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工業革命(下)
關燈
小
中
大
北美洲和南美洲歐化了。
這一點在亞洲和非洲是辦不到的,因為那裡土著居民為數太多,而且已有高度的發展。
但是,在南北美洲,尤其是在澳大利亞,歐洲人從各個方面——種族的、經濟的和文化的方面——整個地移植了他們的文明。
工業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這一歐化的主要原因。
我們已經看到,生産率的增長和醫學的進步導緻19世紀歐洲人口的急劇增加。
由此引起的人口壓力是通過海外遷移找到出路。
鐵路和汽船有效地把大批大批的人運過海洋和大一陸,而種種迫害進一步促進了遷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5年中,150萬猶太人從俄國逃往美國,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主要例子。
這種種因素相結合,導緻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遷移。
每過去10年,人口遷移的潮流便有巨大的增長。
19世紀20年代中,總共才14.5萬人離開歐洲,19世紀50年代中,有大約26O萬人離開歐洲,而在1900至1910年間,移民人數高達900萬,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萬移民。
表6和表7說明了歐洲移民的來源和目的地。
1885年以前,大部分移民來自北歐和西歐;那時以後,多數移民來自南歐和東歐。
一般說來,英國移民前往英帝國的自治領和美國;意大利人前往美國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德國人前往美國,其中還有小部分人前往阿根廷和巴西。
從世界曆史的觀點看,這種極其巨大的遷移的意義在于:除很大一部分人湧一入亞洲俄國地區和一小部分人慢慢流入南非外,遷移的目标是完全對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結果,北美洲和澳大利亞在種族方面幾乎完全歐化。
雖然南美洲的印第安居民設法活下去,但幸存下來的隻是少數。
換句話說,1763年之前這一時期中的殖民地分枝,在19世紀期間已成為與舊歐洲相并排的若幹新歐洲。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不但在種族上,而且在經濟上被歐化。
1763年以前,這些大一陸上的歐洲殖民地主要限制在沿海一帶。
但在後一世紀中,大一陸的内地被橫越。
工業革命通過提一供必需的機械和技術,使由陸路侵入成為可能。
如果沒有從海岸導向内地的道路、沒有連接河道的運河、沒有橫跨大一陸的鐵路和電報、沒有往返于大河和沿海航道上的汽船、沒有能割除大草原草皮的農業機械、沒有征服諸土著民族的連發槍,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服的。
這 表7歐洲移民的主要目的地目的地時間範圍 美國1821-1932年34200000 亞洲俄國地區1800-1939年12000000 阿根廷1856-1932年6400000 加拿大1821-1932年5200000 巴西1821-1932年4400000 澳大利亞1861-1932年2900000 英屬西印度群島1836-1932年1600000 古巴1901-1932年900000 南非1881-1932年900000 烏拉圭1836-1932年700000 新西蘭1851-1932年600000
那些征服大一陸的廣闊區域用的機械裝置對拉丁美洲人和澳大利亞人來說,如同對于美洲邊疆居民一樣,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有個阿根廷人曾在1878年撰文評論道:"'印第安'野蠻人的軍事力量被完全摧毀,因為雷明頓已使他們認識到,一支軍隊能越過整個南美大草原,使地面上蓋滿敢于反對它的人們的一屍一體。
" 新大一陸在殖民和經濟方面的發展,也自然地導緻歐洲文化的移植。
誠然,文化在移植過程中發生變化。
文化不僅被采納,也被改變。
如今,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美國與大不列颠并不完全相同,拉丁美洲也不是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一精一确的複制品。
然而,事實依舊是,語言基本上是相同的,雖然美國俚語使英國人着迷、陳舊的法屬加拿大方言使法國人好奇。
宗教也是同樣的,盡避存在着營火複興會和摩門教信徒。
文學、學校、報紙、政體——所有這一切都有着可以追溯到莢國、西班牙、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根源。
當然,在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也存在着某些并非起源于歐洲的文化。
美洲的黑人保留了有着其非洲背景的某種殘餘物。
幸存的諸土著民族,尤其是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促成了一種混合文化人們也不應忘記荒原的影響;它給歐洲移民及其風俗留下了難以去除的印記。
所有這種種力量說明了為什麼紐約、墨爾本和多論多迥然不同于倫敦,為什麼布宜諾斯艾利斯、巴西利亞和墨西哥城迥然不同于馬德裡。
不過,從全球觀點看,相似之處顯得多于不同之處。
阿拉伯諸民族在從它們地處中東的家鄉向西擴張期間,曾越過北非擴張到大西洋岸。
今天,摩洛哥的文化不同于阿拉伯半島的文化之處,遠遠多于美國文化不同于英國文化之處或者巴西文化不同于葡萄牙文化之處。
然而,摩洛哥現被看作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無疑地,它自己也這樣認為。
在同樣意義上,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如今是歐洲世界的一部分。
新帝國主義征服新帝國工業革命不僅是美洲和澳大利亞被歐化的主要原因,也是歐洲龐大的殖民地結構在亞洲和非洲得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這種帝國的營建在1763年出現巨大的殖民拓居地之後的數十年間穩步地進行着。
确實,19世紀初葉,在英、法兩國的某些集一團一中存在着不少反帝國主義的情緒。
自一由貿易的擁護者認為殖民地僅具有極小的經濟價值,而英國與13個殖民地打交道的經曆似乎也為他們的意見提一供了證據。
然而,事實依舊是,英、法兩國在那數十年間繼續獲得屬地。
例如,英國于1815年獲得開普殖民地和錫蘭,于1840年獲得新西蘭,于1842年獲得香港,于1843年獲得納塔爾。
同樣,法國在1830至1847年間征服阿爾及利亞,在1858至1867年間征服交趾支那,此外,1862年時,還試圖在墨西哥得到一塊立足地,沒有成功。
不過,這些獲得物與1870年以後營建帝國的巨大一浪一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1870年以後,"新帝國主義"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表面成為歐洲少數強國的附屬物。
殖民地可以作為數量日漸增多的制成品的市場;從獲取殖民地的不斷增長的欲一望中,可以看出新帝國主義與工業革命之間的密切聯系。
19世紀期間開始工業化的幾個歐洲國家和海外國家很快就在互相争奪市場,并在這過程中,提高各自的關稅,以抵制别國的産品。
不久,有人主張,每個工業化國家都應當擁有能夠為其制造商提一供"不受外國競争影響的市場"的殖民地。
1898年,共和一黨一參議員艾伯特·J·貝弗裡奇就這種看法向波士頓的一群商人作了頗有代表一性一的說明: 美國的工廠正在制造比美國人民所能利用的更多的東西;美國的土地正在生産比美國人民所能消費的更多的東西。
命運已經為我們制訂了我們的政策;世界的貿易應該而且必須是屬于我們的。
因此,我們将如同母國(英國)所告訴我們的那樣,去得到世界的貿易。
我們将在全世界建立貿易站作為美國産品的分配點。
我們将派我們的商船隊駛過誨洋。
我們将建立起一支真正偉大的海軍。
自治的、挂起我們的旗幟并與我們通商的巨大的殖民地将在我們的貿易站周圍成長。
工業革命還産生了剩餘資本,剩餘資本又緻使各強國尋找殖民地作為其投資的去處。
資本在國内積累得愈多,利潤降得愈低,對國外更有利可圖的投資市場的需要也就愈大。
實際上,各強國,尤其是英國、法國和德國,對外國進行了大量的投資。
例如英國,到1914年,已在國外投資了40億英鎊,等于其國民财富總數的四分之一。
那時,法國也已在國外投資了450億法郎,約合其國民财富的六分之一。
德國雖然是後起者,一直将其大部分資本用于國内工業發展,但也在海外投資了220億至250億馬克,約合其國民财富的十五分之一。
因而,到1914年,歐洲已成為世界的銀行家。
在19世紀上半世紀,這些海外投資的大部分是在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在白人的世界。
但是,在19世紀下半世紀,這些海外投資多半是在亞洲和非洲的非白人的、相對不穩固的國家。
提一供資本的成千上萬個私人小儲蓄者和一些大的金融組織自然為其資本的安全而憂慮。
他們甯願在其投資所在的地區出現"文明的"行政管理,而且這種
這一點在亞洲和非洲是辦不到的,因為那裡土著居民為數太多,而且已有高度的發展。
但是,在南北美洲,尤其是在澳大利亞,歐洲人從各個方面——種族的、經濟的和文化的方面——整個地移植了他們的文明。
工業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這一歐化的主要原因。
我們已經看到,生産率的增長和醫學的進步導緻19世紀歐洲人口的急劇增加。
由此引起的人口壓力是通過海外遷移找到出路。
鐵路和汽船有效地把大批大批的人運過海洋和大一陸,而種種迫害進一步促進了遷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5年中,150萬猶太人從俄國逃往美國,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主要例子。
這種種因素相結合,導緻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遷移。
每過去10年,人口遷移的潮流便有巨大的增長。
19世紀20年代中,總共才14.5萬人離開歐洲,19世紀50年代中,有大約26O萬人離開歐洲,而在1900至1910年間,移民人數高達900萬,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萬移民。
表6和表7說明了歐洲移民的來源和目的地。
1885年以前,大部分移民來自北歐和西歐;那時以後,多數移民來自南歐和東歐。
一般說來,英國移民前往英帝國的自治領和美國;意大利人前往美國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德國人前往美國,其中還有小部分人前往阿根廷和巴西。
從世界曆史的觀點看,這種極其巨大的遷移的意義在于:除很大一部分人湧一入亞洲俄國地區和一小部分人慢慢流入南非外,遷移的目标是完全對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結果,北美洲和澳大利亞在種族方面幾乎完全歐化。
雖然南美洲的印第安居民設法活下去,但幸存下來的隻是少數。
換句話說,1763年之前這一時期中的殖民地分枝,在19世紀期間已成為與舊歐洲相并排的若幹新歐洲。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不但在種族上,而且在經濟上被歐化。
1763年以前,這些大一陸上的歐洲殖民地主要限制在沿海一帶。
但在後一世紀中,大一陸的内地被橫越。
工業革命通過提一供必需的機械和技術,使由陸路侵入成為可能。
如果沒有從海岸導向内地的道路、沒有連接河道的運河、沒有橫跨大一陸的鐵路和電報、沒有往返于大河和沿海航道上的汽船、沒有能割除大草原草皮的農業機械、沒有征服諸土著民族的連發槍,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服的。
這 表7歐洲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例如,有個阿根廷人曾在1878年撰文評論道:"'印第安'野蠻人的軍事力量被完全摧毀,因為雷明頓已使他們認識到,一支軍隊能越過整個南美大草原,使地面上蓋滿敢于反對它的人們的一屍一體。
" 新大一陸在殖民和經濟方面的發展,也自然地導緻歐洲文化的移植。
誠然,文化在移植過程中發生變化。
文化不僅被采納,也被改變。
如今,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美國與大不列颠并不完全相同,拉丁美洲也不是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一精一确的複制品。
然而,事實依舊是,語言基本上是相同的,雖然美國俚語使英國人着迷、陳舊的法屬加拿大方言使法國人好奇。
宗教也是同樣的,盡避存在着營火複興會和摩門教信徒。
文學、學校、報紙、政體——所有這一切都有着可以追溯到莢國、西班牙、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根源。
當然,在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也存在着某些并非起源于歐洲的文化。
美洲的黑人保留了有着其非洲背景的某種殘餘物。
幸存的諸土著民族,尤其是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促成了一種混合文化人們也不應忘記荒原的影響;它給歐洲移民及其風俗留下了難以去除的印記。
所有這種種力量說明了為什麼紐約、墨爾本和多論多迥然不同于倫敦,為什麼布宜諾斯艾利斯、巴西利亞和墨西哥城迥然不同于馬德裡。
不過,從全球觀點看,相似之處顯得多于不同之處。
阿拉伯諸民族在從它們地處中東的家鄉向西擴張期間,曾越過北非擴張到大西洋岸。
今天,摩洛哥的文化不同于阿拉伯半島的文化之處,遠遠多于美國文化不同于英國文化之處或者巴西文化不同于葡萄牙文化之處。
然而,摩洛哥現被看作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無疑地,它自己也這樣認為。
在同樣意義上,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如今是歐洲世界的一部分。
新帝國主義征服新帝國工業革命不僅是美洲和澳大利亞被歐化的主要原因,也是歐洲龐大的殖民地結構在亞洲和非洲得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這種帝國的營建在1763年出現巨大的殖民拓居地之後的數十年間穩步地進行着。
确實,19世紀初葉,在英、法兩國的某些集一團一中存在着不少反帝國主義的情緒。
自一由貿易的擁護者認為殖民地僅具有極小的經濟價值,而英國與13個殖民地打交道的經曆似乎也為他們的意見提一供了證據。
然而,事實依舊是,英、法兩國在那數十年間繼續獲得屬地。
例如,英國于1815年獲得開普殖民地和錫蘭,于1840年獲得新西蘭,于1842年獲得香港,于1843年獲得納塔爾。
同樣,法國在1830至1847年間征服阿爾及利亞,在1858至1867年間征服交趾支那,此外,1862年時,還試圖在墨西哥得到一塊立足地,沒有成功。
不過,這些獲得物與1870年以後營建帝國的巨大一浪一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1870年以後,"新帝國主義"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表面成為歐洲少數強國的附屬物。
殖民地可以作為數量日漸增多的制成品的市場;從獲取殖民地的不斷增長的欲一望中,可以看出新帝國主義與工業革命之間的密切聯系。
19世紀期間開始工業化的幾個歐洲國家和海外國家很快就在互相争奪市場,并在這過程中,提高各自的關稅,以抵制别國的産品。
不久,有人主張,每個工業化國家都應當擁有能夠為其制造商提一供"不受外國競争影響的市場"的殖民地。
1898年,共和一黨一參議員艾伯特·J·貝弗裡奇就這種看法向波士頓的一群商人作了頗有代表一性一的說明: 美國的工廠正在制造比美國人民所能利用的更多的東西;美國的土地正在生産比美國人民所能消費的更多的東西。
命運已經為我們制訂了我們的政策;世界的貿易應該而且必須是屬于我們的。
因此,我們将如同母國(英國)所告訴我們的那樣,去得到世界的貿易。
我們将在全世界建立貿易站作為美國産品的分配點。
我們将派我們的商船隊駛過誨洋。
我們将建立起一支真正偉大的海軍。
自治的、挂起我們的旗幟并與我們通商的巨大的殖民地将在我們的貿易站周圍成長。
工業革命還産生了剩餘資本,剩餘資本又緻使各強國尋找殖民地作為其投資的去處。
資本在國内積累得愈多,利潤降得愈低,對國外更有利可圖的投資市場的需要也就愈大。
實際上,各強國,尤其是英國、法國和德國,對外國進行了大量的投資。
例如英國,到1914年,已在國外投資了40億英鎊,等于其國民财富總數的四分之一。
那時,法國也已在國外投資了450億法郎,約合其國民财富的六分之一。
德國雖然是後起者,一直将其大部分資本用于國内工業發展,但也在海外投資了220億至250億馬克,約合其國民财富的十五分之一。
因而,到1914年,歐洲已成為世界的銀行家。
在19世紀上半世紀,這些海外投資的大部分是在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在白人的世界。
但是,在19世紀下半世紀,這些海外投資多半是在亞洲和非洲的非白人的、相對不穩固的國家。
提一供資本的成千上萬個私人小儲蓄者和一些大的金融組織自然為其資本的安全而憂慮。
他們甯願在其投資所在的地區出現"文明的"行政管理,而且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