相結合,亞曆山大二世能在1861年3月1日頒布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根據該法令的條款,所有農牧都被宣布為是自一由的,農奴耕種的土地在農奴和貴族地主之間進行分配。
貴族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給農民而得到政一府付給的長期國庫券。
作為回報,農民必須交納49年的贖地費以償還政一府。
這是俄國曆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甚至比美國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
在美國,《解放宣言》僅關系到少數黑人,而在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涉及到占壓倒多數的人口。
解放農奴的影響是如此深遠,以緻其他一系列改革證明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包括法院系統和地方政一府的改革。
在克裡米亞戰争之後的數十年間,西歐因決定一性一地促成了俄國的工業化而進一步削弱了俄國的舊制度。
工廠工人的數目從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000人,進而上升到1898年的3000000人。
到1913年,俄國生産的鐵和法國生産的一樣多,俄國生産的煤為法國生産的四分之三。
工業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半個世紀中的這一迅速發展,并不僅僅是由于西方的援助。
沙皇政權采取了加速工業化的各種措施,包括提一供津貼和實行保護關稅。
但是,西方所作出的貢獻的意義從以下事實中能覺察出來:1917年,投入俄國工業的5億英鎊的總額中,正好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外國投資構成的。
外國資本控制了50%的煤和石油産量、60%的銅和鐵礦産量以及80%的焦炭産量。
這些發展意味着1914年的俄國比起1825年的十二月一黨一人時的俄國更與歐洲相似得多。
然而,這些不斷增長的相似之處正如斯拉夫派所警告的,引起了俄國社會中的某些分裂和沖突。
其中之一是農民群衆的不斷增加的一騷一動和不斷增長的政治覺悟。
他們決沒有滿足于廢除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