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下)

關燈
基本特點。

    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所設計的模範社會的原則和明确的活動方式上。

    但是,這些模範社會将如何取代現存社會的問題,他們從未認真地考慮過。

    他們對于從富裕的或有權勢的資助人那裡得到幫助這一點抱有模糊的期望。

    例如,聖西門曾試圖謀取教皇和路易十八的支持。

    傅立葉曾于每天中午坐在自己的房間裡,等候人們對他在報上的請求支持的呼籲作出響應,白白等候了12年。

    也就是說,空想社會主義者都不是革命者。

    他們雖然有社會變革的方案,但并不期望和打算通過無産者的起義來實現社會變革。

    他們肯定沒有從革命或階級鬥争的觀點來進行思考。

    實際上,他們幾乎沒考慮過自己一精一心制作的藍圖如何才能付諸實踐。

    正是由于這一原因,他們被稱為空想社會主義者。

     現代社會主義之父馬克思(1818-1883年)幾乎在每個方面都根本不同于空想社會主義者。

    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而空想社會主義者是唯心主義者。

    馬克思用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研究現存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曆史發展和确切作用,而空想社會主義者則制定模範社會的種種藍圖。

    馬克思根據自己的曆史研究堅信階級鬥争是社會變革的唯一手段,而空想社會主義者則期待富裕的捐助人的支持。

     馬克思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德國猶太人,24歲時就當上一家激進報紙的編輯。

    他在一些國家受到警察的不斷迫害之後,終于在倫敦定居下來;在倫敦,他在不列颠博物館裡工作了30年,為其劃時代的著作《資本論》(1867年)收集資料。

    這部著作對後來曆史的影響絲毫不亞于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馬克思著作中的三個基本學說是唯物史觀即經濟史觀、階級鬥争學說和剩餘價值觀念。

     1848年,馬克思與其終身的朋友和捐助人恩格斯合著了《共一産一黨一宣言》;他在這部早期著作的序言中将唯物史觀概述如下:"每一曆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産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産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一精一神的曆史所賴以确立的基礎……。

    "例如,古典世界的奴隸經濟說明了古典世界的政治狀況——自一由民的民一主政治和奴隸所受到的束縛。

    它也說明了古典世界的文化成就——由于奴隸的勞動,少數人能夠閑居,能夠緻力于文化。

     階級鬥争學說也在《共一産一黨一宣言》中得到了最好的概述。

    "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争的曆史。

    自一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座迫者,……進行不斷的……鬥争,而每一次鬥争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争的各階級同歸于盡。

    "關于各階級具有相沖突的利益的思想就馬克思說來并不是新的。

    但是,馬克思的新的、非常重要的見解是:正是通過階級鬥争,人類從一種社會結構轉到另一種社會結構。

    例如,馬克思主義者說,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過渡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出現了中産階級;他們的利益與封建領主的利益相對立,因此,他們領導了最後推翻封建主義的革命運動。

     唯物史觀和階級鬥争學說構成了馬克思對過去曆史的解釋的基礎。

    就未來而論,馬克思确信資本主義将讓位于社會主義,他的确信是基于他的第三個主要學說——剩餘價值理論。

    根據這一理論,商品的價值取決于生産該商品所必需的勞動量。

    例如,一片樹林是沒有價值的,然而,如果将樹木砍倒、運送到工廠、鋸成木材、制成家具,那麼,這最後的産品就由于其中所耗費的勞動而具有一定的價值。

    但是,家具出一售的價格高于該家具基于勞動的價值,出為價格中還包括了資本家所需要的利潤。

    這意味着提一供勞動的工人以工資的形式收到的報酬實際上低于向消費者所索取的價錢。

    馬克思論證說,這是資本主義的唯一緻命的弱點,因為工人作為一個階級不能以自己的工資購買他們所生産的東西。

    最終,這将導緻生産過剩,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者所說的消費不足;這種消費不足起因于不充足的工資所造成的不充足的購買力。

    因而,結果是工廠倒閉、失業、購買力進步下降和最後的全面蕭條。

    此外,馬克思認為,這種蕭條将變得日益頻繁、日益嚴重,直到最後失業的無産階級在絕望中被迫起來革命為止。

    這樣,資本主義将由社會主義取代,正如早先的封建主義已由資本主義取代一樣。

    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将是抗蕭條的,因為随着實行生産資料公有制,不再存在私人雇主、利潤,從而也不再存在購買力的不足。

     自19世紀中葉馬克思寫下自己的著作以來,事态的發展并未遵循他所預示的明确的模一式。

    在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裡,窮人沒有變得更窮,相反,工人們變得愈來愈富裕,因而也就愈來愈滿足于現狀。

    盡避如此,馬克思的學說對整個世界産生了巨大影響,如今已成為決定曆史進程的最重大的力量之一。

    其原因可在馬克思學說的一性一質和吸引力中找到。

    首先,這些學說給各地的工人以一種自信的感覺,使他們确信未來是屬于他們的。

    因為剩餘價值理論不是已證明資本主義的崩潰是不可避免的嗎?馬克思主義還使工人們行動起來、富有戰鬥一精一神,因為階級鬥争理論已證實:要赢得社會主義的美好社會,不是靠慈善的捐助人的幫助,而是靠工人本身的努力。

    最後,馬克思主義通過強調國際的階級聯系而不是強調對國家的忠誠,給全世界工人以四海一家和一團一結的意識。

    《共一産一黨一宣言》的最後一句話是:"全世界無産者,聯合起來!" 馬克思不僅是理論家和作家,而且是鼓動家和組織者。

    他在1864年建立國際工人協會即通常所稱的第一國際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這一一團一體接受了馬克思關于無産者為了以社會主義方式改革社會而奪取政權的綱領。

    它以自己的宣傳工作和參加各種罷工的行動引起了很大的注意。

    但是,它于1873年分裂,主要是因為其成員除了有社會主義者以外,還包括缺乏紀律一性一、經常不和的各種一浪一漫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和無政一府主義者。

     1889年,社會一黨一國際即第二國際在巴黎成立。

    這是一個松散的組織,當時,已出現于各國的許多社會一黨一都加入了該組織。

    第二國際迅速發展,到1914年,它由27個國家的社會一黨一組成,總共擁有1,200萬工人成員。

    不過,注意到以下這點是很重要的:就其學說和行動而言,第二國際比第一國際溫和得多。

    它基本上是一個修正主義組織,而不是一個革命組織。

     側重點有了這一改變的原因在于,組成第二國際的主要政一黨一本身正在背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轉向所謂的修正主義。

    有許多因素可解釋側重點的這一改變。

    一個因素是,在西歐各國,選舉權逐漸擴大,這意咪着工人能利用選票而不處利用子彈來實現自己的目标。

    另一因素是,1850年以後,歐洲的生活水平穩步上升,這往往使工人們久樂于接受現狀。

    德國修正主義領袖伯恩施坦表達了這種新觀點,他宣稱,社會主義者應該"為更好的未來少工作一些,為更好的現在多工作一些"。

    換句話說,這一新策略就是通過漸進主義的改革手段來獲得直接利益,而不是通過革命為一個社會主義社會而奮鬥。

    第二國際的口号不是階級鬥争和革命,而是"鼓動!教育!組織!" 并非所有的社會主義者都願意跟着這種修正主義走。

    他們當中有些人仍忠實于他們聽認為的是馬克思的學說的東西,所以,大部分社會一黨一皆分裂成"正統"派和"修正主義"派。

    不過,修正主義者更适合時代的趨向,通常控制着他們各自的政一黨一。

    确實,他們能組織起強大的工會運動,能在選舉競争中赢得數百萬張選票。

    事實上,到1914年,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社會一黨一已在各自的國民議會中比其他任何政一黨一擁有更多的席位。

    而且,力量大小不等的社會一黨一簡直已存在于整個世界——存在于中歐、俄國、巴爾幹半島各國、奧斯曼帝國、美國、加拿大、拉丁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中國和日本。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于1914年開始時,第二國際為它的修正主義付出了代價:其大多數成員證明他們首先是民族主義者,其次才是社會主義者。

    他們響應了各自國家政一府的主張,結果是數百萬工人戰死在壕溝兩側。

    因而,第二國際被扯碎,雖然戰後它又複興,但再也沒有獲得其從前的力量和聲望。

     然而,社會主義并沒有随着第二國際的四分五裂而漸趨消失。

    實際上,俄國社會主義者即通常所說的布爾什維克,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功地奪取政權,建立起有史以來第一個無産階級政一府。

    此外,布爾什維克組織了第三國際印輩産國際,向第二國際即社會一黨一國際挑戰。

    我們以後将考察俄國共産主義政權和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一性一質和活動。

    這裡隻要注意到以下這點就夠了;如今,許許多多人生活在自稱的社會主義國家裡,還有無數的人生活在共一産一黨一的國家裡;共一産一黨一國家的龐大的宣傳機構天天宣告馬克思的預言很快就會實現——資本主義的壽命不會很長了。

    因此,很顯然,包括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今天已成為世界事務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就其推動力和普遍的吸引力而言,可與民族主義相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