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
關燈
小
中
大
15年任葡萄牙的印度殖民地總督。
他的策略是,通過奪取對出入印度洋的狹窄的海上通道的控制,粉碎阿拉伯人的貿易網。
他攻占了索科特拉島和霍爾木茲島,這兩個島是分别通往紅海和波斯灣的關口。
在印度,他企圖占領卡利庫特,但失敗了,遂攻取位于馬拉巴爾海岸中部的果阿城。
他以果阿作為主要的海軍基地和大本營,果阿直到1961年以前一直是葡萄牙的屬地。
在東面,他攻克馬六甲,控制了與遠東通商的必經之地馬六甲海峽。
兩年後,即1513年,第一艘抵達中國口岸的葡萄牙船駛進廣州港。
這是自馬可·波羅時代以來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歐洲人對中國的訪問。
葡萄牙人起先同中國政一府鬧糾紛,因為馬六甲的統治者承認中國的宗主權,他們逃到北京控告兇暴、野蠻的歐洲人。
但是,葡萄牙人及時地獲得了在廣州下遊的澳門設立貨棧和居留地的權利,他們從那裡繼續從事在遠東的交易(見第四章第四節)。
亞洲的葡萄牙帝國就其實際範圍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它僅包括少數島嶼和沿海據點。
但是,這些屬地據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使葡萄牙人控制了跨越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
每年,葡萄牙船隊沿西非海岸——那裡密布着向船隻提一供糧食和整修的貿易站——南航,繞過好望角後,駛入葡萄牙的另一屬地、東非的莫桑比克港;然後,乘季風越洋航抵科欽和錫蘭,在那裡,把從周圍地區收購來的香料裝上船。
再往東去是馬六甲,馬六甲使葡萄牙人得以進入東亞貿易;在東亞貿易中,他們充當了中間人和運輸業者的角色。
因此,葡萄牙人不僅在歐洲和東方之間的貿易中獲利,還從純粹的亞洲貿易——如中國、日本和菲律賓之間的貿易——中牟利。
憑借這張由貿易站和要塞構成的網,亞伯奎實現了他在圍攻馬六甲期間向部下提出的目标。
他打破了阿拉伯商人對印度洋的傳統壟斷,并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和威尼斯商人争奪他們以往通常在地中海東部請港口獲得的"香料"。
亞伯奎取得成功的程度可由以下事實中估計出來:在1502-1505年的四年中,威尼斯人在亞曆山大獲得的香料平均每年僅100萬英鎊,而在15世紀的最後幾年中,他們曾獲得過平均每年為350萬英鎊的香料。
與此相反,葡萄牙人的香料進口卻從1501年的22萬4千英鎊上升到1503-1506年間平均每年的230萬英鎊。
這些統計數字說明了為什麼埃及人會在威尼斯人的全力支持下,于1508年派遣一支海軍遠征隊,去幫助印度王公把葡萄牙的侵占他人權利者從印度洋中趕出去。
埃及人的努力失敗了,但是,于1517年征服埃及的土耳其人繼續從事反對葡萄牙人的運動,在以後數十年中派出了好幾支艦隊。
他們也沒有成功,香料依舊繞過好望角流向歐洲。
不過,不該因此以為那些經由中東的老路已完全廢而不用。
實際上,它們經過最初的混亂之後,又重新獲得大部分已失去的貿易。
結果表明,并非所有優勢都在外洋航線這一邊。
誠然,葡萄牙人的船比較起往返于紅海、波斯灣與地中海諸港口之間的商隊的有限運輸量,能承運較多的貨物。
此外,若取道繞好望角的航線,隻須進行一次長距離運輸,而若取道從香料群島到印度、再到紅海和波斯灣、再到地中海東部諸港口的路線,則須進行多次代價很高的裝貨、卸貨和重新裝貨。
但是,繞好望角長距離航行時,船隻常失事,代價高昂,而且,葡萄牙人由于沒有任何商品可用來交換有利可圖的海外貨物,就用船裝運美洲大一陸的金銀去收購香料;因而,他們出一售香料的價格得高到足以支付往海外和朝國内航行的費用。
結果,葡萄牙人進口的香料在西歐比起由陸路從中東購進的香料,常便宜不了多少。
此外,人們普遍認為,香料在長距離的海上航行期間往往會失去香味。
這也許是威尼斯人散布的流言,但很有可能也有某些事實根據。
葡萄牙人的貨物是裝入口袋,由漏水的船運送,它們得通過有劇烈的氣候變動的地域。
還有,葡萄牙人未能對外洋航線建立完全的壟斷,因為葡萄牙的貪一官污吏為求報酬,通常樂于讓阿拉伯人的船駛入紅海和波斯灣。
最後結果是,在達·伽馬遠航之後,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遠遠沒有被逐出貿易領域;整個16世紀中,他們成功地與葡萄牙人相競争。
直到下一世紀印度洋上出現更能幹、經濟上更強大的荷蘭人和英國人時,老資格的意大利中間人和阿拉伯中間人才被排擠掉,傳統的中東商隊路線才因外洋航線而黯然失色。
四、世界的分割 哥倫布和達·伽馬的發現引起了關于新發現地區的專有權問題。
這一問題以往從未攪亂過中世紀歐洲,因為同其統治者們有任何真正的關系的整個歐洲地區,已為一些在情感和體制方西相象到足以能開始相互交往的國家所占有。
當歐洲開始擴張時,歐洲各國彼此心照不宣地采用了一種便利的原則,即基督教國家有權把野蠻人和異教徒的土地占為己有而無須顧及有關的諸土著民族。
還有一種至少得到葡萄牙和西班牙承認的原則是,羅馬教皇有權分配任何不為基督教統治者所擁有的地區的世俗專有權。
早在1454年,教皇尼古拉五世就下過一道訓令,授權葡萄牙人占有他們在沿非洲海岸向印度行進時所發現的一些地區。
這篇訓令的措詞和其條款一樣是頗能說明一些問題的: 經過細緻的審議,并在考慮了我們所作的審議之後,我們頒發教皇的許可證,授予阿豐索國王以侵入、征服和統治所有尚處于基督的敵人薩拉森人或異教徒統治之下的國家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完全而絕對的;我們頒發教皇的許可證,是希望這位阿豐索國王、王子及其所有繼承人以獨有的權利占領和占有上述的島嶼、港口和下述的海洋,因此,所有虔誠的基督教徒未經這位阿豐索國及其繼承人的允許,決不可侵犯他們的專有權。
在已經獲得或有持獲得的征服地中,凡是伸展到巴賈多角、幾内亞海岸的諾恩用以及整個東方的征服地,從今以後永遠歸阿豐索國王專有。
當哥倫布從他确信自己已抵達東印度群島的首次遠航中返回時,西班牙朝廷擔心葡萄牙人會提出反要求,遂敦促教皇亞曆山大六世承認西班牙的專有權。
1493年5月4日,亞曆山大教皇在亞速爾群島和佛得角群島以西100裡格處劃一分界線,線以西地區授予西班牙,以東則授予葡萄牙。
1494年6月7日,西班牙和葡萄牙議定托爾德西拉斯條約,将分界線再西移270裡格。
這一改變的結果是使葡萄牙獲得對美洲巴西的所有權。
當時,西班牙人相信通達東印度群島的路線是向西,以為自己在談判中占了便宜。
實際上,這一分界線使葡萄牙獲得當時前往印度唯一可行的航線。
葡萄牙繼達·伽馬遠航之後在香料貿易中獲得的财富,使其他歐洲國家狂一熱地深尋别的通達東印度群島的航線。
哥倫布尋找中國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并沒有毀掉向西航抵亞洲的希望。
從到那時為止發現的種種荒涼地帶之間穿過也許仍是可能的。
西班牙冒險家瓦斯科·努涅斯·德·巴爾博亞在巴拿馬地峽的達連勘探黃金時,看見太平洋;這一偶然發現促進了探航的希望。
兩片汪洋為一狹長陸地所分隔的這一新知識,鼓勵着探險者們去尋找前往東方的無從捉摸的航路。
在這些情況下,一類新的職業探險家于16世紀初出現。
其中多半是意大利人和葡萄牙人(他們是當時最有知識、最富經驗的探險家),所以,他們忠于本民族的一精一神不太強,為任何願意資助他們的君主進行探險。
意大利人中包括為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的阿美利哥·韋斯普奪,為法國航海的約翰·韋拉紮諾和為英國航海的卡伯特父子;葡萄牙人中則有胡安·迪亞斯·德索利斯、胡安·費爾南德斯和斐迪南·麥哲倫,他們都為西班牙航海。
隻有麥哲倫找到了通往亞洲的航道。
西班牙派遣他,是因為随着香料貨物經常運至裡斯本,西班牙認識到在圍繞香料群島的這場競賽中自己正被打敗。
西班牙聲稱托爾德西拉斯條約中規定的分界線是筆直環繞全球的,遂派麥哲倫去開辟西往亞洲的航道,希望他至少能找到位于分界線的西班牙一邊的香料群島中的一些島嶼。
麥哲倫的遠征是航海事業中一篇偉大的史詩。
他率領一支由五艘均為100噸位的帆船組成的船隊,于1519年9月10日從塞維利亞啟航。
3月,他到達巴塔哥尼亞,在那裡發生了一場叛亂,這可能是由葡萄牙一奸一細煽動起來的,因為葡萄牙激烈反對這種對它在東方的優勢的挑戰。
麥哲倫設法鎮壓了叛亂,處死了反叛首領;至10月,抵達如今刻着他名字的海峽。
大海洶湧澎湃,他足足花了一個多月才越海駛入太平洋。
其間,一艘船失事,另一艘船被遺棄,他率領剩下的三艘船沿智利海岸向上方航行,至南緯15o處時折向西北。
後面80天中僅見到兩座杳無人迹的荒島。
一名船員生動地叙述了這數月間忍受的苦難。
我們所吃的餅幹不再能稱為食物,它們隻不過是些粉末和吞噬了餅幹的蛆蟲,而且,粉末浸透了耗子撒的尿,散發着叫人無法忍受的臭氣。
我們不得不喝的水是同樣惡臭、令人作嘔。
為了不餓死,我們甚至被一逼一得吃一張張皮革,這些皮革是遮蓋大桅下桁、防止其磨損繩索用的。
它們經常受水浸、日曬、風吹,變得非常堅一硬,得先在海裡泡上四、五天才能變一軟;我們将它們泡軟後就煮來吃。
實際上,我們常不得不靠吃木屑過活,就連耗子這種極叫人憎惡的食物,大家都貪婪地尋找,一個耗子能賣得半個達卡金币。
苦難不止于此,我們最大的不幸是正遭到疾病"壞血病"的侵襲;得病後,牙一床一腫得老大,把上下領牙齒都包藏起來,使病人無法咀嚼食物。
我們有19個夥伴死于這種疾病。
……除開已死去的人,我們還有25至30個水手患病,他們的胳膊、腿和身一體其他部位都遭受着可怕的痛苦。
…… 3月6日,他們駛抵一座島嶼,可能是關島,他們在那裡得到了糧食。
同月16日,他們到達菲律賓,麥哲倫和手下40名船員在當地一次戰鬥中被殺。
殘存的西班牙人靠當地領港員的幫助,航行到婆羅洲,再從那裡抵達他們的目的地摩鹿加群島即香料群島,他們最後抵達香料群島的時間是在1520年11月。
葡萄牙人那時已在那裡,他們毫不遲疑地進攻剩下的兩艘西班牙船(還有一艘船已被離棄在菲律賓)。
盡避遇到所有的障礙,西班牙人仍能獲得丁香貨物,然後,取道不同的航路啟航回國。
試圖重越太平洋的一艘船因遇逆風而折回,被葡萄牙人捕獲。
另一艘船則成功地完成了一飲令人難以置信的航行;它先穿過望加錫海峽、越過印度洋,然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西岸向上方駛去。
1522年9月3日,這最後一艘幸存的船——船體嚴重漏水、船員已大批死亡的"維多利亞号",緩慢費力地駛入塞維利亞港。
不過,這一船香料貨物的價值足以支付整個遠征隊的費用。
西班牙人又派出一支遠征隊,它于1524年到達香料群島。
但是,這次遠征是一次慘敗,因為葡萄牙人已在那裡站穩腳跟,向他們挑戰已無利可圖。
此外,西班牙國王當時正同法國交戰,亟需金錢作軍費。
因此,1529年,西班牙國王同葡萄牙簽訂薩拉戈薩條約。
通過這一條約,他放棄了對香料群島的全部要求,并接受在香料群島以東15。
處劃定的分界線;作為回報,他得到35萬個達卡金币。
這一條約标志着地理大發現史上一個重要章節的結束。
葡萄牙人對香料群島的控制一直持續到1605年該群島丢失到荷蘭人手中之時,而西班牙人則繼續對菲律賓群島感興趣并最後于1571年征服它們,盡避該群島
他的策略是,通過奪取對出入印度洋的狹窄的海上通道的控制,粉碎阿拉伯人的貿易網。
他攻占了索科特拉島和霍爾木茲島,這兩個島是分别通往紅海和波斯灣的關口。
在印度,他企圖占領卡利庫特,但失敗了,遂攻取位于馬拉巴爾海岸中部的果阿城。
他以果阿作為主要的海軍基地和大本營,果阿直到1961年以前一直是葡萄牙的屬地。
在東面,他攻克馬六甲,控制了與遠東通商的必經之地馬六甲海峽。
兩年後,即1513年,第一艘抵達中國口岸的葡萄牙船駛進廣州港。
這是自馬可·波羅時代以來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歐洲人對中國的訪問。
葡萄牙人起先同中國政一府鬧糾紛,因為馬六甲的統治者承認中國的宗主權,他們逃到北京控告兇暴、野蠻的歐洲人。
但是,葡萄牙人及時地獲得了在廣州下遊的澳門設立貨棧和居留地的權利,他們從那裡繼續從事在遠東的交易(見第四章第四節)。
亞洲的葡萄牙帝國就其實際範圍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它僅包括少數島嶼和沿海據點。
但是,這些屬地據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使葡萄牙人控制了跨越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
每年,葡萄牙船隊沿西非海岸——那裡密布着向船隻提一供糧食和整修的貿易站——南航,繞過好望角後,駛入葡萄牙的另一屬地、東非的莫桑比克港;然後,乘季風越洋航抵科欽和錫蘭,在那裡,把從周圍地區收購來的香料裝上船。
再往東去是馬六甲,馬六甲使葡萄牙人得以進入東亞貿易;在東亞貿易中,他們充當了中間人和運輸業者的角色。
因此,葡萄牙人不僅在歐洲和東方之間的貿易中獲利,還從純粹的亞洲貿易——如中國、日本和菲律賓之間的貿易——中牟利。
憑借這張由貿易站和要塞構成的網,亞伯奎實現了他在圍攻馬六甲期間向部下提出的目标。
他打破了阿拉伯商人對印度洋的傳統壟斷,并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和威尼斯商人争奪他們以往通常在地中海東部請港口獲得的"香料"。
亞伯奎取得成功的程度可由以下事實中估計出來:在1502-1505年的四年中,威尼斯人在亞曆山大獲得的香料平均每年僅100萬英鎊,而在15世紀的最後幾年中,他們曾獲得過平均每年為350萬英鎊的香料。
與此相反,葡萄牙人的香料進口卻從1501年的22萬4千英鎊上升到1503-1506年間平均每年的230萬英鎊。
這些統計數字說明了為什麼埃及人會在威尼斯人的全力支持下,于1508年派遣一支海軍遠征隊,去幫助印度王公把葡萄牙的侵占他人權利者從印度洋中趕出去。
埃及人的努力失敗了,但是,于1517年征服埃及的土耳其人繼續從事反對葡萄牙人的運動,在以後數十年中派出了好幾支艦隊。
他們也沒有成功,香料依舊繞過好望角流向歐洲。
不過,不該因此以為那些經由中東的老路已完全廢而不用。
實際上,它們經過最初的混亂之後,又重新獲得大部分已失去的貿易。
結果表明,并非所有優勢都在外洋航線這一邊。
誠然,葡萄牙人的船比較起往返于紅海、波斯灣與地中海諸港口之間的商隊的有限運輸量,能承運較多的貨物。
此外,若取道繞好望角的航線,隻須進行一次長距離運輸,而若取道從香料群島到印度、再到紅海和波斯灣、再到地中海東部諸港口的路線,則須進行多次代價很高的裝貨、卸貨和重新裝貨。
但是,繞好望角長距離航行時,船隻常失事,代價高昂,而且,葡萄牙人由于沒有任何商品可用來交換有利可圖的海外貨物,就用船裝運美洲大一陸的金銀去收購香料;因而,他們出一售香料的價格得高到足以支付往海外和朝國内航行的費用。
結果,葡萄牙人進口的香料在西歐比起由陸路從中東購進的香料,常便宜不了多少。
此外,人們普遍認為,香料在長距離的海上航行期間往往會失去香味。
這也許是威尼斯人散布的流言,但很有可能也有某些事實根據。
葡萄牙人的貨物是裝入口袋,由漏水的船運送,它們得通過有劇烈的氣候變動的地域。
還有,葡萄牙人未能對外洋航線建立完全的壟斷,因為葡萄牙的貪一官污吏為求報酬,通常樂于讓阿拉伯人的船駛入紅海和波斯灣。
最後結果是,在達·伽馬遠航之後,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遠遠沒有被逐出貿易領域;整個16世紀中,他們成功地與葡萄牙人相競争。
直到下一世紀印度洋上出現更能幹、經濟上更強大的荷蘭人和英國人時,老資格的意大利中間人和阿拉伯中間人才被排擠掉,傳統的中東商隊路線才因外洋航線而黯然失色。
四、世界的分割 哥倫布和達·伽馬的發現引起了關于新發現地區的專有權問題。
這一問題以往從未攪亂過中世紀歐洲,因為同其統治者們有任何真正的關系的整個歐洲地區,已為一些在情感和體制方西相象到足以能開始相互交往的國家所占有。
當歐洲開始擴張時,歐洲各國彼此心照不宣地采用了一種便利的原則,即基督教國家有權把野蠻人和異教徒的土地占為己有而無須顧及有關的諸土著民族。
還有一種至少得到葡萄牙和西班牙承認的原則是,羅馬教皇有權分配任何不為基督教統治者所擁有的地區的世俗專有權。
早在1454年,教皇尼古拉五世就下過一道訓令,授權葡萄牙人占有他們在沿非洲海岸向印度行進時所發現的一些地區。
這篇訓令的措詞和其條款一樣是頗能說明一些問題的: 經過細緻的審議,并在考慮了我們所作的審議之後,我們頒發教皇的許可證,授予阿豐索國王以侵入、征服和統治所有尚處于基督的敵人薩拉森人或異教徒統治之下的國家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完全而絕對的;我們頒發教皇的許可證,是希望這位阿豐索國王、王子及其所有繼承人以獨有的權利占領和占有上述的島嶼、港口和下述的海洋,因此,所有虔誠的基督教徒未經這位阿豐索國及其繼承人的允許,決不可侵犯他們的專有權。
在已經獲得或有持獲得的征服地中,凡是伸展到巴賈多角、幾内亞海岸的諾恩用以及整個東方的征服地,從今以後永遠歸阿豐索國王專有。
當哥倫布從他确信自己已抵達東印度群島的首次遠航中返回時,西班牙朝廷擔心葡萄牙人會提出反要求,遂敦促教皇亞曆山大六世承認西班牙的專有權。
1493年5月4日,亞曆山大教皇在亞速爾群島和佛得角群島以西100裡格處劃一分界線,線以西地區授予西班牙,以東則授予葡萄牙。
1494年6月7日,西班牙和葡萄牙議定托爾德西拉斯條約,将分界線再西移270裡格。
這一改變的結果是使葡萄牙獲得對美洲巴西的所有權。
當時,西班牙人相信通達東印度群島的路線是向西,以為自己在談判中占了便宜。
實際上,這一分界線使葡萄牙獲得當時前往印度唯一可行的航線。
葡萄牙繼達·伽馬遠航之後在香料貿易中獲得的财富,使其他歐洲國家狂一熱地深尋别的通達東印度群島的航線。
哥倫布尋找中國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并沒有毀掉向西航抵亞洲的希望。
從到那時為止發現的種種荒涼地帶之間穿過也許仍是可能的。
西班牙冒險家瓦斯科·努涅斯·德·巴爾博亞在巴拿馬地峽的達連勘探黃金時,看見太平洋;這一偶然發現促進了探航的希望。
兩片汪洋為一狹長陸地所分隔的這一新知識,鼓勵着探險者們去尋找前往東方的無從捉摸的航路。
在這些情況下,一類新的職業探險家于16世紀初出現。
其中多半是意大利人和葡萄牙人(他們是當時最有知識、最富經驗的探險家),所以,他們忠于本民族的一精一神不太強,為任何願意資助他們的君主進行探險。
意大利人中包括為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的阿美利哥·韋斯普奪,為法國航海的約翰·韋拉紮諾和為英國航海的卡伯特父子;葡萄牙人中則有胡安·迪亞斯·德索利斯、胡安·費爾南德斯和斐迪南·麥哲倫,他們都為西班牙航海。
隻有麥哲倫找到了通往亞洲的航道。
西班牙派遣他,是因為随着香料貨物經常運至裡斯本,西班牙認識到在圍繞香料群島的這場競賽中自己正被打敗。
西班牙聲稱托爾德西拉斯條約中規定的分界線是筆直環繞全球的,遂派麥哲倫去開辟西往亞洲的航道,希望他至少能找到位于分界線的西班牙一邊的香料群島中的一些島嶼。
麥哲倫的遠征是航海事業中一篇偉大的史詩。
他率領一支由五艘均為100噸位的帆船組成的船隊,于1519年9月10日從塞維利亞啟航。
3月,他到達巴塔哥尼亞,在那裡發生了一場叛亂,這可能是由葡萄牙一奸一細煽動起來的,因為葡萄牙激烈反對這種對它在東方的優勢的挑戰。
麥哲倫設法鎮壓了叛亂,處死了反叛首領;至10月,抵達如今刻着他名字的海峽。
大海洶湧澎湃,他足足花了一個多月才越海駛入太平洋。
其間,一艘船失事,另一艘船被遺棄,他率領剩下的三艘船沿智利海岸向上方航行,至南緯15o處時折向西北。
後面80天中僅見到兩座杳無人迹的荒島。
一名船員生動地叙述了這數月間忍受的苦難。
我們所吃的餅幹不再能稱為食物,它們隻不過是些粉末和吞噬了餅幹的蛆蟲,而且,粉末浸透了耗子撒的尿,散發着叫人無法忍受的臭氣。
我們不得不喝的水是同樣惡臭、令人作嘔。
為了不餓死,我們甚至被一逼一得吃一張張皮革,這些皮革是遮蓋大桅下桁、防止其磨損繩索用的。
它們經常受水浸、日曬、風吹,變得非常堅一硬,得先在海裡泡上四、五天才能變一軟;我們将它們泡軟後就煮來吃。
實際上,我們常不得不靠吃木屑過活,就連耗子這種極叫人憎惡的食物,大家都貪婪地尋找,一個耗子能賣得半個達卡金币。
苦難不止于此,我們最大的不幸是正遭到疾病"壞血病"的侵襲;得病後,牙一床一腫得老大,把上下領牙齒都包藏起來,使病人無法咀嚼食物。
我們有19個夥伴死于這種疾病。
……除開已死去的人,我們還有25至30個水手患病,他們的胳膊、腿和身一體其他部位都遭受着可怕的痛苦。
…… 3月6日,他們駛抵一座島嶼,可能是關島,他們在那裡得到了糧食。
同月16日,他們到達菲律賓,麥哲倫和手下40名船員在當地一次戰鬥中被殺。
殘存的西班牙人靠當地領港員的幫助,航行到婆羅洲,再從那裡抵達他們的目的地摩鹿加群島即香料群島,他們最後抵達香料群島的時間是在1520年11月。
葡萄牙人那時已在那裡,他們毫不遲疑地進攻剩下的兩艘西班牙船(還有一艘船已被離棄在菲律賓)。
盡避遇到所有的障礙,西班牙人仍能獲得丁香貨物,然後,取道不同的航路啟航回國。
試圖重越太平洋的一艘船因遇逆風而折回,被葡萄牙人捕獲。
另一艘船則成功地完成了一飲令人難以置信的航行;它先穿過望加錫海峽、越過印度洋,然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西岸向上方駛去。
1522年9月3日,這最後一艘幸存的船——船體嚴重漏水、船員已大批死亡的"維多利亞号",緩慢費力地駛入塞維利亞港。
不過,這一船香料貨物的價值足以支付整個遠征隊的費用。
西班牙人又派出一支遠征隊,它于1524年到達香料群島。
但是,這次遠征是一次慘敗,因為葡萄牙人已在那裡站穩腳跟,向他們挑戰已無利可圖。
此外,西班牙國王當時正同法國交戰,亟需金錢作軍費。
因此,1529年,西班牙國王同葡萄牙簽訂薩拉戈薩條約。
通過這一條約,他放棄了對香料群島的全部要求,并接受在香料群島以東15。
處劃定的分界線;作為回報,他得到35萬個達卡金币。
這一條約标志着地理大發現史上一個重要章節的結束。
葡萄牙人對香料群島的控制一直持續到1605年該群島丢失到荷蘭人手中之時,而西班牙人則繼續對菲律賓群島感興趣并最後于1571年征服它們,盡避該群島