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西歐的擴張:荷蘭、法國、英國階段(1600-1763年)
關燈
小
中
大
時就擁有10,000艘船,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隊。
荷蘭的造船廠高度機械化,幾乎一天能生産一條船。
此外,船的制造和一操一作頗經濟合算;荷蘭船主可以削價與競争者搶生意。
因而,他們充當了西班牙、法國、英國和波羅的海之間的運輸業者。
英國人直到18世紀才能在商船運輸方面與荷蘭人競争。
在美洲,荷蘭人于1612年在曼哈頓島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城。
這一殖民地從未擴展起來,到1663年也隻有1900人。
然而,對幹在歐洲與美洲的西班牙、英國和法國殖民地之間經營生利但違法的運輸業的大量荷蘭船隻來說,它起着基地和票據交換所的作用。
實際上,英國人在1664年攻占新阿姆斯特丹,主要是為了堵住他們重商制度上的一個無法容忍的漏洞。
在南北美洲較南面,荷蘭人通過荷蘭西印度公司開展活動。
公司創辦于]621年,目的是開發西、葡兩國在美洲殖民地的未曾牢固占有的财富。
經過10年打打停停的戰鬥,荷蘭人控制了從巴伊亞一直到亞馬孫河的巴西海岸。
但是,公司不願意、也無力承擔維持足夠的駐軍所需的開支,這段沿海地帶到1654年全部丢失。
荷蘭西印度公司也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加拉加斯、庫拉索島和圭亞那建立殖民地。
他們在這些地方留下了持久的印記,因為他們引進了甘蔗,甘蔗很快成為整個西印度群島的帶來巨大收益的作物。
荷蘭所有殖民地中最持久的是1652年在南非好望角開拓的一小塊殖民地。
這不是一個貿易站,而是為了向去東方的途中的船隻提一供燃料、水和新鮮食物而建立的一塊真正的殖民地。
公司一名官員得知中國人是所能得到的最廉價的殖民者,希望讓中國人移居好望角。
要是我們推測一下,如果他的建議被采納,後來的事态發展原本會如何不同,那是很有趣的。
但是,東印度群島的荷蘭官員拒絕提一供中國苦力,而是勸誘荷蘭的許多布爾人即農民和法國一些胡格諾派教徒一起移居那裡。
這塊殖民地很快使證明了它的價值。
它向荷蘭船和其他一些船隻提一供的鮮肉和新鮮蔬菜幫助制一服了壞血病,拯敕了數千名海員的生命。
如今,這些布爾人的後裔占居住南非的300萬歐洲人的五分之二。
他們組成了唯一約、持續至今的荷蘭語言和荷蘭文化的海外核心。
這與今天占據地球很大一部分表面的大量一操一英語的民族形成鮮明對照。
這一對照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為什麼荷蘭人不能保持他們在其黃金般的17世紀中享有的首要地位。
四、荷蘭的衰落 18世紀時,荷蘭在經濟發展和海外活動方面落後于英國和法國。
其衰落的一個原因在于,英、法兩國政一府通過頒布一系列針對荷蘭人的歧視一性一法令。
堅持不懈地努力建立起他們自己的商船隊。
從1651年起批準通過的若幹《航海條例》可作為上述立法方面的例子;這些《條例》規定,凡是商品均不許進、出口于任何英國殖民地,除非運送商品的船隻是英國船隻,即為英國或英國殖民地所制造、擁有并由它們配備至少三分之二的船員的船隻。
立法之後,英國商船隊獲得了極其迅速的發展。
這些《條例》的通過和英國航運業的增長有多大程度上的聯系,至今仍是個未解決的問題。
荷蘭人以及對要價較高的英國運貨者頗為不滿的西印度群島種植園主的持久的抗議表明,這兩者間至少有若幹聯系。
荷蘭人還為一系列勞民傷财的戰争——1652至1674年因商業糾紛而與英國交戰,1667至1713年因路易十四的領土野心而與法國交戰——所削弱。
荷蘭人在這些戰争中特别易受到敵人的傷害。
他們的商船速度緩慢,實際上無人一操一縱。
他們的正規海軍由于他們專注于商船隊,通常受忽視。
因此,當荷蘭船隻從世界各地聚集在一起,為駛回本國港口而穿越英吉利海峽時,受到兩面夾攻,而攻掠它們的英國私掠船,尤其是法國私掠船,則得到絕好的收獲。
塞廖爾·佩皮斯叙述道,他在一艘被捕獲的荷蘭的印度貿易船上,發現了一個人在世界上所能見到的處于混亂中的最大量的财富……。
胡椒通過每個漏縫散落出來。
人踩踏在胡椒上,我在沒了膝蓋的丁香和肉一豆蔻中行走,整間整間的房艙都堆得滿滿的。
還有大捆大捆的絲綢和一隻隻銅闆箱,我看見其中有隻箱子打開着。
"這些劫掠達到很大的規模,使英國人在1652年戰争開始後的兩年裡,從荷蘭人那裡奪得大約1700艘商船作為戰利品。
《航海條例》以及與英國和法國的戰争并不能完全說明荷蘭衰落的原因。
事實上,荷蘭的貿易量在16一98至1715年期間達到頂峰,而且,在那些年月裡,荷蘭商船隊的規模仍為英國的兩倍,可能等于法國的九倍。
但當時,荷蘭在全部貿易中所占的份額正在下降。
一團一此,所出現的是一個相對而非絕對的衰落。
荷蘭人并沒有漸漸不行,而是法國人和英國人正在迎頭趕上。
其根本原因在于荷蘭人缺乏保持自己原先的擴張速度所需的資源。
法國人擁有衆多的人口、繁榮的農業和一個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均有出海口的富裕的祖國。
英國人也擁有較荷蘭人豐富得多的自然資源,并享有海島位置帶來的巨大禆益;地處海島,使他們無須付出時常遭受入侵的代價。
此外,英國人還有其海外殖民地的迅速增長的财富和力量作後盾,而荷蘭人僅在南非南端有一小塊孤立的殖民地。
因而,我們發現,英國輸出品的價值從1720年的80O萬英鎊上升到1763年的1,900萬英鎊,法國輸出品的價值由1116年的1200O萬裡弗爾增長為1789年的50000萬裡弗爾。
已經達到頂峰的荷蘭人完全不能和如此的增長相匹敵。
歸根到底,18世紀時,荷蘭讓位于英國和法國,其原因與20世紀時英、法兩國讓位于美國和蘇聯的原因正相同。
五、英、法競争 18世紀的标志是英國和法國之間争奪殖民地霸權的鬥争。
這兩個國家面對面地在全世界——在北美洲、非洲和印度——競争。
在北美洲,英、法兩國的殖民地有許多共同特點。
它們大約于同一時候極拓居。
它們都位于大西洋沿海地區和西印度群島。
那裡土著居民較為稀少、原始,使英國人和法國人不象西班牙人,無法希望靠土著勞動者生活,盡避他們在一些産糖的島上确是依靠黑奴勞動者。
由于英國人和法國人找不到貴金屬,他們隻好靠農業、捕魚、伐木、商業和皮一毛一貿易養活自己。
北美英屬殖民地大緻可分成三類:主要生産煙草的弗吉尼亞及其緊挨着的鄰地;從事捕魚、伐木、商業和皮一毛一貿易的新英格蘭及其小批小批的不信奉國教的居留地。
由于帶來極大利潤的甘蔗種植園而最受高度評價的英屬西印度群島。
總的來說,這些英屬殖民地的一個特點是人口稠密,遠遠多于法屬殖民地人口。
它們的另一主要特點是政治上難駕禦。
每個殖民地都有一名總督、一個咨詢會議和一個法院系統,三者都由英國任命。
幾乎每個殖民地還有一個民選的立法議會,它通常與委任的官員們不和。
議會是英帝國的一個與衆不同的特征,當時,歐洲其他殖民帝國中均沒有起重大作用的代議制機構。
這是可理解的,因為英國與法國和伊比利亞國家不同,是在代議制政一府正在母國獲得力量的時期裡開始殖民地拓居的。
總之,英屬殖民地民選的議會狂一熱地捍衛他們所認為的是其不可剝奪的權利的東西。
他們與倫敦政一府最通常的争吵的原因在于,後者堅決認為所有殖民地産品都應用英國船隻送往英國。
這在皇家官員看來,似乎是個合情合理的要求,因為他們也給了殖民地用自己産品壟斷國内市場的權利。
然而,殖民地的商人和種植園主由于不能使用較便宜的荷蘭船隻、不能将産品輸往更有利可圖的非英國市場而強烈抗議。
1677年,即美國革命前一個世紀,馬薩諸塞議會公然緻函倫敦樞密院說: 根據法律學者通常的言論,我們恭順地認為,英國的法律僅限于四海之内,不施及美洲……我們在議會裡沒有代表,故考慮,我們不該在自己的貿易中受到英國法律的妨礙。
北美法屬殖民地因其戰略位置而非常出色。
最初的法國據點于1605年、1608年及1642年分别在阿卡迪亞(即新斯科會)、魁北克及蒙特利爾建立。
法國人以聖勞倫斯河流域為開拓殖民地的主要根據地,利用無與倫比的内陸水系向西推進到蘇必利爾湖,向南推進至俄亥俄河。
1682年,法國貴族拉薩爾劃船沿密西西比河而下,聲稱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為法國所有,并命名為路易斯安那,以紀念路易十四。
因而,法國人在非常短暫的時間裡便已侵入北美大一陸的中心。
這引起了複雜的情況,因為18世紀英國王室發出的殖民地特許狀大多附文授予"從大海到大海"即從大西洋到太平洋之間的地區。
顯然,每當英國殖民者到達并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時,相競争的英、法兩國對土地所有權的要求便将經受考驗。
不過,開始時,法國人在土地占有方面占很大優勢。
他們的探險者最先開辟了這些地區,然後,他們的官員沿着從聖勞倫斯河到路易斯安那的路經修築了許多堡塞。
大西洋沿海的英屬殖民地有效地被從聖勞倫斯灣到墨西哥灣的一條巨大的弧形地帶所包圍。
法國人不僅占有北美洲的制高點,還擁有紀律和一團一結方面以巨大優勢。
法屬殖民地不存在難駕馭的民選的機構。
負責各殖民地防禦的總督和處理财政、經濟事務的地方行政長官皆由巴黎任命。
這種安排較之嘎吱嘎吱響的英國代議制制度更靈敏、更有效。
英屬殖民地的總督隻能請求和慫恿他們的議會采取某種行動步驟;他們幾乎不能下命令,尤其是從他們的薪水基金由議會投票決定以後。
在法屬殖民地,總督和地方行政長官下命令,而他們的部下則加以執行。
法國人和英國人在西印度群島也是近鄰。
這地區主要的法屬殖民地為馬提尼克島和瓜德羅普島,英屬殖民地則為牙買加、巴巴多斯和巴哈馬群島。
這些殖民地作為同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通商的貿易站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它們最可貴的東西是它們的熱帶産品——糖、煙草和靛青——這些産品補充了法、英兩國的經濟。
在非洲,到18世紀初,法國人已在馬達加斯加島、戈雷島和塞内加爾河河口安家,英國人則在岡比亞和黃金海岸落戶。
非洲沿海的這些殖民點起了經營黃金、象牙、蜂蠟和奴隸交易的貿易站的作用;其中,奴隸占極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西印度群島産糖殖民地的發展增加了對當地勞動力的需求之後。
不過,非洲很少受到18世紀英、法競争的影響。
争奪這塊大一陸的真正的鬥争直到19和20世紀才來臨。
相形之下,印度與北美
荷蘭的造船廠高度機械化,幾乎一天能生産一條船。
此外,船的制造和一操一作頗經濟合算;荷蘭船主可以削價與競争者搶生意。
因而,他們充當了西班牙、法國、英國和波羅的海之間的運輸業者。
英國人直到18世紀才能在商船運輸方面與荷蘭人競争。
在美洲,荷蘭人于1612年在曼哈頓島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城。
這一殖民地從未擴展起來,到1663年也隻有1900人。
然而,對幹在歐洲與美洲的西班牙、英國和法國殖民地之間經營生利但違法的運輸業的大量荷蘭船隻來說,它起着基地和票據交換所的作用。
實際上,英國人在1664年攻占新阿姆斯特丹,主要是為了堵住他們重商制度上的一個無法容忍的漏洞。
在南北美洲較南面,荷蘭人通過荷蘭西印度公司開展活動。
公司創辦于]621年,目的是開發西、葡兩國在美洲殖民地的未曾牢固占有的财富。
經過10年打打停停的戰鬥,荷蘭人控制了從巴伊亞一直到亞馬孫河的巴西海岸。
但是,公司不願意、也無力承擔維持足夠的駐軍所需的開支,這段沿海地帶到1654年全部丢失。
荷蘭西印度公司也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加拉加斯、庫拉索島和圭亞那建立殖民地。
他們在這些地方留下了持久的印記,因為他們引進了甘蔗,甘蔗很快成為整個西印度群島的帶來巨大收益的作物。
荷蘭所有殖民地中最持久的是1652年在南非好望角開拓的一小塊殖民地。
這不是一個貿易站,而是為了向去東方的途中的船隻提一供燃料、水和新鮮食物而建立的一塊真正的殖民地。
公司一名官員得知中國人是所能得到的最廉價的殖民者,希望讓中國人移居好望角。
要是我們推測一下,如果他的建議被采納,後來的事态發展原本會如何不同,那是很有趣的。
但是,東印度群島的荷蘭官員拒絕提一供中國苦力,而是勸誘荷蘭的許多布爾人即農民和法國一些胡格諾派教徒一起移居那裡。
這塊殖民地很快使證明了它的價值。
它向荷蘭船和其他一些船隻提一供的鮮肉和新鮮蔬菜幫助制一服了壞血病,拯敕了數千名海員的生命。
如今,這些布爾人的後裔占居住南非的300萬歐洲人的五分之二。
他們組成了唯一約、持續至今的荷蘭語言和荷蘭文化的海外核心。
這與今天占據地球很大一部分表面的大量一操一英語的民族形成鮮明對照。
這一對照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為什麼荷蘭人不能保持他們在其黃金般的17世紀中享有的首要地位。
四、荷蘭的衰落 18世紀時,荷蘭在經濟發展和海外活動方面落後于英國和法國。
其衰落的一個原因在于,英、法兩國政一府通過頒布一系列針對荷蘭人的歧視一性一法令。
堅持不懈地努力建立起他們自己的商船隊。
從1651年起批準通過的若幹《航海條例》可作為上述立法方面的例子;這些《條例》規定,凡是商品均不許進、出口于任何英國殖民地,除非運送商品的船隻是英國船隻,即為英國或英國殖民地所制造、擁有并由它們配備至少三分之二的船員的船隻。
立法之後,英國商船隊獲得了極其迅速的發展。
這些《條例》的通過和英國航運業的增長有多大程度上的聯系,至今仍是個未解決的問題。
荷蘭人以及對要價較高的英國運貨者頗為不滿的西印度群島種植園主的持久的抗議表明,這兩者間至少有若幹聯系。
荷蘭人還為一系列勞民傷财的戰争——1652至1674年因商業糾紛而與英國交戰,1667至1713年因路易十四的領土野心而與法國交戰——所削弱。
荷蘭人在這些戰争中特别易受到敵人的傷害。
他們的商船速度緩慢,實際上無人一操一縱。
他們的正規海軍由于他們專注于商船隊,通常受忽視。
因此,當荷蘭船隻從世界各地聚集在一起,為駛回本國港口而穿越英吉利海峽時,受到兩面夾攻,而攻掠它們的英國私掠船,尤其是法國私掠船,則得到絕好的收獲。
塞廖爾·佩皮斯叙述道,他在一艘被捕獲的荷蘭的印度貿易船上,發現了一個人在世界上所能見到的處于混亂中的最大量的财富……。
胡椒通過每個漏縫散落出來。
人踩踏在胡椒上,我在沒了膝蓋的丁香和肉一豆蔻中行走,整間整間的房艙都堆得滿滿的。
還有大捆大捆的絲綢和一隻隻銅闆箱,我看見其中有隻箱子打開着。
"這些劫掠達到很大的規模,使英國人在1652年戰争開始後的兩年裡,從荷蘭人那裡奪得大約1700艘商船作為戰利品。
《航海條例》以及與英國和法國的戰争并不能完全說明荷蘭衰落的原因。
事實上,荷蘭的貿易量在16一98至1715年期間達到頂峰,而且,在那些年月裡,荷蘭商船隊的規模仍為英國的兩倍,可能等于法國的九倍。
但當時,荷蘭在全部貿易中所占的份額正在下降。
一團一此,所出現的是一個相對而非絕對的衰落。
荷蘭人并沒有漸漸不行,而是法國人和英國人正在迎頭趕上。
其根本原因在于荷蘭人缺乏保持自己原先的擴張速度所需的資源。
法國人擁有衆多的人口、繁榮的農業和一個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均有出海口的富裕的祖國。
英國人也擁有較荷蘭人豐富得多的自然資源,并享有海島位置帶來的巨大禆益;地處海島,使他們無須付出時常遭受入侵的代價。
此外,英國人還有其海外殖民地的迅速增長的财富和力量作後盾,而荷蘭人僅在南非南端有一小塊孤立的殖民地。
因而,我們發現,英國輸出品的價值從1720年的80O萬英鎊上升到1763年的1,900萬英鎊,法國輸出品的價值由1116年的1200O萬裡弗爾增長為1789年的50000萬裡弗爾。
已經達到頂峰的荷蘭人完全不能和如此的增長相匹敵。
歸根到底,18世紀時,荷蘭讓位于英國和法國,其原因與20世紀時英、法兩國讓位于美國和蘇聯的原因正相同。
五、英、法競争 18世紀的标志是英國和法國之間争奪殖民地霸權的鬥争。
這兩個國家面對面地在全世界——在北美洲、非洲和印度——競争。
在北美洲,英、法兩國的殖民地有許多共同特點。
它們大約于同一時候極拓居。
它們都位于大西洋沿海地區和西印度群島。
那裡土著居民較為稀少、原始,使英國人和法國人不象西班牙人,無法希望靠土著勞動者生活,盡避他們在一些産糖的島上确是依靠黑奴勞動者。
由于英國人和法國人找不到貴金屬,他們隻好靠農業、捕魚、伐木、商業和皮一毛一貿易養活自己。
北美英屬殖民地大緻可分成三類:主要生産煙草的弗吉尼亞及其緊挨着的鄰地;從事捕魚、伐木、商業和皮一毛一貿易的新英格蘭及其小批小批的不信奉國教的居留地。
由于帶來極大利潤的甘蔗種植園而最受高度評價的英屬西印度群島。
總的來說,這些英屬殖民地的一個特點是人口稠密,遠遠多于法屬殖民地人口。
它們的另一主要特點是政治上難駕禦。
每個殖民地都有一名總督、一個咨詢會議和一個法院系統,三者都由英國任命。
幾乎每個殖民地還有一個民選的立法議會,它通常與委任的官員們不和。
議會是英帝國的一個與衆不同的特征,當時,歐洲其他殖民帝國中均沒有起重大作用的代議制機構。
這是可理解的,因為英國與法國和伊比利亞國家不同,是在代議制政一府正在母國獲得力量的時期裡開始殖民地拓居的。
總之,英屬殖民地民選的議會狂一熱地捍衛他們所認為的是其不可剝奪的權利的東西。
他們與倫敦政一府最通常的争吵的原因在于,後者堅決認為所有殖民地産品都應用英國船隻送往英國。
這在皇家官員看來,似乎是個合情合理的要求,因為他們也給了殖民地用自己産品壟斷國内市場的權利。
然而,殖民地的商人和種植園主由于不能使用較便宜的荷蘭船隻、不能将産品輸往更有利可圖的非英國市場而強烈抗議。
1677年,即美國革命前一個世紀,馬薩諸塞議會公然緻函倫敦樞密院說: 根據法律學者通常的言論,我們恭順地認為,英國的法律僅限于四海之内,不施及美洲……我們在議會裡沒有代表,故考慮,我們不該在自己的貿易中受到英國法律的妨礙。
北美法屬殖民地因其戰略位置而非常出色。
最初的法國據點于1605年、1608年及1642年分别在阿卡迪亞(即新斯科會)、魁北克及蒙特利爾建立。
法國人以聖勞倫斯河流域為開拓殖民地的主要根據地,利用無與倫比的内陸水系向西推進到蘇必利爾湖,向南推進至俄亥俄河。
1682年,法國貴族拉薩爾劃船沿密西西比河而下,聲稱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為法國所有,并命名為路易斯安那,以紀念路易十四。
因而,法國人在非常短暫的時間裡便已侵入北美大一陸的中心。
這引起了複雜的情況,因為18世紀英國王室發出的殖民地特許狀大多附文授予"從大海到大海"即從大西洋到太平洋之間的地區。
顯然,每當英國殖民者到達并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時,相競争的英、法兩國對土地所有權的要求便将經受考驗。
不過,開始時,法國人在土地占有方面占很大優勢。
他們的探險者最先開辟了這些地區,然後,他們的官員沿着從聖勞倫斯河到路易斯安那的路經修築了許多堡塞。
大西洋沿海的英屬殖民地有效地被從聖勞倫斯灣到墨西哥灣的一條巨大的弧形地帶所包圍。
法國人不僅占有北美洲的制高點,還擁有紀律和一團一結方面以巨大優勢。
法屬殖民地不存在難駕馭的民選的機構。
負責各殖民地防禦的總督和處理财政、經濟事務的地方行政長官皆由巴黎任命。
這種安排較之嘎吱嘎吱響的英國代議制制度更靈敏、更有效。
英屬殖民地的總督隻能請求和慫恿他們的議會采取某種行動步驟;他們幾乎不能下命令,尤其是從他們的薪水基金由議會投票決定以後。
在法屬殖民地,總督和地方行政長官下命令,而他們的部下則加以執行。
法國人和英國人在西印度群島也是近鄰。
這地區主要的法屬殖民地為馬提尼克島和瓜德羅普島,英屬殖民地則為牙買加、巴巴多斯和巴哈馬群島。
這些殖民地作為同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通商的貿易站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它們最可貴的東西是它們的熱帶産品——糖、煙草和靛青——這些産品補充了法、英兩國的經濟。
在非洲,到18世紀初,法國人已在馬達加斯加島、戈雷島和塞内加爾河河口安家,英國人則在岡比亞和黃金海岸落戶。
非洲沿海的這些殖民點起了經營黃金、象牙、蜂蠟和奴隸交易的貿易站的作用;其中,奴隸占極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西印度群島産糖殖民地的發展增加了對當地勞動力的需求之後。
不過,非洲很少受到18世紀英、法競争的影響。
争奪這塊大一陸的真正的鬥争直到19和20世紀才來臨。
相形之下,印度與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