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俄國在亞洲的擴張

關燈
023,000196,00O 1662年288,000105,000393,000 1709年200,000229,227429,227 1763年260,000420,000680,000 值得注意的是,到1763年,生活在西伯利亞的俄羅斯人僅42萬,而北美英屬13個殖民地的人口那時卻已上升到150萬至200萬之間,大約為前者的四倍。

    換句話說,俄羅斯人先前在進行探險和征服時速度快得多,如今在移居殖民地時速度又慢得多。

    一個原因在于,西伯利亞隻能靠俄國獲得移民,而美洲殖民地卻從歐洲好幾個國家得到移民。

    甚至更重要的是,美洲對想要成為殖民者的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如果我們設想,沿美國的墨西哥灣海岸有一系列極高的山脈,擋住了來自南方的、飽含水分的暖風,那麼,我們可以想象出西伯利亞環境的一些缺點。

    由此引起的寒冷和幹旱正是前往西伯利亞的移民所不得不面臨的。

    相反,如果他們當初發現一個可與大西洋沿岸或美國中西部各州的氣候相媲美的氣候,那麼,西伯利亞無疑本會從俄國,甚至可能從更西面的國家,吸引來為數多得多的移民。

    事實是,西伯利亞的氣候條件更類似于加拿大的氣候條件。

    到1914年,這兩個地區的人口大緻相同——加拿大800萬人、西伯利亞900萬人,并不是偶然的,而美國,面積小于加拿大或西伯利亞,其人口至1914年卻已增長到1億。

     六、征服烏克蘭 我們前面已提到,16世紀中葉,伊凡雷帝征服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但還留下兩個獨立的汗國——南面的克裡米亞鞑靼人的汗國和烏拉爾山脈另一邊的古楚的鞑靼人的汗國。

    後者在短短幾年中為葉爾馬克及其後繼者所征服。

    但是,克裡米亞的鞑靼人一直堅持到18世紀末。

    他們得以幸存的一個原因是,他們享有奧斯曼帝國的強有力的支持。

    克裡米亞汗國國都巴赫奇薩賴城中的可汗承認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蘇丹的宗主權,并在戰時向後者提一供騎兵部隊。

    作為回報,蘇丹每當可汗受到基督教異教徒的威脅時,便給可汗以援助。

    此外,可汗通常能在對烏克蘭大草原提出相沖突的要求的各種異教徒——俄羅斯人、波蘭人和哥薩克人之間挑一撥離間。

     最後,可汗還因其領土的不易接近而得到巨大幫助。

    守衛克裡米亞半島的入口的彼列科普地峽離莫斯科的直接距離是700哩,但騎馬行走的實際哩數卻多得多。

    最後300哩要穿過一種特别幹旱的草原區;在那裡,侵略軍極難找到水和糧食。

    因而,俄羅斯人直到他們的拓居界線已大大地向南推進、為他們提一供了一塊幫助打過草原去的根據地時,才能對克裡米亞的鞑靼人開展重大的軍事行動。

    即使那時,彼得大帝在1687和1689年的對鞑靼人和土耳其人的戰争中,仍不能成功地解決供一應問題。

     以上種種因素說明了為什麼克裡米亞汗國能幸存到18世紀後期葉卡捷琳娜大帝在位時。

    從伊凡雷帝到葉卡捷琳娜大帝的250年,是黑海以北烏克蘭草原上發生殺戮和混亂的年代。

    烏克蘭是一塊荒蕪的無主地區;俄羅斯人、波蘭人、哥薩克人和鞑靼人在那裡打打停停地交戰,并不時地改變彼此間的種種聯合。

    鞑靼人的頻繁的襲擊特别具有破壞一性一,它們實際上是獵取奴隸的遠征。

    鞑靼人"象騎在靈玃身上的猴子那樣"伏身在馬背上,沿着三條主要的小道行進,深深地侵入莫斯科中心地,去搜尋強壯的男人、婦女和孩子。

    研究俄國曆史的英國權威人士伯納德·佩爾斯爵士生動地描寫了這種由鞑靼人帶來的災難的一性一質: 每年,鞑靼人湧一出他們在克裡米亞的要塞,穿過四哩寬的彼列科普地峽,去襲擊和劫掠俄國。

    他們有3萬名一精一選出來的騎兵,他們的步兵因得到來自東面另一由鞑靼人聚居的整個地區的增援,多達12萬人,有對增達20萬人。

    …鞑靼人在作戰期間,靠馬一奶一和幹面包過活。

    他們的馬背上備有筐,用來裝綁架來的俄羅斯小孩,特别是女孩。

    他們随身攜帶長皮條,用來拖拉俄羅斯男俘虜跟他們一起行進。

    他們在卡法的市場上向小亞細亞各地區、非洲甚至歐洲的某些地區出賣這些人。

    這些奴隸有好幾十萬。

    約翰(令人畏懼者)統治時期,鞑靼人在對莫斯科的一次襲擊中,帶走了13萬名俘虜。

    有位猶太商人坐在彼列科普地峽的入口,看到有這麼多的人經過,不禁問道:留在俄國的人是否更多? 1571年,鞑靼人燒毀了莫斯科本身。

    但是,1591年以後,他們再也沒有成功地渡過莫斯科前面的奧卡河,而且漸漸地,他們遠遠侵入北方的次數愈來愈少。

    不過,數百人一夥的小隊人馬還是繼續一騷一擾俄羅斯農民,他們悄悄溜入他們看出有良機的地方,然後帶着劫來的人迅速地撤走。

     終于,葉卡捷琳娜大帝能從俄國邊上除去鞑靼人這根刺。

    她所以能在其如此多的前任失敗過的地方取得成功,是因為有幾個對她有利的因素在起作用。

    一個因素是,波蘭和土耳其這兩個以往一向與俄國争奪對烏克蘭的所有權的強國迅速衰落了,而俄國,一方面由于其驚人的領土擴張,一方面由于其強固的中央集權制政一府,正在穩步地變得更加強大起來。

    俄國的力量在葉卡捷琳娜統治期間特别有效,因為女皇是一位極好的外交家,巧妙地利用了國際形勢所提一供的每一機會。

    女皇與奧地利的約瑟夫二世和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分别締結協約;這些協約使她能在不和歐洲任何主要強國發生糾葛的情況下,放手進行對土耳其的戰争。

    葉卡捷琳娜還具有選拔第一流的顧問和将軍的才能。

    最傑出的是亞曆山德·蘇沃洛夫将軍,他是一位敵得上拿破侖的軍事天才,是執行葉卡捷琳娜的政策的無與倫比的工具。

    此外,在從彼得大帶發動戰争以來的80年中,俄國農民謹慎、耐心地把他們的拓居界線向南推進,因此,蘇沃洛夫得到了一個比彼得所曾有過的更堅固的作戰基地。

     葉卡捷琳娜對鞑靼人和土耳其人發動了兩次戰争。

    第一次戰争在1768至1774年間,使俄國有效地控制了克裡米亞半島。

    1774年的庫楚克-凱納吉條約割斷了巴赫奇薩賴與君士坦丁堡之間的聯系,并使俄國獲得了克裡米亞半島上的幾個戰略據點。

    第二次戰争是從1787至1792年,同第一次戰争一樣,以蘇沃洛夫所赢得的輝煌勝利為标志。

    實際上,蘇沃洛夫的勝利之巨大,已引起一些困難,因為普魯士和奧地利對俄國朝地中海的勢不可擋的推進驚恐起來。

    不過,葉卡捷琳娜機敏地利用了法國革命的爆發,她向奧地利和普魯士的統治者指出,巴黎的革命運動比起俄國在近東的擴張,是一個大得多的危險。

    因而,葉卡捷琳娜能把她對土耳其人的戰争堅決進行到1792年土耳其人接受推西條約時。

    這一條約使俄國獲得了從東面的庫班河到西面的第聶伯河的整個黑海北岸。

     整個烏克蘭這時已在俄國的統治之下,森林終于戰勝了大草原。

    中亞的沙漠區仍在堅持不屈,但它也注定要在下一世紀中受到莫斯科的統治。

    國際形勢所提一供的每一機會。

    女皇與奧地利的約瑟夫二世和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分别締結協約;這些協約使她能在不和歐洲任何主要強國發生糾葛的情況下,放手進行對土耳其的戰争。

    葉卡捷琳娜還具有選拔第一流的顧問和将軍的才能。

    最傑出的是亞曆山德·蘇沃洛夫将軍,他是一位敵得上拿破侖的軍事天才,是執行葉卡捷琳娜的政策的無與倫比的工具。

    此外,在從彼得大帶發動戰争以來的80年中,俄國農民謹慎、耐心地把他們的拓居界線向南推進,因此,蘇沃洛夫得到了一個比彼得所曾有過的更堅固的作戰基地。

     葉卡捷琳娜對鞑靼人和土耳其人發動了兩次戰争。

    第一次戰争在1768至1774年間,使俄國有效地控制了克裡米亞半島。

    1774年的庫楚克-凱納吉條約割斷了巴赫奇薩賴與君士坦丁堡之間的聯系,并使俄國獲得了克裡米亞半島上的幾個戰略據點。

    第二次戰争是從1787至1792年,同第一次戰争一樣,以蘇沃洛夫所赢得的輝煌勝利為标志。

    實際上,蘇沃洛夫的勝利之巨大,已引起一些困難,因為普魯士和奧地利對俄國朝地中海的勢不可擋的推進驚恐起來。

    不過,葉卡捷琳娜機敏地利用了法國革命的爆發,她向奧地利和普魯士的統治者指出,巴黎的革命運動比起俄國在近東的擴張,是一個大得多的危險。

    因而,葉卡捷琳娜能把她對土耳其人的戰争堅決進行到1792年土耳其人接受推西條約時。

    這一條約使俄國獲得了從東面的庫班河到西面的第聶伯河的整個黑海北岸。

     整個烏克蘭這時已在俄國的統治之下,森林終于戰勝了大草原。

    中亞的沙漠區仍在堅持不屈,但它也注定要在下一世紀中受到莫斯科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