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下)
關燈
小
中
大
義增進了資産階級的利益。
例如,克倫威爾不顧平均派的"一張選票是一個評價"的口号,力求使代表席位與繳納的賦稅成比例。
自一由主義随着美國革命而得到進一步的解釋和應用;美國革命期間,在限制奴隸制度、擴展宗教信仰自一由、擴大公民權和确立立憲政體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1791年所采用的聯邦憲法是以分權原則為基礎,也就是讓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互相牽制和平衡,目的在于制止暴政。
《人權法案》保證了宗教信仰自一由、言論自一由、出版自一由和集會自一由。
因此,美國憲法同英國的解決辦法一樣,通過限制公民權、通過規定對議長和參議員的間接選舉和對不同時期的政一府各部門的選舉,仔細地保護有産階級的利益。
這些安排的目的是要使一個激進的民衆運動在任何一個時候都無法獲得對整個政一府的控制、都不會引起危險的變革。
在自一由主義信條方面,甚至比美國革命更進步的是法國革命。
它的《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是18世紀自一由主義的典記陳述,因為它以響亮的詞語宣布了個人自一由權。
但是,法國自一由主義主要也是一種資産階級運動。
宣言同法國革命者所采納的所有憲法一樣,強調财産權"神聖不可侵犯"。
因此,拿破侖的已得到證明是最持久、最有影響的著名法典,明确禁止組織工會和進行罷工。
這類現定的哲學基礎由一個法國立法者概述如下: 我們應該由最好的人來統治;這些人受過很高的教育,十分關心法律的維持。
如今,極少例外,這樣的人隻有在财産所有人當中才能找到,因為财産所有人熱一愛一他們的國家,熱一愛一保護其财産的法律,熱一愛一使其财産得以保存的社會安甯。
……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從英國革命、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中出現的自一由主義采取了立憲議會政體的制度形式,關心平等的公民權利,不過,并不關心平等的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
即使在這一有限的意義上。
自一由主義在維也納會議之後的歲月裡仍是采取守勢。
這是一個反對革命年代的過激行動、在貴族和教士的援助下恢複君主制、企圖倒退到1789年以前去的時期。
多數情況下,君主們不受憲法制約,專制地進行統治。
而在憲法的确起作用的地方,公民權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以緻中産階級大多沒有投票權,更不必說勞動者了。
因而,1815年以後的時期不僅是民族主義一騷一動的時期,也是自一由主義一騷一動的時期。
凡是由外族進行統治的地方,其革命運動就一性一質而言是民族主義的,如希臘反對土耳其、波蘭反對俄國、比利時反對荷蘭、匈牙利反對奧地利的情況就是如此。
凡是在政一府是本土的但不代表人民的地方,革命運動就一性一質而言是自一由主義的。
一個例子見于法國,在那裡,複辟的彼旁王朝于1830年被推翻并由自封的"資産除級國王"路易·菲利普取代。
另一例子是1832年英國的《改革法案》,該法案多少擴大了選舉權,不過十分有限,僅使選舉者人數從大約50萬人增加到約81.3萬人左右。
随着19世紀的逝去,自一由主義同其他曆史運動一樣,一性一質上起了明顯的變化。
在群衆通過接受愈來愈多的教育和參加工會組織而變得更加自信的同時,自一由主義不可能繼續主要關心資産階級的利益。
因而,早期的古典自一由主義轉為一種更加民一主的自一由主義。
投票箱前的平等補充了法律面前的平等。
到19世紀末葉,成年男子選舉權已在西歐大部分國家起作用。
甚至受崇敬的自一由放任主義原則也逐步得到修改。
以往,政一府對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的幹涉一向被看作是對自然法則的作用的幹涉,是有害的、無效的。
不過,就勞動者而論,這一理論上的主張與基本事實并不相符。
公民自一由權和選舉權不能使勞動者免受由失業、疾病、傷殘和老年引起的貧困和不安全。
因而,他們利用選舉權和工會組織迫切要求實行社會改革。
在這種壓力下,一種新的、民一主的自一由主義發展起來,它承認國家對全體公民的福利所負的責任。
囚此,西歐各國由德國帶頭,紛紛采納了種種社會改革方案,其中包括老年養老金,最低工資法,疾病、事故和失業保險,以及有關工作時間和工作條件的法規。
民一主的自一由主義的這些改革是已成為我們當今時代的标志的福利國家的前奏。
盡避對一個變化中的世界作了這種調整,自一由主義從19世紀末葉起還是連連失利。
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它未能赢得新興的工人階級的支持。
一般說來,工人們已轉向各種社會主義,或者是轉向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或者是轉向基督教的社會主義。
因而,一個接一個國家的自一由主義者被擠在右翼的保守主義者和左翼的社會主義者之間。
不僅歐洲是這樣,而且連從前的殖民地也是如此。
在殖民地,絕大多數有政治覺悟的人或者為民族主義所吸引——這是對外來統治的一種反應,或者為社會主義所吸引——這是對貧窮、落後以及缺乏地方資本和本土中産階級這一現狀的一種反應。
八、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在多數方面是18世紀和19世紀初葉的古典自一由主義的對立面,因為社會主義提倡有利于整個社會利益的社會管理或生産資料所有制。
自一由主義強調個人和個人權利,社會主義則強調社會和社會的集體福利。
自一由主義聲稱社會是自然法則的産物,否認通過立法人為地增進人類幸福的可能一性一,而社會主義則認為人類通過理一性一的思考和行動能決定自己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
此外,社會主義堅持認為,人的本一性一主要是社會環境的産物,因此,如果特别地建立一個社會,其目的在于促進集體福利而不是促進個人利益、促進合作的社會态度和行為型式而不是促進競争的社會态度和行為型式,那麼,當代的弊病就可以被消除。
簡言之,社會主義強調的是社會和有計劃的社會變革,而不是個人和自一由放任主義。
改革社會的種種計劃決不是我們當今時代所特有的。
從文明興起以來,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一直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由于這種情況,各時代的預言者和改革者提倡促進社會正義和社會平等的種種計劃。
例如,在古典世界,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要求實現一種貴族式的共産主義、一種共産主義哲學家的專一政。
在中世紀時期,英國農民領袖約翰·保爾告訴其追随者說:"我的善良的人們,——直到所有的商品為人們所共同擁有時,直到既沒有農奴也沒有紳士、我們人人平等時,英國的事情才能辦好,在任何時候都會辦好。
"在近代初期,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中描繪了一種理想的國家,其公民不是因其财富或祖先,而是因他們對國家的貢獻才受到尊敬。
英國革命和法國革命的一騷一動和激一情自然激勵人們提出更多的促進公共福利的方案。
我們已知道,在17世紀的英國,李爾本和其平均派的成員不僅争取政治改革,而且.争取社會改革。
法國革命中和李爾本酷似的人是"格拉古"巴貝夫,他于1795年組織了"平等會"。
巴貝夫把法國革命看作"僅僅是遠為重大、遠為神聖的另一次革命的先驅,而這另一次革命将是最後一次革命。
"為了實現這最後的革命,巴貝夫宣布必須采取以下嚴厲措施:"将國家現有的全部财富置于共和國手中……使所有的公民工作……實現産品和享受的平均分配。
……" 巴貝夫提倡廢除私有财産,這在當時的法國沒有可能被接受。
連城市工人都不準備采取如此激進的手段,而構成一人口的大多數的農民則激烈反對一種将剝奪他們新近獲得的、十分珍一愛一的土地的綱領。
因而,督政一府毫不困難地逮捕、處死了巴貝夫,并驅散了他的追随者。
因此,在法國同在英國一樣,占優勢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建立在私有财産的神聖一性一的基礎上的自一由主義。
這種情況并不意味着社會抗議和社會一騷一動随着克倫威爾和拿破侖的勝利而終止。
事實上,新的朝氣蓬勃的一派社會改革者——空想社會主義者——于19世紀初葉出現。
原因在于,法國革命雖然已喚一起民衆的期望,但未能使民衆全都滿意。
仍然存在着富人和窮人、剝削者和被剝削者。
實際上,工業革命的到來帶來了貧民窟和重新出現的失業狀态,似乎使富人和窮人之間的沖突更劇烈了。
空想社會主義者對這些狀況作出了反應,試圖把人類從剝削人的資本主義制度下解放出來,就象他們的前輩早先把人類從約束人的封建制度下解放出來一樣。
傑出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是兩個法國人聖西門(1760-1825年)和傅立葉(1772一1837年)與英國企業家羅伯特·歐文(1771-1858年)。
這些人由于他們所提出的各種理論和方案,至今仍未為人們所忘記。
聖西門極力主張國家應把資本借給将按照"各盡所能、按勞取酬"的原則起作用的合作社。
傅立葉提倡把社會改組為各有16O0人和5000英畝土地的小的合作一團一體即"法郎吉"。
歐文通過把其工廠所在的新拉納克改變為一個模範村、通過在印第安納建立一個短暫的共産主義的"新和諧"村而赢得廣泛的注意。
所有這些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
例如,克倫威爾不顧平均派的"一張選票是一個評價"的口号,力求使代表席位與繳納的賦稅成比例。
自一由主義随着美國革命而得到進一步的解釋和應用;美國革命期間,在限制奴隸制度、擴展宗教信仰自一由、擴大公民權和确立立憲政體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1791年所采用的聯邦憲法是以分權原則為基礎,也就是讓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互相牽制和平衡,目的在于制止暴政。
《人權法案》保證了宗教信仰自一由、言論自一由、出版自一由和集會自一由。
因此,美國憲法同英國的解決辦法一樣,通過限制公民權、通過規定對議長和參議員的間接選舉和對不同時期的政一府各部門的選舉,仔細地保護有産階級的利益。
這些安排的目的是要使一個激進的民衆運動在任何一個時候都無法獲得對整個政一府的控制、都不會引起危險的變革。
在自一由主義信條方面,甚至比美國革命更進步的是法國革命。
它的《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是18世紀自一由主義的典記陳述,因為它以響亮的詞語宣布了個人自一由權。
但是,法國自一由主義主要也是一種資産階級運動。
宣言同法國革命者所采納的所有憲法一樣,強調财産權"神聖不可侵犯"。
因此,拿破侖的已得到證明是最持久、最有影響的著名法典,明确禁止組織工會和進行罷工。
這類現定的哲學基礎由一個法國立法者概述如下: 我們應該由最好的人來統治;這些人受過很高的教育,十分關心法律的維持。
如今,極少例外,這樣的人隻有在财産所有人當中才能找到,因為财産所有人熱一愛一他們的國家,熱一愛一保護其财産的法律,熱一愛一使其财産得以保存的社會安甯。
……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從英國革命、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中出現的自一由主義采取了立憲議會政體的制度形式,關心平等的公民權利,不過,并不關心平等的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
即使在這一有限的意義上。
自一由主義在維也納會議之後的歲月裡仍是采取守勢。
這是一個反對革命年代的過激行動、在貴族和教士的援助下恢複君主制、企圖倒退到1789年以前去的時期。
多數情況下,君主們不受憲法制約,專制地進行統治。
而在憲法的确起作用的地方,公民權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以緻中産階級大多沒有投票權,更不必說勞動者了。
因而,1815年以後的時期不僅是民族主義一騷一動的時期,也是自一由主義一騷一動的時期。
凡是由外族進行統治的地方,其革命運動就一性一質而言是民族主義的,如希臘反對土耳其、波蘭反對俄國、比利時反對荷蘭、匈牙利反對奧地利的情況就是如此。
凡是在政一府是本土的但不代表人民的地方,革命運動就一性一質而言是自一由主義的。
一個例子見于法國,在那裡,複辟的彼旁王朝于1830年被推翻并由自封的"資産除級國王"路易·菲利普取代。
另一例子是1832年英國的《改革法案》,該法案多少擴大了選舉權,不過十分有限,僅使選舉者人數從大約50萬人增加到約81.3萬人左右。
随着19世紀的逝去,自一由主義同其他曆史運動一樣,一性一質上起了明顯的變化。
在群衆通過接受愈來愈多的教育和參加工會組織而變得更加自信的同時,自一由主義不可能繼續主要關心資産階級的利益。
因而,早期的古典自一由主義轉為一種更加民一主的自一由主義。
投票箱前的平等補充了法律面前的平等。
到19世紀末葉,成年男子選舉權已在西歐大部分國家起作用。
甚至受崇敬的自一由放任主義原則也逐步得到修改。
以往,政一府對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的幹涉一向被看作是對自然法則的作用的幹涉,是有害的、無效的。
不過,就勞動者而論,這一理論上的主張與基本事實并不相符。
公民自一由權和選舉權不能使勞動者免受由失業、疾病、傷殘和老年引起的貧困和不安全。
因而,他們利用選舉權和工會組織迫切要求實行社會改革。
在這種壓力下,一種新的、民一主的自一由主義發展起來,它承認國家對全體公民的福利所負的責任。
囚此,西歐各國由德國帶頭,紛紛采納了種種社會改革方案,其中包括老年養老金,最低工資法,疾病、事故和失業保險,以及有關工作時間和工作條件的法規。
民一主的自一由主義的這些改革是已成為我們當今時代的标志的福利國家的前奏。
盡避對一個變化中的世界作了這種調整,自一由主義從19世紀末葉起還是連連失利。
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它未能赢得新興的工人階級的支持。
一般說來,工人們已轉向各種社會主義,或者是轉向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或者是轉向基督教的社會主義。
因而,一個接一個國家的自一由主義者被擠在右翼的保守主義者和左翼的社會主義者之間。
不僅歐洲是這樣,而且連從前的殖民地也是如此。
在殖民地,絕大多數有政治覺悟的人或者為民族主義所吸引——這是對外來統治的一種反應,或者為社會主義所吸引——這是對貧窮、落後以及缺乏地方資本和本土中産階級這一現狀的一種反應。
八、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在多數方面是18世紀和19世紀初葉的古典自一由主義的對立面,因為社會主義提倡有利于整個社會利益的社會管理或生産資料所有制。
自一由主義強調個人和個人權利,社會主義則強調社會和社會的集體福利。
自一由主義聲稱社會是自然法則的産物,否認通過立法人為地增進人類幸福的可能一性一,而社會主義則認為人類通過理一性一的思考和行動能決定自己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
此外,社會主義堅持認為,人的本一性一主要是社會環境的産物,因此,如果特别地建立一個社會,其目的在于促進集體福利而不是促進個人利益、促進合作的社會态度和行為型式而不是促進競争的社會态度和行為型式,那麼,當代的弊病就可以被消除。
簡言之,社會主義強調的是社會和有計劃的社會變革,而不是個人和自一由放任主義。
改革社會的種種計劃決不是我們當今時代所特有的。
從文明興起以來,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一直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由于這種情況,各時代的預言者和改革者提倡促進社會正義和社會平等的種種計劃。
例如,在古典世界,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要求實現一種貴族式的共産主義、一種共産主義哲學家的專一政。
在中世紀時期,英國農民領袖約翰·保爾告訴其追随者說:"我的善良的人們,——直到所有的商品為人們所共同擁有時,直到既沒有農奴也沒有紳士、我們人人平等時,英國的事情才能辦好,在任何時候都會辦好。
"在近代初期,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中描繪了一種理想的國家,其公民不是因其财富或祖先,而是因他們對國家的貢獻才受到尊敬。
英國革命和法國革命的一騷一動和激一情自然激勵人們提出更多的促進公共福利的方案。
我們已知道,在17世紀的英國,李爾本和其平均派的成員不僅争取政治改革,而且.争取社會改革。
法國革命中和李爾本酷似的人是"格拉古"巴貝夫,他于1795年組織了"平等會"。
巴貝夫把法國革命看作"僅僅是遠為重大、遠為神聖的另一次革命的先驅,而這另一次革命将是最後一次革命。
"為了實現這最後的革命,巴貝夫宣布必須采取以下嚴厲措施:"将國家現有的全部财富置于共和國手中……使所有的公民工作……實現産品和享受的平均分配。
……" 巴貝夫提倡廢除私有财産,這在當時的法國沒有可能被接受。
連城市工人都不準備采取如此激進的手段,而構成一人口的大多數的農民則激烈反對一種将剝奪他們新近獲得的、十分珍一愛一的土地的綱領。
因而,督政一府毫不困難地逮捕、處死了巴貝夫,并驅散了他的追随者。
因此,在法國同在英國一樣,占優勢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建立在私有财産的神聖一性一的基礎上的自一由主義。
這種情況并不意味着社會抗議和社會一騷一動随着克倫威爾和拿破侖的勝利而終止。
事實上,新的朝氣蓬勃的一派社會改革者——空想社會主義者——于19世紀初葉出現。
原因在于,法國革命雖然已喚一起民衆的期望,但未能使民衆全都滿意。
仍然存在着富人和窮人、剝削者和被剝削者。
實際上,工業革命的到來帶來了貧民窟和重新出現的失業狀态,似乎使富人和窮人之間的沖突更劇烈了。
空想社會主義者對這些狀況作出了反應,試圖把人類從剝削人的資本主義制度下解放出來,就象他們的前輩早先把人類從約束人的封建制度下解放出來一樣。
傑出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是兩個法國人聖西門(1760-1825年)和傅立葉(1772一1837年)與英國企業家羅伯特·歐文(1771-1858年)。
這些人由于他們所提出的各種理論和方案,至今仍未為人們所忘記。
聖西門極力主張國家應把資本借給将按照"各盡所能、按勞取酬"的原則起作用的合作社。
傅立葉提倡把社會改組為各有16O0人和5000英畝土地的小的合作一團一體即"法郎吉"。
歐文通過把其工廠所在的新拉納克改變為一個模範村、通過在印第安納建立一個短暫的共産主義的"新和諧"村而赢得廣泛的注意。
所有這些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