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這一時期對世界曆史的意義

關燈
……在這80年内的人們的記憶中,新發現的國家和地區比以前5000年中發現的還多,而且,半個以上的世界是由現在仍活着的(或者就其年齡來說,也許是很健康的)人們發現的。

     喬治·貝斯特,馬丁·弗羅比歇的遠征隊的一個成員 從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人類曆史上一個較關鍵的時期。

    正是在這一時期裡,地理大發現揭示了新大一陸的存在,從而預示了世界曆史的全球一性一階段的來臨。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裡,歐洲人憑借他們在海外活動中的領導能力,上升到世界首位。

    這些世紀中發展起來的某些全球一性一的相互關系自然随着時間的推移而更加緊密起來。

    在1763年,這些相互關系比起它們在早一、二個世紀時要重要得多,但是,比起它們發展到1914年時則極其微不足道。

    換言之,從1500至1763年的這些歲月構成了從1500年以前時代的地區孤立主義到19世紀歐洲的世界霸權的過渡時期。

    本章的目的是分析發展于各颌域的全球一性一關系的确切的一性一質和程度。

     一、新的全球一性一視野 歐洲的海外擴張和陸上擴張的第一個最明顯的結果是,人類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擴大了。

    地理知識不再局限于一個地區、一塊大一陸或半球。

    整個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繪入地圖。

    這工作主要是由帶頭從事渡洋探險的西歐人進行的。

    在葡萄牙人于15世紀初開始沿非洲海岸摸索着前進以前,歐洲人僅掌握有關北非和中東的準确知識。

    他們關于印度的知識是模糊的;關于中亞、東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知識則更模糊。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的真實存在當然是未曾料想到的,更不用說南極洲的存在了。

     到1763年,情況全然不同。

    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主要海岸線,包括南北美洲的大西洋岸、南美洲的太平洋岸、整個非洲的海岸輪廓以及南亞和東亞的海岸,都已詳細程度不等地為人們所了解。

    在某些地區,歐洲人的知識已超出海岸線範圍。

    俄羅斯人相當熟悉西伯利亞,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相當熟悉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區。

    在格蘭德河的北面,西班牙人已勘探了很多地區,徒然地尋找黃金和傳說中的城市,而法國人和英國人則利用獨木舟和印第安人所知道的河流和湖泊的路線,在更北面的地區廣泛地漫遊。

     但是,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大半未探明澳大利亞雖然其西海岸已被荷蘭航海者發現,但整體上幾乎尚未為人們所了解。

    同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内地基本上仍是塊空白;中亞的情況也一樣,13世紀馬可·波羅的叙述仍是關于中亞的知識的主要來源。

    總的來說,歐洲人在直至1763年為止的這一時期中,已獲得有關世界大部分海岸線的知識。

    在下一時期中,他們将侵入幾塊大一陸的内地,還将探察南、北極地區。

     二、人類、動物和植物的全球一性一擴散 歐洲人的發現不僅導緻新的全球一性一視野,還導緻新的全球一性一種族分布。

    實際上,150O年以前,存在着世界範圍的種族隔離。

    尼格羅種人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的少數島嶼上,蒙古種人聚居在中亞、西伯利亞、東亞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種人集聚在歐洲、北非、中東和印度。

    到1763年,這一格局已根本地改變。

    在亞洲,俄羅斯人開始慢慢地越過烏拉爾山脈,遷徙到西伯利亞。

    在非洲,荷蘭人已在好望角建立起一塊永久的殖民地,因為那裡氣候宜人,土著又非常原始,不能進行有效的抵抗。

    到1763年,也就是荷蘭人在開普敦登陸後過了111年時,他們已向北推進了相當大的一段距離,并開始渡過奧蘭治河。

     種族組成方面的最大的變化發生在南北美洲。

    關于1492年以前印第安人口的各種估計數,從100萬至高達1億,極其不同。

    不管其數目原本也許是多少,歐洲人侵入所帶來的災難一性一影響是人們所一緻承認的。

    征服期間遭受的有形損失、文化模一式的破壞、征服引起的心理創傷、強迫勞動的負擔、酒一精一和新疾病的傳入——所有這些因素多式多樣地結合起來,使各地的印第安人一大批死亡。

    一個世紀内,土著居民的總人口似乎已下降90%至95%。

    遭受打擊最嚴重的是加勒比海島嶼和熱帶沿海區的土著,他們在大約30年時間裡完全從那裡消失。

    熱帶高地地區如巴西和熱帶低地地區如巴拉圭的土著則較有恢複力。

    他們雖然蒙受了非常慘重的損失,但能夠複原,能夠組成繁衍出當代大部分美洲印第安居民的種族。

    隻是到了20世紀時,美洲熱帶區的印第安人口才接近其原先的數字,而在别處,仍遠遠地落後。

     取代日漸消失的印第安人的是來自歐洲和非洲的移民一浪一潮。

    由此産生的居留地有三種類型。

    一種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組成;在這些殖民地中,伊比利亞移民組成一個永久居留的貴族階層,統治高地被征服的印第安人和低地從非洲輸入的黑人奴隸。

    由于歐洲移民中男子比婦女多得多,他們通常娶印第安女子為妻,或者找她們做情一婦。

    于是,出現了混血兒居民;在南北美洲許多地區,他們已開始在人數上超過歐洲人和印第安人。

     第二種居留地發展于西印度群島;在那裡,歐洲人——英國人、法國人及西班牙人——也組成一個居留的貴族階層,不過,所統治的僅僅是從外面輸入的黑人勞動力。

    最初,種植園主雇用來自歐洲的契約雇工為他們經營煙草、靛籃和棉花種植園。

    但是,由于17世紀中葉他們轉向蔗糖生産,需要的勞動力便要多得多,遂從非洲運進奴隸。

    例如,在英屬巴巴多斯,1640年時僅有數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已達46000人,而白人才2O00O人。

    同樣。

    在法屬島嶼,到1700年時有44000個黑人和18000個白人。

     南北美洲的第三種居留地見于大西洋沿海一帶。

    那些地方的土著印第安人或者人數太少,或者非常難駕禦,無法作為充足的勞動力來源,而且,除了南部的殖民地外,那一帶的作物也不成為輸入黑人勞動力的根據。

    在這些情況下,英國和法國移民自己開墾土地,當農夫、漁民或商人,靠自己的勞動過活,發展起完全以歐洲人為其成分的社會。

     總之,來自歐洲和非洲的大規模遷移把南北美洲從純粹是蒙古種人的大一陸改變成世界上種族成分最混雜的地區。

    黑人的遷移繼續到19世紀中葉,使奴隸的總數達1000萬左右,而歐洲移民的人數一直在穩步增長,到ZO世紀初因每年有近100萬的人到來而達很高的數字。

    最後結果是,如今,居住美洲的是多數的白種人與明顯少數的黑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與白人的混血兒以及黑白混血兒(見第十八章第一節)。

     由某些種族的人口減少和遷移引起的新的世界種族格局已為人們所非常熟悉,以緻現在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而,其極為巨大的意義也被普遍忽視。

    在直至1763年為止的這一時期中,所出現的情況是,歐洲人提出要求說大片大片新地區應歸他們占有;在後面一世紀中,他們占據了這些地區——不僅是南北美洲,而且還有西伯利亞和澳大利亞。

    如果設想一下,那時最先到達并拓居人口稀少的大一陸的是中國人而非歐洲人,那麼,這種從根本上重新繪制世界種族圖的意義便可得到估計。

    假使那樣的話,如今中國人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大概會更接近于四分之三而不是現在的四分之一。

     人類諸種族的混合必然伴随以動植物的相應的混合。

    除了少數無關緊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動植物都是由史前時期世界各地區的人們馴化出來的。

    它們從各自發源地向外的傳播一直緩慢地進行到1500年;這時,它們開始由橫跨地球的人們在各大一陸中間來回移植。

    各種圈養的動物,尤其是馬、牛和羊,是東半球的一個重要貢獻。

    美洲大一陸投有可與之媲美的動物,那裡的美洲駝和羊駝價值較小。

    東半球的谷類植物也很重要,特别是小麥、黑麥、燕麥和大麥。

    西班牙人是果園一愛一好者,除了給美洲帶來橄榄樹和歐洲葡萄樹外,還帶來了種類繁多的水果。

    在早期的拉丁美洲,幾乎所有的傳教機構和高大住宅的周圍都有一個照料這些歐洲輸入物的、帶圍牆的果園。

     作為回報,美洲印第安人貢獻出非常豐富的糧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馬鈴薯,此外還有木薯、番茄、鳄梨、白薯、花生以及若幹品種的蠶豆、南瓜和筍瓜。

    可可樹是美洲的另一種土生植物,阿茲特克人和馬雅人曾用可可豆制成使征服者喜歡的巧克力飲料。

    這些印第安植物非常重要,今天,世界生産的全部肥料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供它們用的。

     除這些糧食作物之外,美洲印第安人還培植了兩種主要的經濟作物:煙草和棉花。

    印第安人很早就已以今日所知道的各種形式——煙鬥、雪茄煙、用玉米苞皮卷成的香煙、鼻煙——吸用煙草。

    煙草迅速地從美洲大一陸傳播到全世界,而且在這過程中,還有幾種新品種給培植出來,通常所說的地中海東部的土耳其煙草就是其中一例現在,這種煙草又被傳回到美洲大一陸。

    各種棉花在1500年以前就已為東半球和美洲的人們所知道,但是,今日的商品棉花多半來源于印第安人馴化的棉花品種。

    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代藥物學上占有顯著地位的幾種美洲土生藥材,尤其是制可卡因和奴佛卡因用的古柯葉、制麻醉劑用的箭毒、提取奎甯用的金雞納樹皮、制鎮痛劑用的曼陀羅以及制輕瀉劑用的藥鼠李。

     當然,動植物的交換并不限于歐亞大一陸和南北美洲之間。

    整個世界曾卷入這種交換,澳大利亞的情況明顯地說明了這一點;澳大利亞現今是諸如羊一毛一、羊肉、牛肉和小麥之類初級産品的世界主要輸出者,而所有這些農牧産品都來源于從外界移入的物種。

    盛産橡膠、咖啡、茶葉和煙草的印度尼西亞與盛産蔗糖和菠蘿的夏威夷的情況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