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

關燈
位于薩拉戈薩條約規定的分界線以東。

    不過,在這之前很久,西班牙已将注意力轉向美洲大一陸,因為在那裡發現了其價值和東方的香料不相上下的大筆财富。

     五、征服者時期 1519年是麥哲倫離開塞維利亞、開始著名的環球航行的一年,也是埃爾南多·科爾特斯離開古巴、發動對阿茲特克帝國的同樣著名的遠征的一年。

    科爾特斯在遠征中,迎來了所謂的征服者時期。

    從1500至1520年這前20年,已是探險者時期;那時,許多航海者打着各種旗幟探查整個南北美洲的東西兩側,以尋找通路。

    在随後的30年代,數千名西班牙冒險家赢得了第一個龐大的歐洲海外帝國。

     這些冒險家當為伊比利亞征伐傳統的産物。

    他們成群結隊地湧到美洲是希望發财,就象留在歐洲的冒險家受雇于外國統治者或去與穆斯林土耳其人或阿拉伯人作鬥争,也是期待發财一樣。

    這樣的人不會成為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島中的屬島的理想移民。

    他們太驕傲、太不安定,不适宜做持久的工作。

    他們互相争吵,虐一待印第安人,并老想去尋找經常聽說到的金礦。

    然而,恰恰是這些令他們與定居社會格格不入的品質,使他們能在侵占由美洲印第安人發展起來的兩大文明中心方面立下驚人的功績。

     埃爾南多·科爾特斯就是這些運氣頗好的戰士中的一個。

    他出身于貴族家庭,曾是位學法律而未成功的學生。

    1504年,他到達伊斯帕尼奧拉島,5年後,參加了對古巴的征服。

    在這場征服戰中,他戰功卓著,遂當選為派往尤卡坦的一支探險隊的總指揮,其任務是調查傳說中生活在内地的文明城市的居民。

    1519年3月,科爾特斯在今韋拉克魯斯附近的大一陸海岸登陸。

    他隻有600名部下、幾門小炮、13支滑膛槍和16匹馬。

    然而,憑借這支微不足道的力量,他将赢得巨大的财富,并成為一個異乎尋常、高度先進的帝國的主人。

    他能取得這一驚人成就的原因前面已提到過——是西班牙人的勇氣、無情和優良武裝,印第安人的不切實際的作戰戰術,以及科爾特斯能巧妙而又果斷地加以利用的印第安人内部的不和。

     科爾特斯上岸後先毀壞所有的船隻,以向部下表明,如果他們失敗,已無返回古巴的希望。

    接着,經過幾次戰鬥之後,他與仇視阿茲特克霸主的各部落達成協議。

    假如沒有這些部落提一供的食物、搬運夫和戰鬥人員,科爾特斯原不可能赢得他所赢得的一些勝利。

    科爾特斯通過利用阿茲特克人的軍事首領蒙提祖馬的迷信,沒有遇到抵擋就進入首都将諾奇蒂特蘭城。

    他雖然受到蒙提祖馬的禮遇,卻一奸一詐地将蒙提祖馬囚禁起來,扣作人質。

    這種厚顔無恥的欺騙不可能長久維持。

    印第安人在人數上占有巨大優勢,他們的祭司鼓動他們起來反抗。

    西班牙人毀壞當地神廟的政策激起了印第安人的一次起義,起義期間,蒙提祖馬被殺。

    科爾特斯在黑夜奪路逃出都城,出逃時,失去了三分之一部下和大半辎重。

    但是,他的印第安盟友仍保持忠誠,而且,他從古巴得到增援。

    數月後,他回來了,以一支由800名西班牙士兵和至少2,50O名印第安人組成的部隊圍攻都城。

    戰鬥十分激烈,并拖延了四個月。

    最後,1521年B月,殘存的守城者交出了他們的城市,城市幾乎已完全化為碎磚破瓦。

    如今,墨西哥城就坐落在它的位置上,原先的阿茲特克人的首都幾乎沒留下一處遺迹。

     更為魯莽冒險的是一支有180人、27匹馬和8門火炮的西班牙遠征隊對印加帝國的征服。

    遠征隊的總指揮是弗朗西斯科·皮薩羅。

    他是一個西班牙軍官的私生子,目不識丁,當過流一浪一者。

    他在經過最初的幾次探險、獲悉印加帝國大體的位置後,于1531年同他的4個兄弟一起,動身進行偉大的冒險。

    皮薩羅在翻越安第斯山脈時耽擱頗久,之後,于1532年11月15日到達已荒廢了的卡哈馬卡城。

    第二天,對這些陌生的"蓄絡腮胡子的男子"感到好奇的印加統治者阿塔瓦爾帕正式訪問了皮薩羅。

    皮薩羅仿效科爾特斯,把這位手無寸鐵的、輕信的皇帝監禁起來,并殘殺了他的許多随從。

    皇帝為獲得自一由付出了一大筆贖金——占地長22呎、寬17呎、高達7呎的一堆金銀物品。

    皮薩羅攫取這筆财物後,卻以慣常的背信棄義和固執向阿塔瓦爾帕提一供這樣的選擇機會:或者作為異教徒在火刑柱上被燒死,或者作為基督教徒受洗禮,然後被絞死。

    這位不幸的皇帝選擇了後者。

    于是,印加帝國處于無領袖的境地,而印加居民已習慣于家長式管轄,所以,他們進行不了什麼抵抗。

    數星期後,皮薩羅開進首都庫斯科,将它洗劫一空。

    第二年,即1535年,他動身去沿海地區,在那裡興建利馬城;利馬至今仍是秘魯的首都。

     科爾特斯和皮薩羅的成功鼓舞着其他征服者進入南、北美洲大一陸的廣大地區,尋找更多的戰利品。

    他們沒有找到可與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的金銀财寶相媲美的東西,但是,在這過程中,他們卻掌握了整個南美洲和很大一部分北美洲的主要地形。

    到16世紀中葉,他們已從秘魯沿着亞馬孫河抵達其河口。

    至這一世紀末,他們已熟悉了從加利福尼亞灣南達火地島、北至西印度群島的整個南美洲的海岸線。

    同樣,在北美洲,弗朗西斯科·科羅納多為了尋找傳說中的錫沃拉的七座黃金城,跋涉數千哩,發現了大峽谷和科羅拉多河。

    曾在征服秘魯過程中嶄露頭角的埃爾南多·德索托廣泛探察了後來成為美國的東南地區。

    他于1539年在佛羅裡達登陸,向北前進到南卡羅來納和北卡羅來納,再往西行進至密西西比河,然後,從密西西比河與阿肯色河的彙合處沿密西西比河抵達其河口。

    這些人和其他許多同他們一樣的人為西班牙人開辟美洲大一陸的方式,與後來的拉薩爾、劉易斯和克拉克為一操一法語和英語的諸民族開辟美洲大一陸的方式一樣。

     六、歐洲的第一個殖民地帝國 到1550年,征服者們已完成他們的工作。

    西班牙人繼續發展其海外屬地的道路這時已暢通。

    由于美洲大一陸的土著居民不象亞、非兩洲的土著居民那樣密集或被高度地組織起來,伊比利亞人有可能大批地在美洲拓居并強行推廣自己的文化。

    因此,他們建立起歐洲的第一個真正的殖民地帝國——一個完全不同于非洲和亞洲的純粹商業帝國的國家。

     這些恃強淩弱的征服者作為帝國締造者是頗為能幹的,但作為帝國行政官員則平庸無能。

    他們不能過安定的生活;他們陷于内讧中,在長期的争鬥和目相殘殺的戰争中使自己的士兵大批死亡。

    例如,曾征服秘魯的皮薩羅兄弟5人中,隻有一人曆經這些戰争而幸存,而且,他是在西班牙監獄裡給束自己的一生。

    這些征服者如果不受幹涉,也許本可以逐漸發展起建立在剝削土著勞力基礎上的、分散的、實際上獨立的封建社區。

    但是,西班牙王室無意讓這樣的事态得到實現。

    它已抑制了西班牙國内的封建傾向,不會容忍出現新的海外封建貴族。

    因此,征服者們被強行樹立王權和王室公正原則的官僚所取代。

     居于這一帝國行政結構頂端的是西印度事務院,它設置在西班牙,受到君主的嚴密監督。

    它負責作出一切重要的任命,并對殖民地事務行使一般管轄權。

    美洲的最高權力是委托給分别坐鎮在墨西哥城和利馬的兩名總督。

    墨西哥城的總督領導新西班牙總督轄區,它包括北美洲所有的西屬殖民地以及西印度群島、委内瑞拉和菲律賓群島。

    利馬的總督負責秘魯總督轄區,它包括南美洲剩下的西屬殖民地。

    這兩大總督轄區再分成較小的單位,由檢審法院即地方議會統轄;檢審法院是仿照以往為管理新從穆斯林手中解放的地區而在西班牙設立的機構建立的。

    這些檢審法院配備的工作人員是專業律師,他們通常沒有過多的家族自豪感或軍事野心,因而成為理想的王室仆人。

    16世紀時,這種檢審法院在美洲有10個。

     西班牙在南北美洲的行政管理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對待印第安人。

    征服者及其後裔要求擁有放手對付印第安人的權力。

    他們論證說,土著無能、不可靠、一奸一詐,唯一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是建立基于強迫勞動的、無拘無束的地方領主統治權。

    強大的天主教會強烈反對這種論點。

    天主教傳教土——尤其是著名的多明我會修士拉斯·卡薩斯——堅持認為,印第安人是君主的臣民,和西班牙移民一起享有同等的權利。

    他們堅決主張,希望居住美洲大一陸的歐洲人應撇開印第安人過活,應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

    同時,印第安人将生活在他們自己的酋長的治理下,不過,他們得服從于仁慈的王室官員的權力,得接受傳教士給予的幫助。

     最後結果如同通常在這種情況下所發生的,是采取有點折衷的解決辦法。

    君主準許以"保護者"即大授地主聞名的有功的征服者有權向指定的印第安村莊提取辨定的貢物,還有權征集強迫勞動。

    作為回報,大授地主必須服兵役并支付教區牧師的薪水。

    征集強迫勞動的規定顯然打開了酷待土著的大門。

    因而,在16世紀中葉得到修改。

    迫使土著勞動的做法仍能實行,但這種強制是來自政一府機構而非私人權力,而且,須按官方工資标準向如此征求來的勞動者支付報酬。

    毋庸置言,這些保護措施并不總是得到執行。

    諸殖民地距馬德裡太遠了,它們彼此間也過于隔絕。

    然而,事實依舊是,西班牙人嚴肅、認真地讨論了一個無先例可援的問題;雖然他們實施了一種肯定是剝削印第安人的制度,但不象西班牙的敵人所聲稱的那麼嚴重。

     對西班牙殖民地帝國的經濟來說,最重要的事實是金銀源源而來。

    首先,存在着以往由世世代代的土著匠人制作的無數金銀物品,征服者們迅速地将它們熔成錠塊。

    接着,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和玻利維亞發現了豐富的銀礦,派土著勞力大量開采。

    他們必須向國王的官員登記自己的所有權,将所有貴金屬運至官署加蓋戳記,并按其價值的五分之一的比率納稅,即繳納五一稅。

    從曆貼至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得到了總計18,600噸注冊的白銀和200噸注冊的黃金。

    未經注冊、私運入西班牙的金銀現被不同地估計為從占總數的10%至50%;較小的百分比可能更接近實情。

     除了開礦外,拉丁美洲的主要生産事業是大莊園的農業和牲畜飼養業以及位于熱帶沿海地區的種植場的單一經營。

    大莊園雇用印第安勞力生産糧食,以供自己消費和出一售給附近的城市及礦區。

    種植場則完全不同,主要使用從非洲進口的奴隸,而且僅僅生産一種供一應歐洲市場的作物。

    最早的種植場是在大西洋諸群島——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佛得角群島和加那利群島——種植甘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以後,這種經營方式又在巴西和西印度群島的甘蔗種植場以及稍後南北美洲的煙草、棉花和咖啡種植場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七、伊比利亞的衰落:歐洲的背景 16世紀時,伊比利亞國家在歐洲海外事業中遙遙領先,從東方的香料貿易和美洲的銀礦中獲得了巨大财富。

    但是,到這一世紀末,它們卻從各自的領先地位急速倒退。

    法國、荷蘭和英國正愈益成功地侵犯葡屆東方帝國和西屬美洲殖民地的權益。

    要找到伊比利亞國家的這一衰落的根源,就須簡要地考察當時各國的政治和戰争。

    因為正是伊比利亞國家卷入歐洲當時的沖突這一點,可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它們一精一疲力竭和衰落的原因。

     16世紀歐洲政治的顯著特點是王朝的競争和沖突。

    15世紀時,西歐已有一些強大的民族君主國發展起來;16世紀時,這些王朝間的均勢被通過聯姻而驚人地崛起的西班牙王室所破壞。

    斐迪南和伊莎貝拉将他們的女兒胡安娜嫁給哈普斯堡王室的腓力。

    胡安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