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這一時期對世界曆史的意義
關燈
小
中
大
b>三、全球一性一的經濟關系
到18世紀的後一段時期,規模巨大的洲際貿易已在曆史上首次發展起來。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已在歐亞大一陸一地區和另一地區之間販運大部分奢侈品——香料、絲綢、寶石和香一精一。
到18世紀末葉,這種有限的奢侈品貿易由于新的、體積龐大的必需品的交換而轉變為大規模貿易。
大西洋貿易的情況尤其如此,因為美洲種植園為供一應歐洲,先生産了大量煙草和蔗糖,以後又生産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
這種種植園實行單一經營,所以它們進口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包括谷物、魚、布匹和金屬産品。
它們還必須輸入勞動力,從而,導緻繁榮一時的三角貿易:歐洲的朗姆酒、布匹、槍炮及其他金屬産品給運到非洲,非洲的奴隸給運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煙草和金銀給運到歐洲。
這一時代新的、大規模的全球一性一貿易的另一重要方面在西歐與東歐之間。
這裡,西歐又得到種種原料,尤其是做面包用的谷物;由于人口增加和大量可耕地轉變為牧場,谷物的需要量很大。
在從事波羅的海谷物貿易的主要港口但澤,黑麥、大麥和燕麥的價格在1550至1600年間分别上漲了247%、187%和185%。
這種情況促使谷物及其他原料的出口量大大增加,因此,波蘭和匈牙利銷往西方的出口商品的價格在這數十年間通常兩倍于進口商品的價格。
波蘭、匈牙利、俄國,最後還有巴爾幹半島各國,得到了紡織品、武器、金屬産品以及殖民地商品;作為回報,它們提一供了谷物、牛、獸皮、船用補給品和亞麻。
它們還提一供一毛一皮;一毛一皮是西伯利亞的俄羅斯人(見第八章第四節)通過采用西班牙人在美洲獲取金銀的同樣方法即剝削土著勞動力而獲得的。
歐洲與亞洲的貿易比不上與南北美洲或東歐的貿易,其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個原因是,歐洲紡織行業反對從亞洲各國進口棉織品。
這些棉織品在英語和歐洲其他一些語言中的名稱反映了它們的原産地。
"Gingham"(條格平布)來自馬來語中意為"有條紋的"一個詞,"chintZ"(磨一擦軋光印花布)來自興都斯坦語中意為"有斑點的"一個詞,而"Calico"(印花平布)和"muslin"(細平布)則分别來源于地名"卡利庫特"和"摩蘇爾"。
這些外國産的棉織品由于份量輕、顔色鮮明、價格低廉、尤其是耐洗,在歐洲非常受歡迎。
它們開始被大量進口,因此,本地紡織界和一部分人——這部分人擔心為支付外國棉織品而造成的金銀流失會危及國家的安全——一提出了反對。
英國一些小冊子作者污蔑這些進口商品為"适于輕佻女子的低劣商品"。
但是,他們關心英國女子的端莊和品行同他們猛烈攻擊這些棉織品一樣,其動機是顯而易見的。
歐洲組織界為了保證禁止進口印度棉布的法律獲得通過,對他們各自的政一府施加了足夠的壓力。
這些法律并沒有被普遍遵守,然而,它們确起了明顯地減少與亞洲的貿易量的作用。
限制歐洲與亞洲的貿易的另一原因,在于難以找到能在亞洲市場上出一售的物品。
這問題從古典時代起就有了;那時,羅馬帝國為支付中國絲綢和印度紡織品而耗盡黃金。
16、17和遇世紀時,情況還是如此,亞洲仍然對歐洲商品不感興趣,而歐洲則勉強地用金銀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亞洲産品。
西方商人在努力找出擺脫僵局的途徑時往往是竭盡全力的。
阿姆斯特丹公司曾向泰國出口"數千幅有待在帕塔尼的市場上出一售的荷蘭雕版畫。
其中,有聖母像(是根據加爾文教商人的指示,防備賣給佛教徒和穆斯林的)和描繪聖經中情節的作品;有記載李維的曆史故事、适合于重視古典作品的暹羅人的版畫,最後,還有對更普遍的人們具有吸引力的圖片,即一批一裸一體畫和更不合乎禮儀的插圖。
"事實上,歐洲直到18世紀末葉發展起動力機器時才解決與亞洲貿易中的這一問題。
18世紀末葉,形勢完全改變,因為歐洲能用機器織的廉價紡織品淹沒亞洲。
但是,那時以前,東西方貿易由于亞洲樂于接受歐洲的金銀、很少接受歐洲的其他物品而一直受到妨礙。
這種形勢解釋了18世紀後半世紀伏爾泰的以下這段頗揭示問題的評述: 人們詢問,所有正從秘魯和墨西哥不斷地流入西班牙的黃金和白銀的結果如何?它們落入法國人、英國人和荷蘭人的口袋;他們在加的斯經商,并把自己的工業産品送到美洲作為回報。
這些金錢的大部分流到東印度群島,支付絲綢、香料、鉀硝、冰糖、茶葉、紡織品、鑽石和古董。
這種新的世界一性一經濟關系的意義何在呢?首先,第一次國際分工已大規模地完成。
世界正在成為一個經濟單位。
南北美洲和東歐(與西伯利亞一起)生産原料,非洲提一供人力,亞洲提一供各種奢侈商品,而西歐則指揮這些全球一性一活動,并愈益傾全力于工業生産。
新的全球一性一經濟在原料生産區提出了勞動力供一應問題。
美洲種植園通過大規模地輸入非洲奴隸解決這一問題(見表1)。
黑人如今正是在以往專門從事種植園農業的那些地區——巴西北部。
西印度群島和美國南部——為數非常衆多。
這就留下一傷痛苦的遺産,因為這些地區至今仍由于始于殖民地時期的基本問題——種族問題和不發達問題——而遭受嚴重破壞。
當前,美國少數民族聚居區和加勒比海島嶼的種族鬥争是長達四個多世紀的橫渡大洋的奴隸貿易的最終結果,而整個拉丁美洲的不發達隻不過是西、葡殖民地(與西班牙和葡萄牙本身)對于西北歐的經濟依賴關系的繼續。
為參加這新的全球一性一經濟,南北美洲付出的代價是實行奴隸制,東歐付出的代價則是實行農奴制。
其基本原因相同——即需要有充裕的、可靠的廉價勞動力供一應,以便為生利的西歐市場生産商品。
在此以前,波蘭和匈牙利貴族要求農民提一供的勞動是最低限度的——一年義務勞動3至6天——因為不存在增加産量的誘因。
但是,當面向市場的生産變得有利可圖時,貴族很快作出響應,大幅度地将義務勞動時間增至每周一天,到16世紀末,增至每周6天。
為了保證農民繼續承當這強派的勞役,還逐漸通過了限制農民自一由遷移的法律。
終于,農民被完全束縛在土地上,從而成為沒有遷居自一由的農奴,遭受貴族的強征勒索。
在土耳其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各國,存在着一個類似的發展過程。
那裡,征服時期中有功的武士(騎士)都給分封以來邑即提馬爾。
這種提馬爾制度允許農民世代使用其小塊土地,以作為他們繳納輕微賦稅和承當勞役的報酬,而騎士,如果不履行其軍事義務,可以被剝奪他們的提馬爾。
16世紀時,這種格外仁慈的制度由于帝國當局的衰弱和西方市場的吸引力,遭到破壞。
騎士把他們的提馬爾改變為奇夫利克即可繼承的私有地産;地産上的農民被迫接受租佃條件,否則,就要被逐出土地。
佃戶在繳納國家征收的稅和騎士需要的部分收成後,留下的通常僅占其産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雖然他們在法律上并沒象波蘭、匈牙利和俄國的農奴那樣被束縛在土地上,但實際上,由于欠騎士的債,他們被同樣有效地固着在土地上。
這種奇夫利克制度在諸如色薩利、馬其頓、馬裡查河和多膨河流域之類的肥沃平原區傳播開來,并不是偶然的,因為那裡可進行面向西方市場的大規模生産。
此外,農民起義與奇夫利克制度的傳播在時期上一緻,也不是偶然的;正象奴隸起義是美洲種植園奴役的結果一樣,農民起義是東歐農奴制的結果。
輸入地區1451-1870年 英屬北美洲39900O 西屬美洲1552100 加勒比海(英、法、荷、丹殖民地)3793200 巴西3646800 總計9391100
新的全球一性一經濟還在消極和積極兩方面給非洲以極其重要的影響。
據估計,被拐運到南北美洲的非洲人有3500萬至4000萬,奴隸貿易是造成這一損失的主要原因;不過,這數字還要靠充分的調查予以證實。
實際上,隻有大約1,000萬奴隸到達目的地。
其他人都在途中死于非洲或海上。
奴隸貿易的影響因地區而遇然不同。
安哥拉和東非受損失嚴重,因為那裡的人口一開始就比較稀少,經濟上常常接近于僅能糊口的生活水平,所以,即使損失的人口很少,其影響也是毀滅一性一的。
相形之下,西非經濟上較先進,遂人口較稠密,因此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已在歐亞大一陸一地區和另一地區之間販運大部分奢侈品——香料、絲綢、寶石和香一精一。
到18世紀末葉,這種有限的奢侈品貿易由于新的、體積龐大的必需品的交換而轉變為大規模貿易。
大西洋貿易的情況尤其如此,因為美洲種植園為供一應歐洲,先生産了大量煙草和蔗糖,以後又生産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
這種種植園實行單一經營,所以它們進口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包括谷物、魚、布匹和金屬産品。
它們還必須輸入勞動力,從而,導緻繁榮一時的三角貿易:歐洲的朗姆酒、布匹、槍炮及其他金屬産品給運到非洲,非洲的奴隸給運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煙草和金銀給運到歐洲。
這一時代新的、大規模的全球一性一貿易的另一重要方面在西歐與東歐之間。
這裡,西歐又得到種種原料,尤其是做面包用的谷物;由于人口增加和大量可耕地轉變為牧場,谷物的需要量很大。
在從事波羅的海谷物貿易的主要港口但澤,黑麥、大麥和燕麥的價格在1550至1600年間分别上漲了247%、187%和185%。
這種情況促使谷物及其他原料的出口量大大增加,因此,波蘭和匈牙利銷往西方的出口商品的價格在這數十年間通常兩倍于進口商品的價格。
波蘭、匈牙利、俄國,最後還有巴爾幹半島各國,得到了紡織品、武器、金屬産品以及殖民地商品;作為回報,它們提一供了谷物、牛、獸皮、船用補給品和亞麻。
它們還提一供一毛一皮;一毛一皮是西伯利亞的俄羅斯人(見第八章第四節)通過采用西班牙人在美洲獲取金銀的同樣方法即剝削土著勞動力而獲得的。
歐洲與亞洲的貿易比不上與南北美洲或東歐的貿易,其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個原因是,歐洲紡織行業反對從亞洲各國進口棉織品。
這些棉織品在英語和歐洲其他一些語言中的名稱反映了它們的原産地。
"Gingham"(條格平布)來自馬來語中意為"有條紋的"一個詞,"chintZ"(磨一擦軋光印花布)來自興都斯坦語中意為"有斑點的"一個詞,而"Calico"(印花平布)和"muslin"(細平布)則分别來源于地名"卡利庫特"和"摩蘇爾"。
這些外國産的棉織品由于份量輕、顔色鮮明、價格低廉、尤其是耐洗,在歐洲非常受歡迎。
它們開始被大量進口,因此,本地紡織界和一部分人——這部分人擔心為支付外國棉織品而造成的金銀流失會危及國家的安全——一提出了反對。
英國一些小冊子作者污蔑這些進口商品為"适于輕佻女子的低劣商品"。
但是,他們關心英國女子的端莊和品行同他們猛烈攻擊這些棉織品一樣,其動機是顯而易見的。
歐洲組織界為了保證禁止進口印度棉布的法律獲得通過,對他們各自的政一府施加了足夠的壓力。
這些法律并沒有被普遍遵守,然而,它們确起了明顯地減少與亞洲的貿易量的作用。
限制歐洲與亞洲的貿易的另一原因,在于難以找到能在亞洲市場上出一售的物品。
這問題從古典時代起就有了;那時,羅馬帝國為支付中國絲綢和印度紡織品而耗盡黃金。
16、17和遇世紀時,情況還是如此,亞洲仍然對歐洲商品不感興趣,而歐洲則勉強地用金銀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亞洲産品。
西方商人在努力找出擺脫僵局的途徑時往往是竭盡全力的。
阿姆斯特丹公司曾向泰國出口"數千幅有待在帕塔尼的市場上出一售的荷蘭雕版畫。
其中,有聖母像(是根據加爾文教商人的指示,防備賣給佛教徒和穆斯林的)和描繪聖經中情節的作品;有記載李維的曆史故事、适合于重視古典作品的暹羅人的版畫,最後,還有對更普遍的人們具有吸引力的圖片,即一批一裸一體畫和更不合乎禮儀的插圖。
"事實上,歐洲直到18世紀末葉發展起動力機器時才解決與亞洲貿易中的這一問題。
18世紀末葉,形勢完全改變,因為歐洲能用機器織的廉價紡織品淹沒亞洲。
但是,那時以前,東西方貿易由于亞洲樂于接受歐洲的金銀、很少接受歐洲的其他物品而一直受到妨礙。
這種形勢解釋了18世紀後半世紀伏爾泰的以下這段頗揭示問題的評述: 人們詢問,所有正從秘魯和墨西哥不斷地流入西班牙的黃金和白銀的結果如何?它們落入法國人、英國人和荷蘭人的口袋;他們在加的斯經商,并把自己的工業産品送到美洲作為回報。
這些金錢的大部分流到東印度群島,支付絲綢、香料、鉀硝、冰糖、茶葉、紡織品、鑽石和古董。
這種新的世界一性一經濟關系的意義何在呢?首先,第一次國際分工已大規模地完成。
世界正在成為一個經濟單位。
南北美洲和東歐(與西伯利亞一起)生産原料,非洲提一供人力,亞洲提一供各種奢侈商品,而西歐則指揮這些全球一性一活動,并愈益傾全力于工業生産。
新的全球一性一經濟在原料生産區提出了勞動力供一應問題。
美洲種植園通過大規模地輸入非洲奴隸解決這一問題(見表1)。
黑人如今正是在以往專門從事種植園農業的那些地區——巴西北部。
西印度群島和美國南部——為數非常衆多。
這就留下一傷痛苦的遺産,因為這些地區至今仍由于始于殖民地時期的基本問題——種族問題和不發達問題——而遭受嚴重破壞。
當前,美國少數民族聚居區和加勒比海島嶼的種族鬥争是長達四個多世紀的橫渡大洋的奴隸貿易的最終結果,而整個拉丁美洲的不發達隻不過是西、葡殖民地(與西班牙和葡萄牙本身)對于西北歐的經濟依賴關系的繼續。
為參加這新的全球一性一經濟,南北美洲付出的代價是實行奴隸制,東歐付出的代價則是實行農奴制。
其基本原因相同——即需要有充裕的、可靠的廉價勞動力供一應,以便為生利的西歐市場生産商品。
在此以前,波蘭和匈牙利貴族要求農民提一供的勞動是最低限度的——一年義務勞動3至6天——因為不存在增加産量的誘因。
但是,當面向市場的生産變得有利可圖時,貴族很快作出響應,大幅度地将義務勞動時間增至每周一天,到16世紀末,增至每周6天。
為了保證農民繼續承當這強派的勞役,還逐漸通過了限制農民自一由遷移的法律。
終于,農民被完全束縛在土地上,從而成為沒有遷居自一由的農奴,遭受貴族的強征勒索。
在土耳其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各國,存在着一個類似的發展過程。
那裡,征服時期中有功的武士(騎士)都給分封以來邑即提馬爾。
這種提馬爾制度允許農民世代使用其小塊土地,以作為他們繳納輕微賦稅和承當勞役的報酬,而騎士,如果不履行其軍事義務,可以被剝奪他們的提馬爾。
16世紀時,這種格外仁慈的制度由于帝國當局的衰弱和西方市場的吸引力,遭到破壞。
騎士把他們的提馬爾改變為奇夫利克即可繼承的私有地産;地産上的農民被迫接受租佃條件,否則,就要被逐出土地。
佃戶在繳納國家征收的稅和騎士需要的部分收成後,留下的通常僅占其産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雖然他們在法律上并沒象波蘭、匈牙利和俄國的農奴那樣被束縛在土地上,但實際上,由于欠騎士的債,他們被同樣有效地固着在土地上。
這種奇夫利克制度在諸如色薩利、馬其頓、馬裡查河和多膨河流域之類的肥沃平原區傳播開來,并不是偶然的,因為那裡可進行面向西方市場的大規模生産。
此外,農民起義與奇夫利克制度的傳播在時期上一緻,也不是偶然的;正象奴隸起義是美洲種植園奴役的結果一樣,農民起義是東歐農奴制的結果。
據估計,被拐運到南北美洲的非洲人有3500萬至4000萬,奴隸貿易是造成這一損失的主要原因;不過,這數字還要靠充分的調查予以證實。
實際上,隻有大約1,000萬奴隸到達目的地。
其他人都在途中死于非洲或海上。
奴隸貿易的影響因地區而遇然不同。
安哥拉和東非受損失嚴重,因為那裡的人口一開始就比較稀少,經濟上常常接近于僅能糊口的生活水平,所以,即使損失的人口很少,其影響也是毀滅一性一的。
相形之下,西非經濟上較先進,遂人口較稠密,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