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下)

關燈
主的一個不識字的希臘遊擊隊首領對這一問題作了最好的回答。

    他宣稱:"依我看,法國革命和拿破侖的所作所為使世人知道了世界真相。

    以前,世界各民族了解的情況很少,人民曾認為國王是地球上的神,認為國王有理由說自己不管做什麼都做得很好。

    通過現在這一變化,統治人民更困難了。

    " 這位遊擊隊首領以這種樸實的語言不僅概括了法國革命的實質,也概括了英國革命和美國革命的實質。

    我們已看到李爾本、潘恩和羅伯斯比爾,還有平均派、後備民兵和無套褲漢,是如何使世人了解了世界真相。

    了解世界真相意味着一場深遠的政治革命。

    它标志着有史以來積極的、有組織的群衆首次開始投身于政治。

    這一革命在興盛于19世紀的許多主義中表現出來。

    在本章的餘下部分,我們将考察其中的三個主義——民族主義、自一由主義和社會主義,它們從那時起已對歐洲曆史和世界曆史的進程産生了最大的影響。

     民族主義是近代歐洲曆史上的一種現象。

    它并沒以可辨認的形式存在于中世紀。

    中世紀時,所有西方基督教徒都屬于天主教會,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語;羅馬帝國的普濟主義存在于天主教會,存在于拉丁語,存在于神聖羅馬帝國中,雖然神聖羅馬帝國是個搖搖欲墜的國家。

    因而,在那些世紀裡,民衆應忠于國家這一點是無人知曉的。

    相反,大多數人認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區如勃員第或康沃爾的居民,隻是最後——知果實在要說的話——才是法蘭西人或英吉利人。

     三個發展逐漸更改了忠誠的這一尺度。

    一個發展是各種方言的興起和這些方言在文學表達方面的運用。

    另一發展是若幹國家教會脫離了天主教會。

    、最後一個發展是西歐的一些王朝建立并鞏固了幾個一性一質相同的、獨立的大國——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麥。

    這些發展為民族主義的興起打下了基礎,不過應該注意到,18世紀末葉以前,人們一直把國家與君主本人混為一談。

    例如,路德認為"主教們和諸侯們"構成了德國,而路易十四則聲明法蘭西國家"完全屬于國王本人"。

     民族主義直到18世紀西歐資産階級開始分享或獲得全部權力時,才呈現其近代的形式。

    西歐資産階級是以國家的名義分享或獲得全部權力的,因此,國家不再是國王、國王的領土和國王的臣民。

    更确切地說,國家這時由公民(僅指19世紀末葉以前有财産的公民)組成,"這些公民居住于一個共同的地區,在其共同的政一府裡擁有一個發言權,并意識到其共同的(想象的或真實的)遺産和其共同的利益。

    " 民族主義的這種近代的形式在法國革命和拿破侖時期中得到了最大的促進。

    革命的領袖們為了從歐洲舊政權的猛攻中逃生,不得不動員國民軍隊——由樂于并渴望為祖國而戰的、有政治覺悟的公民組成的軍隊。

    法國革命還以其他幾種方式促進了民族主義的發展。

    它要求所有法國公民都說法語即"中央的或國家的語言",來代替許多地區方言。

    它建立了公立小學網,來教授法語和灌輸對國家的熱一愛一。

    法國革命也促進了報紙、小冊子和期刊的出版;這些讀物寫得粗淺、通俗,因而給全國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法國革命還創立了象國旗、國歌和國家節日那樣的民族主義儀式和象征。

     所有這些發展使民族主義能壓倒人們對宗教和地區所承擔的傳統義務。

    這種對國家的新的忠誠的一性一質和程度反映在1793年一位年青的雅各賓派士兵給他母親所寫的以下這封信中: 當祖國召喚我們去保衛她時,我們應該沖到她跟前,就象我會沖向一頓美餐一樣。

    我們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屬于我們。

    所有一切都屬于國家、屬于祖國。

    我确實知道,你和我們村的其他一些居民并不持有這些看法。

    你和他們都沒察覺到遭蹂一躏的祖國的呼喚。

    但是,我是在良心和思想的自一由中給培養出來的,我在靈魂深處始終是一個共和主義者,雖然我不得不生活在一個君主的統治下;就我而論,熱一愛一祖國、熱一愛一自一由、熱一愛一共和國的原則不僅銘記心頭,而且已化入我心中,隻要統治天地萬物的上帝樂意讓我保持這些必不可少的東西,它們将繼續留在我心頭。

     我們前面已提到,對國家的這種息息相關之感從法國傳到了鄰國。

    它是通過民族主義思想意識的自然擴散而傳到鄰國的,而且,也是作為對法國侵略和統治的一種反應。

    民族主義因工業革命而得到進一步促進,因為工業革命憑借其新的大衆交流工具,使對公民進行有效的、無所不包的教導成為可能。

    因而,民族主義成為19世紀歐洲曆史中的一個主要因素,以後又成為ZO世紀世界曆史中的一個主要因素。

    但是,随着19世紀的逝去,民族主義的一性一質起了變化。

    它起初是一種人道的、寬容的信條,這種信條不是建立在各種民族主義運動相競争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這一概念的基礎上。

    但是,在19世紀後半世紀,它變得愈來愈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其原因在于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在于俾斯麥用馬基雅維裡式的外交手腕和他所稱的"鐵血"戰争成功地統一了德國。

     民族主義在1815年以後立即強烈地表現出來,因為1815年維也納會議的領士解決方案使一些民族的數百萬人或者陷于分裂,或者遭受外族統治。

    德國人、意大利人、比利時人、挪威人以及哈普斯堡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許多民族的情況就是如此。

    其必然結果是,1815年以後,在歐洲各地爆發了一系列民族反抗運動。

    希臘人于1821年成功地進行了起義,從土耳其人統治下赢得了獨立。

    同樣,比利時人于183O年也進行了反抗,擺脫了荷蘭的統治。

    意大利人在經曆了幹1820年、1830年和1848年舉行的三次無效的起義之後,在1859至1871年間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統一的國家。

    德國人在普魯土的領導下,于1866年擊敗奧地利,于1870至1871年擊敗法國,然後,建立了他們的德意志帝國。

     到1871年,民族主義的原則已在西歐獲勝。

    但是,在中歐和東歐,哈普斯堡帝國、沙皇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仍是"各民族的牢獄"。

    不過,這些牢獄中的居住者正變得愈來愈難以控制,因為民族主義運動已在他們四周圍取得成功。

    這三個帝國的統治者已認識到民族主義将給他們的多民族國家帶來的後果,因而試圖通過各種限制一性一措施、通過故意在一些從屬民族中間挑一撥離間,來遏制民族主義。

    這些措施起先是成功的,但不可能無限期地奏效。

    這些帝國組織的最初的缺口是由土耳其人的巴爾幹臣民打開的。

    到1878年,塞爾維亞人、羅馬尼亞人和黑山人已赢得獨立,1908年,保加利亞人也赢得了獨立。

    更為重要的是,1914年6月,哈普斯堡王室的弗蘭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的一愛一國者加夫裡洛·普林西普暗殺。

    這一重大事件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其結果是中歐和東歐的所有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和土耳其帝國——均遭到毀滅。

    結束這場大戰的一些和平條約(将在第二十章第七節中探讨)一般都建立在民族主義原則的基礎上,因此,出現了幾個新國家——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它們體現了以往的一些從屬民族這時已能獨立存在。

    不管怎麼樣,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民族主義已在整個歐洲獲勝。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之後,民族主義的思想開始使歐洲海外殖民地諸從屬民族的億萬人民覺醒并行動起來。

    這一覺醒的詳細情況将在以後章節中考察。

    這裡隻要注意到以下這點就夠了:20世紀以前,殖民地諸民族一直保持着西歐人在18世紀以前所具有的宗教和地區方面的忠誠。

    隻是20世紀時,他們才開始具有民族意識,這一方面是對西方統治的一種反應,另一方面是由于歐洲民族主義思想意識的傳播。

    再一方面是因為特别易受這種思想意識影響的土著中産階級的興起。

    無論如何,民族主義連續地出現在中東、南亞、遠東和非洲。

    這種傳播中的思想意識具有不可抵擋的力量,它反映在以下事實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20年中,有50多個國家赢得獨立。

    正如一位曆史學家所斷言的,"20世紀是有史以來整個人類接受同一政治觀念即民族主義觀念的第一個時期。

    " 七、自一由主義 自一由主義是歐洲第二個影響世界的偉大的主義,其主要特點是把個人從階級、社一團一或政一府的約束中解放出來。

    它的興起與資産階級的崛起有密切關系.不過,在中歐和東歐,由于那裡的資産階級很軟弱,自一由主義為一些開明的貴族所采納。

    還有,自一由主義是以其古典形式在西歐發展起來,就其信條和支持者來說,它實質上仍是一種中産階級的運動。

     自一由主義的學說在英國革命期間首次被明确地提出來并得到貫徹。

    當時,這些學說的主要内容是反對王室任意幹涉的宗教信仰自一由、人身安全和财産安全。

    更準确地說,這包括議會對統治權的控制、獨立政一黨一的存在以及對反對一黨一的必要一性一及其權利的承認。

    另一方面,由于公民權受到财産條件的限制,構成一人口的絕大多數的中下層階級和勞動者無投票權。

    因而,17世紀英國的自一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