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下)
關燈
小
中
大
它相當于舊制度的死亡證書。
宣言被印成許許多多的傳單。
小冊子、書籍并被翻譯成其他語言,使"自一由、平等、博一愛一"的革命口号傳播到整個歐洲,最後傳播到整個世界。
國王路易決不願意接受8月4日的徹底改革和宣言的革命原則。
他告訴一位大主教;"我決不答應讓我的教士或貴族遭受掠奪。
我不會批準使他們受到掠奪的法令。
"巴黎下層民衆再一次戰勝了王室的反對。
國王的敵視、巴黎糧食供一應的短缺,激起了民衆的鬥争。
10月初,以婦女為主體的饑餓民衆襲擊了巴黎的面包鋪子,然後向凡爾賽的王宮進軍。
在這些民衆的壓力下,路易同意将宮廷還到巴黎。
民衆興高采烈地往回行進,自誇他們帶來了"面包師傅、面包師傅的妻子和孩子"。
王室成員住進了土伊勒裡宮(巴黎的一座宮殿),在那裡,他們成為實際上的囚犯,而國民議會則設在附近的一所騎兵學校裡。
10月的這些充滿一騷一動的日子确保了對8月法令的批準。
由于王室和國民議會受到民衆行動的左右,這些日子巴黎民衆的影響大增。
戰争和恐怖雖然巴黎的國王實際上沒有力量,但許多教士和貴族決心恢複他們所失去的地位和特權。
其中有些人逃亡國外,在國外努力設法使外國列強卷入反對法國革命政權的糾紛中去。
他們成功了,不過應該注意到,國民議會中的激進派即吉倫特派也贊成戰争,因為後者相信一個共和國可以由此在法國得到建立,革命學說可以由此傳播到整個歐洲。
随着奧地利和普魯土站在反對法國的方面,戰争于1792年4月爆發。
最初,裝備很差的法國人被擊潰,但是,無數的志願者在全國一性一的一愛一國主義一浪一潮中成群結隊地湧到法國旗幟下。
同時,巴黎民衆加入反對不得人心的路易及其受人憎恨的奧地利籍王後瑪麗姬·安東内特的行動中。
在民衆的壓力下,國民議會于8月10日暫時停止了國王的職權,号召人們參加國民公會的選舉。
經男子普遍選舉産生的國民公會于1792年9月21日召開,在解決最迫切的問題即保衛祖國、反對奧地利-普魯士侵略者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革命幹勁和民衆支持相結合,證明是不可抵抗的,普魯士人和奧地利人被趕出了邊境。
1793年,英國、荷蘭和西班牙加入了反對法國的聯盟。
革命者的反應是進行著名的全民總動員。
有位演說家慷慨激昂地演講道:"讓每個人都為正在進行中的全國一性一的軍事努力盡一份責任。
青年們将戰鬥,已婚的人将鍛造武器……提一供給養,婦女們将為士兵制作衣服……去醫院當護一士照料傷員,孩子們将用舊亞麻布制作作繃帶用的軟麻布……老人們将被送到公共廣場上去激勵青年戰士的勇氣、宣傳對國王們的仇恨和共和國的統一。
"人民起來保衛祖國。
14支軍隊在行伍出身的青年将領們的指揮下,奔赴戰場。
在"自一由、平等、博一愛一"的革命口号的鼓舞下,法國平民軍隊以破竹之勢前進。
到1795年,敵人的聯盟已被粉碎。
其時,國民公會愈來愈向左轉,在一定程度上,這不僅是因為它經男子普選産生,還因為對戰争的努力引起了革命熱情。
到1793年6月,吉倫特派已由更激進的雅各賓派取代。
這時,居支配地位的統治機關是救國委員會。
這一委員會以革命熱情和熱烈的一愛一國一精一神任命和罷免将軍、鼓舞群衆參加英勇的行動、實施對外政策、對無數的問題立法,并通過一個無情的恐怖時期來鎮壓反抗。
許許多多的人因叛國罪或者僅僅因一愛一國一精一神不夠而受到指控,并被送上了斷頭台即當時所稱的"國家剃刀"。
但是,恐怖統治失去了控制,革命開始"吞滅它自己的子女"。
在不斷的權力鬥争中,一個接一個革命領袖繼路易和安東内特之後被送上了斷頭台。
對資産階級來說,同樣擾亂人心的是革命的社會激進主義不斷增長。
無套褲漢(字義上指缺乏上流社會的短褲的人們)正在迫切要求建立一個更平均主義的國家。
他們相當于英國革命的平均派,而且他們要求更公平地分配土地、實行政一府對物價和工資的控制和實現一種社會安全制度。
這類措施完全超出法國資産階級的計劃。
因此,法國資産階級同英國資産階級一樣,努力阻擋革命向左的方向發展。
在英國,結果是平均派被擊敗、克倫威爾進行統治。
在法國,無套褲漢先是于1795年受到一個5人督政一府的控制,後又于1799年受到拿破侖·波拿巴的控制。
拿破侖拿破侖作為在意大利取得輝煌成就的将軍而赢得聲望,他利用自己的聲望推翻了督政一府。
他先是作為1799至1804年的第一執政,後又作為1804至1814年的皇帝,統治了法國。
對我們的論題來說,值得注意的是他對法國的15年統治有兩個特點:國内改革和軍事戰役。
前者鞏固了革命成果;後者在鄰國激起了二個民族主義反應并最後導緻他垮台。
就國内政策而論,拿破侖可比得上開明的專制君主。
他感興趣的是技術效率而不是一抽一象的意識形态。
雖然他對國家實行獨一裁統治,但有效地統治了國家。
他把法律編集成典,使行政機關置于中央集權制下,組織國民教育體系,建立法蘭西銀行,并就法國的教會和國家間的關系與教皇達成協議。
拿破侖這些實在的成就使他受到普遍的歡迎。
渴望複辟舊制度或認為拿破侖背叛了革命的政敵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數人因他結束一騷一亂和建立起一個可信任的、強有力的政一府而向他歡呼。
拿破侖因不斷地進行戰争而一浪一費了這種友好親善。
作為一個軍事天才,他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到1810年,他達到成功的頂峰,他已使法國的疆界越過萊茵河伸展到呂貝克、越過阿爾卑斯山脈伸展到羅馬。
歐洲的其餘地區由法國的附屬衛星國或盟國組成.隻有英國仍保持獨立并懷有極大的敵意。
拿破侖在其所有征服地區貫徹法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則。
他廢除封建制度和農奴制,承認所有公民的平等,實施其著名的法典。
這些改革意味着進步,或至少意味着維新。
雖然各地極為不安的既得利益集一團一反對這些變革,但變革也在許多地方得到普遍的支持。
資産階級和許多知識分子不僅在他們所居住的一些地區,而且在法國外面贊成這些變革。
法國的統治是進步的,但事實仍然是,它乃一種外來統治,在必要的地方,是憑武力強加的。
1792年12月15日,國民公會通過了一項法令,該法令規定:"法蘭西國家宣布,凡是因拒絕或抛棄自一由和平等而希望維護、恢複或寬待君主和特權階級的人,它都将把他們作為敵人來對待。
"這是專橫的,但是拿破侖對臣民甚至更專橫、更苛求。
他的非法國臣民終于漸漸對征購、賦稅、征兵、戰争和關于戰争的謠言感到厭煩。
法國的統治通常意味着行政管理質量的提高,但是,人們對行政管理的法國式一性一質的印象比對行政管理的質量的印象更深刻的時候來臨了。
換句話說,這些人已成為民族主義者,而且他們的民族主義已發展為反抗拿破侖統治的運動。
這不僅解釋了意大利的動亂、西班牙的武裝抵抗和德國的日益增強的民族一團一結,而且也解釋了一位意大利一愛一國者發自内心的話;他在1814年寫道:"我這樣說是痛苦的,因為沒有人比我更意識到我們應向拿破侖表示感激,沒有人比我更懂得濕潤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複生氣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國人鮮血的價值,但足,我必須說這樣一句真實的話:看到法國人離開是一種巨大的、說不出的歡樂。
" 對拿破侖來說,最緻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國時所遇到的俄國各階層人士的激烈抵抗。
這種抵抗正象冰天雪地一樣,造成拿破侖大軍的災難一性一的毀滅。
從俄國冰凍的平原上開始,拿破侖的事業一落千丈、不可避免地在厄爾巴島上結束了。
因而,法國革俞的思想意識對其創始人發生了反作用。
拿破侖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一由、平等、博一愛一"的口号而覺醒并充滿熱情,然後又在其導師背叛自己的原則時轉而反對其導師。
維也納的解決方案維也納會議在1815年召開,重新炮制了拿破侖垮台之後的歐洲地圖;指導這一會議的原則有三個——正統主義、遏制和補償。
根據正統主義的原則,法國、西班牙、荷蘭和意大利諸國的君主均恢複王位。
根據遏制的原則,與法國接壤的國家都要盡可能地強大起來。
荷蘭得到比利時,奧地利得到倫巴第和威尼托,普魯士除了得到薩克森的部分地區外,還得到沿萊茵河的一些地區。
得勝的同盟國以各種領土補償自己——挪威劃歸瑞典,馬耳他、錫蘭和好望角劃歸英國,芬蘭、比薩拉比亞和波蘭的大都分地區劃歸俄國,達爾馬提亞和加利西亞(以及倫巴第和威尼托)劃歸奧地利。
在預想到以後的事件時,應注意到德國和意大利仍是分裂的:德國是個由39個州組成的松散的德意志聯邦;意大利是個包括9個州的"地理名詞",這9個州因為奧地利在倫巴第和威尼托所居的統帥地位而由奧地利統治。
六、民族主義 我們所已研究的三個偉大的革命——英國革命、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對世界曆史的意義是什麼呢?于1821年率領其同胞反抗土耳其霸
宣言被印成許許多多的傳單。
小冊子、書籍并被翻譯成其他語言,使"自一由、平等、博一愛一"的革命口号傳播到整個歐洲,最後傳播到整個世界。
國王路易決不願意接受8月4日的徹底改革和宣言的革命原則。
他告訴一位大主教;"我決不答應讓我的教士或貴族遭受掠奪。
我不會批準使他們受到掠奪的法令。
"巴黎下層民衆再一次戰勝了王室的反對。
國王的敵視、巴黎糧食供一應的短缺,激起了民衆的鬥争。
10月初,以婦女為主體的饑餓民衆襲擊了巴黎的面包鋪子,然後向凡爾賽的王宮進軍。
在這些民衆的壓力下,路易同意将宮廷還到巴黎。
民衆興高采烈地往回行進,自誇他們帶來了"面包師傅、面包師傅的妻子和孩子"。
王室成員住進了土伊勒裡宮(巴黎的一座宮殿),在那裡,他們成為實際上的囚犯,而國民議會則設在附近的一所騎兵學校裡。
10月的這些充滿一騷一動的日子确保了對8月法令的批準。
由于王室和國民議會受到民衆行動的左右,這些日子巴黎民衆的影響大增。
戰争和恐怖雖然巴黎的國王實際上沒有力量,但許多教士和貴族決心恢複他們所失去的地位和特權。
其中有些人逃亡國外,在國外努力設法使外國列強卷入反對法國革命政權的糾紛中去。
他們成功了,不過應該注意到,國民議會中的激進派即吉倫特派也贊成戰争,因為後者相信一個共和國可以由此在法國得到建立,革命學說可以由此傳播到整個歐洲。
随着奧地利和普魯土站在反對法國的方面,戰争于1792年4月爆發。
最初,裝備很差的法國人被擊潰,但是,無數的志願者在全國一性一的一愛一國主義一浪一潮中成群結隊地湧到法國旗幟下。
同時,巴黎民衆加入反對不得人心的路易及其受人憎恨的奧地利籍王後瑪麗姬·安東内特的行動中。
在民衆的壓力下,國民議會于8月10日暫時停止了國王的職權,号召人們參加國民公會的選舉。
經男子普遍選舉産生的國民公會于1792年9月21日召開,在解決最迫切的問題即保衛祖國、反對奧地利-普魯士侵略者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革命幹勁和民衆支持相結合,證明是不可抵抗的,普魯士人和奧地利人被趕出了邊境。
1793年,英國、荷蘭和西班牙加入了反對法國的聯盟。
革命者的反應是進行著名的全民總動員。
有位演說家慷慨激昂地演講道:"讓每個人都為正在進行中的全國一性一的軍事努力盡一份責任。
青年們将戰鬥,已婚的人将鍛造武器……提一供給養,婦女們将為士兵制作衣服……去醫院當護一士照料傷員,孩子們将用舊亞麻布制作作繃帶用的軟麻布……老人們将被送到公共廣場上去激勵青年戰士的勇氣、宣傳對國王們的仇恨和共和國的統一。
"人民起來保衛祖國。
14支軍隊在行伍出身的青年将領們的指揮下,奔赴戰場。
在"自一由、平等、博一愛一"的革命口号的鼓舞下,法國平民軍隊以破竹之勢前進。
到1795年,敵人的聯盟已被粉碎。
其時,國民公會愈來愈向左轉,在一定程度上,這不僅是因為它經男子普選産生,還因為對戰争的努力引起了革命熱情。
到1793年6月,吉倫特派已由更激進的雅各賓派取代。
這時,居支配地位的統治機關是救國委員會。
這一委員會以革命熱情和熱烈的一愛一國一精一神任命和罷免将軍、鼓舞群衆參加英勇的行動、實施對外政策、對無數的問題立法,并通過一個無情的恐怖時期來鎮壓反抗。
許許多多的人因叛國罪或者僅僅因一愛一國一精一神不夠而受到指控,并被送上了斷頭台即當時所稱的"國家剃刀"。
但是,恐怖統治失去了控制,革命開始"吞滅它自己的子女"。
在不斷的權力鬥争中,一個接一個革命領袖繼路易和安東内特之後被送上了斷頭台。
對資産階級來說,同樣擾亂人心的是革命的社會激進主義不斷增長。
無套褲漢(字義上指缺乏上流社會的短褲的人們)正在迫切要求建立一個更平均主義的國家。
他們相當于英國革命的平均派,而且他們要求更公平地分配土地、實行政一府對物價和工資的控制和實現一種社會安全制度。
這類措施完全超出法國資産階級的計劃。
因此,法國資産階級同英國資産階級一樣,努力阻擋革命向左的方向發展。
在英國,結果是平均派被擊敗、克倫威爾進行統治。
在法國,無套褲漢先是于1795年受到一個5人督政一府的控制,後又于1799年受到拿破侖·波拿巴的控制。
拿破侖拿破侖作為在意大利取得輝煌成就的将軍而赢得聲望,他利用自己的聲望推翻了督政一府。
他先是作為1799至1804年的第一執政,後又作為1804至1814年的皇帝,統治了法國。
對我們的論題來說,值得注意的是他對法國的15年統治有兩個特點:國内改革和軍事戰役。
前者鞏固了革命成果;後者在鄰國激起了二個民族主義反應并最後導緻他垮台。
就國内政策而論,拿破侖可比得上開明的專制君主。
他感興趣的是技術效率而不是一抽一象的意識形态。
雖然他對國家實行獨一裁統治,但有效地統治了國家。
他把法律編集成典,使行政機關置于中央集權制下,組織國民教育體系,建立法蘭西銀行,并就法國的教會和國家間的關系與教皇達成協議。
拿破侖這些實在的成就使他受到普遍的歡迎。
渴望複辟舊制度或認為拿破侖背叛了革命的政敵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數人因他結束一騷一亂和建立起一個可信任的、強有力的政一府而向他歡呼。
拿破侖因不斷地進行戰争而一浪一費了這種友好親善。
作為一個軍事天才,他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到1810年,他達到成功的頂峰,他已使法國的疆界越過萊茵河伸展到呂貝克、越過阿爾卑斯山脈伸展到羅馬。
歐洲的其餘地區由法國的附屬衛星國或盟國組成.隻有英國仍保持獨立并懷有極大的敵意。
拿破侖在其所有征服地區貫徹法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則。
他廢除封建制度和農奴制,承認所有公民的平等,實施其著名的法典。
這些改革意味着進步,或至少意味着維新。
雖然各地極為不安的既得利益集一團一反對這些變革,但變革也在許多地方得到普遍的支持。
資産階級和許多知識分子不僅在他們所居住的一些地區,而且在法國外面贊成這些變革。
法國的統治是進步的,但事實仍然是,它乃一種外來統治,在必要的地方,是憑武力強加的。
1792年12月15日,國民公會通過了一項法令,該法令規定:"法蘭西國家宣布,凡是因拒絕或抛棄自一由和平等而希望維護、恢複或寬待君主和特權階級的人,它都将把他們作為敵人來對待。
"這是專橫的,但是拿破侖對臣民甚至更專橫、更苛求。
他的非法國臣民終于漸漸對征購、賦稅、征兵、戰争和關于戰争的謠言感到厭煩。
法國的統治通常意味着行政管理質量的提高,但是,人們對行政管理的法國式一性一質的印象比對行政管理的質量的印象更深刻的時候來臨了。
換句話說,這些人已成為民族主義者,而且他們的民族主義已發展為反抗拿破侖統治的運動。
這不僅解釋了意大利的動亂、西班牙的武裝抵抗和德國的日益增強的民族一團一結,而且也解釋了一位意大利一愛一國者發自内心的話;他在1814年寫道:"我這樣說是痛苦的,因為沒有人比我更意識到我們應向拿破侖表示感激,沒有人比我更懂得濕潤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複生氣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國人鮮血的價值,但足,我必須說這樣一句真實的話:看到法國人離開是一種巨大的、說不出的歡樂。
" 對拿破侖來說,最緻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國時所遇到的俄國各階層人士的激烈抵抗。
這種抵抗正象冰天雪地一樣,造成拿破侖大軍的災難一性一的毀滅。
從俄國冰凍的平原上開始,拿破侖的事業一落千丈、不可避免地在厄爾巴島上結束了。
因而,法國革俞的思想意識對其創始人發生了反作用。
拿破侖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一由、平等、博一愛一"的口号而覺醒并充滿熱情,然後又在其導師背叛自己的原則時轉而反對其導師。
維也納的解決方案維也納會議在1815年召開,重新炮制了拿破侖垮台之後的歐洲地圖;指導這一會議的原則有三個——正統主義、遏制和補償。
根據正統主義的原則,法國、西班牙、荷蘭和意大利諸國的君主均恢複王位。
根據遏制的原則,與法國接壤的國家都要盡可能地強大起來。
荷蘭得到比利時,奧地利得到倫巴第和威尼托,普魯士除了得到薩克森的部分地區外,還得到沿萊茵河的一些地區。
得勝的同盟國以各種領土補償自己——挪威劃歸瑞典,馬耳他、錫蘭和好望角劃歸英國,芬蘭、比薩拉比亞和波蘭的大都分地區劃歸俄國,達爾馬提亞和加利西亞(以及倫巴第和威尼托)劃歸奧地利。
在預想到以後的事件時,應注意到德國和意大利仍是分裂的:德國是個由39個州組成的松散的德意志聯邦;意大利是個包括9個州的"地理名詞",這9個州因為奧地利在倫巴第和威尼托所居的統帥地位而由奧地利統治。
六、民族主義 我們所已研究的三個偉大的革命——英國革命、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對世界曆史的意義是什麼呢?于1821年率領其同胞反抗土耳其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