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俄國在亞洲的擴張

關燈
在整個俄國曆史上,一個處于支配地位的主題是疆界,是關于控制一個奔放不羁的國家的自然資源的鬥争的主題;這國家,由于俄國人的不斷遷移的運動,由于他們對其他民族的征服以及與其他民族的混合,已擴張到一個大洲裡。

     B.H.薩姆納,《俄國簡史》 在西歐人向海外擴張到世界各地的同時,俄國人正在陸上進行橫貫歐亞大一陸的擴張。

    對西伯利亞的一片片廣闊的陸地的控制,是可與美國朝太平洋岸的西進運動相媲美的一篇史詩般的傳奇。

    實際上,不斷向前推進的疆界給俄國人的一性一格和俄國的制度留下了如同它給美國人所留下的一樣持久的标記。

     不應設想,在歐洲諸民族中,隻是俄羅斯人為一條疆界所影響。

    中世紀時期,中歐和東歐的大部分地區人口稀少(見第二章第三節)。

    好幾個世紀中,歐洲各民族,尤其是日耳曼人,将殖民界線沿波羅的海海岸、順多瑙河向東推進。

    但是,随着中世紀的結束,這種内部的拓殖不再是一個處于支配地位的主題。

    它由海外殖民取而代之,西歐諸民族把一精一力集中于開辟和勘探新世界中的新的邊遠地區。

    相反,俄國人繼續由陸路擴張到從其門階向外伸展的遼闊的歐洲平原上去。

    這一巨大的事業迅速地進行了若幹世紀,直到1895年中亞的最後一個穆斯林汗國被征服為止。

    因此,疆界在整個俄國曆史進程中就象在整個美國曆史上那樣,是一個主要因素,并不出人意外。

    本章将探讨俄國向西伯利亞和烏克蘭擴張的一性一質和過程。

     一、俄國擴張的地理環境 為了理解俄國人橫越歐亞平原的驚人擴張,必須了解這些平原的地理情況。

    打開地圖,首先看到的是它們的令人驚愕的面積。

    确實,俄國與巨大——無限的空間相聯系。

    有句農諺說:"俄國不是一個國家;它是一個世界。

    "這世界包括地球陸地表面的六分之一,比美國、加拿大和中美洲合在一起還大。

    當夜晚降臨到波羅的海海岸的列甯格勒時,在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天正破曉。

    這兩座城市間的距離是5000哩,而紐約和聖弗朗西斯科間的距離為3000哩。

    在考察俄國向東、美國向西的擴張時,應該記住這一對比。

     俄國大片陸地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其驚人的地形上的一緻。

    它在極大程度上是一塊平坦的平原區。

    烏拉爾山脈确以南北方向橫亘在這些平原上;通常認為,它把俄國分成不相連的、獨特的兩部分——歐洲俄國和亞洲俄國。

    但實情是,烏拉爾山脈隻是一道平均高度僅2,000呎、狹長的、久經消蝕的山脈,而且,它們逶迤南下到北緯51o處便不再延伸,留下一塊伸展到裡海的、寬闊平坦的沙漠區為缺口。

    在這些情況下,整個平原區必須看作是一個地理統一體——歐亞大一陸的次大一陸。

    這種地形上的一緻有助于說明為什麼俄國人能如此迅速地擴張到這整個地區、為什麼這地區至今仍在莫斯科的控制下。

    如果要劃一條穿越歐亞平原的分界線,那麼,這條分界線不應是沿烏拉爾山脈豎穿南北,而應是橫貫東西,把東南面有着沙漠和半沙漠環境的中亞同北面有着森林和冰凍的首原的西伯利亞區别開來。

     地括當代大半個俄國的歐亞平原為一條從黑海伸展到太平洋的天然邊界所圍繞。

    這條邊界由連續不斷的一系列山脈、沙漠和内海組成——它從西面的高加索山脈起,往東依次為裡海、烏斯秋爾特沙漠、鹹海、克孜勒庫姆沙漠、興都庫什山脈、帕米爾山區、天山山脈、戈壁沙漠,最後是東至太平洋的大興安嶺。

    圍繞歐亞平原的山脈圈擋住了來自太平洋的濕風和來自印度洋的溫暖的季風;這一點可解釋中亞的沙漠氣候和西伯利亞的寒冷、幹燥的氣候。

    西起波羅的海、東迄太平洋的整個遼闊的西伯利亞實質上有着同樣的大一陸一性一氣候:夏季短暫炎熱,冬季饅長酷寒。

    氣候的一緻和地形的一緻一樣,促進了俄國向東的擴張,因為邊疆開發者在東西5,00O哩的整個平原區感到同樣的安适。

    但是,邊疆開發者發現,中亞沙漠區是陌生、可怕的。

    他們還發現,這些沙漠被迥然有别于西伯利亞軟弱的部落的、軍事上強大的穆斯林汗國占據着。

    結果,俄國人直到他們抵達更北面的太平洋已有250年時才控制中亞沙漠地帶。

     俄國的擴張不僅受到地形和氣候的影響,還受到河流系統的影響。

    由于地形平坦,俄國的河流普遍漫長、寬闊,沒有湍流的阻礙。

    因而,它們作為貿易、殖民和征服的通路和交通工具,是非常寶貴的。

    此外,它們不僅夏天适于小船航行,冬夭還适于雪橇滑行。

    在烏拉爾山脈以西,著名的河流有流入波羅的海的西德維納河、向南流入黑海的德涅斯特河、第聶伯河和頓河以及先往東、再折向南流入裡海的伏爾加河。

    在烏拉爾山脈以東,灌溉西伯利亞平原的四大河流是西面的鄂畢河、中央的葉尼塞河、東北面的勒拿河和東南面的阿穆爾河。

    由于整個西伯利亞從巨大的西藏高原往下傾斜,這些河流中的前三條都向北流入北冰洋,而第四條是向東進入太平洋。

    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的出口在北冰洋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它們的經濟效用。

    然而,事實依舊是,這些河流和它們的許多支流一起,提一供了一直伸展到太平洋的一張天然的交通幹線網、俄國人一旦越過烏拉爾山脈。

    用不了做多少搬運工作就能從一條水路轉入另一條水路。

    這樣。

    他們以之字形不斷東進,追捕有一毛一皮的動物。

     影響俄國人擴張的速度和進程的最後一個地理因素,是存在于俄國各地區的土壤和植被的結合。

    有四種主要的土壤——一植被帶并行橫穿俄國東西。

    在遙遠的北方,沿北冰洋海岸的是荒蕪的凍土帶,全年除夏季6至8個星期的生長期外,一直封凍。

    在生長期階段,太一陽一從不下落,将短暫然而旺盛的生命賜予無數野花——紫羅蘭、雛菊、勿忘草、黃水仙和藍花。

     冰土帶的南面為泰加林帶即森林帶。

    它是四個植被區中最大的一個,寬600至1,300哩,長4,600哩,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在其北部區域,主要的林木是針葉樹和桦樹;再往南,則混合生長着榆、歐洲山楊、白楊和楓。

    在這些森林中,俄國人感到非常安适,他們能在始終不失去這種熟悉的保護一性一覆蓋物的情況下穿越整個歐亞大一陸。

    許多俄國作家描寫了他們森林的美麗和森林對于他們人民的意義。

    下面這段引自高爾基的小說《在人間》中的描寫是很有代表一性一的: 森林象一隊黑幢幢的軍隊,向着我們迎面開來。

    枞樹撐開翅膀,象大一鳥,白桦樹象小泵一娘一,沼地的酸氣從田野上吹來。

    狗吐着紅舌頭挨着我走,它不時停下來嗅嗅地面,莫名其妙地搖晃着狐狸似的腦袋。

    外祖父披着外祖母的短褂子,戴一頂沒有遮檐的舊帽,眯縫着眼,莫名其妙地笑着,輕輕移動着瘦腿,好象偷偷兒似的。

    外祖母穿着藍上褂,黑裙子,頭上蒙着白頭巾,象在地上滾着一般地走,要跟上她是很難的。

     越近森林,外祖父的興緻越高;他用鼻子報很吸着空氣,咳嗽着;開始他斷斷續續、模模糊糊地說,後來,他陶醉了,說得快樂而且美妙: "森林是上帝的花園,它不是誰種植起來的,是上帝的風,神聖的呼吸把它吹大的……年輕的時候我當船夫,到過日古裡地方……唉。

    列克塞,我經曆過的事物,你是見不到的了!奧卡河上的大森林,有從卡西莫沃一直到穆洛姆的,也有從伏爾加河對岸一直伸到烏拉爾那麼大的,是呀,這一切都是無窮無盡的,神奇的……" 在森林帶的南部邊緣,森林漸漸稀疏,林木漸漸矮小,直到完全讓位于開闊、無樹木的大草原。

    在這裡,可見到由數千年的腐草形成的肥沃黑土。

    如今,這裡是俄國的面包籃,但過去好多世紀中,一直是苦難和災禍的發源地。

    大草原曾是歐亞大一陸中部騎馬擄掠的遊牧民的老窩。

    當這些遊牧民足夠強大時,他們就沿最少遇到抵抗的路線出擊——往往向西侵入中歐或向東侵入中國。

    他們對東歐易受侵害的俄羅斯人的進攻更頻繁。

    俄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森林區的斯拉夫農民與大草原的亞洲遊牧民之間的這種連續不斷的沖突。

    起先,遊牧民獲勝,結果是蒙古人對俄國的長達兩個世紀的統治。

    但最終,森林中的斯拉夫居民強大起來,不僅能赢得自己的獨立,而且能擴張到歐亞平原以外的地方。

     第四個區域即沙漠區,面積最小,從中國開始,向西僅伸展到裡海。

    我們已知道,由于種種原因——不易進入、惡劣的氣候和土著民族的軍事才能,沙漠區直到19世紀末葉才為俄國的擴張一浪一潮所吞沒。

     二、俄國的早期擴張 約1500年前,俄羅斯人從他們在德涅斯特河、第聶伯河、涅曼河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