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工業革命(下)

關燈
五、工業革命的傳播 19世紀期間,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傳播到歐洲大一陸甚至世界的非歐洲部分。

    起初,在傳播方面存在着各種障礙。

    英國有條法律禁止出口機械,歐洲大一陸的形勢也無助于工業化,這尤其是因為行會的力量以及與獨立戰争和拿破侖戰争相聯系的動亂。

    但是,戰争于1815年結束,英國的那條法律也于1825年被廢除。

    很快,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開始的敷設鐵路熱影響到歐洲大一陸。

    此外,在這個時候,英國實業家正在積累剩餘資本和尋找向大一陸投資的機會。

    到1830年,僅僅法國就雇用了15000至20000名英國工人來一操一縱新機器。

     一旦工業革命開始傳播,某些因素就決定了傳播的方式。

    自然資源、尤其是鋼鐵的充分供一應和不受行會限制或封建義務妨礙的、自一由的流動勞動人口,是非常重要的。

    比利時滿足了這兩方面的要求,因此,成為歐洲大一陸上第一個有待工業化的國家。

    這一過程在1830年以前開始,進行得非常迅速,到1870年,大多數比利時人已居住在城市,直接依靠工業或貿易過活。

    早在1830年,比利時每年就生産600萬噸煤,而到1913年,這數字已上升到2300萬噸。

    不過,工業的其他部門也發展得非常迅速,所以,從1840年起,比利時必須從英國進口煤。

     繼比利時之後的是法國,不過,由于若幹原因,其發展速度要怪得多。

    法國的煤、鐵資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離,而且,1871年,鐵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割讓給德國,進一步削弱了法國的地位。

    法國工業傳統上專門生産極不适合機械化和大量生産的奢侈品。

    此外,勞動力供一應受到限制,因為行會力量很強大,農民們又不願意離開土地,尤其是在革命期間分配土地之後。

    不過,工業化确逐漸影響了法國,特别是在法國北部——在阿爾薩斯-洛林以及裡爾、魯昂和巴黎的周圍地區。

    蒸汽機的數量從1815年的15台增加到1830年的625台、1871年的26146台和1910年的82238台。

    1870年以後,工業化的發展速度最為迅速;1870年時,法國制成品的價值為50億法郎,而到1897年時,已增長到150億法郎。

    然而,事實仍舊是,到1914年,法國并未象比利時、英國或德國那樣徹底工業化。

     德國的工業化方式截然不同于法國。

    由于政治上不統一、交通工具不一良、行會強大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德國開始時發展速度很慢。

    但是,1871年以後,德國工業以巨人般步伐前進,使歐洲其他所有的經濟。

    包括英國的經濟,都落後了。

    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促成了這一驚人的進步。

    同時,阿爾薩斯-格林地區的獲得,使德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又增加了寶貴的鐵儲備物。

    德國還占有這樣的優勢:一開始就擁有比英國較陳舊的設備更有效的新式機械。

    而且,德國政一府還通過建立運河網和鐵路網、必要時提一供關稅保護和津貼以及制定能培養出一連串馴練有素的科學家和技一師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一供了巨大的幫助。

    這些因素使德國到1914年時能在鋼鐵、化學和電力工業方面超過歐洲其他所有的國家,能在采煤和紡織工業方面跟随英國之後。

    1914年,德國工業中的工人人數上升為總勞動力的五分之二,而農業中的勞動者人數則下降為總勞動力的三分之一。

     到1914年時,歐洲其他幾個國家也已發展了巨大的工業,其中最重要的國家是俄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

    在海外國家中,美國已以非凡的速度前進,而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也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尤其是美國,憑借前面提到的獨特的有利條件,到20世紀初已成為世界頭号工業強國。

    例如,在鋼鐵生産方面,1910年時,美國生産26512000公噸鋼,而其最勢均力敵的競争者德國則生産136一98000公噸鋼;在煤的生産方面,美國的産量是61700萬公噸,而居于第二位的大不列颠的産量則為29200萬公噸。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到1914年,工業革命已從它在不列颠群島的最早的中心地大大地向外傳播。

    實際上,這一傳播已達到如此巨大的規模,以緻英國這時不僅面臨可怕的競争,而且已為另外兩個國家——德國和美國所超過。

    表1列舉的各強國是按照它們在工業生産方面的次序排列的,它表明了在世界的工業均勢方面所發生的變化。

    1860年1870年1890年1900年1970年大不列颠大不列颠美國美國美國法國美國大不列颠德國蘇聯美國法國德國大不列颠日本德國德國法國法國德國 六、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 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起工業革命對歐洲的一個影響是改變了資本主義的一性一質、我們早先已提到,商業革命造成了商業資本主義;之所以稱為商業資本主義,是因為商業比農業或工業更多地受到了資本主義組織形式的影響。

    同樣地,工業革命在177O至1870年的第一階段中造成了工業資本主義。

    這意味着,工業愈來愈建立在一個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并正在逐步控制經濟生活。

    1870年以後,在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中,經濟組織的主要形式又發生另一變化,這一次是出現了金融資本主義。

    這種新形式的突出的特點表現在投資銀行家方面;投資銀行家開始成為在經濟事業中居支配地位的人物。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工業生産正在達到非常巨大的規模,以緻公司無法籌集到必需的資金。

    在多數情況下,要完成大批定貨,就需要有信用貸款以購買原料和支付工資。

    同樣,如果得不到貸款,工廠的擴大或現代化往往就無法實現。

    這時,銀行通過提一供由大批儲戶和投資者的資産彙集而成的資本,滿足了這些金融需求。

    這樣做時,銀行能控制許多公司,并能通過對有表決權股進行少量投資而維持自己的控制。

    因而,金融家開始在對經濟生活的決定一性一控制方面取代了實業家。

    或者,換句話說,金融資本主義代替了工業資本主義。

     為了說明經濟組織方面的這一變化,我們可以把福特汽車公司作為工業資本主義的一個例子。

    實際上,這一公司在20世紀初是反常的事物,因為它是在金融資本主義居支配地位的一個時期裡興旺起來的。

    但是,重要的一點在于,亨利·福特能從其異常巨大的、穩定持續的利潤中獲得他所需要的資本,因而,無須依靠銀行。

    與獨立存在的福特汽車公司相反,創辦于1901年的巨大的美國鋼鐵公司正象是鋼鐵企業家安德魯·卡内基的創造物一樣,也是銀行家J·P·摩根的創造物。

     人口的增長堡業革命對歐洲的另一影響,是使人口的前所未有的增長成為可能。

    盡避19世紀期間有數百萬歐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時歐洲大一陸的人口卻是1750年時的三倍以上。

    這一人口一爆炸的原因在于經濟和醫學的進步。

    農業和工業生産率的大幅度增長,意味着在農、食、住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生活資料的增長。

    俄國以西的歐洲大部分地區的饑荒已成為對過去的回憶。

    即使農作物歉收,新的運輸工具也保證了來自外界的充分供一應。

    人口的增長還由于醫學的進步、由于采取了許多公共健康措施。

    雖然當時出生率很少增長甚至沒有增長,但死亡率卻因預防或治愈疾病而急劇下降。

    接種疫苗、隔離受傳染的病人、保護供水、掌握有關抗菌劑的知識——所有這一切都使西北歐的死亡率從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

    因而,歐洲的人口從1750年的14000萬急劇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萬、1850年的26600萬、1900年的40100萬和1914年的46300萬。

    歐洲的這一增長率比世界其他地區高得多,以緻改變了世界的人口對比(見表2)。

     城市化堡業革命還引起世界社會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化。

    城市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了;新石器時代時,農業的發明導緻能供養城市中心的餘糧的産生。

    在以後數千年間,城市的規模取決于周圍地區所能生産的糧食的數量。

    因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存在于流域地區和澇原如尼羅河流域、肥沃新月和黃河流域。

    随着大規模的河上運輸和海上運輸的發展,城市能專門從事貿易和工業,因而,能使其人口增長到超過其農業内地的人口限度。

     不過,工業革命所引起的近代世界範圍的城市化要重要得多。

    由于工廠系統取代了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大批的人湧一入新的工業中心。

    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為能從世界各地取得糧食而得到供養。

    技術和醫學上的進步使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較可忍受、較合意。

    這些進步中較重要的包括:充分供一應潔淨的水、改善集中式排水系統和垃圾1650年1750年1850年1900年1950年歐洲(百萬)100140266401593美國和加拿大10012681168拉丁美洲1211836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