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工業革命(上)
關燈
小
中
大
有機器給發明出來,它們極為重要,如輪子,如帆船,如風車和水車。
但是,在近代,人們已發明了作出發明的方法,人們已發現了作出發現的方法。
機械的進步不存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為有系統的、漸增的。
我們知道,我們将制造出越來越完善的機器;這一點,是以前的人們所未曾認識到的。
1870年以後,所有工業都受到科學的影響。
例如,在冶金術方面,許多工藝方法(貝塞麥煉鋼法、西門子-馬丁煉鋼法和吉爾克裡斯特-托馬斯煉鋼法)給發明出來,使有可能從低品位的鐵礦中大量地煉出高級鋼。
由于利用了電并發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内燃機,動力工業被徹底改革。
通訊聯絡也因無線電的發明而得到改造。
1896年,古利埃爾莫·馬可尼發明了一台不用導線就能發射和接收信息的機器,不過,他的成果是以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和德國物理學家亨利希·赫茲的研究為基礎的。
石油工業迅速發展,因為地質學家和化學家做了大量工作;地質學家以非凡的準确一性一探出油田,化學家發明了從原油中提煉出石腦油、汽油、煤油和輕、重潤一滑油的種種方法。
科學對工業的影響的最驚人的例子之一可見于煤衍生物方面。
煤除了提一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寶貴的煤氣外,還給予一種液體即煤焦油。
化學家在這種物質中發現了真正的寶物——種種衍生物,其中包括數百種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産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一精一、消毒劑、輕瀉劑、香水、攝影用的化學制品、烈一性一炸藥及香橙花一精一等。
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也以大量生産的技術的發展為特點。
美國在這一方面領先,就象德國在科學領域中領先一樣。
美國擁有的某些明顯的有利條件可說明它在大量生産方面居首位的原因:巨大的原料寶庫;土著和歐洲人的充分的資本供一應;廉價的移民勞動力的不斷流入;大一陸規模的巨大的國内市場、迅速增長的人口以及不斷提高的生活标準。
大量生産的兩種主要方法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
一種方法是制造标準的、可互換的零件,然後以最少量的手工勞動把這些零件裝配成完整的單位。
美國發明家伊萊·惠特尼就是在19世紀開始時用這種方法為政一府大量制造滑膛槍。
他的工廠因建立在這一新原理的基礎上,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受到了許多旅行者的訪問。
其中有位訪問者對惠特尼的這種革命一性一技術的基本特點作了恰當的描述:"他為滑膛槍的每個零件都制作了一個模子;據說,這些模子被加工得非常一精一确,以緻任何滑膛槍的每個零件都可适用于其他任何清膛槍。
"在惠特尼之後的數十年間,機器被制造得愈來愈一精一确,因此,有可能生産出不是幾乎相同而是完全一樣的零件。
第二種方法出現于20世紀初,是設計出裝配線。
亨利·福特因為發明了能将汽車零件運送到裝配工人所需要的地點的環形傳送帶,獲得了名聲和大量财産。
有人對這種傳送帶方式的發展作了如下生動的描繪: 制作傳送帶的想法是從芝加哥的罐頭食品工人那裡得來的,他們利用一台空中吊車沿着一排屠夫吊運菜牛軀體。
福特先是在裝配發動機上的小部件和飛輪磁電機時,然後又在裝配發動機本身和汽車底盤時,嘗試了這一想法。
一天,一個汽車底盤給縛在一根鋼索上,當絞盤将鋼索拖過工廠時,6名工人沿鋼索進行了一次長250呎的曆史一性一旅行;他們邊走邊拾起沿途的零件,用螺栓使它們在汽車底盤上固定就位。
實驗做完了,但産生一個困難。
上帝造人不象福特制造活一塞環那祥一精一确。
裝配線對個子矮小的人來說,太高,對身材高大的人來說,太低,結果是勞而無功。
于是,進行更多的實驗。
先升高裝配線,接着又降低裝配線,然後試行兩條裝配線以适合高矮不同的人;先增加裝配線的運行速度,再減低裝配線的運行速度,然後做各種試驗以确定一條裝配線上需安置多少人、每道工序應相隔多遠、是否要讓上螺栓的人再上螺帽、使原先上螺帽的人有時間将螺帽上緊。
終于,為每個汽車底盤上的裝配而規定的時間從18小時28分鐘縮短到1小時33分鐘,世界有可能得到新的、大量的T型汽車;随着工人成為其機器上的更為有效的輪齒,大量生産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然後,借助于先進的機械設備,對大堆大堆的原料的處理作了改善。
大量生産的這種方法也是在美國得到改善的,其最好的例子見于鋼鐵工業。
以下這段對制造鐵路鋼軌的過程的描述,說明了這種方法: 鋼鐵工業在一個巨大的地區範圍裡發展了這種……連續生産……。
鐵礦石來源于梅薩比嶺。
蒸汽鏟把鐵礦石舀進火車車廂;車廂被拖運到德盧斯或蘇必利爾,然後進入某些凹地上方的碼頭,當車廂的底部向外翻轉時,車廂内的鐵礦石便卸入凹地;滑運道使鐵礦石從凹地進入運礦船的貨艙。
在伊利湖港0,這礦船由自動裝置卸貨,礦石又被裝入火車車廂;在匹茲堡,這些車廂由自動兩卸車卸貨,傾卸車把車廂轉到自己的邊上,使礦石瀑布似地落入箱子;上料車把焦炭、石灰石和這些箱子裡的礦石一起運至高爐頂部,将它們倒入爐内。
于是,高爐開始生産。
從高爐裡,鐵水包車把仍然火熱的生鐵轉移到混轶爐,然後再轉移到平爐。
就這樣,實現了燃料的節約。
接着,平爐開始出鋼,鋼水流入巨大的鋼水包,從那裡,再流入放在平闆車上的鑄模,一輛機車把平闆車推到若幹凹坑處,除去鑄模後赤一裸一裸一地留下的鋼錠就放在這些凹坑裡保溫,直到紮制時。
傳送機把鋼錠運到軋機處,自動平台不時地升降,在軋制設備之間來回地抛出所需形狀的鋼軌。
由此産生的鋼軌具有極好的形狀,如果有少許偏差,就會被抛棄。
電動起重機、鋼水包、傳送機、自動傾卸車、卸料機和裝料機使從礦井中的鐵礦石到鋼軌的生産威為一件不可思議地自動的、生氣勃勃的事情。
從純經濟的觀點來看,這一規模的大量生産所意味的東西,從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的以下這番無可非議的大話中可覺察出來: 從蘇必利爾湖開采兩磅鐵石,并運到相距900哩的匹茲堡;開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運到匹茲堡;開采半磅石灰,運至匹茲堡;在弗吉尼亞開采少量錳礦,運至匹茲堡——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鋼,對這磅鋼,消費者隻需支付一分錢。
科學和大量生産的方法不僅影響了工業,也影響了農業。
而且,這又是發生在科學應用方面領先的德國和大量生産方面領先的美國。
德國化學家發現,若要維持土壤的肥力,就必須恢複土壤中被植物攝取的氮、鉀和磷。
最初,是利用天然肥料來達到這一目的,但是,将近19世紀末時,天然肥料讓位于形式上更純粹的、必需的無機物。
結果,無機物的世界一性一生産大大增長,在1850至1913年間,硝酸鹽、鉀堿和過磷酸鈣的産量從微不足道的數量分别上升到899,800公噸(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1,348,000公噸和16,251,213噸。
在美國,由于農場辨模巨大和缺乏足夠的農業勞動力,農業機械的發明得到了促進。
取代馬匹的拖拉機一天能拉旋轉式犁翻耕多達50英畝的土地。
聯合收割機能自動地收割莊稼、打谷脫粒,甚至還能自動地将谷物塞一進布袋以供一應市場。
與這些新機械同樣重要的是高糧倉、罐頭食品制造廠、冷藏車、船和迅速的運輸工具,它們導緻一個不僅提一供工業産品、也提一供農業産品的世界市場。
加拿大的小麥、澳大利亞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亞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場中找到。
因而,農民受農業革命的影響并不亞于先前工匠受工業革命的影響。
曆來是提一供獨立的生活手段的農業正在成為一種與面向全國一性一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生産相适應的、大規模的商業事業。
但是,在近代,人們已發明了作出發明的方法,人們已發現了作出發現的方法。
機械的進步不存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為有系統的、漸增的。
我們知道,我們将制造出越來越完善的機器;這一點,是以前的人們所未曾認識到的。
1870年以後,所有工業都受到科學的影響。
例如,在冶金術方面,許多工藝方法(貝塞麥煉鋼法、西門子-馬丁煉鋼法和吉爾克裡斯特-托馬斯煉鋼法)給發明出來,使有可能從低品位的鐵礦中大量地煉出高級鋼。
由于利用了電并發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内燃機,動力工業被徹底改革。
通訊聯絡也因無線電的發明而得到改造。
1896年,古利埃爾莫·馬可尼發明了一台不用導線就能發射和接收信息的機器,不過,他的成果是以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和德國物理學家亨利希·赫茲的研究為基礎的。
石油工業迅速發展,因為地質學家和化學家做了大量工作;地質學家以非凡的準确一性一探出油田,化學家發明了從原油中提煉出石腦油、汽油、煤油和輕、重潤一滑油的種種方法。
科學對工業的影響的最驚人的例子之一可見于煤衍生物方面。
煤除了提一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寶貴的煤氣外,還給予一種液體即煤焦油。
化學家在這種物質中發現了真正的寶物——種種衍生物,其中包括數百種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産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一精一、消毒劑、輕瀉劑、香水、攝影用的化學制品、烈一性一炸藥及香橙花一精一等。
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也以大量生産的技術的發展為特點。
美國在這一方面領先,就象德國在科學領域中領先一樣。
美國擁有的某些明顯的有利條件可說明它在大量生産方面居首位的原因:巨大的原料寶庫;土著和歐洲人的充分的資本供一應;廉價的移民勞動力的不斷流入;大一陸規模的巨大的國内市場、迅速增長的人口以及不斷提高的生活标準。
大量生産的兩種主要方法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
一種方法是制造标準的、可互換的零件,然後以最少量的手工勞動把這些零件裝配成完整的單位。
美國發明家伊萊·惠特尼就是在19世紀開始時用這種方法為政一府大量制造滑膛槍。
他的工廠因建立在這一新原理的基礎上,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受到了許多旅行者的訪問。
其中有位訪問者對惠特尼的這種革命一性一技術的基本特點作了恰當的描述:"他為滑膛槍的每個零件都制作了一個模子;據說,這些模子被加工得非常一精一确,以緻任何滑膛槍的每個零件都可适用于其他任何清膛槍。
"在惠特尼之後的數十年間,機器被制造得愈來愈一精一确,因此,有可能生産出不是幾乎相同而是完全一樣的零件。
第二種方法出現于20世紀初,是設計出裝配線。
亨利·福特因為發明了能将汽車零件運送到裝配工人所需要的地點的環形傳送帶,獲得了名聲和大量财産。
有人對這種傳送帶方式的發展作了如下生動的描繪: 制作傳送帶的想法是從芝加哥的罐頭食品工人那裡得來的,他們利用一台空中吊車沿着一排屠夫吊運菜牛軀體。
福特先是在裝配發動機上的小部件和飛輪磁電機時,然後又在裝配發動機本身和汽車底盤時,嘗試了這一想法。
一天,一個汽車底盤給縛在一根鋼索上,當絞盤将鋼索拖過工廠時,6名工人沿鋼索進行了一次長250呎的曆史一性一旅行;他們邊走邊拾起沿途的零件,用螺栓使它們在汽車底盤上固定就位。
實驗做完了,但産生一個困難。
上帝造人不象福特制造活一塞環那祥一精一确。
裝配線對個子矮小的人來說,太高,對身材高大的人來說,太低,結果是勞而無功。
于是,進行更多的實驗。
先升高裝配線,接着又降低裝配線,然後試行兩條裝配線以适合高矮不同的人;先增加裝配線的運行速度,再減低裝配線的運行速度,然後做各種試驗以确定一條裝配線上需安置多少人、每道工序應相隔多遠、是否要讓上螺栓的人再上螺帽、使原先上螺帽的人有時間将螺帽上緊。
終于,為每個汽車底盤上的裝配而規定的時間從18小時28分鐘縮短到1小時33分鐘,世界有可能得到新的、大量的T型汽車;随着工人成為其機器上的更為有效的輪齒,大量生産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然後,借助于先進的機械設備,對大堆大堆的原料的處理作了改善。
大量生産的這種方法也是在美國得到改善的,其最好的例子見于鋼鐵工業。
以下這段對制造鐵路鋼軌的過程的描述,說明了這種方法: 鋼鐵工業在一個巨大的地區範圍裡發展了這種……連續生産……。
鐵礦石來源于梅薩比嶺。
蒸汽鏟把鐵礦石舀進火車車廂;車廂被拖運到德盧斯或蘇必利爾,然後進入某些凹地上方的碼頭,當車廂的底部向外翻轉時,車廂内的鐵礦石便卸入凹地;滑運道使鐵礦石從凹地進入運礦船的貨艙。
在伊利湖港0,這礦船由自動裝置卸貨,礦石又被裝入火車車廂;在匹茲堡,這些車廂由自動兩卸車卸貨,傾卸車把車廂轉到自己的邊上,使礦石瀑布似地落入箱子;上料車把焦炭、石灰石和這些箱子裡的礦石一起運至高爐頂部,将它們倒入爐内。
于是,高爐開始生産。
從高爐裡,鐵水包車把仍然火熱的生鐵轉移到混轶爐,然後再轉移到平爐。
就這樣,實現了燃料的節約。
接着,平爐開始出鋼,鋼水流入巨大的鋼水包,從那裡,再流入放在平闆車上的鑄模,一輛機車把平闆車推到若幹凹坑處,除去鑄模後赤一裸一裸一地留下的鋼錠就放在這些凹坑裡保溫,直到紮制時。
傳送機把鋼錠運到軋機處,自動平台不時地升降,在軋制設備之間來回地抛出所需形狀的鋼軌。
由此産生的鋼軌具有極好的形狀,如果有少許偏差,就會被抛棄。
電動起重機、鋼水包、傳送機、自動傾卸車、卸料機和裝料機使從礦井中的鐵礦石到鋼軌的生産威為一件不可思議地自動的、生氣勃勃的事情。
從純經濟的觀點來看,這一規模的大量生産所意味的東西,從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的以下這番無可非議的大話中可覺察出來: 從蘇必利爾湖開采兩磅鐵石,并運到相距900哩的匹茲堡;開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運到匹茲堡;開采半磅石灰,運至匹茲堡;在弗吉尼亞開采少量錳礦,運至匹茲堡——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鋼,對這磅鋼,消費者隻需支付一分錢。
科學和大量生産的方法不僅影響了工業,也影響了農業。
而且,這又是發生在科學應用方面領先的德國和大量生産方面領先的美國。
德國化學家發現,若要維持土壤的肥力,就必須恢複土壤中被植物攝取的氮、鉀和磷。
最初,是利用天然肥料來達到這一目的,但是,将近19世紀末時,天然肥料讓位于形式上更純粹的、必需的無機物。
結果,無機物的世界一性一生産大大增長,在1850至1913年間,硝酸鹽、鉀堿和過磷酸鈣的産量從微不足道的數量分别上升到899,800公噸(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1,348,000公噸和16,251,213噸。
在美國,由于農場辨模巨大和缺乏足夠的農業勞動力,農業機械的發明得到了促進。
取代馬匹的拖拉機一天能拉旋轉式犁翻耕多達50英畝的土地。
聯合收割機能自動地收割莊稼、打谷脫粒,甚至還能自動地将谷物塞一進布袋以供一應市場。
與這些新機械同樣重要的是高糧倉、罐頭食品制造廠、冷藏車、船和迅速的運輸工具,它們導緻一個不僅提一供工業産品、也提一供農業産品的世界市場。
加拿大的小麥、澳大利亞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亞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場中找到。
因而,農民受農業革命的影響并不亞于先前工匠受工業革命的影響。
曆來是提一供獨立的生活手段的農業正在成為一種與面向全國一性一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生産相适應的、大規模的商業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