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西歐的擴張:荷蘭、法國、英國階段(1600-1763年)

關燈
洲的那些殖民地相似,是英、法激烈沖突的地區。

    17世紀初,英國人被荷蘭人逐出東印度群島後,便退到印度次大一陸。

    到這一世紀末,他們已在印度營建了四個較大的據點,東海岸的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西海岸的蘇拉特和孟買;蘇拉特是印度最早的英國貿易站,孟買則是葡萄牙公主于1662年嫁給查理二世時作為嫁妝帶給英國的。

    1604年,法國人已組織了他們自己的東印度公司,但它很快就開始不起作用。

    它于1664年複興,到這一世紀末,法國人在兩個較大的據點——加爾各答附近的金德讷格爾和馬德拉斯附近的本地治裡——安置下來。

     17世紀時,凡在印度居住、經商的歐洲人都是經強大的莫卧兒皇帝容許後才這樣做的。

    如果他們不是舉止規矩、不是謙卑地請求享有從事商業活動的特權,後者原可能會輕易地把他們趕進大海。

    18世紀時,形勢完全颠倒過來了。

    歐洲人從被勉強容忍的、限制在少數沿海前哨基地的外國商人變為逐漸控制印度整片整片地區的一愛一尋釁的入侵者。

     這一轉變的原因在于莫卧兒帝國的崩潰。

    1605年,傑出、開明的皇帝阿克巴去世後。

    他的繼承者們未能信奉其宗教信仰自一由和薄俺輕稅的英明政策。

    1658年即位的莫卧兒最後一位有名的皇帝奧朗則布尤其如此。

    奧朗則布是一個穆斯林狂一熱者,他的宗教迫害,特别是其晚年階段的,使印度教臣民和他疏遠;他不得不進行連續的戰争,而戰争又導緻賦稅更加繁重、人民更為不滿。

    1707年,随着他死去,莫卧兒帝國開始土崩瓦解,由于他沒有固定的繼承人,其兒子們為王位争奪了兩年。

    然後,1712至1719年,五位傀儡皇帝相繼在德裡進行統治。

    在這些情況下,地方統治者開始宣稱獨立,建立起世襲的地方王朝。

    馬拉塔人代表模糊的、早期的意義上的印度民族主義,從他們在西面的孟買以南約100哩處的首都薩達拉擴張到離東面的加爾各答不到200哩的地方。

    中央政權的瓦解給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和法國東印度公司以可乘之機,使它們得以從純粹的商業組織轉變為地區霸王和貢物收集者。

    它們修築堡塞、供養士兵、鑄造貨币以及與周圍的印度統治者締結條約,因為印度已不存在能拒絕它們行使這種主權權利的中央政權。

     六、英國的勝利 當時,相競争的英、法兩國在印度、非洲和南北美洲控制的一批地區的情況就是如此。

    這兩個帝國在17、18世紀中的相互争鬥以英國的壓倒的勝利而告終。

    一個原一團一在于,法國更感興趣的不是海外殖民地,而是歐洲霸權。

    從16世紀起,法國波旁家族就首先全力以赴地侵犯意大利,與奧地利和西班牙的哈普斯堡王室作鬥争。

    路易十四曾有位大臣叫讓·巴蒂斯特·柯爾貝爾,真正地對發展法國的經濟感興趣,試圖鼓勵貿易和殖民地拓殖。

    但是,其有名對手是國防大臣弗朗索斯·盧瓦,他隻關心在歐洲大一陸的軍事戰役和領土擴張。

    最後,盧瓦占上風,并在這種情況下,樹立起一個介入歐洲大一陸事務的傳統。

    1758年,當勇敢的将軍蒙卡爾姆派使者到巴黎去說明加拿大危急的軍事形勢、要求立即予以援助時,他得到的答複是,一個人在住宅着火的情況下,不會試圖去救馬廄。

    直到19世紀波旁王朝被推翻後,法國才又緻力于海外事業和海外擴張。

     英國勝利的另一原因是,移居殖民地的英國人較法國人多得多。

    到1688年,集中在大西洋沿海狹窄的山麓地區的英國移民有30萬,而散居在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廣大地區的法國人僅2萬。

    這種差别在某種程度上起因于巴黎拒絕讓法國新教徒即胡格諾派教徒移居殖民地,而馬薩諸塞大部分地區卻由因不能遵從聖公會教義而離開英國的不從國教派聚居着。

    再一重要因素是,法國土壤較英國土壤肥沃。

    法國的農民群衆深深地依戀自己的土地,他們能夠得到足夠的收入,無須求助于移居外國。

    但是,在英國,為了替不斷發展的紡織工業生産更多的羊一毛一、替迅速發展的城市生産更多的糧食,大規模的目地已進行了一些時候。

    在聯成一片的、科學經營的土地上,比在從中世紀繼承下來的、小而分散的條塊式田地上,能更有效地生産羊一毛一和糧食這些商品。

    圈地意味着更高的生産率,然而,也意味着社會混亂和不幸。

    這正是托馬斯·莫爾爵士所譴責的,他憤怒地寫道: 其祖國的一種貪婪、不知兄的水老鴉,一種真正的瘟疫,可以繞地一圈,把成千上萬英畝土地圖進一道栅欄或樹籬内,農民們被推出他們自己的……他們這些貧窮、單純、不幸的人,男子、婦女、丈夫、妻子、沒有父親的孩子、寡一婦、悲哀的母親及其幼小的嬰兒,不得不用種種方法上路。

    ……在他們到處遊蕩、直至一精一疲力竭時,除了去偷竊,然後被公正地、理所當然地絞死,他們還能做什麼别的呢?要不然,去乞讨。

    然而那時,他們還将被當作無賴而關進監獄,因為他們四處閑逛、不幹活。

    沒有人願意給他們一份工作,盡避他們從未象現在這樣樂于貢獻自己。

     正是這些被逐出家園的人們提一供了從英國移居殖民地的群衆基礎。

     此外,還有不少英國紳士動身去美洲。

    他們因不斷上漲的物價和固定不變的地租的共同影響而處于困境,于是,去政一府部門尋找工作,但是,如果他們恰好是清教徒,尋找工作隻能是徒勞無益。

    實際上,許多清教徒在查理一世統治期間丢一了自己的官職。

    薩福克的約翰·溫思羅普就是典型的一例。

    他在沃茲法院被撤職後,不再能維持他的莊園、莊園主的住宅、仆人和他已漸漸習慣的生活水平,他便賣掉田産,率領一夥清教徒移民前往馬薩諸塞,在那裡,他當選為殖民地的總督。

     這些因素共同說明了英、法兩國移民數量上的巨大差别。

    對這差别的意義估計再高,也不過分。

    美國革命爆發時,英屬殖民地的人口不少于200萬,即相當于一操一英語的世界的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這種大規模的殖民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1763年英國對法國的勝利和20年後美利堅共和國對英國的勝利。

     英國工業的驚人發展也有助于英國在海外競争中的成功。

    英國在1550至1650年這100年中的工業發展隻是在1760年以後的工業革命期間才被超過。

    事實上,後來的重工業發展的基礎正是在這較早的時期裡打下的。

    英國工業最初的急速發展之所以會出現,部分地是由于歐洲大一陸的三十年戰争(1618-1648年);這場戰争引起了對軍需物資的需求。

    英國人響應這一需求,在由法國、德國及佛蘭德的難民和移民引進的許多新技術的幫助下,大大地發展了他們的采礦、冶金和化學工業。

     在整個17世紀中,從中世紀就已開始的呢絨制造業仍是英國的主要工業和最寶貴的輸出品來源。

    在新工業中,采煤業的發展極其驚人。

    煤這時已廣泛地用作燃料并使用于需要高溫的工業如制糖業。

    煤的産量從1550年的20萬噸左右增長到1700年的300萬噸。

    這一發展包括了采礦設備和排水機械的改進,這些改進促進了後來蒸汽機的發明。

    水力也比以前得到更廣泛的利用,水擊錘已使用于鍛工廠。

    當時顯著發展的其他工業還有制造火炮、黑色火藥、硝石、玻璃、紙、明礬和鹽的那些工業。

     法國工業在産品數量方面大緻和英國不相上下。

    但是,應記住,法國人口為英國的三倍以上,而且,法國人與生産布匹和金屬器一具的英國人一大不相同,傾向于制造奢侈品。

    此外,法國的技術進步受到行會系統的妨礙,行會系統在這國家被組織得有條有理,非常強大。

    大體上,可以說,工、商業界與其說是在法國受到鼓勵,不如說是在英國,因為法國工、商業界缺乏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工、商業界的政治勢力。

     英國繁榮的經濟以各種方式促進了英國的海外事業。

    它為殖民地發展提一供了更多的資本;這是一個須考慮到的重要事實,因為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最初需要大量經費。

    它們和西班牙殖民地不同,出産不了金銀,提一供不了可利用的土著勞動力。

    因此,英、法兩國的殖民地化的發起人不得不完全用歐洲人的勞動力來移植整塊整塊的社區。

    他們必須為這些人提一供運輸、工具、種一子和裝備。

    所有這一切都包括大量的資本支出;通常,資本從倫敦較之從巴黎更有可能随時可得。

    在英國,按人口平均計算的金錢更多,而且,不是象在法國那樣投資于龐大的常備軍和一精一心裝飾的宮廷,而是取可得到的、流動的形式。

    英國的工業也提一供了更便宜、更耐用的商品,使英國殖民者和商人勝過他們的法國競争者。

    例如,在北美洲,英國皮一毛一商人能向印第安人提一供較為價廉物美的毯子、水壺及火器,以換取後者的一毛一皮。

     此外,英國工業對海軍建設有充分準備。

    這一事實,加之英國統治集一團一對海上力量的重要一性一有更多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英國海軍在長長一系列英法戰争中占優勢的原因。

    路易十五宣稱,"在法國,除行家維尼特的海軍外,決不會有别的海軍"與這類似的情況,英國曆史上是肯定不存在的。

    英國的海軍優勢是個決定因素,因為在布雷斯特附近海面上巡航的一支英國分艦隊能切斷法屬殖民地與其母國的聯系,使它們無依無靠,這種情況曾一再發生。

     英、法兩國在殖民地和貿易方面的競争直到17世紀末葉才導緻相互開戰。

    那時以前,英國人與荷蘭人的矛盾要多得多,他們之間有遍布全球的沖突點——北大西洋的漁業、東方的商站、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島的奴隸貿易。

    這些争端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連三次的英荷戰争。

    其後,當英國人認識到法國人正取代荷蘭人、成為他們最可怕的對手時,形勢改變了。

    荷蘭資源有限,且已過了其全盛時期;法國卻是個遠為富饒、人口多得多的國家,而且正在急劇地加緊海外活動。

    大不列颠的光榮革命(1688年)也促成了英、法相互間的疏遠:它攆走了在英國複辟專制制度和恢複天主教時依靠路易十四的友好幫助的斯圖亞特王朝。

    取代斯圖亞特王朝的是荷蘭的尼德蘭聯省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他是個堅定的新教徒,也是路易十四的主敵。

    因而,威廉三世的繼位使英國和荷蘭聯合反對法國。

    1689年,開始了幾乎拖延一個世紀、直到1763年英國大獲全勝為止的接連四次的英法戰争。

     所有這些戰争都有兩個方面:歐洲方面和海外方面。

    歐洲方面的戰争是圍繞王朝野心、尤其是法國路易十四和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野心進行的。

    海外方面的戰争則起因于各種各樣的問題——印度的勢力均衡、在美洲的相沖突的領土要求、西班牙殖民地的貿易條件以及對世界商船航線的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